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宅里宅外(随笔)
宅里宅外
德尔塔,这又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又是一个新词。有时想,对于汉语景来说,这些词已失去了象形文字的形义,还有许多是英文缩写。不过,一场疫情的变易,当然,我是无法得知为什么叫德尔塔,只是知道是一种病毒,还是一种要命的病毒。
其实,宅在家里的时间是从河南7月20号的雨情开始的。雨情说来就来,今年多雨,人在家里,心却在雨外。从电视、抖音上来了解雨情。
卫河涨水了,新乡迅情告急,卫辉告急,一支支志愿队上前了,各方人员捐款了。这就是炎黄子孙的义举,当然,我也不能排在外,单位上组织了一次捐赠。
雨情刚罢,疫情又来了。小区组织人员上岗,街道上了铁网,不能随意出入,只有单位开证明,才能出入,实行弹性上班制度。
这样人就宅在家里了,宅在家里,就是为党做贡献。
宅在家里,总得找点事做。于是,开始种菜,把荒芜的花池利用,种上小白菜、萝卜。于是,院子里开院有了绿意是,早晨起来,首先是要看一下菜长得如何,今年雨水多,以前不曾有过的蜗牛出来了,有大的,小的,就先捉蜗牛。
种菜就两个好处,一个是占时间,一个是菜多了,还可以送人。
当然,看手机时间还是多的,一会美军从阿富汗撤军了,一会阿富汗机场爆炸了。我不是国际方面的专家,只能从他们的口中,来理解这个世界,百年不遇大变局。美国开始衰败了,首先是军力的衰败,没有能力全球布局了。
一场雨情,又是一场疫情。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又是加大变革的一年。
对于身在教育界的我,感觉是一场急风惊雨,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补习,让学生从补课中解放出来。有时间,参加体育活动,参加劳动,学习科技。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时间在变,而不变的是人,首先,人和自然的抗争是长期的。人和欲望的抗争也是长期的,我们在获得便利的同时,也在破坏着自然。
天平之水
今秋多雨,一连几天的秋雨,把夏天的酷热挡在窗外。夏天的雨来得急,去得也急,有时,一阵电闪雷鸣,又是狂风,又是暴雨,又是阳光灿烂。东边西出西边雨。也无风雨也无情。感觉秋雨是一位少妇,绵绵细雨,柔情似水。
一个雨后,宅在家里心有点阴,趁着难得的阳光,走向桃源之地,去看天平之水。
天平山是太行山的一个分支,是南太行最美之地。
天平山位于林州市西8公里,太行山山脉林虑山主峰东侧。因其“峰势峻极,上平于天”而得名,素有“北雄风光最胜处”之美誉。是集自然景观与历史名胜古迹为一体的山岳型自然风景旅游区。天平山自三国时即有游历及开发记载,宋代三朝宰相韩琦曾赞曰“林虑天平山者,天下绝胜之境也,雄伟秀拔,虽江南诸山素有名者,皆所不及”。
走在去天平山的路上,沿路沟沟里都是流水,这是以前不曾有过的。
走在路上,看不到天平山的流水,而首先听到了水流,听水也是一种享受,对于北方的我们,向往江南的丽水,江南的柔情,山有了水,山仿佛就活了,就有了灵情。过了方家沟,就能看到天平山的流水了,太行山这几年绿化得好,天平之水,水之清,浪之白,奔腾之急。坐在路边的石头上,还能看到远处的太行山,几处悬壁之瀑,天平之水天上来。瀑布是山的泪眼,这时,感觉天平山的雄奇更加妩媚了。
走上古道,山路越陡,水流越急,无数的小瀑布,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无数的潭,像朵朵绿宝石,放在流水的莲花中间。走到平天寺,古寺寂静,峰峦愈奇,再往山走,水从太行岩石中流出,泉出高处,飞向潭底。
归去,沿路的梯田里,有农人在收割花生、玉米、黄豆。上前问一位老妇人,她说:“今年雨多,田里的水排不出去,花生也不如往年,再不收割,花生就要生。”
看来,往年的缺水,田地开裂,只是一种表现。天地之大气,就在于变。
有时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太行山的山水养活山中一方人。在和自然的抗争中,山里的村民不慌不忙地在收秋,有的戴着斗笠,披着雨衣。
在泊心云舍,我遇见了一群登山人,也是来天平山看水的,她们比我更大胆,一行人沿着小路,走近河床,想沿着河床而上。可能是水大,水挡住了去路,只能而返。沿着方家沟的山道,而登天平山之巅,而古寺探水。
坐在泊心云舍的亭子里,抬着望见两行字。停下来等等行走的灵魂,静静心享受禅意的人生。
让天平之水,洗去我烦恼的心绪。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故乡的水,故乡的山,对于我来说,就是天堂。
湘河之水
故乡是多河的,一条山沟汇聚起一条小溪,又汇成一条河。
湘河,是一条小河,只是原康山地的一条小溪,终汇入淇河。平时,这条河是干的,昨天,我又一次来到原康山地,没有想到看到了一条流动的小溪,还有村姑在小溪中洗衣服,一时竟不知是在原康山地,仿佛是到了影片中的江南水乡。我也走到小溪边,掬水,想喝还是没有喝,只是洗了一下脸。
今年北方多雨,多地泉眼流出了水。
我常在山地人家闲走,坐在供销社里,售货员谈当下农村的情况,山里年经人都出去了,平时,来买东西的人少了,我现在也只是维持。说到当地的学校,这也是早几年就关了,学生都集中到镇上去了。现在的学校成了一个香料加工厂。
是啊,远离故土的人,这里竟成了老年的世界。
坐在一个农家,闲谈生活,这是一个两个人的老人。女的也有七十五岁了,膝盖有病,拄着拐。老汉前几天骑摩托车,在路上被三轮车撞了,住了几天院,好在只是外伤。
她们有三个儿女,大的是女儿,嫁给本地的人,无奈,男人在山西打工,前几年得了病,不能去外面打工,一家的支柱倒了,好在女人刚强,外出北京打工。有一个女儿也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小子上高中,不过学生好。
大儿子在外打工,在县城买了房,大儿媳在学校食堂打工。有两个儿子,老人说,大儿家负担重,好在大儿子也进城打工了。小儿子也在外打工,是那种干技术工种的,如电工,挣钱也多。孩子在镇上学校上学,小儿媳去租房陪读,闲时,在一个食品打工,有一个男孩,一个女孩。
坐在院中,听老人谈起家事,这也是一个家的网络,放大就是一个线,读懂当下的农村社会。是啊,进城是一种进步,而城市化的过程,又是不平凡的,比如像老人家的大女儿一家,男人得病了,就得退回来老家,靠种地生活。老说常说起他一家吃的大白菜就是大女儿家的。但是,光靠种地是不能养家的,家里只有让女人远上北京打工。
从院里走出来,还看了卫生所,也是大锁上门,这就是一个湘河之畔的农村。
有时,想想自己写下的文字,可能只是一个记录吧。
(经网络搜索为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