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江心情怀(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江心情怀(散文)


作者:秋波明送 布衣,273.8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03发表时间:2021-11-01 13:07:53
摘要:江心屿是温州一颗明珠,素有诗之岛,世界古航标之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政要名流留有咏叹江心屿的著名诗作800多首。

【柳岸】江心情怀(散文) 江心屿,对于温州人来说简直太熟悉了,鹿城区的人更是知根知底,至深至浅。江心屿在外人看来似乎一成不变,一个孤屿想变也变不到哪里去。其实江心屿一样和着时代的节拍,在改变着。近两年市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对江心屿进行梳妆打扮,拆除了过时的游乐设施,对亭台楼阁进行重新布局,平地里还长出小山丘,花草配搭更加科学,四季都有花香果熟,配套设施也进一步完善。现在的江心屿是要山有山,要水有水,树林草坪一应俱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气息更加浓厚。
   踏上诗之岛,疑似画中行。人称江心屿为“瓯江蓬莱”,这句话本意应该是对江心屿的赞美,我听起来却觉得有些别扭。在我的脑海里蓬莱虽称仙境,但压根儿比不上江心屿。蓬莱要是没有八仙过海的传说,没有千年一遇的海市蜃楼,就更加比不上江心屿的玲珑和精致了。也许是我对江心屿情有独钟吧,一年至少要去好几次,在我的世界里江心屿是世外净土,像开放了的私家花园,上了岛就有心灵被净化的感悟,天天去也不觉得乏味。只是上岛次数多的人,上岛后会不知怎么走。面北上岛,是向左向前还是向右?不过随便往哪个方向走,江心屿的景色都一样美好,景点的欣赏也只不过是次序不一样,转一圈也用不了太多的时间,深度游一天也足够。
   向左拐是江心寺,距离渡口只有几十米。通往江心寺的道路中间八棵造型稳健的黑松、一颗黄葛榕、一颗日本五针松的落地盘景连成一线,寺前有七座石雕七宝如来塔,再西行就是树龄500年的国家一级保护的无柄小叶榕,这棵树估计高达20来米,枝叶投影直径大约30来米,四季翠绿欲滴,站在树下说它遮天蔽日一点也不夸张。
   江心寺是岛上著名景点,面积2870平方米,建在东西两塔之间,东塔在英国领事馆东北侧的山顶上。唐咸通七年(866年),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年),又在江对面的西山建净信讲院。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因寺江中,俗称“江心寺”。宋宁宗时品选天下禅宗丛林,列为十刹之一。其后八百多年里,该寺屡废屡兴。新中国成立初期,江心寺几将倾圮。1952年进行了修复。1985年交还给佛教界。寺院正门面临瓯江,相传南宋政治家(状元)王十朋为寺院撰书叠字联:“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据说这幅对联就是当年王十朋看江心寺前潮涨潮落、云集云散的自然景观有感而发写成的。此联用词奇特,别出心裁,几种读法,含义深远,构成意境。利用汉字中一字多音、多义的特点,巧妙地写下这副名传千载的绝妙佳联。不过究竟有多少游客能读,有多少人能懂,也只有天知道了。
   寺庙内庄严肃穆,诵经声清晰悦耳,我却似懂非懂,归根结底是不懂。我侧身看到寺院西侧柱子上一副对联,觉得很有哲理:“世人何人信因果,因果又曾饶过谁?”这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时间未到有异曲同工之妙。佛教也好,道教也罢,拟或基督,反正都离不开因果,都是扬善抑恶。
   江心寺再西行是澄鲜阁和谢公亭,两处都是纪念谢灵运的建筑。澄鲜阁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又称“江上楼”,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远《登江中孤屿》诗句中的“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而改名澄鲜阁。是一座两层三间木结构阁楼,相传谢公游江心屿时常憩息此楼。
   谢公亭在西塔山下南侧临江处,与澄鲜阁仅十几步之遥。一千多年前这里原有一古石亭,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政暇频游江心屿,常在亭中观景,后人为了纪念他命名为谢公亭。唐、宋、元屡有兴废,明、清又多次重建。今亭为1952年重建,1977年重修后装饰一新,六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朱红圆柱,可南瞰鹿城。亭中立有一块石碑,碑上有谢灵运的素描像和简介,这一素描像是否真是其人,我想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碑文是介绍他的,此亭是纪念他的。
   假如谢灵运仅仅是永嘉太守,也许江心屿上会没有谢公亭,澄鲜阁可能也还是江上楼。48岁就以“叛逆罪”被处死,他的名气早就被融化在历史的洪流中,影响不会这么深远。因为他是诗人,所以名垂青史,温州几乎妇孺皆知。假如“沈园”没有陆游和唐婉的《钗头凤》,没有陆游的《沈园二首》,也许沈园早就灰飞烟灭不复存在了。假如李煜仅仅是个亡国之君,不被毒死也早被唾沫淹死。可李后主偏偏是个极富悲情色彩的千古词帝,他的词简直是出神入化,可以感天地泣鬼神,他才得以与词文一起万古流传。纵观历史,哪朝哪代不是文官提笔安天下,武官提刀镇守四方?文化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文化贯穿古今中外。历史是由文人撰写的,文官是主宰世界的中流砥柱。是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即倾的风流人物。当然,文人和文官是有距离的,文官首先是文人。文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情怀尽情舒展自己的才华,文官却要三思而后行,需要阳谋和阴谋,文人最终能成为文官的毕竟也为数不多。许多文人从政是有缺陷的,只知道据理力争,不懂得运筹帷幄,即使赶鸭子上架也不见得能有善终。
   渡口上岛向右拐是东塔脚下的英国领事馆,始建于1894年,虽然保护尚好,外形基本还是旧时模样。但日不落帝国早已衰落,领事馆也只能作为普通文物保留,没有太多的纪念意义和观赏价值。闲置多年后现在要将它改为温州近代史陈列室,这倒是派上用场了,把空置的房子用起来,是资源的合理配置,物尽其用才能体现价值。在老百姓的眼里这座领事馆是侵略的象征,我们不必过于爱惜,拆了也无伤大雅。当年的东塔六面七层,塔身砖砌,塔刹已毁,原高达30米,现高约28米:底径8米。原有木构塔檐和回廊,中间梯级盘旋,可登塔巅。清光绪二十年(1894),塔下建英国驻温领事馆时,英人强令地方政府拆除塔檐、回廊,并盗走塔内的佛经等文物。因此,英国领事馆是掠夺温州文化古迹和物产资源的匪窝,是弱国无外交的具体体现。现在我们早已不是百年前积贫积弱的民族,我们已是崛起,是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泱泱大国。我们可以平视美国,俯视英国。早就该把英国领事馆改作他用了。
   我上岛的习惯是向前走,向江心屿的腹地走,“温州革命烈士纪念馆”东侧围墙外是走向腹地的第一通道,通道东面是“孤屿”两字的石刻,石刻东边是三条几乎等量的仿溪流水,二十四小时流个不停,溪水下面是一个小水塘,小水塘前方围着一米来高的砖石围栏。从通道进去没走几步就能看见东塔西麓高于地平面的宋井,通道前方是海眼泉井。据《孤屿志》记载,孤屿滨江江水咸卤而不可食,请了法师掘井得泉,清冽甘甜。明朝著名书画家文徵明书“海眼”二字绕于井栏石上。过了海眼泉井是一个石材铺就的小广场,广场后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纪念碑”的浮雕。过了浮雕你一定会看到湖边的亭,这个亭看似不起眼,仔细一看你的脚步就会不听使唤地停下来,亭上郭沫若题写的“来雪亭”三个字赫然入目,正面两边柱子上:“罗浮山下雪来未,扬子江心月照谁。”的诗句,是文天祥《至温州》诗中的名句,读来朗朗上口,又问的亲切感人,给人以想象。此时你会觉得这个亭子不简单,有文化底蕴,值得驻足观看。我甚至觉得这个亭在江心屿诸多亭中算是鹤立鸡群之一,每次看这个亭子都不忍离去,看着看着似乎沉醉了。
   沉醉之余,抬眼扫视,视野中亭台楼阁星罗棋布,比原来增加了不少,湖泊中的水也与长天一色,湖岸也顺直美观了。转向西走,同样是石块铺就的亲水长廊上古榕遮阴,水中倒影也郁郁葱葱,走着走着还有杨柳依依。树荫下摆设着不少长长的座椅,闲情逸致的人走走歇歇坐坐,即是休闲的场所,也是靓丽的风景线。九曲桥边的莲叶如绿色的小桌面贴在水上,懒洋洋的小乌龟匍匐在上面晒太阳,悠然自得挺会享受的。游人驻足观看,小乌龟也不理不睬,似有两耳不闻人间事的意味。荷花池里的红鲤鱼成群结队在穿梭追逐,只有冲出荷叶的边界,才能清晰地看到它们欢快的身影,一旦风吹草动,鱼儿就会迅速游到荷叶深处消失的无影无踪。看它们来去无忧的样子,比人类要快活很多。
   江心屿不是一般的岛屿,它比沙漠中的绿洲还具吸引力;江心屿是诗之岛,有诗作800多首,现代诗文就更多了;江心屿是世界古航标,默默为西来东往的帆船导航上千年。凡是到过温州的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官僚买办,当然也包括能人志士,都想到江心屿走一走,去江心寺参拜一下,祈求菩萨保佑仕途平安,财源广进。
   自称宋朝逋臣的柴望,亡国后飘流各地途径温州,登临江心屿感念今昔,写下了《江心寺》这首无可奈何的七律:“寺北金焦彻夜开,一山却似小蓬莱。塔分两岸波中影,潮长三门石上苔。遗老为言前日事,上皇曾渡此江来。中流滚滚英雄泪,输与高僧入定回。”
   他的一生也充满传奇色彩,淳祐六年(1246)上自编《丙丁龟鉴》,列举自战国秦昭王五十二年即丙午年(前255)至五代后晋天福十二年即丁未年(947)间,凡属丙午、丁未年份,约有半数发生战乱,意在说明“今来古往,治日少而乱日多”,切望执政者居安思危。由此触怒朝廷,被逮入狱,得临安知府赵与筹救助。出狱后自号“归田”,隐居故里三十余年。咸淳后期蒙古军三路攻宋,望心忧国难,多次致信督师荆襄制置大使李庭芝,进御边退敌策略。德祐二年(1276),陆秀夫等拥撤退到福州的宋恭帝之弟赵昰为帝,改年号景炎,继续抗元。望不顾65岁高龄,奔赴福州,以迪功郎衔任国史编校。不久,因时局艰危,与堂弟随亨、元亨、元彪一同辞官归隐。南宋亡国后,拒绝元朝征召,吟诗填词寄托亡国哀思。世称“柴氏四隐”。柴望血气方刚时忧国忧民,以天下太平为己任,却躲不过朝廷的算计而当啷入狱,三十多年后再出山,一样无力回天,七律《江心寺》永留江心屿。
   过去单调的盘景园,现在也有小桥流水和假山衬托。草坪绿茵边缘偶有翠竹点缀,一排修长的树木与椰子树遥相呼应,梅园镶嵌其中,似年轻情侣越过人群秋波明送。中流砥柱亭大气高雅,视野开阔,闲看瓯江潮起潮落,来雪亭、谢公亭、秋波亭、怀青亭、归鹤亭……恰到好处地散落在江心屿各个位置,成了休闲乘凉的好去处。廊台楼阁的布局也各具特色,既有赏心悦目的考量,又紧扣文化主题,可谓匠心独具。
   近年来,江心屿已不允许垂钓了,湖中的鱼儿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我的心似乎踏实了很多。走着走着我的心又突然沉重起来了,年轻时到江心屿看到的基本是年轻、美丽、健康、活泼的青少年在江心屿曲径通幽,或你追我赶,那时的江心屿很有青春气息。后来我步入中年,上江心屿的年轻人不知不觉地少了,似乎也跟着我的年龄慢慢变成中年人了。现在上江心屿的几乎都是退休级的老年人在享受夕阳无限好,很少听到年轻人的笑声了。我不禁要问,这是怎么啦,难道江心屿也老了?

共 427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真是想不到,天下有江心屿这样美丽、绝妙的“风水宝地”。江心屿作为温州的一颗明珠,素有诗之岛,世界古航标之美誉。文化底蕴深厚,历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谢灵运、文天祥等都曾相继留迹江心屿。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政要名流,在此留有咏叹、盛赞江心屿的著名诗作800多首。这样绝佳的古迹名胜,其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化,既是地方的骄傲,也是国家之瑰宝,更是我们当代人的福气与幸运。可以去参观、学习、凭吊、怀念那些古今名人、故事、文物。作者语言流畅、情感饱满,既详细介绍了风光美景,更向我们推介强调了其中的文化元素、历史意义、人文价值。可以说,这是一处很好的“历史活教材”,更是一个上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堪称文学、文化、艺术的“博物馆”“文学院”“诗林苑”。可惜的是,作者也在文末发出遗憾的喟叹:这里仿佛老了?被人遗忘了?如今好像只有中老年人前往了。我们可不能数典忘祖!先人圣哲们,可是我们的根,我们的“前世”“前身”,我们的“早晨”,我们的昨天。然是完全不该忘记的!忘记他们,等于是忘记我们自己!如此美妙的遗存佳境,真是值得我们立即出发去参拜、瞻仰、学习。感谢作者的分享,这是一篇很好的游记佳作,倾情盛赞这篇散文。欣赏佳作,推荐共赏。【编辑:尹宪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岸编辑部        2021-11-01 13:16:24
  问好作者,感谢分享,秋天快乐!
回复1 楼        文友:秋波明送        2021-11-01 17:27:03
  谢谢尹老师编审!
2 楼        文友:尹宪辉        2021-11-01 13:19:49
  欣赏佳作,漂亮的游记散文!向大家倾心、全力推荐佳作共赏!
回复2 楼        文友:秋波明送        2021-11-01 17:28:04
  谢谢推荐!
3 楼        文友:尹宪辉        2021-11-01 13:20:47
  期待作者更多的佳作问世,点缀柳岸,柳岸社团因你更精彩!
回复3 楼        文友:秋波明送        2021-11-01 17:28:41
  我一直在努力。
4 楼        文友:北方天马        2021-11-01 19:34:31
  一篇游记散文,写得风生水起,有文化,有内涵,有历史,有情缘,移步换景,思路清晰,画面感强烈。文化历史沉积厚重,民族大义穿插其中,一己见解,不附庸大流,沉醉其间,何缘风月。好文,堪为佳作,必须赞。
回复4 楼        文友:秋波明送        2021-11-01 20:06:43
  北方天马老师,感谢阅读,致敬赞美!
5 楼        文友:白玄        2021-11-01 22:00:19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把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厚实,语言流畅,情感饱满,哲思深刻。问候作者,学习欣赏。
回复5 楼        文友:秋波明送        2021-11-02 07:08:22
  老师的欣赏是鼓励,也是动力。非常感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