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宁静】经天纬地,照临四方(赏析) ——道家道教古今谈
一、道家、道教、《道藏》
1、道家——阴阳无二理,天地自千秋
道家不能等同于道教,然而又无法截然分开。先有道家(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后有道教(东汉末年逐渐形成)。道家又称为“道德家”,是先秦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道家”一词,最早见于汉代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书上有孔子向老子问礼的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聃”。结果老子开导了孔子,孔子对老子大加赞赏。孔子称老子为“乘风云而上天”的龙,感叹道:“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大概也就有了“老子天下第一”之说。
老子集先哲智慧,《道德经》的出世,标志着道家思想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黄帝、老子、庄子是道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三个人物。道家分为两支,即“黄老(黄帝与老子)学派”、“老庄(老子与庄子)学派”。黄老重外王,老庄重内圣。黄帝、老子、庄子在秦汉后被聚合成一家,即“道家”。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流行于西汉,其籍为黄帝书。"不贵治人贵治己",倡导因俗简礼、休养生息,成了历次社会大乱后朝廷的“治世良方”,这种“大音希声”般的仁政,看似无所作为,实则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代表作:《老子》、《文子》、《列子》、《庄子》、《慎子》、《鹖冠子》《淮南子》《刘子》等。
老庄之学,又称玄学,产生于魏晋时期。“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即玄远之学,把《老子》、《庄子》、《周易》称作“三玄”。自古圣贤崇黄老,天下隐士多道家。以自然为本,天性为尊,清虚自守,齐物而侍,“不为物累逍遥天下”,成为历代失意文人的精神家园。玄学之风一直到隋朝方停息,至宋朝中叶被宋明理学取代。明代李贽的童心说,汤显祖的至情论;清代袁牧的性灵论等,皆得力于老庄之学。玄学代表作:《老子》《庄子》《嵇康文集》《阮籍文集》《无君论》《元次山集》《傅山全书》等。道家典籍浩如烟海,还有众多道家著作,没有在此列出。
道家的学派十分繁杂。在它的较早时期,有北方道家与南方道家之分,有先秦道家、楚道家、齐道家、郑道家、晋道家、秦道家之别。道家现存学派,除了黄老之学、老庄之学外,还有“杨朱之学”以及当代“新道家”。
杨朱是道家杨朱学派的创始人,反对儒墨,主张贵生,重己,“人人不损一毫”。“贵己”意味着不把统治者放在第一位,“重生”“人人不损一毫”真的施行了,徭役和赋税哪里着落?西汉初年杨朱之学已绝迹,汉武独尊儒术后,彻底消亡。
“新道家”是20世纪初提出的概念。董光壁在《当代新道家》一文中认为:新道家是那些受道家思想启发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后来,陈鼓应、胡孚琛等,把新道家的定义为一切从事道家道教研究的专家学者。宫哲兵扩大了新道家的内涵,他认为凡是认同道,继承道家传统并使之得到运用的人,都可称为新道家。有人认为,在不损害社会及他人前提下,凡是愿意按自己的天性生活的现代人,都是新道家。此后有宪政道家、科技道家、道商等新的“道说”,其中道商的理论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应用。
宪政道家认为: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及太极图模式与现代宪政思想有相互契合的地方。科技道家认为:道家思想对现代科技的发展有启发意义,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融通,建立一个科学和人文平衡的新世界。道商认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商业经营的最佳原则。对“道”的这种信仰,可以成为自己的主人,有助于凝聚人心,成为一个有序、有神圣感的群体。大道至简,按照“道”为人处事,经营理财,能够成功。
当代新道家有影响的人物有:傅山、严复、胡适、杨增新、李约瑟、沈从文、林语堂、陈鼓应、刘军宁、赵启光、杨鹏、宫哲兵、胡孚琛、李海波、吴丹丰、张绪通、董光壁、张京华、朱云川、张广保、杨汝舟、金岳霖、冯达文、许抗生、林同济、董沛文、王政昌等。
春秋战国以后,道家思想有三个兴盛的时期:一是西汉初期,统治者推崇“黄老之治”,直至汉武帝“独尊儒术”止;二是魏晋时代,玄学盛行,王弼、何晏等人用老庄之说解释儒学,促使儒道融合;三是唐朝初期,老子被捧上了“太上玄元皇帝”的尊位。
2、道教——象天法地,立教度人
当代中华已形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五大宗教为主体,兼有少数其他宗教和多种民间信仰的基本格局。其中,天主教、基督教属于基督宗教,基督宗教主要包括天主教、基督教新教和东正教三大派别。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古老宗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华本土,由中国人自己创立的宗教。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
"道家"与"道教"既有区别,又关系密切。道家思想是道教根本的基础,道家与道教是一家学派发展的不同阶段。道教形成于公元2世纪,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道教以黄帝、老子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本土神仙方术,崇拜原生诸多神明,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慈爱和同、济世救人。道教在发展过程中,糅合了佛教和儒家的有关学说。道教内容包罗万象,虽然思想体系庞杂,但始终将先秦道家的理论作为基本的依据,并把“道”神秘化。道教奉老子为教祖,把《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以“道”为根本的信仰,其教理教义由此衍化产生。
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道教时,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所以又叫“五斗米教”。道教徒尊称张道陵为天师,“天师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老子>>一书被尊称为<<道德真经>>,成为道家的主要经典。道教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庄子》一书被道教徒冠以《南华经》新名。唐代倡导道教,庄周的道号和《庄子》的别名得到朝廷的肯定和道教的认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诏封庄周为“南华真人”,《庄子》为《南华真经》,被道教界奉为经典,仅次于老子的《道德经》。
道教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演变为“洪元、混元、太初”3个不同的世纪。3个世纪分别凝聚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元;灵宝天尊抱太极图,象征混元;道德天尊(老君)手持扇,象征太初。于是道教又从信道演化为信仰神仙。“化三清,立三皈、演三纲,历代纲领;掌五行,传五戒、治五常,古今常存”,这是山东省崂山太清宫的一副对联,可以看出演化的过程。
道教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其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演变为正统宗教。隋唐至北宋,道教兴盛,科仪规章更为完善。元代后期,道教宗派合流,形成了全真和正一两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续至今。明清两代道教处于停滞状态,陷入困境。
1956年夏,道教居士陈撄宁等23位道教界著名人士,联络全国各地道宫,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筹备委员会”。1957年4月,全国道派及道教学者代表汇集北京,成立了中国道教协会。选举全真派和正一派道教领袖组成的中国道协第一届理事会,岳崇岱当选为会长,会址设在北京白云观。
1980年5月,中国道教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会议召开。尔后,道教界的岳崇岱、王信安、向元理、李净尘、李理山等冤假错案得到平反。中国道教协会领导人陈撄宁、易心莹、孟明慧、蒋宗翰等人的名誉得到恢复。1987年,内部发行的《道协会刊》改版为公开发行的《中国道教》。1989年,道教文化研究所成立。中国道教协会先后创建了道教网站、微博、微信平台。1990年5月,中国道教学院成立。
2008年起,道教界举办玄门讲经活动。先后在山东崂山、河南嵩山、湖北武当山、陕西华山、山东泰山、重庆市和辽宁凤凰山举办八届玄门讲经活动,150多名道长登坛讲经说法。
道教界还举办了道祖老子诞辰纪念活动、王重阳祖师诞辰900周年纪念活动。参加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举办国际道教论坛。道教已走出华夏国界,日本、韩国、新加坡,乃至欧美,都流传着道教的教义和经典。道家与道教,都清醒认识到“文明异化”的弊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观,烛照着、鄙视着被现代科技异化的所谓文明人。
现代一些人没有情趣去欣赏大自然的美丽,看见树林花草,以为那是家具木材、绿色点缀;看见野生动物,那是盘中餐、腹中食。现代文明人在钢筋水泥下的狭小空间生活,机械化、标准化、电子化化成了“空心人”,不知山水中有真乐,天地间有大美。他们没有意识到,正是人类的作为,“创造性地原生态破坏”,造成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疾病丛生,危及人类的生存。现代西方学者对东方道家的极大兴趣,正是基于此种批判地清醒地认识。1935年,日本学者冈田茂吉借鉴道家思想,创造了自然农法。号称日本“当代老子”的加岛祥造先生在2007年出版《不求人》,叙说自己对道家思想的亲身感受。长期研究道家思想的韩国学者金溶沃,2001年在韩国教育电视台连续做了56次的长篇演讲,以老庄思想批判韩国“当代社会病”,一时引起轰动,被称为“金容沃之风”。
2012年开始,中国道教协会举办“道行天下”活动,向世界各地赠送《中华道藏》(线装本)和《老子集成》等道教典籍。倡导的“自然和谐、人类和平、宗教和睦”主张,得到了全球有识之士的认同。“道法自然”等理念在社会流传。
目前,我国大陆有道教宫观9000余座,乾道、坤道5万余人。道教徒活动的场所统称为宫观。道教分为全真派、正一派。全真派的道士出家,在全真宫观过丛林生活,不食荤,重内丹修炼,不尚符箓,主张性命双修、修真养性。正一宫观道士,不忌荤,一般有家室,以行符箓为主要特征(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中国
修身如执玉,积德胜遗金。道教以学道、修道、行道为本。学道者皈奉道法之“道、经、师”三宝:以玉清元始天尊为道宝尊,上清灵宝天尊为经宝尊,太清道德天尊为师宝尊。修道者作出世工夫的“精、气、神”为修养性命之三宝。行道者作入世工夫的“慈、俭、让”为立身行道之三宝。盖源自《道德经》:“我有三宝,持而盈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也。
道教源自于民间,不离百姓生活,老百姓对道教诸神如门神、灶君、八仙、钟馗等恭敬有佳,祭拜殷勤,也正是如此,才使道家与儒家、佛教成三足鼎立之势。鲁迅说,“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道教”,作家许地山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思想与生活,乃是道教的思想”。
3、《道藏》——文明气运参天地,翰墨荣华贯古今
“藏”的意思是“府库”,道藏是道教典籍的总称,道教的经书,历代被汇辑成册,称为《道藏》,意为道家文化的藏宝府库。道藏包括周秦以下道家及六朝以来道教经典,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道教丛书。司马承祯在《坐忘论》里说,学道的一个方便途径就是读道经,道经就是使人离苦得乐的路径。唐以后,宋、金、元、明,都将本朝的道书增补编入《道藏》。《道藏》所列众书,多拾遗诸家绝学,其中更多有儒家所不敢言不能言者,更有后兴之佛教所不能识不能辨者,历代佚亡典籍,多附《道藏》而存。
从唐代开始,直至明朝,编定并通过全国的《道藏》,主要有七种:一种:道书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篆修于唐天宝初年的《三洞琼纲》,3744卷。二种:编于宋天禧年间的《大宋天宫宝藏》4565卷。三种:编于宋政和年间的《万寿道藏》,5481卷。四种:编于金明昌年间的《大金玄都宝藏》,6455卷。五种:编于元代的《元玄都宝藏》,7800余卷。六种:编于明正统十年(1445)的《正统道臧》,5300余卷。七种:编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的《万历续道藏》,230余卷。
清代不重视道教,没有增编重印《道藏》。清康熙年间(1662~1722)长洲进士彭定求编纂了《道臧辑要》。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如今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近代国运衰颓、忧患交迫,有志之士力图找到救国救民良方,不少人目光不约而同地看中了道家。魏源著《老子本义》,断言“《老子》救世书也。”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同时,也注重传统文化,他曾点评“《老子》者,民主之治所用也”,以为《老子》第八十章所描述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就是“古小国民主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