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纲举目张(随笔)——细品《大学》经文心得之二
南宋儒学集大成者朱熹,在他所著的《大学章句》中,首次将《大学》里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三纲领”;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八条目”。“三纲领”是儒家人生奋斗的终极目标,“八条目”是儒家成就人生的八个阶梯。
有了朱子总结的“三纲八目”,在细品《大学》时,我们就会在感到耳目一新的同时,更加便于我们记忆,更利于抓住经典要义,以达“纲举目张”的学悟效果。
那么,怎么才能领悟《大学》的“三纲八目”呢?我觉得,对“明明德”“亲民”“格物”等要素的准确理解,是参悟《大学》的重点难点,因为我国历代大儒学者们,对此还有不尽相同的观点,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认为,“明明德”就是弘扬光明的品德,就像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亲民”即“新民”,是使人们弃旧图新;“格物”是穷究事物的原理。这样的理解,自然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司马光、王阳明等宋明一代的儒学大家,他们重“内省”而非“外求”的参悟方向,似乎更加贴近当下,更让人心悦诚服。基于此,我想结合我们现实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报告一些粗浅心得,以寻同道先进不吝赐教。
一、《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知道,“大学”是大人之学;“大学之道”是教人成为“大人”的方法。我们要成为一个心量广大的人,智慧高远的人,量大福大的人,首当其冲是要“明明德”。
何为“明明德”?我们经常会听说这样一句话:当今世界,啥都不缺,唯独缺“德”!每闻此语,我都觉得好笑,心想此人又在发牢骚了,又将自己置身事外,为啥不反观一下自己的德行如何呢?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有一颗光明智慧的本心,或叫“明德”之心。《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本性都是善良的,都有天然美好的德性。
为什么我们的“明德”之心,后来又都不那么“明”了呢?那是因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长期受到各种环境的不良影响,我们本来明亮的心灯,都会蒙上层层“灰垢”,又未能得到及时洗涤,就像厨房里的照明灯,长期得不到擦拭,渐渐地就变得模糊不清了!
正因为我们的“明德”不明了、心灯不亮了,我们身上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才会有不少错误的意念、错误的看法、错误的言行,就会经常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导致错误的结果,甚至带来人生的不幸福。
应该怎么办?圣贤教导的办法,就是要“明明德”。末学理解,“明明德”,就是要经常“洗心”,要擦亮心灯,要明其明德,这样才能开启我们本有的智慧,才能把我们原本善良通明的品德展现出来。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然而,无论是“知人”,还是“自知”,都是当下普遍缺乏的应有品质。
比如,我们在家里,当儿女的不了解父母的想法,当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所以就出现了许多父母溺爱子女,许多子女不孝敬父母等问题。为什么这些年离婚率节节攀高?不就是夫妇双方,新鲜感过后,渐渐地忘了初心,心灯蒙尘而照不见对方优点所致嘛!
再如,我们在学校,当学生的不知道老师的想法,当老师的不知道学生的想法,所以出现了一些学生厌学、不少老师靠补课挣外快等问题。
又如,我们在单位,当员工的不了解领导的想法,当老板的不了解部属的想法,所以出现了员工不敬业、老板只顾自己发大财等问题……
这些形形色色的“不知人”现象,说到底都是没有智慧的表现。所以开启我们的智慧就显得特别重要。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呢?办法就在明其“明德”。在这个“明德”里,有我们做人本有的光明德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和仁爱和平,需要我们去明了、去开启。
知人的前提,首先要了解自己。对自己的感受,必须很清晰。比如,我们来到这个世上,这辈子到底是来干什么的?我们现在的需求到底有哪些?得到这些需求的目的是什么?
了解自己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别人。我们现在之所以很难了解别人,是因为我们满脑子可能都是自己的想法,没有时间去关注别人,周围的人虽有好多需要,但我们就是感受不到。时刻都在想自己的事情,想自己的工作,想自己的位子,想自己的收入,想自己的感情,想自己的喜好,想自己的穿着打扮,想自己手机里的东西,哪里还有时间去考虑别人的想法呢?
要了解别人的需求,就必须把自己各种各样的欲望慢慢地放下来。比如,我们在和父母亲人在一起时,就得先要考虑一下父母亲人的想法,在了解父母亲人的感受中,我们的智慧就能慢慢开启,这就是在“明明德”。
所谓亲民,就是要身躬力行地与周遭人相亲近,知其所难,助其所危。智慧开启的目的,就在于帮助我们身边的亲人,以及应该帮助的所有人,这就是亲民。明明德,是为了更好地亲民;亲民,就是为了帮助别人。
那么,亲民从哪做起呢?从帮助我们的亲人做起,首先从孝敬父母做起。孔夫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德之本也。”明明德的根本,也在一个“孝”字。我们尽孝,就是亲民的第一步。我们去关心父母,去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进而再扩展到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同学、我们的同事、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客户,以及我们生命中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亲民的真正含义。
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的心胸就会慢慢地扩展,智慧也会随之而来。所以说,要想成了一个心量广大的人,我们就要让自己的心宁静下来,克服心浮气躁,放下“小我”,放下自私,放大格局,最终做一个“忘我”的人,做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
为他人着想,首先要为自己的父母着想。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感受不到,那想要感受其他人,不是很难做到,就是心有他图。这是当今教育最大缺失之所在。
所谓“亲民”,就是要我们在为亲人的服务当中,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我们的智慧就能得到不断提高;智慧越来越高,能力就能越来越强;能力越来越强、智慧越来越高,我们越能愿意为他人服务;给别人的越多,自己反而拥有越多,帮助人的越多,自己的收获反而越来越多,这就是“吃亏是福”的道理。
所谓“止于至善”,就是在“明明德”的同时,尽我所能地“亲民”,并努力地做到完美的程度。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奇妙的现象,我们不能不知。就是我们越是帮助别人,越是恭敬别人,反而能够赢得别人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因为我们的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好。因为我们经常帮助别人,等于是在爱敬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二、《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很励志、很给力的话,是我们早就耳熟能详的,可经常见闻于正经媒体。以前我不知道这句话,就来自《大学》这部经典。《大学》的八个条目,是儒家治学修身立业、实现人生追求的八个梯次。就是说,古代圣王认为,想让天下太平,让天下人都能开启智慧,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那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要想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要想把自己的家庭治理好,那一定先要把治家的那个人治理好,儒家称之为“修身”。
“修身”,实质是一个“修心”的过程。要想身修得好,就必须正心;要想心正,就必须做到真诚,如果虚心假意的,就不会意诚;要想真诚,就必须对宇宙人生的真相和我们生命的意义,有一个真正的了解,就必须开启人生的智慧,对我们今生到底是干什么来的,能够搞清楚、弄明白,这就是“致知”!如果我们已经老大不小了,对世事人情还总是稀里糊涂,是非善恶,一直分辨不清,甚至以善为恶,以恶为善,就是想真诚,也是不可能的。
达到“致知”的办法在“格物”。关于“格物”,历代大儒还有多种解释。司马光认为,“格物”是指能“捍御外物”;王阳明说:“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者,正也。”对此,两位先贤都有革除过分物欲、消除不该有烦恼的意思。
当下,总有少数所谓的中外知名“公知”、所谓的大名鼎鼎“专家”,为什么只要他们一张口发出奇葩的言论,就会立刻遭到广大网友的一派吐槽呢?到底是什么障碍了他们的智慧呢?这些人虽然读了很多的书本知识,但他们的心中,可能一直存有各种胡思乱想,存有过多的名利财物欲望,这才搞得他们整天头晕眼花而胡言乱语。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平常人,也会有这样那样过分的欲望。比如,我们已经衣食无忧了,已经有了住房车子,但还在一味地想着更大的豪宅、更好的名车和更多的奢侈品,不顾实际收入的可能,把自己生活的标准定得越来越高,上不循分,下不称家。这种物欲膨胀的心理,就会让我们失去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这样我们就没法做到真诚,就没法心态正确了!
自身不正,何以治家正人?如果我们见钱眼开,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学会了见钱眼开;我们见利忘义,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学会了见利忘义;我们见异思迁,我们的孩子就可能学会了见异思迁;我们对家人不忠诚,我们的孩子也可能学会了不忠诚;我们喜欢说假话骗人,我们的孩子,可能也学会了说假话骗人……如此种种,我们的家庭还能美满吗?我们的生活还能幸福吗?我们的孩子还能成为栋梁之材吗?
所以说,每一个人,如果都能通过不断地修身,让自己的道德境界、能力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那我们无论在家里、在单位,还是在社会,就会很有魅力,很有影响力,就会得到周围人的欢迎和帮助,无论做什么,我们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
三、《大学》“三纲”与“八目”的内在关系
简言之,“八目”的前“四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实现“明明德”的必然途径;换句话说,我们要做到“明明德”,就必须在“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上下功夫。
做到了“明明德”,我们就能做到“亲民”;做到了“亲民”,我们就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明明德”是我们修身的方向,“亲民”是检验“明明德”效果的,“止于至善”是我们追求的最高标准。
在“八目”中,前“四目”还必须同时修好,不然就做不到“明明德”。假设有人只修“格物、致知”,未修“诚意、正心”,此人虽能非常了解人性,但他容易利用别人弱点,以达自私目的,别人会认为这个人太聪明了,但会觉得此人心术不正;如果只修“诚意、正心”,未修“格物、致知”,就是他待人很真诚,没有坏心眼,但总觉得此人不识人性,还容易办糊涂事。没有人愿意跟心术不正的“精明人”打交道,也没有人愿意和只会办糊涂事的“好心人”打交道。
只有愿意和我们打交道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才能做到“明明德”,才能做到“亲民”,才能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
治国不必是国家领导人。我们能治好一家、一校、一企、一地或一团队,其实这些都是在“治国”;如果我们的贡献能影响世界,我们的德行能光照四海,那么我们也就在干“平天下”的事。
(辛丑年九月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