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光】满城尽带黄金甲 (散文)
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写过一首气势磅礴描写秋菊的诗:“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先不论他诗的背景如何,也不论他有何抱负和诗中的寓意,只一句“满城尽带黄金甲”,形象、英武、有气魄,令人欣赏和钦佩。
全诗字面上写的秋景,把秋天菊花盛开,比喻成“尽带黄金甲”的战士,赋予了英雄的风貌和气势,形象地描写了秋菊,充满着振奋人心的鼓舞力量,显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斗志的拟人动态美。
一
秋天的主色调就是黄,黄野、黄树、黄山,但最美的要数是黄菊。菊花盛开,如金似绫,鲜黄耀眼,是秋天至美的象征。风流才子唐寅有诗句为证。“萧条秋圃风飞叶,却有黄花照眼明”。大学士苏轼在《捕蝗至浮云岭山行疲苶有怀子由弟二首》中,也写出了重阳渐近,野菊飘香。“霜风渐欲作重阳,熠熠溪边野菊香。”唐代杰出诗人杜牧在《同赵二十二访张明府郊居联句》中,与赵嘏联唱,吟出“别后东篱数枝菊,不知闲醉与谁同”的千古绝唱。
重阳登高,赏菊闲醉,晚霞夕照,菊香绕篱。尘世中寻一处胜境,岁月悠悠,秋水长天,入眼云舒云卷,醉心金秋爽风,鸿儒相伴谈笑,开怀赋诗词歌酒,人生快意,心底无私,夫复何求?
古人中,数陶渊明最爱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阅尽红尘,看惯风月,勘透人生,放下执念,归隐田园,放肆山野,不会再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更不再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徒有虚名。把自己完全融化在自然秋风之中,生命方感到活的惬意,身心无比的放松,是一种清淡、闲适与静穆的美妙境界。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更是一种人生境界与心灵的写照。世人必定会有暮时,半世的岁月,勘透了官场人情冷暖,阅尽了人间春花秋月,什么都是过眼烟云。回归故里,心依田园,魂归自然。了悟人生的真谛,释怀世俗名利,遵从自然天地,淡泊明志,烟起云涌不惊,宁静致远。存一丝气息与天地同呼吸,留一身皮囊看花开花落,身心惬意无比轻松,胸怀宽广不为红尘纷扰。“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
这似乎是因菊而产生的彻悟,最起码也是种菊、采菊带来的灵感,正像佛祖在菩提树下的悟道,悠然间醍醐灌顶,醒悟人世大道。这么说,菊具有灵性,具有风格,具有仙姿和精气神。
东篱采菊酿酒,邀月对影三人,西风频送菊香来,放胆词诗歌酒畅,“我醉欲眠卿且去。”我想陶翁家的菊,比枭雄黄巢笔下,“尽带黄金甲”的菊,意义上又递进一层,更具有深意和情趣。令时人向往,令后人羡慕。其乐无穷,回味无穷。
菊还是一把心匙,李清照取酒赏菊,打开心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人比黄花瘦”,词人东篱醉酒,感叹人生,颠沛流离,国事家愁,又别有一种意味与情怀。
二.
菊是一年四季中最后绽放的美丽,它的花,虽没有春梅之悄,没有牡丹之娇,它的香,也没有兰桂之馥,没有芷若之芳。但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风骨,大为世人所称颂。
萧瑟秋风中,百花凋零,万物萧索,大自然中的绿色逐渐退出时间的舞台,随之而来的将是寒风飘雪,万里冰封,大地一派苍茫的冬景。
在秋冬交替之际,动物们有的忙着储物备冬,有的准备蛰伏冬眠,有能力的鸟儿,携家带口迁移南方,趋暖避寒,无能力的寒鸦只有居树悲鸣。连植物界也或枯黄衰老,也或甩落老叶,归藏守元。冬令的气候实不利于万物生长与繁衍,所以,金秋是某些生物的涅槃与轮回,也是某些生物生命的一道大坎和生死考验。
唯有菊,“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秋天的菊,积蓄了一春夏的能量,不与百花争艳,不与万绿争宠,默默地生长,养精蓄锐,在生命最后时刻,犹然绽放出此生的最美丽,最精彩、最渲染秋色的灿烂。哪怕身死,虽死犹荣,留给人间不忍舍的情缘。
金秋时刻,我看过菊展上珍稀品种,也见过路边、公园里的常见菊花,多是黄橙橙、金灿灿,黄的明媚、黄的脱俗,黄的有贵气,给人以赏心悦目,激情愉快的情感,充满着希望和活力。
我不明白中国古代的帝王们,为什么对黄色情有独钟,把黄色列为专权,不准平民百姓们随便染指,谁要是僭越,甚至扣上造反、欺君的大罪名,严惩不贷,灭门九族。也许是因为我们都是黄种人,又生活在黄土大地的缘故?也许是黄本就是金的本色?天地之间,金玉为重,彰显着富贵和财富的象征?
菊有灵气,有霸气,还有一些娇媚,国人们都寄以特别的情怀。因此,帝王们把黄色霸为己有,可想也不足为奇。那么,黄菊是天赐之物,帝王们不便垄断,黎民百姓们只能养菊爱黄,欣赏菊黄天下,欣赏“满城尽带黄金甲。”
唐代诗人元稹诗中曰:“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是北方自然界最后绽放的花卉,此花开后,万物萧条,冬令苍茫,所以更愈加显得可贵,多少有些不忍失落,心中都有怜惜的成分。于是,产生了“黛玉葬花”,“昭君悲秋”的千古惆怅。显然这又是菊与人们的另一种情缘。
三
萧瑟秋风中,菊花盛开之时,万物正趋于寂寥,黄叶飘飘落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而菊,笑脸迎日,饮露吐蕊,“轻肌弱骨散幽葩,更将金蕊泛流霞。”悄与夕阳争辉,艳同枫林唱晚,虽蜂蝶少来凑趣,亦多文人骚客洒墨。
有人说梅如少女,养眼悦目,它报春又争春,特招人喜欢。那么牡丹就是少妇,透着婌气,显得雍容华贵,风韵标致,摄人心魂。至于菊,也许当比倔强的老者吧,不以多彩招摇,而以傲骨挺立。园林篱下,登得大雅,入得俗陋,占得一片天地,即奉献一丛秋色。霜风不惧,寒潮不屈,哪怕枝枯身死,依然抱香立雪,在琼凉的世界中,坚守一抹秋情。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身居北方的我,多次见过初冬的公园,湖中残荷叶枯,岸上黄菊绽枝,尽管叶已焦枝已干,其花的颜色不退,不谢也不落,片片黄蕊在寒风中摇曳。有时急不可待初雪,把碧水覆白,于枯荷上堆玉。次日天晴,喜鹊惊慌鸣树,麻雀们无奈寻觅菊丛,这一动一静的风景,是另一样的情与景。
残荷枯菊,一淡一浓,白雪黄菊,一清一艳,天地间组成一种清美。不少文人画家、摄影爱好者,寻诗意、找灵感、齐聚这里,特别喜欢这样的意境。
残与盛、枯与荣,各为生命的一种形态。没残就没盛,不枯何为荣。残荷枯菊,记录着当初的兴盛与繁荣,正是这枯与残的幽魂,昭示着来年继续既往的兴盛与繁荣,天地轮回,万物轮回,缤纷世界,生生不息。
世界上的花,万紫千红,无不花开时美丽,凋谢时落英纷纷,复归沉寂。一生中的美丽付与短暂的时光,想来令人惆怅,使人惋惜。唯有菊,后发制人,“铁骨不教秋色淡,满身香汗立东篱。”
菊绽东篱下,不仅仅是为散放幽香,也勾起了多少人间游子思念故土的乡愁,寄意落叶归根的绪怀。“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秋风带寒,菊花散香,此时故乡的篱下也应是一派菊黄。触景生情,怎不勾起离乡人的乡情、乡思?怎不令人思念故乡,期盼一睹家中温馨的菊黄,深闻一下久违的菊香?
国人们都喜欢菊,菊在中国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繁育出很多花色与品种,中国十大名花排名第三,位列四君子之一。它即有君子之风,又有君子之骨。我们都喜欢诗意的秋天,更喜欢身披黄金甲的秋菊,“天将金阙真黄色,借与人间秋霜橙。”我赞美秋天,更赞美秋天的金菊,“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此情此景,我愿明朝携酒抱琴来,还向菊丛寻香觅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