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绿野荒踪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绿野】城子访古(散文)

编辑推荐 【绿野】城子访古(散文)


作者:一渔夫 探花,15464.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391发表时间:2021-10-26 09:18:00

它,已经从曾经存在过的这片土地上彻底消失了,淹没在荒草和参天大树中。这里只留下它曾有过的那个名字——城子。
   提到城子,在我的印象中只不过是一个钓鱼的好地方,同勤得利那些能钓鱼的小清河、胡家窝子、大亮子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个濒临水边,可以甩钩垂钓的地方。城子确实是个钓鱼的好地方,它处在勤得利山西南麓,每年到了伏季,那里水面浩汤,波光潋滟,甚至可以和黑龙江一比宽窄。只是那里的水特别浅,走出去二三十米远都没不了人。无论甩底钩,还是擎漂竿钓鱼,几乎钓上来的都是鲫鱼和重唇鱼,有时还会一起钓上来两条。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钓鱼的好地方,几百年前这里曾有过一座城池呢!
   那座几百年前的城池,如今已经被萋萋荒草和参天的大树淹没了,再也寻找不到旧时古城的模样。关于城子的传说,有这样两个不同的版本:一说是唐朝大将薛里东征时,曾在这里建过兵营,现存的那片高高的土台,便是当年薛大将军的点将台。另一种传说是,远在辽代时,兀惹人曾在这里建立了一座城池,叫作兀惹城。后来由于战乱,致使城池陷落,城中居民为了躲避兵荒战乱,而四处仓皇逃窜,后来不知那些人散落到了什么地方?从那以后,这座曾经十分繁华热闹的边陲小城,才荒芜下来,如今这里只残留着一段几百年前修筑的土城墙,再也看不到它曾有过的车水马龙景象了。对这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比较可信的当然是后者。1984年黑龙江省合江地区的考古队曾在这里挖掘出大量的辽、金和明代遗留下来的陶器碎片,而没有唐朝的遗物,便是最好的佐证。但就我而言,还是愿意相信前者——即使事情时发生在几百年以前,我也不愿意看到那些金戈铁马的外夷在肆无忌惮地追逐我们那些手无寸铁的先民,更不愿意去想象他们当年四处仓皇逃窜的悲惨景象。
   那么,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把城池修建在这里,而没有建在黑龙江边,或者平原上?这得从古城的地形说起。古城前面的那条河流,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原来一直没有名字。直到1958年勤得利建立国营农场,河东岸成立一个畜牧队,因为队里多为女工,这个畜牧队起名为“三八”队,河也就随之叫做“三八”河了。
   “三八”河的上游有两条支流,一条发源自西边的街津山里;一条发自那面的莽莽沼泽地。两股河水绕过一座岛屿会合后,向北流入黑龙江.。这样,当年古人把城子建在这里就比较好理解了。
   勤得利远离内地,直到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才修通了一条和内地相同的公路,有了陆路交通。即使在古代,人们也绝对不可能把自己域囿在一块固定的土地上,他们也需要交换和交流,也要互通有无。而在陆路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要和内地人进行物质交换,只能走水路,那么黑龙江自然成了当时唯一的黄金之路。明水期,江里可行船直抵松花江畔的同江、富锦、桦川等县镇;冬天,还可以在江道上行驶马爬犁,或者狗拉雪橇到内地去进行物质交换。这样看来,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六七百年以前,在这里建立一座城池,当然是十分明智的选择了。况且城子这个地方,进可以乘船直抵黑龙江,退可以撤到街津山里,或者南面的莽莽沼泽地里,在边境极不稳定的古代,当然就更需要一个进可进攻,退可隐身的去处了。再从地理位置上看,这里也是建城的极好场所。城子北依勤得利山,冬天可以遮挡住寒冷的西北风袭来,南临“三八河”,春光和煦,形成了特定的地域小气候。在自然条件下,这个地方种植的蔬菜要比勤得利其他地方早熟十天到半个月,可能也是当年古代边民选择在这里建兀惹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
   我叩动着历史的城门,询问古人,当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究竟是哪个民族,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古城呢?
   曾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赫哲人的先祖兀惹人,一个以渔猎为生的民族。而兀惹人是蒙古族的一支,粗犷剽悍,骁勇善战,他们凭借着手中的鱼叉和弓箭多次击败入侵的外夷鞑虏。但无惹人毕竟只是个弱小而多灾多难的民族,从几百年前的辽代一直到日伪统治时期,历经多次灭族之灾。当年的兀惹城被攻破之后,辽军在城内大开杀戒,几乎把全城的平民百姓赶尽杀绝,只有部分人逃到城外,才使这个民族保存下来,又慢慢繁衍起来。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又把赫哲族强行迁徙到距离黑龙江边百十余里的荒草甸子里,在那里建立了五个部落,给他们食用有毒的面粉,想彻底灭掉这个民族。但是这种灭绝人性的杀戮,消灭的只能是作为个体的人,永远也不会灭绝一个种族,更不可能彻底征服一个民族!
   一座城池的消失,肯定有他消失的原因,一个民族的兴盛,也必然有其兴盛的缘由。优胜劣汰是一条自然法则,弱肉强食不也是自然法则吗?我们回顾历史,也正是为了反思历史,不让历史的悲剧再登上舞台,重新上演!

共 187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语言凝炼,史籍钩沉,结构严谨,主题明确。城子曾经是一个钓鱼的好地方,它处在勤得利山西南麓,每年到了伏季,那里水面浩汤,波光潋滟,甚至可以和黑龙江一比宽窄。只是那里的水特别浅,走出去二三十米远都没不了人。无论甩底钩,还是擎漂竿钓鱼,几乎钓上来的都是鲫鱼和重唇鱼,有时还会一起钓上来两条。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么一个钓鱼的好地方,几百年前这里曾有过一座城池呢!我叩动着历史的城门,询问古人,当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先民究竟是哪个民族,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古城?曾经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赫哲人的先祖兀惹人,粗犷剽悍,骁勇善战,他们凭借着手中的鱼叉和弓箭多次击败入侵的外夷鞑虏。但毕竟只是个弱小的民族,从几百年前的辽代一直到日伪统治时期,历经多次灭族之灾。当年的兀惹城被攻破之后,辽军在城内大开杀戒,几乎把全城的平民百姓赶尽杀绝。日伪统治时期,日本人又把赫哲族强行迁徙到距离黑龙江边百十余里的荒草甸子里,在那里建立了五个部落,给他们食用有毒的面粉,想彻底灭掉这个民族。但是这种灭绝人性的杀戮,消灭的只能是作为个体的人,永远也不会灭绝一个种族,更不可能彻底征服一个民族!一座城池的消失,肯定有他消失的原因,一个民族的兴盛,也必然有其兴盛的缘由。优胜劣汰是一条自然法则,弱肉强食是自然法则。沧海桑田,世道轮回;以史为鉴,得失尽知。荐阅,问好,祝福。【编辑林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心        2021-11-03 17:07:22
  欣赏一渔夫的写作风格,感谢投稿支持绿野,给你点赞!
秋心如水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