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重阳登高叙怀(随笔)
重阳,农历九月九,《易》为阳数,九九相重,故曰:“重阳”,又称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九月为菊之俗称,酒与九同音,喝菊茶,饮菊酒,乃是重阳之习俗。
易曰:九为变数。岁月在变,季节在变,我以不变应万变。
登高向南山,携风独倚栏。
重九午后,我沿着长岭之龙脉,独自登上磐石城,一览新城全景。看新城变化,见景生情,内心不由自主地默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让我的思绪,梦回到童年,想起50年前中风瘫痪在床的外婆。那年九月九,近九十高龄的外公要去登高,当时我对外公登高很是费解,我以为外公应该多陪陪时日不多卧病在床的外婆,登什么高呀?现在想起来,那时的自己,不谙世事,是多么的幼稚。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离开自己的家乡已有45年了,那时的自己尚是青春少年,突然间也垂垂老矣。
今年春节回去,故乡早已物是人非,正应了贺知章那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到自己的故土,很多人我都不认识了,认识的人早已不在了。
于是,今日登高,瞭望故乡,感慨良多。感叹岁月无情,感叹青春不在,感叹时光在不知不觉地迅速滑落,感叹夕阳离我越来越近,伸手就可以触碰到它的温度与世态的炎凉。时不我待,更是感叹岁月对人的如此残酷。
其实,岁月分配是一样的,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埋怨时不我待,不如行动起来,去感受秋天多姿多彩的风情。
静下心来,极目远眺。看江南那片橘林硕果累累,橘红色的果子,犹如冰心笔下的小橘灯。
如果你能自驾,可以从盘龙古镇,向古桑村沿路而上,你会豁然开朗,那一片南山的阳菊,一定会让你开心悦目。逢时而绽放的菊,开得姹紫嫣红,红的、白的、黄的、绿的、紫的、墨的、蓝的……五彩缤纷,把秋天打扮的像一个新娘,可谓:不是春天胜似春天。
江南艾枣园的冬枣也熟了,面带微笑的果子,脸上挂满了露珠儿,好似一个即将出嫁的姑娘,或许她即将进入城里的千家万户,走进百姓人家的果盘。
旺龙无花却结硕果,自然风干的味道耐人寻味。城市阳台,登高一呼,磐石对峙,便是无限诗意。
环湖绿道,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全长30多公里,是新城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行道边上的树木,溪边上的芦苇,被秋风秋雨浸染的色彩斑斓。一个回眸,我看见一对老人在绿道上蹒跚前行,与秋天的风光,与今日的重阳很是应景。
一艘游轮,停靠在三国印巷码头,长长的汽笛声与张飞庙的钟声遥相呼应。城墙上的旗幡,舞动着奔跑的江风。
在张飞的塑像前,有一个文化义工老人,正在给游客讲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果林人家里有一个橘官,此时正在用微信与全县的果农群聊,他为果农做了一个惠农销售计划,借电商平台打通红橙的销路。
看北城,三年成城的计划早已实现,曾经的九街,变脸成了彩云梯步行街,购物街,美食街。
目睹彭溪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与迎宾大道上的车水马龙形成交互,北城的灯火绚丽照人,渐渐开始繁荣。
站在人字梯上,仿佛自己的那一脚,就踏在龙凤之间。青龙梯与凤凰梯的交叉点上,是谁在仰视云梯牌坊,天下第一联彰显云阳人文,还有牌坊上的那副长联,又是谁开了画本,当然是新城的百姓。
红尘俗事多,不如登高去。
趁秋色迷人,趁秋阳尚暖,趁秋风意爽,趁秋雨未凉,趁生活温饱,趁行动尚便,去看她(他),去爬山,去看海,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去登泰山,去攀华山,去爬峨嵋金顶,看日出时的佛光一现。或去结识四海五湖的文友,或去拍几张不同地域的夕阳西下的风景,或去邂逅一次迟来的爱。
或填一首清词,或写一段佳话,或抒一篇散文,或吟一首美诗,诗曰:《七律·重阳有咏》
漫画霜林入彩秋,寒凝鸟语果橙收。
飞花逐月凌云去,落叶随风付水流。
且看勤耕甜少乐,而知俭学苦多愁。
尘障虽是遮双眼,夕照依然暖众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