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家园】林黛玉和贾宝玉五律诗的艺术性(赏析) ————《红楼梦》五律诗的写作技巧
林黛玉和贾宝玉五律诗的艺术性
读《红楼梦》,我有一个小癖好,就是非常喜欢欣赏《红楼梦》中的诗词,尤其是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诗词给我留下来极其深刻的印象,现在就信手从书中选择几首男女主人公的诗词欣赏一番,欣赏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诗情才艺,作为与文友们的一次心灵沟通和交流吧!
首先看看林黛玉的五律,元春省亲的时候,林黛玉和贾宝玉总共写了五首五律。这些五律可以分为三等,林黛玉代替贾宝玉写得那一首为最好,她给自己写的那首是“胡乱作”的,贾宝玉写的那三首都是中间水平了。
首先来看一看林黛玉“胡乱”作的是什么五律诗吧!
世外仙源(匾额)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
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首联写得很应付,“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但就是应付也不能写得太差。及时应付的诗歌,林黛玉也弄出点有意思的词汇贴上去,才算得上一首诗。林黛玉这首五律诗,章法还挺规矩的,颔联她先不颂圣,而是先写这园子。“借得山川秀”说白了就是这园子有借景,这是园子的自然风光。然后在自然风光的基础上,在添添盖盖,这就是人工景观了。就是“添来景物新”,上句写自然,下句写人工。自然是人工周围的自然,人工就是自然里的人工。这种两面说的写法,我们今天叫做“辩证统一律”,这是在写五律诗中经常用到的手法。
这一联是用虚字开头的,说明林黛玉运用诗歌的语言是比较熟练的。五律的句法比较单调,因为它字数比较少可以选择的排列组合比较少,写五律诗特别忌讳的就是中间两联“二一二”。“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两个两字的名词,中间夹一个动词。像这样的句式,写一遍不是毛病,连着写两遍,就是大毛病了。五律诗不成熟的时候,六朝的大诗人经常犯这个毛病。但是林黛玉没有这个毛病。尽管是“胡乱”制作也没有此类毛病。这说明林黛玉的句法是比较熟练的。她懂得拿虚字打头,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这首五律是林黛玉的应付制作,所以没有太多的奇思妙想,就是写了自然到人工的景色。我们如果写诗的时候,应用这种方法也是可以的。不过颔联表现出的思维方式,还是诗人的思维。所谓诗人的思维就是要有所依傍,特别是善于借力打力。林黛玉写诗或说话,都有这个特点。这是小说里林黛玉第一回写诗,但是已经看得出来,她那种“虚敲旁比”的思维模式,她是富有诗人气质的。
颈联就需要用“实”字打头了,但是她没有用“二一二”,而是用来另一种老辣的句式“一一三”。开头的名词是一个字“香”,说的是花,后面再“金谷酒”“玉堂人”。这样显得比较活泼,不是那么呆板。用“金谷”对“玉堂”,也是对的比较巧妙的,有一点形式美。“花媚玉堂人”,就有一点颂圣的感觉了,这里的“玉堂人”,可以理解为暗暗地特别指的是元妃。花都来向你献媚了,那我们这些少男少女,就更不用说了吧。这一点点颂圣的意思又是淡淡的,没有明确说出来。这也表现了林黛玉这个人的傲娇,不愿意直接颂圣。不过颂圣诗歌就这么写,含蓄地表达出来,也算是好诗了。
尾联是“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就是拜年话,泛泛地说恩宠,说宫车过往频这么一个事实。因此这里面也有应付的意思。
其次,我们来欣赏一下贾宝玉的三首诗。一般而言,大家对贾宝玉的诗歌可能抱有成见,认为他是不喜欢读书的,认为他写诗比姐姐妹妹们都差,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公子哥。那实际上怎么样呢?
贾宝玉是元春的弟弟,除了对皇权的遵从,他更多的是有一种对元春的姐弟亲情,所以贾宝玉的诗,颂圣的味道不是太浓,他歌颂的不仅仅是皇妃,更是自己的姐姐。
贾宝玉的这个身份,有点像中古时代文人群里的亲王,在写应制诗的群里,可能有的人跟统治者血缘比较亲近,比如建安诗人里的曹植。他对东道主的歌颂,一方面是真心实意,一方面也比较自由一点。作为诗词来讲,质量应该更高超一点。
曹雪芹在《红楼梦》贾元春省亲这一节中安排贾宝玉写三个院子的景色。正是后来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住的院子。作者的用意也是先借用贾宝玉的笔,把三个院子给读者展示一下。
第一个院子,有凤来仪,就是后来林黛玉住的潇湘馆。这个比较好办,颂圣的主题就在题目上了,这是贾宝玉跟着贾政提对联那一会抖的机灵,因为那个院子种了很多竹子,他就用了凤凰非练实(竹子的果实)不实的这个典故,意思是中了这么多竹子,凤凰要来了。暗指贾元春是凤凰。这个典故用的非常巧妙,当时在场的客人们都拍案叫绝。这是贾宝玉抖机灵中的典型事件,所以这一次又被提上来,曹雪芹利用这个典故,还有另一番心意,因为这个院子后来是给林黛玉住的,实际上这些竹子招来的凤凰不是别人,正是故事的主人公林黛玉,这个“有凤来仪”指的更是林黛玉,这是曹雪芹习惯用的技巧,这叫做一举两得。那么看看贾宝玉的正文是咋写的吧: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
竿竿有欲滴。个个绿生凉。
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
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首联破题,把题目解释一遍,颔联具体写竹子的样子,也不是很见长。颔联是特写,颈联就把镜头拉开,写院子里竹子很多,很密实,“迸砌妨阶水”据说是反用了“竹密何妨阶水过”说的是竹子密实得台阶签前面的水都受到了阻碍,“穿帘碍鼎香”写房间里烧的香可以从帘子间穿过去。这一联主要是为了借着写竹子,写台阶的流水,屋子里有宝鼎烧着香。其实是为了写主人的生活华贵。尾联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这一联写竹子,也是比较生动的,也是比较有书卷气的,比如现在吧,没事不去上班,在一个有竹子的院子里。中午小憩一会儿,这种赖宅的气质,是中国诗人的优良传统了,至今如此。林黛玉这个人是很有诗人气质的,所以用这些诗词写林黛玉也是最合适不过的。中间两联写物,尾联要印到人身上去,这也是五律诗写作的常用惯例了。
第二个院子,就是后来薛宝钗住的蘅芜苑,这里也是一个颂圣点,蘅芜苑没有竹子,也没有梧桐树,那用什么招的凤凰来呢?贾宝玉看见了各种香草。于是,贾宝玉的笔触就对准了这些香草,他是这样写的:
蘅芜满净苑,萝薛助芬芳。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
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
誰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这回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尾联:“誰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用的是谢灵运写的“池塘生春草”的典故。“池塘生春草”是谢灵运的名句,蘅芜苑有春草,贾宝玉就应用了这个典故,可谓是恰到好处。
但是,谢灵运这首诗是怎么写出来的呢?谢灵运有一个弟弟,叫做谢惠连。虽然是弟弟,可年龄相差很多,基本上就是两代人了,相当于父子的年龄差。贾宝玉和贾元春,也是这样的年龄差。我们看过欧阳奋强扮演贾宝玉的那部电视剧,基本上也可以看出,贾宝玉和姐姐贾元春的年龄差是很大的。据说,谢灵运非常喜欢他的弟弟,他说,一看见谢惠连,就能写出好的诗句来;有一回他梦见了谢惠连,醒来以后就写下了“池塘生春草”这个千古传诵的好句子;贾宝玉在这里写“谢家幽梦长”就是应用了这个典故。贾宝玉应用这个典故,暗暗把贾元春比作谢灵运;把自己比作谢惠连了。在曹雪芹笔下,贾宝玉是个特别重感情的人,他在这里不是叙述君臣之礼节;他是抒发骨肉亲情。自然他也称赞贾元春像谢灵运一样文采风流,像谢灵运一样看重骨肉亲情。这更薛宝钗直接说“文”“孝”是一个意思,但是贾宝玉说的更具有艺术性,更有内涵、更巧妙、更有文化。
在这里贾宝玉也顺便称赞了自己一下,像谢惠连一样“会写诗词,会讨人喜欢”,同时称赞了自己的家族,像谢家一样人才辈出。这就是亲王写应酬诗,都是真心实意的,顺便把自己也给表扬进去了。这个“夸”,隐藏得比较深,小说中的人们都没有发现,而读者却是有人发现了,这个人就是笔者——太行飞剑也。
曹雪芹的创作技巧,在这里也有很好的展现,他写贾宝玉用“有凤来仪”,表面上看是说“贾元春是竹子引来的凤凰”;暗地里是曹雪芹指的“林黛玉才是竹子引来的凤凰”。贾宝玉写“蘅芷芬芳”是借谢灵运的典故称赞贾元春的文采和孝心。那么曹雪芹还有什么用意呢?对,薛宝钗。谢灵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酷不人情”,就是说,他的诗歌看不出感情来。其实仔细看看,谢灵运的诗歌满含着感情。这一点很适合薛宝钗,她也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的那一个。她的感情是不轻易给人看的,就“无情”这一点上说,她跟谢灵运也是挺像的。
其实,薛宝钗对贾宝玉也是有感情的,只是她的感情是姐弟之间的感情,不是男女之间的感情而已。从这个角度上看,薛宝钗还是真有点谢灵运的意识了。这又是曹雪芹的“一举两得”的写作技巧了。由此可见,曹雪芹对古代中国的文学典籍掌握的特别熟练,随时都可以用得上,而且非常贴切,一点儿牵强附会的痕迹都没有。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文学底蕴和写作功底了。
“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也是非常老辣的句法。颈联“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是写的蘅芜苑的大环境。尤其是后半句:“冷翠滴回廊”,写草的翠色,那么浓重,好像马上要变成水,滴下来。这里和诗人王维的“空翠滴人衣”有同工异曲之妙!
“翠”本来是感觉性的,但是诗人想象它是水一样的,能滴下来;这就是属于触觉了。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这就是“虚虚实实”,贾宝玉写得“冷”,很有意境,比“空”更加有“触觉”,更“实”,更有力度,这也是曹雪芹那个时代的诗歌特点,这个特点从晚唐时代开始就已经盛行。
第三首诗是《怡红快绿》,这里是贾宝玉自己住的“怡红院”。这首五律诗这样写的: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这首诗,原来是“红香绿玉”,贾元春改成了“怡红快绿”,这一改一下子就由俗变雅了。这不是因为贾元春不喜欢“玉”字,是因为从审美上的角度考虑,这样更好一点。那么这首五律诗好在哪里呢?
贾宝玉的基本思路是显而易见的,他是把红色海棠和绿的芭蕉对着写出来,构成律诗需要的对仗结构,这是本首诗词的特点所在。绿,也可以说成是林黛玉的形象;红,表面上是海棠,暗指史湘云的形象。似乎这样分析也有道理。
贾宝玉这首诗,首联描写了对照的双方:“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说的是我的院子里来了一对儿美人,这美人是谁呢?颔联就描写了两个主角“芭蕉”和“海棠”。“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这是把海棠比作未眠的红妆美人,是苏东坡“只恐夜深花睡去”的借用。后来,史湘云抽到的花名签也是这个。绿蜡一样的芭蕉,到了春天还矜持地卷着;红妆美人一样的海棠,则到了深夜还没有卸妆,没有睡觉。这样一组描写非常美,体现出五律诗的美好意境。
颈联接着写芭蕉和海棠,把这两个元素对着描写的格律诗,写到颈联就得换一个位置了。颔联是出句写芭蕉,对句写海棠;颈联就需要出句写海棠,对句写芭蕉了。于是“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就应运而生了,这样就加强了颔联与颈联之间的联系,把海棠比作美人的红袖;把芭蕉说成用自己的绿色护着石头的青烟。这两个创意非常之美。
尾联是收束的,又来描写芭蕉和海棠是相对共存的,“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即:住在这里的主人,两个都很喜欢。这不是说贾宝玉既喜欢林黛玉也喜欢史湘云吗?这就任凭读者去揣摩了,曹雪芹没有说明白这一点。
贾宝玉的这三首诗,写得最好的就是这一首。这诗词里写出了贾宝玉对海棠和芭蕉都非常喜欢,也许这里面隐藏这贾宝玉对两个女孩的真实感情。从这三首诗来看,贾宝玉是很会写诗的。他对形象很敏感,章法也掌握的很熟练。水平应该不在林黛玉之下。因此林黛玉替贾宝玉作诗,是考场作弊,是为了林黛玉自己再好好表现一把,感觉自己前面的表现不够淋漓致尽。由此可见,林黛玉也是一个喜欢表现自己的性格。一般小说中的主角都是喜欢表现自己的,这样才能表现出她的个性,如果她是平庸之辈,就没意思了!
考场作弊一般来说是不好的,但是许多“自以为是”的人都喜欢用这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聪明。比如晚唐时期的溫庭筠,就是专门在考场门口帮人替考的,一场考试,他能帮助好几个人,自己不考,专门替考,就有这个瘾。林黛玉替贾宝玉写诗,也是这种心理。其实,这种心理笔者很理解,笔者也喜欢这样做,这样很有成就感,比如我就经常帮助自己的老公写读书笔记,写小说挂上老公的名字,在老公的博客里以他的口吻写诗歌,很好玩的啊!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他一直是我的老师呀!能替老师捉笔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