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童年时代的文学启蒙人(散文·外一篇)
《童年时代的文学启蒙人》
在暑假期间,我回到旧居整理图书。两年前搬家时,有许多书来不及搬走,这次利用假期回来挑拣些带到新居去。这些书籍陪伴我多年,是它们助我成为今天的自己,如果长期看不到它们,我会魂不守舍,会感觉生活少了些精神寄托。
猛然间,我在厚厚的一摞业务书籍中,发现了一本熟悉的小册子——《怎样写散文》。看到扉页上的签名和日期,我顿时泪流满面。那是我三叔的书,一九五七年九月,河北文学创作中心奖励给他时,他还是个不满二十岁的文学青年。后来,三叔将这本书送给了我。那时我在外地读小学,是专门在暑假期间回来看望他的。自那以后,我就很少见到三叔了,而他的生命却结束于一九六九年的那个夏天,三十一岁。
三叔是父亲最小的弟弟,因此我总习惯叫他小叔。他比我大十六岁,曾在铁路上工作过,后因爷爷奶奶患病需有人照顾,才毅然辞职回到故乡苍山村务农,从此再没走出大山。他以耕种养殖为生,兼任生产队会计。虽然三叔是一介农夫,却是我文学道路上的启蒙人,是他在我懵懂迷茫的人生路上,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
小时候,我跟三叔关系最好,甚至超过了父母。因为我犯了错误,父母会毫不客气地责打我一顿,那巴掌真的是“稳准狠”啊,而三叔只是笑眯眯地说:“小傻瓜,犯错了吧?”
三叔从小生得浓眉大眼、聪明伶俐。看见爷爷去井台上挑水,他会忽闪着大眼睛说:“爹,等我长大了替你挑水。”看见爷爷咳嗽,就说:“爹,等我长大了给你治病。”贤孝之心,幼时即显,故而深得爷爷奶奶喜欢。上学后,三叔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在槐树庄小学小有名气,周围的乡亲们都说:“这孩子将来必成大器。”
苍山村有一条小河,将村子分为东西两半。小河清澈见底,沙滩干净柔软,水中有小鱼小虾,两岸农田肥沃,阡陌纵横。山坡上植被丰茂,郁郁葱葱。乡亲们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村路蜿蜒回环,槐树掩映,曲径通幽。每到做饭时候,家家炊烟袅袅,鸡鸣犬吠,孩子们嬉戏喧闹……整个山村像深藏于云雾缭绕中的世外桃源,一派安宁祥和的景象。
三叔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山村里,在乡亲们的夸赞中,顺利考上了阜平中学,且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后,自愿到祖国的北部边疆参加建设,当了一名火车站会计。当单位正准备选送三叔到北京学习深造时,突然家里出了事:爷爷上山砍柴,从树上摔下来,摔成重伤;奶奶因受惊吓得了伤寒。当时,父亲已拖家带口,一旦回家照顾爷爷奶奶,必会耽误孩子们的前程;二叔在徐水教书,正与女友热恋,也是难以抉择。三叔含泪选择了辞职,回到苍山村务农。与此同时,我也随三叔一同回到了苍山村,美其名曰“陪伴爷爷奶奶”,其实有一半原因是父母孩子多,照顾不过来,让三叔照顾我的生活。
我来到爷爷奶奶身边,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跳着,成了爷爷奶奶的开心果。看到我在他们身边快乐成长,爷爷奶奶的病也好了一大半。可是,对于三叔来说,无形中增加了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在照顾爷爷奶奶和干农活儿之余,还要陪我玩耍,有意识地对我进行启蒙教育。
邻居问三叔:“你年纪最小,为什么两个哥哥不回来,专门让你回来照顾老人?”三叔说:“‘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这是做儿子的本分,我只管对得起父母。”邻居又问:“那么,你的两个哥哥呢?”三叔又说:“‘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我怎么能攀比哥哥呢?我只管理解哥哥们的难处。”以后再也没有人来问三叔这个问题了。
三叔非但没有嫌乎我,而且打心底里特别喜欢我,一边默默陪伴我成长,一边承担起教育我、启发我的责任。我最喜欢三叔收藏的那些精美的连环画,有时候自己看不懂,便缠着三叔给我讲书上的故事,每次他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计,有求必应。
三叔讲到:“在那个遥远而古老的深山老林里,有一块石头久享日月精华,幻化出人形,经常给附近的一棵仙草浇水。时间久了,这棵仙草也生出灵智,为了报灌溉之恩,下凡变为女子,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石头的恩情。”
多么神奇唯美的故事啊!我被迷住了。在我们苍山村,最会讲故事的要数爷爷了,可爷爷的那些狐仙、鼠神、王大胆打赌等故事,远没有三叔这个石头与仙草的故事好听,吸引我这个小女孩儿。多年以后,我长大了,才知道这故事就是被三叔演绎过的《红楼梦》。
有一天,三叔领来一位漂亮的“姑姑”,他们两个躲在屋子里讲故事。那屋子是三叔的卧室,平时不让我进去,“姑姑”送给他的漂亮蒲扇就放在那屋炕头上。我悄悄用手指蘸点儿口水,将窗户纸捅破一个口子,偷听“姑姑”和三叔在说些什么。原来,三叔正将自己写的故事读给“姑姑”听。三叔一边读,“姑姑”一边掉眼泪。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全然不知我在偷听。我知道那个故事是三叔写的,厚厚的一大摞,具体什么情节,我已经记不清了,但“给别人读自己写的故事”这一场景仍历历在目。
就在那一刻,我比他们还激动,突然明白那些书上的故事、美丽动人的传说,原来都是普通得像三叔这样的人写的。他写得多好啊,可以感动得一个美丽的“姑姑”掉眼泪。那时候我并不知道三叔和“姑姑”都做着文学梦,更不知道这就是我文学梦的源起。三叔潜移默化地对我进行了文学的启蒙,把一颗梦想的种子深深埋在了我的心田。
后来,我上了学,读到三年级,有了作文课,才明确了自己的梦想,懵懂中经常将三叔讲的故事穿插在我的作文中,屡次得到语文老师的好评。暑假,我回苍山村看望奶奶和三叔,那时爷爷已去世。三叔对我说:“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我不懂什么意思,三叔却要我背下来,说以后有用。三叔性格宽厚,奶奶喜欢唠叨,可三叔总是一声不吭,默默听着。我真心佩服三叔的耐心和孝心。
我把自己写的一篇作文给三叔看,内容是儿童节我们在老虎山过队日,玩儿“抓特务”的游戏,详细描述了游戏全过程,却没有写为什么玩儿这游戏,结尾处也很是唐突。三叔说:“这篇作文写得不错,是用心画了一条龙,只可惜这条龙没有眼睛,现在需要‘画龙点睛’。一篇作文只有故事情节,没有那么几句话提炼并点明主题,文章就没有灵魂。”后来,三叔给我修改了开头和结尾。开学以后,这篇作文果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并拿到班上点评。我才明白,三叔是写作的高手,他的指点教会我写散文的诀窍。也就在那天,三叔将珍藏多年的《怎样写散文》这本小册子送给了我。
一九六九年夏天的一个周末,我正帮母亲洗衣服,突然一辆邮局的摩托车停在家门前。邮递员高呼:“张赐达,电报!”(张赐达是父亲的名字)我当时吓得腿都软了,不知道老家出了什么事,原来是三叔去世的电报来了。后来据乡亲们说,前一天中午,村里有个男孩子到水库边玩耍,失足掉进水里,三叔正好由此经过,二话没说,跳入水库将其救起。可能是天气太热,三叔干活儿累出一身汗,突然跳进凉水里,激坏了肺部,也可能是三叔的心脏出了问题,当天晚上在记账过程中,突然犯病去世了。那时候奶奶才去世半年多,三叔身边一个人也没有。第二天,乡亲们找他问账目的事情,才发现他坐在办公桌边去世了……
接到电报后,由于没钱买多余的车票,父亲决定一个人回去处理三叔的后事。我也没能见三叔最后一面,成为我心中永远的痛。
如今,我也算没有辜负三叔对我的期望,走在了文学这条崎岖小路上。此刻,面对家里一面墙的书籍,手捧三叔给我的《怎样写散文》,心潮彭拜。书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船,读书成就了三叔谦和、进取、仁孝、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品质,也成就了被三叔带上文学道路的我。能在人生多个紧要关头,坚持原则,坚守本真,我都要感谢三叔的启蒙教育,感谢书籍给我的精神力量。
路漫漫,人生有限,追求文学的道路无限遥远。只要有书籍做伴,一步一个脚印地坚持不懈,不管最后成就如何,我这一生都会是幸福的。
《母亲的千层底布鞋》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总有一双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温暖着我的双脚。那时候,我们家在农村,买不起城里人才穿得起的皮鞋、球鞋和塑料底的布鞋。我们姐妹七个脚上穿的都是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一年四季我们总是看见母亲在纳鞋底,以至于如今我只要想起母亲,就想起她坐在炕沿上纳鞋底的模样,她一手拿着鞋底,一手拿着锥子和针线,扎一个眼,引一下线,吱儿吱儿地纳鞋底,不时还把针在头发上抹一抹。
做千层底布鞋是很费时费力的事情。为了制作千层底布鞋,母亲总是在平时就非常注意搜集碎布头,给我们做新衣服的时候,裁剪下的碎布头她要留起来;拆旧衣服的时候,把结实的碎布头留下来。这些碎布头都是母亲用来制作千层底布鞋的原材料。她把这些碎布头洗得干干净净,叠得整整齐齐放在包袱里。做千层底布鞋,最讲究的就是鞋底的制作。每到做鞋底的时候,母亲总是把平时积攒下的碎布头都找出来,然后用面粉煮一锅浆糊,再拿一块面板或者是吃饭的小炕桌。这时候母亲就开始工作了。她把浆糊抹在面板上,然后粘上一层布。再抹上一层浆糊,再粘上一层布。反复多次,就制作成了一块多层碎步黏在一起的布板。母亲叫它“疙把”。做好的“疙把”不能马上使用,要放在太阳地晒上三天。晒干了,晒透了,这时候“疙把”就变成了硬的。就像硬纸板一样。母亲小心地把它揭下来,作为半成品放在一边。
这时候,母亲比量着我们的脚,剪裁一个脚印的样子。母亲叫它鞋样。比着这个鞋样剪裁“疙把”,就把新作的“疙把”剪裁成了鞋样。这些鞋样摞起来就是千层底的模板了。这时候母亲就搓麻绳,用麻绳纳鞋底,把千层底的鞋子模板上纳满了密密麻麻的麻绳。千层底才算完成了。有时候,为了穿着漂亮,还要在鞋底的边沿部位表上一圈白布条。这样做成的鞋是黑鞋白底十分美观。用这样的千层底做得布鞋,就是千层底布鞋了。
做千层底的布鞋最费力气的是纳鞋底,母亲长期纳鞋底,劳累过度得了肩周炎,一到晚上就疼得钻心,睡觉都困难。白天还要继续纳鞋底。因为那样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我穿两个月就坏了,这倒不是母亲做的鞋不结实,而是我们的活动量实在太大了。弟弟们要穿着这样的鞋踢足球;我要穿着它跳皮筋、跳绳、踢毽子。而我们家有七个兄弟姐妹,仅仅是纳鞋底就把母亲累坏了。何况母亲每天除了纳鞋底还要做饭,洗衣服,缝制衣服,补补丁,织毛衣等等。我想:假如母亲做的这一切都是需要儿女支付工资的,那么哪个儿女能付得起清啊?
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美观大方、穿着舒服,是我们兄弟姐妹的最爱。这种布鞋夏天穿不臭脚,不出脚汗。冬天穿用千层底做得棉鞋,暖和、舒适还防滑。弟弟妹妹年龄小,母亲总是给他们的鞋上绣上虎头或是凤尾,做成虎头凤尾鞋。我则喜欢拉带的方口布鞋,母亲每次都满足我。冬天的棉鞋是五眼的。我上大学的时候,母亲就给我带了这样的棉鞋。只可惜,那时候我不懂得珍惜,害怕那些城里的同学笑话我,一直把那双鞋放在箱子里,没有拿出来穿。
昨天在报纸上看见一则广告,说是卖农家千层底布鞋。我给那个商家挂了一个电话,想买一双穿。我这个脚啊,自从穿上塑料底的布鞋以后,就得了脚气病。每一到夏天就格外严重,如今母亲去世了,再也穿不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了。卖一双穿吧。一问价钱:280元。好贵啊!顶上名牌皮鞋了。商家说:我们的千层底布鞋是纯手工制作的,比皮鞋好穿多了!我哑巴了。我那亲爱的母亲啊,她一辈子做了多少千层底布鞋啊?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她的女儿要花280元买一双千层底的布鞋了。
在思念母亲的时候,我就想:中国母亲是多么伟大啊,他们勤劳又智慧,在那些物质贫乏的年代里,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做了多少双千层底布鞋啊!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抗日战场上那些八路军将士们脚上穿的不正是千千万万母亲制作的千层底布鞋吗?至今我还记得母亲给我们唱的《做军鞋》呢:“菜籽油点灯,灯光儿亮,庄稼人有了地脸上发光,一针针,一行行,吱儿吱儿得把鞋上,哎嗨哎嗨吆,我把它送到前线上。”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当年的八路军也成了各级领导了。我们怎么能忘记母亲的千层底布鞋呢?
如果说,三叔是我童年时代的文学启蒙老师,那么母亲是我作为女人一生的指路人,是她的千层底布鞋引导我走上美好的人生……
(本文曾经发表在《荷花淀》《枣花》《胶东文学》中国作家网站。在此与文友交流)

他的名字叫小贝,是独生子女夫妇的二孩,出生在互联网时代,是名符其实的互联网原住民。小贝的出生地就是中国享有盛名的智慧城市杭州。因此在他出生的时候城市已经实行了数字化管理,她的母亲从生产他的全过程中都享受到智慧化城市的福利。这就不用详细解释了。
小贝出生一周后,从医院回到家里,她的母亲躺在床上休产假;他父亲则在隔壁房间写代码。小贝睡在小床上,感觉很无聊,于是就嘶声竭力的大哭。他的父亲将其抱在怀里,他就不哭了,睁开眼睛看看年轻的爸爸。可是当父亲试图将其放在床上的时候,他敏感地大哭起来。没办法,他父亲将其放在弯曲的双腿膝盖之上,继续写代码。他在电脑与父亲之间的空隙里,听到父亲敲击键盘的声音,感觉到熟悉的心跳声。于是安静下来,慢慢睁开眼睛,从襁褓中伸出粉嫩的小手,拉住了链接鼠标的数据线,他抓住数据线,能够感觉到爸爸滑动鼠标的节律,感觉很有趣,就放在嘴里试试味道,不辣不咸,味道不错。
父亲只顾一心一意写代码,他主持的项目要在月末结题,不能迟疑,必须每天写几百行代码。小贝在爸爸的膝盖上,感觉很舒适,一边玩鼠标数据线,一边闭上了眼睛,不一会儿就安静的睡觉了。久而久之,小贝习惯了爸爸敲击键盘的声音,只要在爸爸的膝盖上,听得见爸爸敲击键盘的声音,他就可以安稳的睡觉,那敲击声是他的摇篮曲。伴随着这样的摇篮曲,他飞快的成长着……
三个月之后,小贝已经不满足卧在爸爸的膝盖之上了,他想看看爸爸在玩什么。于是哭闹不止,父亲让他坐在自己怀里,这样,小贝就可以看见屏幕上的影像了,他很快发现爸爸敲击键盘的时候,屏幕会发生变化,鼠标移动的时候,屏幕又有影像和声音。于是趁爸爸不注意,他用小手滑动鼠标,屏幕上有了变化,于是他咯咯笑了……
爸爸自言自语地说:“哇,这孩子是计算机天才,三个月的小贝贝,竟然会玩弄鼠标。”于是爸爸不再抱着贝贝写代码了,感觉他总是偷看屏幕,对眼睛不好。可是放在床上睡觉或玩耍,他也会关注到哥哥玩游戏的动静,只要有电子产品的声音,他就不哭不闹。于是母亲建议买一款机器人给贝贝讲故事、唱儿歌。不久,家里来了小客人——诺奇小姐。
诺奇小姐每天给小贝唱儿歌、讲故事,小贝渐渐地熟悉了诺奇,还学会了跟诺奇对话:“诺奇,单曲循环。”“诺奇。现在几点了?”小贝感觉诺奇是自己的好朋友,从心里喜欢诺奇。小贝对诺奇的喜爱,是妈妈爸爸感觉到机器人对教育孩子的好处。于是不久又买了“小爱同学”。小爱同学给贝贝讲了许多童话故事,有《小猪佩奇》《倒霉熊》和《小巴掌童话》,贝贝听着听着咯咯咯地笑了。他太喜欢这些故事了……
在和电子产品的交流中,贝贝慢慢长大了,他简直就是无师自通地学会来操作家用机器人小爱同学;还学会了使用电脑、使用手机,有一次奶奶在打字的时候找不到自己熟悉的拼音打字了,贝贝说:“这有何难,来我告诉您。奶奶,计算机操作方法有很多种,可以随便试一试,弄不坏的。”就这样,贝贝教会了奶奶关机有两种方法。还告诉奶奶他已经窥测到奶奶的计算机密码等。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奶奶第二天修改了电脑密码,贝贝暂时打不开奶奶的电脑里。下午奶奶接贝贝回家,贝贝说:“奶奶,给我买一个小汽车吧。”奶奶说:“我没钱了。”
贝贝说:“不对,您微信和支付宝里面都有钱。”无奈,奶奶只好给他买了小汽车。贝贝说:“奶奶,要是妈妈问,怎么买小汽车了?你就说我的语文考了98分,进步了,奖励的。”奶奶不由感叹道,这一代孩子是互联网原著名,他们生来就会在互联网条件下生存。等他们大了,世界将会大变化!
三伏天时,小和尚看到院子里的草地一片枯黄。便心急地和师傅说:“快撒些草籽吧!”
师傅却淡然一笑:“等天凉了,随时。”
不久中秋到了,师父把买好的草籽交给小和尚,让他去播种。
谁知秋天风大,很多草籽都被吹跑了。
看到小和尚焦急的样子,师傅挥挥手:“没关系,能被吹走的草籽多半中空,不会发芽,随性就好。”
到了半夜,大雨倾盆。小和尚赶忙跑来和师傅说:“这下惨了,草籽肯定全被冲走了。”
师傅只是静静打坐,说了两个字:“随缘。”
转眼数月过去,原本光秃秃的草地上,都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

这天早上,阳光洒满了美丽的小村庄,桂树还没有开花,空气中传来甜丝丝的香气,在这个周末的早晨,小凤从家里走出来,看见了一位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奶奶。这个老奶奶住在一个不大的院子里里,正在搓洗衣服。院子里有一个破旧的小屋。从屋外面的装饰来看,老奶奶孤身一人且不宽裕。小凤的同情心油然而生。
小凤趁着老奶奶出门买菜的功夫,悄悄地进屋,开始帮助老奶奶洗衣服。“哗啦啦啦!”洗衣服的水湿透了小凤的裙子和鞋子。
老奶奶呢,买了菜之后便准备回家,她走得很慢。小凤则又开始放了白花花的洗衣粉,把衣服口袋反过来洗,小凤有不停地搓洗,衣服变得非常洁白。最后,小凤把衣服晾在院子里的晾衣杆上,衣服的水滴在地上,太阳照在衣服上,衣服慢慢地变干了,上面还有太阳的味道。
老奶奶走进院子,看见小凤和晾晒好的衣服床单,欣喜地笑了。她紧紧地拥抱小凤如同对自己的亲人一般,小凤呢,害羞地笑了,一颗泪珠滚下来滴在地上,里面是满满的爱心与少年对一个长者的关怀,这个下午,小凤从心里感受到帮助别人,远远比享受更愉快。(写于2018年11月2日)
二、金鱼“多多”

我家的每一个卧室都是书房卧室一体化的。儿子儿媳的书柜里都是他们的教学用书,我和孙子们不感兴趣。宝宝的卧室兼书房,里面有个大书柜,琳琅满目都是宝宝自己喜欢的数理化方面的书籍,还有计算机编程的书籍,凭着研读这些书籍,宝宝还去北京参加过少年“未来之城”竞赛,并得了奖。我和贝贝看不懂宝宝的书籍,贝贝的儿童书籍和我的文学书籍在一个书柜上,这个书柜放在我的卧室,宝宝和贝贝经常到这个书柜里挑选他们喜欢的书籍,他们和我一样喜欢文学。除此以外,我们家客厅里还有两个公用书柜,那里面都是经典藏书。《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都是我们的最爱。
我是奶奶,每天除了买菜做饭,就是读书写作。宝宝贝贝知道奶奶写小说和散文,知道奶奶得过文学奖,他们很喜欢和奶奶一起讨论读书的感想,有时候还将写的作文给奶奶看,奶奶经常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宝宝贝贝修改后的文章还真的很漂亮。于是我们祖孙三代开始研究小说和散文的写作方法,系统的学习这些写作方法。这期间我们阅读了萧袤的《标点符号怪怪城》,林清玄的《散文精读》,王剑冰的散文,还有詹姆斯·斯科特·贝尔的《冲突与悬念》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