
【柳岸·光】麻姑山下喜事多(散文) —— 垣曲县民风民俗之一
一、帅哥靓妹
在麻姑山下的麻姑村,最帅气的小伙子当属晓峰了!晓峰是一个八十年代末期退伍的消防兵,退伍回村那天他依旧穿着一身军装。一顶军绿色的大盖帽戴在头上,一道金黄色的麦穗缠绕在帽檐,一颗闪亮的帽徽醒目地吸引着人们的眼线。
几年的军旅生涯,把晓峰从一个弱不禁风的瘦毛孩变成了一个身材魁梧,皮肤健康油亮的大小伙。他那身洗得发白的橄榄绿,衬着健硕强壮的躯体,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深深地牵引着众人的目光。他潇洒的身姿,儒雅的举止,仿佛是电影明星郭富城来到村里一样,磁铁般吸引着十里八乡那些情窦初开的女孩们。
可这些女孩子们,一个没能打动晓峰的眼球。唯独村南边那个斯斯文文,白白净净,沉默寡言姑娘,毫无征兆地撞进了他的视线。
这姑娘叫晓荷,全名李佳荷。前半年刚从县里的高中毕业回到村里。晓峰听人说晓荷的父亲在她高考结束不久,因为身患肺癌晚期,经医治无效去世了,如今家里就剩下晓荷的母亲和晓荷相依为命。
晓荷本是打算高考落榜后再去县里的高中复读一年,然后去上大学的,可父亲的突然离世,中断了家里的经济来源,母亲接受不了父亲猛然离去的现实,还没葬完父亲就病倒了。晓荷含着眼泪把上学的心愿咽进肚子里,默默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由于父亲在世时特别重视晓荷的学业,高中三年基本没有让她接触过农活,现在让晓荷接手家里的几亩责任田着实很困难。但晓荷是个很聪明、能吃苦的孩子,她知道家里目前的情况,就毫不犹豫地挑起家里家外的一切重担。
晓荷的父亲是在一个初夏的晚上去世的,他生前种了一亩多棉花,两亩多谷子,如今等着晓荷去打理。棉花苗经过除草,喷药和打顶已经长到快半人高了,谷苗也在晓荷的照料下渐渐拔节长大。
立秋后的一个正午,天气又闷又热,在灶间烧火做饭的晓荷热得满头大汗。可能是天气的原因,柴火的闷烟一直在灶间里挤着,由一丝变成一团,由一团变成一片,在不足三平方的小灶间拥挤着,飞舞着,烟囱仿佛堵了一般,浓烈的灰烟熏得晓荷眼睛直流泪。晓荷一边干咳着,一边用右手的手背擦拭着眼泪。好不容易做好饭,晓荷赶紧给母亲端去一碗,到灶房外墙跟上的脸盆边撩几把凉水抹了一把脸,自己也端了一碗饭去大门外的胡同口乘凉。
胡同口紧连着街道,有几个邻居已经在街口的阴凉处吃饭。邻居王大婶看见晓荷出来了,向她打招呼:女,你妈好点了吗?
晓荷微笑着礼貌回道:好多了,谢谢婶子关心!
过来吧,这边有风,凉快点!坐着个石头上慢慢吃。婶子指着旁边的一个石头叫晓荷。
晓荷羞答答地端着碗和婶子们坐在了一起。
就在晓荷端着碗走到街口的那一刻,街北头也有几个人正在坐街口吃饭。晓峰这时候也正端着碗在村北头的街口和人聊天,他一边往嘴里扒拉着饭,一边注视着南边。突然他的眼神盯住南边不动了!
晓峰身边站着一起吃饭的是初中男同学小俊,他问小俊:哎哎哎,快看,南边那个女孩是谁,是不是咱村里的?
小俊顺着晓峰的手望过去,晓荷正端着碗坐下来。
哈哈,那是李叔家的晓荷呀,咱们上初一时坐你前面的,你不认识了吗?
啊?我……我还真没认出来。晓峰不好意思地摸摸脑袋。此刻,他机械地往嘴里拨拉着碗里的面条,心里却像有一只小鹿在撞。
晓峰也不知道自己吃的面条是什么味道了,只是一筷子一筷子地往嘴里送,眼睛却死死盯着南边的晓荷看,心里想:真是女大十八变啊,我竟然看不到她有一丝小时候的影子了!
旁边的小俊听不见晓峰的声音了,瞟了一眼晓峰的举动,他嘻嘻哈哈地扯着晓峰的胳膊:嗨嗨!面条吃到鼻子里了!
晓峰不好意思地干笑着,表情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失落。
二、应媒人
这天午饭过后,晓荷正在屋里陪母亲聊天,忽然听见外面有人喊:晓荷,快出来看看,你猜,谁来看你了!
晓荷撩起挂在堂屋门上的竹帘子,看见一高一矮两个男青年从大门进来。矮的她认出是小俊,可小俊身后跟着的大个子的男青年又是谁呢?她仔细看看那青年的笑容时曾相似,可又找不到确切的答案。
晓荷正在纳闷时,俩青年已走到堂屋前,晓荷撩高门帘侧过身,让他们进屋。就听见高个子在和晓荷妈打招呼:婶子你好吗?身体怎么样了?
晓荷妈抬头一看,也是一脸懵:你是?你是哪家的孩子?
小俊在一边乐出声:婶子,他就是上个月退伍回来的晓峰啊。
晓峰?晓荷一惊!这又高大又威武的青年,会是那个瘦弱黑小的男生吗?她脑海里出现的是上初一时,坐在她身后那个黑小子的模样。
是嘛,晓峰变了,变得婶子都认不出来了!怪不得我听别人说晓峰当兵几年完全变了个样呢!晓荷妈一边这样说,一边吆喝晓荷:女,你在那愣啥呢?快给你同学倒点水啊!
对对,倒点水!晓荷愣过神来,慌乱拿起暖瓶和水缸子。
晓荷妈和晓峰寒暄了几句,问了问他家里的情况和在部队怎么样,就识趣地拿了小板凳到门外胡同乘凉去了。
晓荷,晓峰和小俊他们三个在屋里一会聊到上学时那些糗事,一会聊到从学校出来到社会上的经历。在和晓荷的谈话中,晓峰巧妙地捕捉到了一条信息:晓荷还没处对象。
聊天的过程中,晓峰用眼神示意小俊,因为他们在来的路上就商量好了,要打探一下晓荷的情况。
小俊会意,笑眯眯地问晓荷:听说有不少媒人来你家里提亲呢,怎么样啊,找到合适的了吗?
晓荷的脸马上就羞红了,她低着头小声说:是挺烦心的,见不见的就有人来报媒,我真想把媒人撵出去,多清净清净,可我妈说不能那样做。还说人家是办好事情嘞,咱不能无理。说完她无奈地摇摇头。
是啊,那样做可不对。晓峰和小俊都同时说。
晓峰又推了小俊一把,小俊又接着问:那有没有入老同学法眼的白马王子呢?
什么呀,我就完全没答应见任何人,没感觉。晓荷不好意思地小声说。
小俊和晓峰会意地一笑,偷偷地比了个“耶”的造型,又天南海北地聊了一些,就借故告辞了,临走时他俩还故意给晓荷留下话,明天还来找老同学聊天。晓荷出于礼貌,也应了下来。
第二天,不到中午,晓峰就来了,这次是他一个人来的。晓荷不太自然地把他迎进屋。没有小俊这个“第三者”在,他俩倒都有点不好意思了!晓峰想了一晚上的那么多话,到了晓荷面前竟然都说不出来了,他蔫蔫地尴尬坐着。
好像过了许久,还是晓荷打破了紧张气氛。晓荷说:我听别人说当消防兵特别辛苦,特别累,是这样吗?
说到消防兵,晓峰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他的话题像黄河决了堤,那哗哗地语速,让晓荷听得又激动又崇拜,她恨不得自己也变作一个男子汉,去体验一下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军营生活。
就这样,他俩越聊越起劲,中午饭时间快到了,晓荷妈看见两人聊得热火朝天的,就悄然去了灶房,和好一块白面,再用大擀面杖擀得又薄又匀,然后又切了两个从菜园子里摘回来的西红柿,用家里那只老母鸡早上新下的蛋做了卤。晓荷妈做饭时多了一个心眼,多预备出一大碗,她怕万一到吃饭的点,晓峰还蹲在这里,她总不能撵人家出去嘛!
果然饭已经做好了,晓峰还没有回家的意思,端上饭,晓荷妈客气地让晓峰吃一碗,晓峰竟然毫不客气地接受了!晓荷妈在心里偷偷地笑了,她心想,现在的孩子们胆子可真大呀!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晓峰总能找到理由来和晓荷聊天,即使晓荷要去地里做农活,他也总是找理由一起去。过了十天半月之后,晓峰竟然婶子长,婶子短地与晓荷妈拉起家常来,而且他还表示他对晓荷是认真的,他喜欢晓荷,并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一直陪伴晓荷。
晓荷妈听到这些话真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眼前这个挺有男人气的小伙子喜欢自己的女儿,并承诺要照顾她一辈子。忧的是晓峰这么滑溜的人,他们以后能不能过好日子呢?
晓峰好像看透了晓荷妈的心思,一再保证让晓荷妈放心,他会竭尽全力照顾好晓荷。
晓荷妈见晓峰决心坚定,又心想通过这几年的军旅生活,晓峰的确也长大了,非常懂礼貌明事理,就只好默许了。但她还是认真吩咐晓峰说:你们年龄还小,社会经验也不足,既然有心思处朋友,就首先要回家告诉自己的父母。父母是过来人,知道有些事应该怎么办。要谈婚论嫁,最起码应该先找个媒人来。人常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咱麻姑村自古以来就是这个传统风俗,咱虽然是一个村子的,但没有媒人在两家人中间做疏导工作,好多事情还是不好处理的。
晓峰点点头认可说:我这就回去告诉爸妈,让爸妈应个媒人来提亲。
三、打听亲戚
晓峰喜咪咪地回家去找父母了,晓荷妈坐下来和女儿谈起了心事。
晓荷妈也看得出晓荷对晓峰有好感。对晓荷说: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一定不能含糊,特别是在风俗习惯方面,一定要尊重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如果你和晓峰打算订婚,我们就要发动自家的亲人,打听一下他们家的亲戚。
晓荷问:妈,什么是打听亲戚?亲戚为什么还要打听?
晓荷妈坐在炕沿上拉着晓荷的手语重心长地说:打听亲戚是咱们这一片的一个风俗,就是看对方亲戚的“好坏”。家族和祖上有没有“狐臭”。“狐臭”是种病,有这个病的人,身体的某一个部位常年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气味,这个气味很难闻,从他身边经过都可以清晰地闻到,这种病还有很强的遗传性,家族里一个人有了这种病,就有可能遗传给子孙后代,咱农村就把这些称之为亲戚不好。
晓荷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若有所思。
晓荷妈好像突然想到了什么,又拉起晓荷的手说:闺女,你的婚姻大事妈不做决定权,但是你得给妈保证,如果亲戚不好,你可千万不能相处,因为这会影响到你姊妹和所有的亲戚,哥哥姐姐也不会同意的。如果一个女孩嫁给亲戚不好的男人,女孩一家就会被断定为亲戚不好,她的整个家族就会不再认她,祖祖辈辈不再与她来往,她一辈子就会没有娘家人,孤单终身!一辈子会很可怜的!
晓荷说:妈,您放心,我不会因为我自己的事情去影响别人的。我向您保证,我以后找对象不管贫富如何,但必须要亲戚好!
晓荷妈看到女儿纯真的表情,开心地笑了。
四、初次见面,正式见面
晓荷妈这些天是坐卧不宁,她担心女儿第一次谈对象就受阻。好在经过几天多方打听,晓峰家的亲戚都挺好,晓荷妈的心终于放进了肚子里。
晓峰回家给父母说明了心思,两家都是一个村子里的,虽然不是一个生产队,相隔也就几百米,李家的为人处事晓峰妈也很清楚,他们也很喜欢晓荷一家。既然儿子亲自谈好了,不用他二老操心为晓峰张罗对象的事了,他们很开心,马上去找了个媒人。
这个媒人就在晓荷家房背后住着,论辈分,和晓荷是一辈人。她也称晓荷妈为婶子。
那一天媒人提了一盒甜薄脆黑芝麻饼干去晓荷家,媒人说明来意,晓荷妈说:虽然大家都是一个村子里的人,但还要尽量避嫌,两家商量着办事好,一切都按咱这里的风俗习惯来。
媒人说:婶子,您放心,既然两个孩子都两情相悦,他们年龄也不小了,男方提出来订婚一事,咱一定按风俗习惯来。
晓荷妈说:咱这里兴的就是初次见面、正式见面那些,看人家男方有什么打算吧?
媒人说:我就知道婶子您是明白人,也好说话。男方的意思是咱都是一个村的相邻,都互相了解,就简便一点,把初次见面和正式见面一起办了吧?这样双方都可以省点事。
晓荷妈表明态度说可以的。于是就按照晓峰妈的意思把初次见面和正式见面放在一起,日子定在了这个月的十三,说是占个三六九吉利。
日子过得很快,十三转眼就到了,晓峰妈提前用大十英锅蒸了又大又虚的窝窝和油古须。这些雪白的大馒头是让晓峰带给晓荷家旁亲的。旁亲就是晓荷家的哥哥嫂嫂,叔叔婶婶,表哥表嫂。窝窝是带给晓荷的长辈的,比如叔叔伯伯婶婶等。油古须是带给晓荷的平辈的,比如晓荷的哥嫂。
这一天晓峰和媒人还带来了烟酒,烟酒是带给未来的老丈人的,虽然晓荷的父亲不在了,但第一次上门,礼数不能少。
晓荷妈早早就起来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并准备好臊子面,等待媒人和新女婿来了吃。
这次见面的仪式男方家准备的是300块钱,女方要是同意这门亲事就留下钱,再给男方包个100块钱的回礼,招待男方吃两顿饭。第一顿是臊子面,第二顿是做几个菜,就算是举行完仪式了。
这些都是双方提前商量好的,这一天很顺利大家都很开心,也很快就过去了。
有了“见面”的仪式,晓荷算是正式和晓峰开始交往了。
由于离得近,晓峰每天都会找空来来晓荷家,他俩或一起下地干活,或携手出入村里,卿卿我我地黏糊劲绝不亚于当时电视剧里面的情侣。
五、上门看
麻姑村有个风俗,只要做完“见面”仪式的男女,女方要到男方家去看看。具体看什么,概念上很笼统。也可以说去看男方家里的住舍,也可以去看男方家的父母和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