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独行并不孤独(散文)
一
近十年来,已多次拒绝同学相邀聚会的来电,不是转弯抹角、闪烁其辞的婉拒,而就是直言不讳的拒绝,理由开门见山、直白了当——就是不想聚。前几天又接到同学来电,拒绝后干脆把所有同学都拉黑,省得再联系。
退休后基本把单位所有人的电话都删除了,包括微信、QQ。我开始喜欢孤独。
我的孤独不寂寞,也不屑那种小资的矫情——什么放慢行走的脚步,在肆意的忘怀里将烦躁悄然收起呀;让灵魂没有羁绊,将不悦的过往统统搁浅呀;让光影拂过岁月的沟壑,留下一路清风暖怀呀;在似水流年的风景里,沉淀一颗浮躁的心,宠辱不惊呀;在红尘里做一个摆渡人,享受着孤独里的美好呀……
我是一个极正常的人,独自或与妻子一起在适度的阳光下走走,或是坐在电脑边写写,顺便听听我那发烧器材播出的精选乐曲,然后吃饭睡觉,梦游世界……现在忽然觉得人能正常排泄很重要,很舒服,很惬意,是能正常吃饭睡觉的绝对生理要素。拒绝过往的那些人事物欲的聚会是不是也是一种心理排泄?我以为这样的比喻也应该可以成立。
当然,与妻一起喝下午茶是雷打不动的生活程序,可能是大脑里需要一些多巴胺和内啡肽,来证明自己幸福。疫情来临后,我待在家里的时间更多了,没有什么不适感,很喜欢。 忽然发现,孤独,其实就是生命的正常习惯,而那些过往的喧嚣日子,只能算是应付世俗羁绊一种无奈。由此往大想一下,在社会生活中,除了正常的时代进步,认识错误的思潮也很重要,如不能将其彻底排泄根除,就无法让社会生活正常的吃饭睡觉,甚至速死骤亡。
无论何时,无论何人,无论何事,能及时地善取善弃,吐故纳新,回归对自己生命的真诚,也为时不晚。
二
戒烟有二十年了,偶然喝杯酒,一日三餐已养成习惯,荤素搭配,食材正规,丰俭由人。自从母亲去世后,我少了责任和牵挂,就更不知道经年日月长了。一年四季,除了加减衣服,开空调,察暖气,我几乎不知今夕是何夕。
有时,我打量着自己的书柜,那里的每一本书都有一个曾经的故事,望一眼就能勾起一段斑驳岁月的沉寂——那时的我年轻、真诚、单纯;有激情、有浪漫、有理想主义,幻想成为一个知识分子,希骥心中遥远的乌托邦。现在我知道了,我终将会与过去的时光告别,但我不知道最后的告别方式,或许静悄悄,或许很壮烈……或许像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下的《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从小喜欢科技,现在我更喜欢高科技了,这是潜移默化的递增。互联网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它让我进入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回想起来,它是我喜欢孤独的根源,因为它就和我书柜里的书一样,给予了我知识的力量。我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的观念鸿沟很深,和同学、同事聊什么往事难回首没什么太多的意义,任何人都不要指望拯救任何人,不如我的心长了孤独的翅膀,在知识的天空飞。
地下室的柜子里还有我当年在工厂设计的工装图纸,那一本本设计图原稿是我调动工作时带走的,做个纪念。柜子里还有两个头盔,是日本制造,价格不菲,是我当年骑摩托时咬咬牙购买的高级配置,戴上它,像个阿童木。有一次我摔了一跤,摩托车有损伤,衣服也破了,但那头盔就是表面蹭了一块灰瘢,擦擦就淡了,我的头安然无恙。想起来老年人说的一句话——钱花到哪儿哪好!还有许多稿纸,那是当年写稿件时去办公室库房领的,现在也没用了,就在地下室的柜子里静静地沉睡,像是永远都回不去的往昔。
地下室是我的库房,十四平米大,有暖气,冬暖夏凉。但我很少去,那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就如同我逝去的岁月。里面有两辆自行车,飞鸽二六,全铝捷安特。还有油画架,油画框,油画笔及颜料,以及一幅未完成的半成品。地下室的东西很多,很杂乱,有淘汰的功放、DVD等音响器材,还有摩托车配件,五金材料,它们最后的归处也不知道在哪里?预计将来拆迁时让挖掘机汇入废墟吧,尽管那里沉寂了我的人生思考和憧憬。
三
书柜里的书也不看多年了,偶然取出一本当年彻夜不眠苦读过的书,翻看几页,脑子一阵迷糊,不知道它写了什么,有些地方读不懂,很费解。唉,我老了。但看到电影里那些伟大的人物在书房工作时,背后硕大的书柜及里面精美整齐的各类书籍成了知识的盾牌,我心中就暗暗安慰自己,有这些多年的藏书做样子,我的生活才真正有安全感和满足感。
令人惊喜地是,我在电脑前敲键盘写文章的时候,那些书中的东西就自发地从日渐愚钝的脑海中纷纷挤进来参与,突如其来,无法阻挡,就像现在流行的扔下一万块钱转身就跑的绝世高人。我笑纳了这些昔日的文字朋友,轻松自如地把那些精灵放到了合适的位置,就成就了我一篇一篇文章里的充填字节。
墙上还斜挂着一只潍坊风筝,是一只饰满桃花的燕子,那些二十多年前与女儿在河滩放风筝时的记忆场景,就在桌子拐角的笔架上方与我对视。笔架上那些不同大小的毛笔也多年不用了,写书法的大案桌成了电脑桌,右面是打印机,左面是笔架、笔洗、调色盖盘,还有几本名家的彩色影印字帖——比拓印的黑白版好,可以看到飞白、芒角和墨浓墨淡的笔势。
大案桌的下面有一长条柜,里面都是宣纸,毛边皮纸,大画毡及字画……这些东西都成了堆积物,我懒得写书法了,也不再去翻箱倒柜寻找底气。我越来越觉得,现代人写书法就是一种重复的艺术,在这个黑白笔墨里很难再搞出什么名堂,因为它有一个传统规矩,超出一些理念就会招来非议。现在居然还有书法博士,有人说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笑话,是名利场上的噱头。启功先生曾说,写成什么样就是硕士,写成什么样就是博士?没有标准。
历史上有关书法的论述不少,秦朝有李斯《论用笔》,汉代有崔瑗《草书势》、蔡邕《九势》,魏晋有钟繇《用笔法》、卫夫人《笔阵图》、王羲之《自论书》,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孙过庭都有相关著作。后来的书论就更多了,当代有周汝昌的《书法艺术答问》,费新我的《怎样学书法》,启功的《论书札记》等系列书论,以及孙晓云的《书法有法》……我读过一些,在各有千秋的书法论述里,感觉邱振中教授写的一系列书法研究论集有现代艺术的新意和深度。
我还收藏了一些当代的名人字画,不是刻意,是在不经意间作为徒有虚名的方家,人家送我的。现在回想起来,有什么意思呢?笔墨就是那些笔墨,结构就是那些结构,所谓的灵动也就是在黑白线条和疏密关系中找一找平衡,弄一些小花样,试图成就一番大气象,娱人娱己。闲暇时细细揣摩那些笔墨里的古韵春秋,还是能给人带来许多无可名状的美感和气韵,估计我当个书法硕士还凑合。
四
我有时喜欢静静地看着窗外的天空、树枝、建筑和生活中的各类物品,让思绪漫游。甚至我还想买一个万花筒,没事时看看里面多姿多彩的变化,重温童年的懵懂时光。也曾多次想购置一个牛顿混沌摆,放在桌子上让它像永动机一样,不停地无规则转动,让我以此在单调的视觉中迷失时间,从而忘我。可仔细想想,这些东西怎么能够收拢我那不羁的心呢?所以至今未遂。
我最大的奢望很高远,就是想在最后的日子里,一个人在路上行走,在傍晚时分,在夕阳下,在通向山顶的小路上静静地走,一直走……然后坐在山顶悬崖边的一块平坦大石头上,等黎明——在无限时间的陪伴下,将自己最后的血肉之躯和魂魄放下,躺在那里,与大地共眠。
现在网上美女的视频很多,有些被网民评为极品女人,确实切中要害。从外表看,这些女子的模样、曲线、皮肤、比例等等,都是前所未见的一种造型和姿态,十分惊人。因此,我严重怀疑这种性感超级、招摇过市的打扮,不是日常生活的随意逛街,估计是为了拍视频而做的街头表演。不知道这些人拍这个视频干什么?是展示自己?美化生活?提高点击率?增加打赏量?还是其它?但无论怎样,默许这种生活态度和方式,其中必有意义。但那又是什么呢?现在许多文章的标题流行让人惊诧的疑问句,泛滥的问号置后是标题党的绝配?
还有许多吃喝玩乐的东西,都是要让人沉溺于低级趣味自嗨的吧台。这又是为何呢?难道是要重蹈“郑声淫”的欢乐盛景?结合老人倒地不敢扶,生死关头找不到正当防卫的尺寸,校园霸凌没有一个具体的防范措施,娘炮文化阴魂不散,年轻城管殴打高龄老人犹如神剧里的武侠高手……实在是无言以对。近日看到一则视频消息,某超市女窃贼居然理直气壮叫嚣,还扇了质问其行为的服务员两个耳光,然后扬长而去。据说超市负责人认为失窃物品金额小,不予追究。若此事为真,这个问题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一种以丑为美,无法无天的戾气。
唉,惹不起躲得起。
五
看到一些悠闲悠闲的诗歌散文小品,基本都是那些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温馨词句。例如:喜欢一个人无人打搅的时光,沉淀在生活超然的意境,去除烦杂的情绪,让思想长上翅膀飞在农家屋檐上……或是自由地走在无人的小径上,用自然的心态看炊烟袅袅,听不知名的小鸟欢快地歌唱……或是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把自己内心所有的委屈和无奈,像垃圾一样丢在路上……然后,寂寞地看路边的风景,看夕阳落山,也是一种别样的情怀。
我感到,能这样气定神闲地写下这般文字的作者,都是奇人,而且,这些人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或许,这就是传说中在特定时光的心灵碰撞,用历经重重山水的领悟,享受生命里的真正意义……最终于滚滚红尘中,描绘出匆匆过客般的生命空白。
我要不要也模仿一些高古之人,用极致无敌的境界,清风明月的情调,来描述某种刻骨铭心的幽思……再用一次惊天地、泣鬼神,粉身碎骨的爱情,以及最终要化为灰烬的海誓山盟,把人们深藏于内心的记忆慢慢剥开,让空白的灵魂为此而颤栗!
或许,我会把世俗中的烟火,用纯粹、干净、单纯和善良来渲染,让红尘中行走的活生生灵魂隐匿,用歌舞升平的幻觉,卸下人们背负的精神枷锁,逃离喧嚣,进入安谧清幽的酒瓯——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卷尽残花风未定。来时相遇夕阳中。
消费主义的时代,一切都在消费,一切都能消费——消费感情,消费理想,消费英雄,消费美女,消费风花雪月,消费残阳夕照……消费平生不作皱眉事,世上应无切齿人的忠告。在这种消费的时代里,知足者常乐有了更多的意义,听着音乐写写消费时代的东西南北就好。
有人说: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由此想起了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我的目光最终落在星辰大海。
六
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居然还在原点徘徊,依然是劝说人们从混沌迷茫中回归人性。人性到底是什么呢?最好的时代给予的解释虽然短暂如昙花,但给人们留下的美好的记忆,人们会永远怀念。
——那个时代,有风骨,有思想,有气质,朗朗星空,星斗灿烂,熠熠生辉。
——那个时代,有感性,有情怀,有理性,万物复苏,大地回春,充满希望。
人们祈望开放包容、充满情怀的时代,祈望思想自由、百花争艳的时代,祈望一个可以复制、更加美好的时代。回望历史的迷雾,许多萤火虫般的光影在昏暗中迅疾,仿佛是遥远的大漠深处消逝的滚滚绝尘……
我看到了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看到了舒婷的《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我看到了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我看到了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我看到了芒克的《天空》:太阳升起来,天空血淋淋的,犹如一块盾牌。日子像囚徒一样被放逐,没有人来问我,没有人宽恕我。
我看到了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看到了汪国真的《热爱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物质化时代加剧了世俗横流,人们的理想在欢乐盛景中不断幻化异变,在五光十色的视觉妖娆里,极品美人都是唾手可得的梦中人,成了无可救药的罂粟花,迎风摇曳,漫山遍野。
我孤独,因为我知道,没有任何人可以拯救世界,人只有个体的自救才是悬崖绝地的新生。
文明,是一个人从一群人中独立而出的艰难过程。
七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喜欢孤独地写作。我觉得写作比画画和书法更多一些直观的思想扩展,有点模仿鲁迅弃医从文的样子。也可以再自我拔高一点,或许就是想从个性化的审美追逐扩展到大众审美的公共领域,在中国文字里试图寻找一种新概念,使其产生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我明白,自己其实就是借此敬畏那些低到尘埃的魂灵,与之同感那些切肤的痛,绝对不会用轻佻的感动去歌颂他们的苦难。只有最卑鄙无耻的人,才会利用无辜的文字去寻找“康乾盛世”的证据。
只要是精致利己主义铺张的时候,堕落就成了最热闹的景致。聪明人在堕落中把自己的日子过得行云流水,骄狂如日中天;糊涂人也能在堕落中闲看庭前花落,静享四季流转。有人说,知识分子的堕落,是一个社会最后的堕落。我是知识分子吗?我堕落了吗?被我荒废了的时间,是虚度和堕落吗?
我知道自己永远是尘世间的一粒灰尘,随风而来,随风而去。所以我不惧怕孤独,也特别耐得住寂寞,回眸的瞬间,我开始遗憾。虽然我够不上是知识分子,但我也不想堕落,因为我知道,如果用知识充当教化人们堕落的资本,就是犯罪。时代剧变,要守住做人的基本底线。
保持孤独的心,重整旗鼓,遗憾曾经的那些过去,冥想未来自己内心的安放——身体尚且终将寂灭,身外之物又当如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习惯了下午茶的安然时光,静静遐想着世故里的汤清水淡,在杯壶流泻的霎那享受孤独的成熟——我从未曾感到过孤独,在被生命的重量和长度深埋的日子里,和时代的风云际会,站在熟悉的崖侧回眸,亲近自然,亲近真实的内心。
从此,与自己好好相处。
2021年10月15日星期五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