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宁静】草根的生存智慧(赏析)

精品 【读名著·传经典】【宁静】草根的生存智慧(赏析) ——赏《红楼梦》人物刘姥姥


作者:小猪她爸 进士,1055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74发表时间:2021-10-22 13:04:05
摘要: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是其对人生的体验,是忠实于生活真实的成功塑造,因而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令人难忘。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撰文写道:“姥姥不朽。雪芹极重这位乡下老妇人,君知之乎?”

【读名著·传经典】【宁静】草根的生存智慧(赏析)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把贾府的故事从刘姥姥写起,刻画一位形象鲜明的乡下老妪刘姥姥,也让国人记住“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句话,动不动拿这句话,嘲讽他人或自嘲见识短浅、孤陋寡闻。其实,刘姥姥真不是见识短浅、孤陋寡闻之人。她凭借草根的智慧,使自己家从“冬事未办”的生活窘态,走向殷实富足的小康之家。
  
   一、坚定“谋事在人”的理念
   刘姥姥乡下老妪,是个寡妇,靠两亩薄田度日,跟着女儿、女婿生活。年关将至,家中贫寒,连过冬的吃穿都没钱置办,女婿狗儿只会唉声叹气。刘姥姥看不过,劝说狗儿。这一番话,可以说写出了一个底层人物心理活动,刻画出刘姥姥一个活得最通透、最彻底的聪明人。刘姥姥的话,句句响亮、掷地有声,绝对不亚于哈姆雷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的人生思考。
   首先,刘姥姥一针见血地指出狗子生活窘迫的根源。狗子姓王,祖上做过小小的京官。别小看小京官,有道是“宰相门前七品官”,日子过得挺滋润。因为狗子从小“吃喝惯了”,如今贫穷了,便做不到“多大碗吃多大的饭”。刘姥姥痛批狗儿,“成个什么男子汉大丈夫了!”此言掷地有声,也为刘姥姥进贾府、进大观园做了铺垫。当刘姥姥走进“侯门似海”的贾府时,不惜忍辱而济助寒家时,我们会感到这不是“姥姥”,而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真正大丈夫。
   其次,刘姥姥透彻地分析当下经济社会形势。她审时度势,强调“如今咱们虽离城住着,终是天子脚下”。俗语中的“天子脚下”,还有下一句“皇城根上”,意思是在皇帝势力最集中的地方。“天子脚下、皇城根上”,非常透亮地点明了改变生活现状的区位优势。接着,刘姥姥进一步指出“这长安城中遍地都是钱,只可惜没人会拿去罢了。”单凭这认知、这气魄,谁还敢说刘姥姥是一个粗俗的农妇?想起一个笑话,说是农民进城务工,刚来时一脸蒙圈。一段时间后,摸清门路,赶紧给家里人拍电报:“此地,钱多,人傻,速来。”这也是一种见识,草根的生活体验,是经济学家讲不了的,书本上学不来的。
   第三,刘姥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刘姥姥说出一句极富智慧的话:“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咱们谋到了,看菩萨的保佑,有些机会,也未可知。”这话罗贯中在《三国演义》是这样写的,“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刘姥姥与诸葛孔明有得一比。随后刘姥姥提出,咱家早年与“金陵王家连过宗的”,去走动走动,说不定有好处,须知那府“拔一根寒毛比咱们的腰还粗呢!”最后刘姥姥决定亲自出马去贾府,“我也到那公府侯门见一见世面,也不枉我一生。”
   现如今有些人,讲理论一套一套,却拿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成为理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而刘姥姥则是言必行、行必果,身份拿得住,使命完得成。“冬事未办”问题得以解决,一进荣国府拿回二十两银子,不单欢欢喜喜过大年,还够“庄家人过一年了”。至此,刘姥姥从理论到实际,再到成果,充分展示了不同凡响的见识,敢闯敢试的个性,以及丰富的人生经验,而这一切归结于其笃定“谋事在人”的理念,并且做到知行合一。
   “伟大的曹雪芹,不朽的红楼梦”。曹雪芹大师级的笔力,的确令人叹服。自刘姥姥劝说狗儿起,到议定由刘姥姥去贾府,仅有1100字左右,却勾勒描绘出市井人家的困顿,刻画了刘姥姥一个草根智者的形象。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厘清。一是有红学专家撰文指出,刘姥姥写得不真实。一个乡下人哪有这样见识、气魄,如此老练?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生活就是个大熔炉、大课堂,越是经历过苦难生活,越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只要坚定信念,都是可以历练成精、百炼成钢。草根有草根的智慧、有草根的情感、有草根的魄力,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人和事比比皆是,无需一一例证。二是对“打秋风”行为是否认同的问题。就笔者而言,不主张“打秋风”,毕竟这是傍大款,有不劳而获的嫌疑。但是,刘姥姥身处逆境不服输,敢于向生活抗争,善于谋划解决问题之道,这一点比起只会唉声叹气的狗儿强多了,比起如今一些人遇到生活挫折只会打老婆骂孩子强多了。
  
   二、深谙与人相处之道
   “打秋风”,是指利用各种关系、假借名义向有钱的人索取财物。“有钱人”是自己的三舅二叔,大概可以直接张口索要,但如果是七舅的姥爷,恐怕就没这么简单了。
   狗子家与王夫人家的所谓连宗,不过就是一说,又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刘姥姥此番去贾府“打秋风”,难度系数非常高。但是,刘姥姥深谙人与人和谐相处之道,准备充分,头脑灵活,以大智慧博取大利益,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堪称完美。
   刘姥姥善于博取同情,注重打好感情牌。刘姥姥第一次去贾府,带上外孙子板儿。这是板儿在书中第一次出场亮相,是为后来拯救巧姐于“烟花巷”做铺垫,这是后话。此时的板儿肩负着另一项重要责任,博取同情、赢得怜悯。一个五六岁的孩子,聪明可爱,又懵懂无知,发自内心的纯真言行,往往是触碰人心最柔软处的利器。我在德国行旅时,常见乞讨者身边坐着一只漂亮的大狗,心想自己都“要饭”了,还养得起大狗吗?后来经导游解释才搞明白,狗是乞讨者的“道具”,不看人面看狗面,冲着那漂亮的大狗,人们更乐于施舍。设想一下,如果这次“打秋风”让板儿他爹狗儿来,估计连贾府的大门都进不去。我每读红楼至此,都是拍案叫绝。作者适时推出板儿这个人物,又悄无声息地为“打秋风”推波助澜,两者无缝对接在字里行间,不显山、不显水,不留痕迹。这便是“批阅十载”的功力所在。
   刘姥姥擅长语言表达,极富沟通交流能力。就坊间来说,论语言的艺术,刘姥姥若是自谦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刘姥姥口才很好,说话得体,说出话来滴水不漏,还生动有趣。二进荣国府,贾母领着刘姥姥到大观园见识见识,贾母问她这园子好不好?若是我等回答“好”“很好”“非常好”,皆为弱智,差不多这时该送出园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嘛。刘姥姥回答的一段话,甚简无多而理则深,耐人咀嚼,饶有兴趣:“我们乡下人到了年下,都上城来买画儿贴,时常闲了,大家都说,怎么得到画儿上去逛逛。想着那个画儿也不过是假的,那里有这个真地方呢,谁知我今儿进了这园子一瞧,竟比那画儿还强十倍……”这话说得生动活泼,话不糙,理不糙,除了赞不绝口,还有对“风景如画”的艺术考量。所以,尽管是来“打秋风”的,尽管蹭吃蹭喝还带拿的,只因超强的察言观色能力,不住嘴地夸赞,不吝惜赞扬别人,令刘姥姥得到贾府上下认可和喜欢,混出个好人缘,而不是厌恶。离开大观园时,鸳鸯、平儿也都额外送刘姥姥礼物,从中亦可看出老太太是招人喜欢的。
   刘姥姥拥有极高的情商,善于经营人脉关系。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拿到二十两银子,于王夫人、王熙凤来说是小菜一碟,过后不思量,也不会挂念这户人家。反倒是刘姥姥没有小富即安,不满足于“一把一了”,她抓住这样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希望能够深化与贾府的往来。这就是一个聪明人,也是一个明白人。当然,刘姥姥还是个知道感恩的人。她带着自家地里收获的新鲜瓜菜,赶往贾府。一来礼尚往来,答谢贾家资助。二来借这个由头,促进与贾家的深层互动。偏偏这事惊动了闲得无聊的贾母,便留其在园子里住两日,陪着贾母说说话,讲讲外面的世界是否很精彩或者很无奈。深宅高院,礼仪规制,贾母身边缺个能说说闲话的人,所谓富日子过久了难免乏味单调,这无疑给刘姥姥一个机会、一个舞台。余下的事情,如同综艺节目主持人的开场白:请开始你的表演。
  
   三、深悟幽默是一种生活态度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刘姥姥的目的很简单,求得贾家物质上的资助,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此,她不怕出洋相、出丑、被当猴耍。对于底层人来说,所谓“高贵的头颅”“不屈的尊严”是毫无价值的,活着且活得挺好,才最有意义和价值。既然太太、小姐、公子想看这些玩意,那就撕破了给你看,不过是笑傲江湖一番。
   刘姥姥识大局,不怕出丑。第四十回,王熙凤给刘姥姥头上插花,“将一盘子花,横三竖四的给他插了一头”。这对于自称七十五岁的老人来说,是一件极不礼貌、极不尊重的行为。如果换做我们,这个时候来两句“别没大没小的”“请你尊重我”,戏便演不下去了,故事到此结束。刘姥姥则不同,她识相、知趣、机变,“我这头也不知修了什么福!今儿这样体面起来”,并称“今儿老风流才好”。一笑了之,一团和气,其乐融融。
   也许有人说,乡下人就是这个本性,就是这么傻。那你就被刘姥姥骗过了,真的也“被作者瞒过”了(脂砚语)。刘姥姥的心事,只有她自己知。第四十一回,刘姥姥酒后误入宝玉房间,不知道镜子是何物,加上醉眼朦胧,看到镜子里的自己竟认为是亲家母来了,说道:“你好没见识,见这园里的花好,你就没死活带了一头。”显然,刘姥姥是厌恶戴一头花的,心里老大不乐意。这大概是刘姥姥在大观园二天时间里,说的唯一一句心里话、大实话。不禁想起姜育恒的歌,“小丑,小丑,是他的辛酸化作喜悦呈献给你”。刘姥姥就是那个小丑,她戴着满头鲜花,说笑着,耍逗着,站在大观园的舞台中央。
   刘姥姥有格局,不怕出洋相,陪着耍猴者一起耍。吃饭时,凤姐和鸳鸯搞恶作剧,告诉刘姥姥府上有规矩,上菜要说一段话。于是,菜一上桌,刘姥姥一边做头上长角的姿势,一边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她这么一说,贾府的人都乐坏了,简直要乐疯了,呈现出红楼梦中最爆笑的场景。史湘云笑喷饭了,林黛玉笑岔气了,宝玉笑滚了,王夫人笑得说不出话,薛姨妈笑得嘴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笑得手里的碗扣在迎春身上,惜春笑得让奶妈揉肠子。这样的“笑果”,搁在笑傲江湖比赛中,刘姥姥非得第一。其实,刘姥姥心知肚明,这不过是个玩笑,配合着把戏演好就是了。
   出洋相,通常有两种情形。一是自己不小心造成的,比如小姐姐在T台走直线,脚下一滑摔个四仰八叉。二是别人下套捉弄人,比如贾瑞被王熙凤算计,挨冻、粪水灌顶,出尽洋相。刘姥姥在大观园中的洋相、出丑不属于以上两种情形,她是故意而为之。筷子夹蛋、“黄松”木碗、歪行酒令、胡编故事等种种言行,应当算是刘姥姥的“喜剧”表演,就是以“乡下人”的见识寡陋,逗你玩,逗你笑。
   刘姥姥阅历深沉,尤其是生活经验丰富。她把“人比人要死”的生活认知,反其道而用之。用少见多怪、超级夸赞、不吝赞美等方式,比对、衬托贾家一切的美好。贾母开心了,其他人兴高采烈,就连多愁善感的黛玉也像换了个人,变得活泼起来,贾家的幸福感、自得感、满意度都有大幅度提升。
   对于刘姥姥而言,你们要耍我,我便陪着你们耍,你们得到了开心,我收获了财富,我失去了什么?!马克思说过,“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刘姥姥是否获得整个世界不得而知,但第二次进贾府,刘姥姥离开时,的的确确是赶着大车回乡的!
   尽显草根智慧,赢得喜剧人生。曹雪芹笔下的刘姥姥,是其对人生的体验,是忠实于生活真实的成功塑造,因而这个人物形象丰满、生动,令人难忘。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撰文写道:“姥姥不朽。雪芹极重这位乡下老妇人,君知之乎?”

共 444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洋相出尽,风头赚足,更得以盆满钵满,赶着大车回乡。一介生活在封建社会底层的乡下老妪、寡妇人家何以得意春风玩转侯门深似海的京城贾府,大观园上至贾母、王夫人下至鸳鸯、平儿都喜欢此活宝并滴溜溜围着她转,原来老太太乃绝顶聪明人。草根有草根的生活智慧,人类生之本能赋予生存者以无尽丰足的机变与聪明,生活是最权威的导师。刘姥姥这一人物艺术形象的塑造,跻身大观园众多社会各层次各色人等群象画廊,堪称精采之笔,神来之笔。是的,红楼梦是哭成的,这里以喜写悲,以笑衬哭,则愈见其悲,愈闻其哭。大作评经典,深得大师真昧,曹公地下倘或有知,也当九泉含笑的。【编辑:郭永涤】【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1102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21-10-22 13:05:07
  大作拜读,问好先生。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2 楼        文友:郭永涤        2021-10-22 13:22:52
  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臭屁熏其室,洋相出尽,却赚足了风头。此,老婆子之奇,大师之奇?《红楼梦》荣登中国传统古典小说艺术之巅,吾知矣!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3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10-22 13:36:27
  谢谢郭老师精彩编按。编按进一步诠释了刘姥姥在红楼中的形象特征,这个人物的确非常奇特,也如先生所言神来之笔。
一本正经说胡话,嬉皮笑脸吐真言。
4 楼        文友:未初        2021-10-22 18:19:25
  大作拜读,学习。
回复4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10-22 18:26:38
  谢谢末初老师到访留墨。
5 楼        文友:石中元        2021-10-23 16:29:14
  “草根生存有智慧”如同一首乡村的民谣,带着纯朴与温馨,滋润了我的心田。刘姥姥可谓是当今贫困地区农妇的代表,作者同情弱者,为下层百姓发声,心胸博大而悠扬。
北京人文学者、环境保护作家
回复5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10-23 17:29:06
  谢谢石中元老师到访,留墨点评。一点读书体会,不敢论胸怀之大小。遥祝安好。
6 楼        文友:淡泊宁静社        2021-10-24 08:38:46
  佳作欣赏,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淡泊宁静社
回复6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10-24 09:38:47
  感谢宁静厚爱。
7 楼        文友:林间风吟        2021-10-25 09:48:20
  老师将刘姥姥这一人物剖析得入木三分又别有新意,总之这一人物的勇敢、机智、幽默确实是小说里较为经典且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之一,老师的赏析关注到并详尽分析到,实在佩服!
回复7 楼        文友:小猪她爸        2021-10-25 10:47:53
  谢谢林间风吟老师到访,留墨点评。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