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摆渡】可悲的英雄气质(赏析) ——《水浒传》赏析
一
民间似乎流传一种说法,叫做:“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这句话为明末清初人金圣叹所言。金圣叹,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名采,字若采。明亡后,改名为人瑞,号圣叹。其为明、清之际文学评论家。明诸生。入清后,以哭庙案;被杀。其少有才名,喜批书。他的这个观点流传甚久,至今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古今版本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释义相近。都是言及阅读和欣赏的年龄。其实,这句话并不难以理解。我们可以从金圣叹在金批本的《水浒》“序二”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金圣叹说:“(一百零八人)其幼,皆豺狼虎豹之姿也;其壮,皆杀人夺货之行也;其后,皆敲朴劓刖之余也;其卒,皆揭竿斩木之贼也。有王者作,比而诛之,则千人亦快,万人亦快者也。”在金圣叹看来,宋江等梁山好汉一百零八人皆为豺狼虎豹之辈,干的都是杀人越货的勾当,可谓十恶不赦,只有杀掉他们才能大快人心。他认为,一百零八人的行为是封建国家和制度的“犯上作乱”,绝非“忠义”善良之辈。从这里就足以看出,作为封建官吏和文人,金圣叹骨子里极力维护封建制度,对于一切敢于向封建制度挑战的人恨之入骨。所以,他提倡“少不读水浒”,完全出于关注封建教育的初衷,避免青少年接受“犯上作乱”思想,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这与他“腰斩水浒”出于同样的政治思考。
至于“老不读三国”,也同样出于一种政治考虑。封建统治者历来讲究“愚民”,《三国演义》集中了当时的各种军事和政治智慧,也反映了许多政治集团之间的角逐内幕,很容易被百姓借鉴,为反对封建制度服务。所以,也不提倡成年人阅读《三国演义》。
然而,我独爱《水浒传》。而且,也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喜欢了《水浒传》。
二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我都有所涉及。对于《西游记》,更多的是通过八十年代的国产电视连续剧来了解的。《三国演义》则是收听单田芳老师的评书。《红楼梦》虽伟大,我只是看了几个章节,对于儿女情长,卿卿我我完全读不下去,也就搁置了,更别说研读了。唯独对于《水浒传》,我情有独钟。
第一次有幸目睹《水浒传》,应该是很久远的事情了,那还是很小的时候。我记得好像是一个秋天的一个下午,秋高气爽,大朵大朵的白云从蓝天下飘过。那天也和平日一样,我们几个玩伴爬上小山似的干草垛,聚在一起玩耍。干草垛旁边胡乱长些青草菜苗,有狗尾草,金钱草,蒲公英等等。离干草垛不远是一堵残垣断壁爬满兔儿瓜藤,上面结满了人参果似的碧绿的兔耳瓜,甚是喜人。断墙旁是一个高大笔挺的桉树,知了哀秋似地大声聒噪。桉树下甚是阴凉,此时看见同学赖阿幺正趴在长满杂草的地上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小人书。他平时可是最恨读书的人。我就奇了怪了。于是,我便使劲伸长脖子,恨不得伸到他面前。“嘿,看什么书呢,看得这么带劲?”赖同学居然连头都没抬,低头答曰:“《水浒传》!”我扭头望向草垛人的玩伴,他们还痴痴地张望蓝天下的白云,没注意到赖阿幺的小人书。于是,我悄悄滑下干草垛,脚底抹油似地几步来到了赖阿幺身旁,一把抢过他手中的那本小人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一翻之下,我便被小人书里精美又生动的图画,还有它讲述的跌宕起伏的故事所吸引,一发不可收拾。
后来,我入迷了。耗尽不多的零花钱、压岁钱,以及买作文书的钱,用来购买《水浒传》的小人书。
虽然,那时的阅读还仅仅限于好奇、歆慕、敬仰的角度,但却也掺杂强烈的思想意识和爱憎情感。再后来,这种情感又融进了理性的思考,让我对《水浒传》这部作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三
《水浒传》之所以吸引青少年,吸引男人,就在于通篇始终洋溢着一种英雄主义和反抗精神。
水浒中一百单八将,各有各的遭遇,每一个都是值得细细地品味,每一个人物就是社会的一个侧面,社会上的形形色色的人都囊括其中,从官吏、书生到商贩、农民,三教九流,五花八门。《水浒传》所讲述的,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诸多方面,有善,亦有恶,有喜,更有悲。
我认为,众多的人物中,武松堪称是完人;宋江无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小人。但是,随着社会阅历的丰富,又意识到武松虽然好汉,却只适合于崇拜,难以效仿。而宋江虽然卑鄙,却完全符合社会的精英标准。宋江虽小人,但是心机深深,装神弄鬼也好,偷偷摸摸也罢,但是却也有他的长处,格局相对要高一些,善于交结朋友,善于使用人。试想想,一百零八将,个个豪杰,换任何人为一把手,估计都难于驾驭。不管怎么说,宋老大一生的构想,基本上都实现了,至于最后的悲惨结局,实在是时代的局限吧。
金圣叹先生“腰斩”《水浒传》,故事止于排定聚义厅的交椅,以一百零八将聚义作为最终结局,编成了七十回本,这样的改编也被后来很多人赞同,没有结局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金先生版本的《水浒传》的结尾乃是卢俊义的南柯一梦。他梦见一百零八人全被押上了断头台,二百一十六名刽子手将梁山好汉全伙斩首,惊醒之后方知梦一场。这个噩梦预示着梁山好汉未来的走势,必以悲剧收场。在这点上,我赞成金先生。《水浒传》我反复看了无数次,不过我都是只看前半部,后半部分我是拒绝看的,我无法接受梁山好汉们一个一个地死于非命的结果。不过,在好汉们一个一个倒下后,有一人却修得了正果。
谁乎?大侠鲁智深也。
鲁智深,原名鲁达,梁山泊第十三位好汉,十员步军头领第一名。他不仅武功超群,在部队立下赫赫战功,在经略府中任提辖。
花和尚鲁智深的一生可谓是功德圆满,遇信而寂。纵观鲁智深的一生,我个人认为是幸福的,毫无遗憾可言。他不惧死亡,面对死亡时的冷静与超脱是十分令人动容的。鲁智深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他拳打镇关西,火烧瓦罐寺,大闹野猪林,直至二龙山落草,在江湖上留下美名。
即便是他看守寺庙的菜园子时,打服了一群二流子,随后这些泼皮成了他的好兄弟,可见他的义薄云天。花和尚鲁智深也是一个内心明亮的人,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路见不平一声吼,一把六十二斤重的水磨禅杖管尽天下不平事。
与宋江不同的是,他除了给寺庙里的菩萨跪拜,鲁智深从来不给谁下跪。鲁智深的脊背是打直了的,没有哪个达官显贵能让他卑躬屈膝。他是一百零八将里给人以光明与温暖的人。救人于危难,有弱小被欺凌,第一个跳出来的总是大侠鲁智深。
一百零八将里,相较于花和尚鲁智深而言,黑旋风李逵虽然也是粗汉子,但是他杀人就有点任性了,豹子头林冲则是最悲剧的人物,虽然武功高强,但是却被现实一次又一次地逼上绝路,是唯一被真正逼上梁山的好汉。青面兽杨志亦是和鲁智深、林冲的出生一样,都是军官出生,且武艺高强,但是杨志就是一个典型的官迷,一次次索官,一次次失败,运气衰了点,也悲催了点,更是缺了点好汉的作为。
一百零八将里,女好汉不多,只三人而已,最具有典型性的莫过于母夜叉孙二娘,毫无现代白富美的特征,她经营的饭馆也是臭名昭著,完完全全的一家黑店,用武松的话来说就是,“大树十字坡,客人谁敢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瘦的却把去填河。”
《水浒传》就是这样的真实,一方面把人性的光辉刻画得入木三分,另一方面也把人性的丑陋写到了极致,把坑蒙拐骗赤裸裸地展现给了读者,无需一丝一缕的遮羞布,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现实。
四
鲁迅先生在《三闲极•流氓的变迁》中讲到《水浒传》,他说:“‘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鲁迅先生对于《水浒传》的评价,深刻揭示了《水浒传》的历史局限性,虽言辞激烈,但却道出了这部作品本质和价值。
总体来说,这是一部以极大的武侠情怀,豪情万丈的笔墨,描绘出压迫与反抗波澜壮阔的画面。是一部有忠义之美,有兄弟义气,也有奸邪之丑陋,乃至英雄末路的文学巨著。它其中散发出来的英雄气质,对于青少年成长、成熟,还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水浒传》这部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的浩瀚宇宙中,犹如一颗恒星,默默闪耀着它的光芒。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