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小镇风情(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小镇风情(散文)


作者:为爱守候 白丁,48.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29发表时间:2021-10-10 22:29:28

有这么一个小镇,虽然你不出生在那儿,却就好像自己的故乡,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小镇依托105国道而建,105国道南北走向穿镇而过,就像是小镇的主动脉。从105国道往西延伸到里面有三条小街通向菜市场和学校,还有工厂,就像是小河的支流,每天涌动着买菜、上学和上班的人流。这三条小街又连接着西边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街,中间又自然生成了一些胡同小巷,就像小镇身上的毛细血管。从小镇往东早年只有三条小巷,没有什么发展,这两年随着小镇的经济发展,在小镇的中部往东又开辟出一条新街,就像一个孩子,小镇在慢慢长大。
   小镇的北头有一条小河,小河自西向东,常年淙淙流淌,昼夜不歇。过小河上的小桥,再往北就是我们镇了,从我们家到我们镇上和到小镇距离差不多,可在我的记忆里,我们自古都到小镇买卖,因为我们镇没有小镇的人气和市场。
   记得我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小镇老街去赶集,破天荒地带上了我。那时,别说一个小孩子,就是一个大人一辈子也很少有机会出远门。偶尔到县城或市里回来都要吹嘘、炫耀半天。所以,我对我的这第一次赶集印象深刻。到小镇老街也要过小镇北头的这条小河。那时人都很穷,交通也不发达,赶集都是步行。当年,小河上有一艘小木船,赶集的人要坐木船过河,然后再继续步行两三里路到街上。渡船有时有人摆渡,或者是一个俏丽的小姑娘,或者是一位沧桑的老人。有时要靠自己摆渡,摆渡很简单,拽着河中间的一根绳子就可以把船摆渡到对岸。过河赶集的人当时不用付钱,看渡船的人秋天到河的两岸“打秋风”,就是担着一担笆斗,打秋风到你家,你随意多少给点稻子就行。他们打秋风有时能打很远,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虽然过河有渡船,可是逢汛期涨大水的时候,有时渡船会被大水冲到下游去,赶集的人就过不去了,绕路要走很远,很不方便。也曾听说过,逢交流会的时候,赶集的人多,有时会翻船,让人感到恐惧。
   对小镇老街的印象已经模糊,只记得老街很土——街道两边矮矮的土房子,小街也不长,可是小街却很热闹,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等到我再大一些,小镇老街就往西迁到105国道边上,但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到新街还是要从原来的渡口过河。后来到新街的路修通了,会骑自行车的就都骑自行车赶集了,不会骑自行车的也会步行抄近路过桥上街,最后就没人坐船过河了。最终,曾经的渡口成为历史的记忆。
   小镇的南头也有一条小河,感觉比北头的小河要深要宽,更有气势一些。小河上也有一座桥,连接到小河南岸。和北头的小河一样,小河两岸是富庶的平原,鱼米之乡,风景秀丽优美。
   西迁之后的小镇就更像一个小镇了,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周边辐射很远,也成了我们外出的主要门户。除了稍逊于附近的姚李镇,周边的几个小镇没有能与之比拟的。
   平时周边的农民家里要有吃不完的农产品都会拿到小镇的农贸市场去交易,在别的农贸市场买不到的东西,在小镇的农贸市场都能买到。在别的农贸市场卖不掉的东西,在小镇的农贸市场也能卖掉。而且价格还公道。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小镇的生意长流水,没有逢闭集。
   要说小镇最热闹的时候,还是在秋天举办的农历十月十五商品交流大会。此时,乡下的秋收秋种已经结束,丰收后的农民口袋里有了钱,精神、物质的追求就会强烈起来。农历十月十五一过,天气就会渐渐寒冷起来,大人孩子都想添置些新衣鞋帽。冬月过了是腊月,腊八过了就是年,有时家里也需要添置些新家具。也许还需添置些农具,犁呀,耙呀,耖啊什么的,还有交易耕牛的市场,所有这些都在为来年的春耕做准备。在我小时候,乡下没有网络和电视,人们的精神生活很贫乏,农闲了的乡亲们也想逢交流会的时候看看戏或杂技,记得还有放电影的。
   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往往离十月十五交流会还有一段时间呢,大人孩子就都在谋划自己想买的东西了。大人考虑的是家里的生产生活,我们小孩子盼的是新衣新鞋,还有好玩的玩具,最重要的是想看看精彩的马戏杂技。而那些外地做生意的,往往提前两三天就来小镇占位置了,然后安营扎寨,半个月之后再走。在交流会的那段时间,他们都能赚得盆满钵满。他们就像候鸟一样,每年到这个时候,他们就会准时出现在小镇上。
   小时候,中国的经济文化还很落后,物流也不发达,商品远远没有现在丰富,小镇的商品交流大会使各地的商品、文化互通有无,极大地满足了我们当地人的精神、物质需求。腰包还不够鼓的乡亲们这时候货比三家,往往能淘到价廉物美的商品,也许这就是现在淘宝的原型呢!那时的交流会很热闹,会上商品琳琅满目,戏曲杂技表演精彩纷呈,赶会的人是人山人海。那些年,小镇的建设还很落后,都是骑路市场,交流会人多了会造成交通拥堵,常常有汽车轧死人的情况,还会有小偷,这些都成为人们不好的记忆。
   转眼到了2021年,小镇的变化是日新月异。现在的小镇越来越具有现代化气息——镇区小楼商铺鳞次栉比,道路干净整洁,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医院、学校、工厂等都有很好的规划。高档酒店在小镇也不稀奇,条件不比大城市差,环境还具有乡土特色,给到小镇旅游的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体验。现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五小镇也还会举办商品交流大会,虽然人气远远不如过去,但小镇年年都还在坚持,农历十月十五已成为小镇的节日。
   写完小镇的前世今生,还要要写写小镇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小镇的回民居多,他们自古以来都很会做生意,都靠做生意发了家。小时候,对他们既好奇又敬佩。好奇的是,他们的风俗习惯和我们汉族有很多不同,体现在饮食上他们不吃猪肉,在服饰上他们男性戴白帽,在葬礼上他们会请阿訇念经超度,下葬不用棺椁。敬佩的是,他们人都很团结,都很会做生意。
   要说小镇自古以来出了什么有影响的人物,我们当地人最熟悉的就是杨国夫将军了。在小镇北头的回民新村建有杨国夫将军纪念馆,还有个纪念广场,到小镇旅游的人,杨国夫将军纪念馆是值得瞻仰的地方。还有现在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军事题材小说作家徐贵祥老师,就是小镇人,分水岭作家赵克明老师也曾在小镇中学教过书。
   小镇可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你知道我写的是哪儿吗?它处在安徽西部——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欢迎你到小镇来做客。

共 24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讲述了安徽西部——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的前世今生。前世的小镇具有古朴的气息淳朴的民风,起初交通不发达,得依靠水路的渡船,不然绕道太远;西迁之后的小镇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周边辐射很远,算得上非常繁荣。小镇是农民们聚集贸易的地方,买的买,卖的卖,遇到商品交流大会更是热闹非凡。大家在小镇各取所需,除了买卖,还有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商品、玩具和马戏杂技,极大方便和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时至今天,小镇脱离了之前的简陋,现代化的各种建筑带来了现代化的气息,一片欣欣向荣。作者提到了小镇出现过的历史名人,展现了小镇具有的文化底蕴。文章的布局很好,开始叙述一直打下了一个伏笔,直到结尾才将这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小镇指名道姓出来,这座小镇就是安徽西部——六安市叶集区洪集镇。这样的好处是能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直至揭开谜底。厚重的作品,推荐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21-10-10 22:31:56
  历史悠久的小镇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令人无限向往!感谢作者的精彩分享,创作辛苦了,期待更多精彩。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1 楼        文友:为爱守候        2021-10-11 10:18:07
  谢谢叶老师高评。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