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修武雕塑(散文)
城市雕塑作为一座城市的标志和精神图腾,被喻为城市里凝固的音乐。同时,它是最具代表性的城市文化名片,也是一个城市经济、文化的记忆和延续。
好的雕塑不仅能提升城市品位,美化人居环境,而且能提振精神,激励士气,传承文化。同时,还能丰富人们的视觉享受,推动人们审美能力的提升。诚然,不同时期的城市雕塑,受时代精神的影响,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
一些城市中的优秀城雕作品以永久性的可视形象,让人感受到城市的艺术气息和城市的脉搏。提起修武的城市雕塑,印象中城区大大小小的雕塑有10多处,尽管不多,但也各具特色。这些城市雕塑既浸透着修武的历史文脉,也彰显了千年古县的深厚底蕴。
修武得名于武王伐纣。先说《武王伐纣》主题雕塑,它坐落于幸福路中段路北的火车站广场,向南正对着七贤大道。公元前1046年正月,周武王姬发兴兵伐纣,从陕西东进渡孟津会合八百诸侯后,大军向商都朝歌一路猛进,到达宁邑后天降大雨,三日不止,经姜子牙问卜后,乃勒兵于宁,修整武器,休养军队,遂将宁邑改名为“修武”。从此,修武获得了沿用三千多年的县名。该雕塑有数块三角状的巨石分主次前后排列砌筑而成,整体呈巨大山形,代表着云台山。在正面最大的山石上浮雕着周武王张弓射箭的造型,只见武王身体稍向后倾,右腿蜷曲,左腿前伸,同时左手持弓,右臂搭箭,面朝东方,目光如炬,雄姿英发,一副王者气派。武王身旁还塑有十支古代兵器铜戟,象征着武王背后的威武之师。整个雕像人物形象饱满,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很有历史感。虽说整个雕塑不是很高大,但在空旷的火车站广场上还是比较引人注目的。
起初,我不知道该雕塑的创作者,后来的一次偶遇才真相大白。那是2020年7月12日晚上,有幸参加了在宁城书院开展的文化讲座,到了现场始知当天由修武籍著名雕塑家薛骏猷主讲《至美近于道--浅谈中国文化的审美思想》。在中场休息与骏猷老师交流时,才得知修武火车站广场上的《武王伐纣》主题雕塑是他的早期作品。并了解到让焦作人耳熟能详的《夸父逐日》《缝山针》《太极之韵》等知名雕塑,均出自骏猷老师之手。一时间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遂郑重地请薛老师在笔记本上签名留念。
关于周武王的雕塑在城东的商冢上还有一尊。据清道光版《修武县志》记载,武王伐纣时,在牧野之战中受伤牺牲的周军将士被运回修武抢救,其牺牲将士就埋在修武,形成一个百余亩大的墓冢,因为其时还在商末,故被称为商冢。当地群众相传黄飞虎所骑牛埋葬于此,此地又称牛王冢。1963年9月,商冢被列为县级文保单位。商冢如今就是个大土岗,东西长290米,南北宽110米,上面长着许多杨树,还有几间小庙,庙后最高处立有周武王和姜子牙的雕像。绿荫丛中雕像两人偎依站立,姜子牙居南,周武王在北。抬头望去,只见周武王气势轩昂,英姿勃发;姜子牙背着左臂,右手捋髯,道风仙骨,一副胜券在握的神情。两人像在深思,又似在谋划伐纣之策。雕像周围用砖砌筑有四个立柱,有点简陋,可能是早些年城关镇秦厂村民自发塑造的。由于地处偏僻,估计许多人不知道这个雕像。
小城的另一座知名雕塑《奋进》位于七贤大道与丰收路交会处的中心转盘处,该雕塑修建于1997年,主体材质为不锈钢,由武汉园林雕塑设计院设计,南面基座上有书法家唐玉润题写的“奋进”墨宝。《奋进》雕塑以两面抽象的古代战旗为主体,包括三个部分:战旗、鼎、月亮星星。雕塑的外围是一面古代战旗,寓意修武自武王伐纣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心旗则表现改革开放后修武奋发向上的精神。从不同角度来看,整个雕塑又像是一艘船上的帆,象征着修武的建设事业兴旺发达,一帆风顺。雕塑中的鼎位于西侧,为铜材质,有武王伐纣问鼎中原之意,又是文明、和平、繁荣的象征。雕塑顶端的月亮和星星象征修武人民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现了修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拼搏向上,摘星揽月的气魄和斗志。前些年,由于车流量增大,该处的转盘也被拆除了,新安装了红绿灯,只留下《奋进》雕塑,指引着修武人民奋勇前进。每当看到这座雕塑时,我就不由得想起了七贤大道尽头的《武王伐纣》雕像,现在看来两者还是有关联的,它们都属于历史题材的主题雕塑。一北一南遥遥呼应,一个地处火车站,一个毗邻汽车站,只不过如今的老汽车站已迁到西边去了。
修武作为竹林七贤的隐居地,一直引以为豪。早年的竹林七贤雕塑坐落在为民路与云台大道交汇处大转盘。七个雕像分布在转盘内,可能由于当时的石雕制作的不太精致,以至于外来路过的人误认为八仙雕像,还说“修武的八仙怎么少了一个人”,一时被传为笑谈。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该大转盘被拆除,新设置了红绿灯,竹林七贤石雕也消失了。其实,城市雕塑是艺术而非一般的市政工程,劣质、平庸的作品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人自身艺术文化素养水平的不足。
为进一步弘扬竹林七贤文化,提高修武的知名度,打造旅游强县,十多年前,县政府在城西丰收路南规划新建了七贤公园,又重新制作了竹林七贤雕塑,为小城增添了一处历史人文景观。该群雕位于七贤公园北大门后侧的土坡南面,雕塑材料为铜材质,七个雕像分三组自西向东一字排列,背后是一片青翠竹林。最西一组为两人雕像,一卧一坐,卧的是阮籍,坦胸露乳,休闲自得;坐着弹阮的是阮咸,只见他神态自若,像是在自娱自乐。紧邻东边立着的右手持古琴的雕像是嵇康,长发披肩,一脸凝重。再往东一组为三人雕像,刘伶半躺;向秀在三人中间坐,似是洗耳恭听;山涛面东而立,神情庄重。最东面那个席地而坐的雕像是王戎,他怀里搂有一酒坛,低头不语,似乎酒酣之后昏昏欲睡。竹林七贤群雕布局错落有致,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艺术性和文化性,达到近乎完美的形式感与内在的精神力量的统一,堪称一件人物纪念性群雕的力作。它们与脚下的草地、背后的竹林浑然一体,让人不由得想起贤人们相聚时的悠闲情形。此时此刻,仿佛听到了悠远的琴声,听到了抑扬顿挫的吟唱,听到了壮怀激烈的长啸......对于去过七贤公园的人,估计对这组群雕不陌生。经了解,竹林七贤群雕也是薛骏猷老师的代表作品之一。推想当年创作此雕塑时,对于流传在修武的竹林七贤的故事,作为当地人的骏猷老师定是满怀虔诚的心情去思考、去揣摩,最终圆满完成了群雕的创作。记得多年前自己去焦作市文联参加手机摄影讲座,看到在市文联的大厅一角,也摆放有同版本的竹林七贤雕塑,只不过是个缩小版的。
有人说,城市雕塑的发展与社会进程息息相关,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城市雕塑也在及时跟进,其活力也不断被激发。2020年,随着修武运粮河黑臭水体综合治理、拓宽改造完工,运河两边新增了绿地游园和亲水台,小城又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它像一条玉带贯穿城区东西。运粮河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古时曾称长明沟、御河、小丹河,因其下游入卫河直达天津,且以漕运为主,故名运粮河。昔日的运粮河商船云集、百帆齐发,本地的粮食、煤炭、瓷器、竹器、四大怀药以及其它农副产品由此河运至天津,返航时又装载沿途百货南下,城区沿河两岸商贸繁华。在如今的运粮河官驿码头西侧紧靠青龙大道旁,新建造了《运河风帆》的主题雕塑,成为城西的一处文旅亮点。该雕塑的基座上安放一艘巨石刻制的小船,船上两只风帆迎风招展,一主一仆两人相伴站立船头,目视前方,生动再现了往日运粮河的辉煌历史,唤起了人们对千年古县及运粮河的记忆,也预示着修武在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再次扬帆起航。感谢流汗的公牛又出一部新作《修武雕塑》,彰显出
小城其他雕塑集中的区域分别在县烈士陵园和金钟步行街。县烈士陵园安放有程毅、李雪三、康星火等三位知名人士的雕像。程毅乃修武籍辛亥革命志士,其雕像为双手抚膝坐像,目光坚毅,大义凛然,彰显着一身傲骨和正气。旁有杨成武将军题写的碑石:辛亥革命先烈程毅不朽。今年恰逢辛亥革命110周年,前两天我专门前去烈士陵园拜谒,算是对辛亥革命先烈的缅怀。李雪三将军系共和国开国中将,当地周流村人。此雕像是2010年适逢将军诞辰100周年时所立,着戎装半身胸像,雕像下有山川、长城和青松造型。李将军雕像的对面,安放有军级干部康星火的半身胸像,目前,该雕像被白布包裹着正在维护中。每逢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全县各界群众都会到县烈士陵园公祭扫墓,致敬革命先烈,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至于金钟步行街的雕塑主要包括:关公、观音菩萨、劲牛和金钟。关公被民间尊为武财神,寓意步行街商户财源广进;观音菩萨像坐北朝南,保佑一方平安;劲牛雕塑位于步行街西南,喻示着步行街生意牛气冲天、势不可挡;至于金钟造型雕塑权作为步行街的地标了。另外,在竹林大道通用机械厂家属院门前还有一小型雕像,造型貌似个运动员,由于体型较小,又在路边行道树旁,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
作为一个手机摄影爱好者,自己平时对城市的雕塑比较留意,感觉小城的城市雕塑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待提高。毕竟,城市雕塑作为一个城市建设的特殊元素和文化标记,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愿这座小城的街头、公园绿地和广场涌现出更多更好的雕塑作品,装点城市空间,传承本土文化,激励教育后人,为美学路径引领下的新修武增光添彩。
2021-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