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盈泪而叫绝(散文)
一中母校,从未离开过我之心,就像母亲,陪我一生一世。她的一颦一笑,她的一言一行,都在我的生活里;她的每一个回眸,她的每一处身影,都烙在我的灵魂里。但自从我远别,至今已十多年了,却没有来看过她。其实,我和她同在这一方热土上。也不知多少次路过,总是匆匆一睹。既不想打扰她的宁静,又觉得自己有点卑微。我感到无比羞愧。
今天,我和兄弟带着一个29人的作协团队一起前来,算是采风吧。我宁愿说是踏青,只因不合时宜。在世俗的眼中、口中,总要把“风”与“坟”换位,总把我们说成是一群神经病者,倒不如说是一群在醋瓮中发酵的酸文人。一下车,高规格的隆重欢迎仪式,让我们有点受宠若惊。我本想低调绕过,房校长的一双手,握的你既带劲,又暖流。看来,当不虚此行。
在大门口合影毕,有一小会儿的时间停留。最引人关注的,是门前的两棵树,一棵是老槐,另一棵还是老槐。在这晚秋的季节,尤显得苍苍、挺拔。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在那上学的时候,这两棵老槐,是在校园前院中间的。如今因阔街,已到了门口。但树的位置,从没迁移,得到了精心的呵护。槐,自古就有怀之意。园丁们,又寄与了登魁之意。这在杨老师的《校园有槐》一文中,已然写得淋漓尽致。其中的一棵,有点像莘莘学子伸出两臂,欲摘星斗。杨老师有点忧心它的苍老,说想在其间再种植一株新苗,是否可行?房老师则说,他们为了它,还进行了输液。由此可见,这槐在园丁和学子们心中的分量。而另一棵老槐,有我青春的记忆。那时,在高高的枝杈上,挂着一个小铁钟。在停电的时候,我们上下课的铃声,就响自这儿。此时此刻,那“当、当、当”的铃声,犹在耳边。赵老师说,那小铁钟还在,就陈列在校史博物馆里,真好。
在宽阔且高大的影壁上,由姚铁山书写的“山西省榆社中学”赫然在目。与我记忆中的,有着天差地别。最引我眼球的,是壁前小草、小松和小块石环簇的一块巨型青花石,上面刻书“信勤公毅”,是立校以来的校训,这让我想起了“厚德载物”。但我于84至88年在这儿读书的时候,是从来不懂的。所以不可不认真学一学:“信者,诚也。”(《白虎通.性情》)立人处世,需诚意修身,诚心为善。对他人,真实不欺,严守信用。对国家、民族,言行一致,忠贞不渝。“勤者,劳力也。”(《尔雅疏》)努力不倦,孜孜以求,无一日之懈。勤于治学,勤于职事,勤于民事。夙兴夜寐,上下求索。“公者,无私也。”(《春秋.元命苞》)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分己之财物与寒士,分己之精力、智慧为大众。奉公立诚,心系苍生,兴天下公利。“毅者,强忍(韧)也。”(《四书集注》)士不可不弘毅,为己之理想,为家国之重任,志向坚定不动摇,千磨万击不言弃。但愿这“信勤公毅”根植在我们的心中。
俄而,我们绕进大门,来到影壁之后。影壁的背面上,拓刻着阎锡山为立校所题的校名——山西、省立第八中学校。房校长说,两个“山”,都是有缘人。说起来,母校是在“己未年”,也就是1919年立校,至今已上百年了。赵老师说,在重修大门的时候,掘出一块巨大的段石,竟刻有“山-省立第”四字,经多方努力,才从县博物馆迁移到校史博物馆,真幸运。
影壁下面,旗杆台前,是一个鲤鱼形小池,像征着鲤鱼跃龙门。是了,这儿的学子,哪个不是小鲤鱼?从这儿跳出去的两万多名学子,化成龙凤,真不知有多少。房校长说,现在的校园,处于县城的中心,纷纷扰扰,有人提出要迁校,但有此百余年的情结所在,又有谁能割舍?清流潺潺,声声倾心。我不禁蹲下身子,抚水而掬。张婧老师见了嫣然一笑,我的脸儿霎时发烧起来。随着万海霞老师的讲解,抬头看去,还有两棵苍苍老槐,卓尔不群。加上影壁前的两棵,这就是杨老师笔下的四株老槐,是校园儿的灵魂,禁不住肃然敬畏。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影壁之东的孔子青石雕像前。但见高数丈,得仰视之。大师目视前方,炯炯有神。这是一位成功人士捐赠的,不仅如此,还为这儿的学子成立了奖励基金,真乃功在千秋。我盯着大师,只见其叠掌抱胸。就想问一下,是左手在前,还是右手在前?并转过身,一边回头看,一边等拭着。有人递来了疑惑的目光,便微笑而去。
大师的身后,是学术报告厅,其实是多功能的。据说,楼下可放两千多辆电动车,可停放八十多辆轿车。这让我想起大门前的街道两边,曾堆满车辆的乱景。便想,解决好后顾之忧,蛮好。大厅里,可一下容纳近千人。看来,再也不像我们的那个读书年代了,真羡慕这幸福的时代。硕大的屏幕上,一边放演,一边伴唱着《灯火下的一中》,这让我想起了《省立八中校歌》:“吾校校址襟山带河雄踞太行巅,筚路蓝缕启山林,肇始己未年。校风淳厚校规严,道义为之先。信勤公毅校训悬,谨守勿失焉。不为势力诱,不为邪说迁。看济济多士蝉联出,如日向中天。”遗憾的是,我都不会唱。我想象着过往,又看着眼前。那镜头里一个又一个辛勤园丁的身影,让我禁不住盈泪而叫绝。
学术报告厅的后面,是学生的公厕。一个崭新的二楼,真漂亮。也是在这同一地方,一排旧的平房影子如在眼前,不仅拥挤,还得排队,真不同往日。站在旁边的博雅楼和勤思楼间,墙上挂着的44个写着各个时期的“中国精神”,夺人眼球。把教诲放在无意之行间,从细节里出文章。点点滴滴,皆是学,蛮好。此时,我最想看到的恐怕是“负重自强、拼搏奉献、勇于改革、敢于胜利”的榆中精神吧。
据介绍,校园的整个布局,中轴线上是勤思楼、勤耕楼和弘毅楼,其他配楼有芸香楼餐厅、探微实验楼、博雅楼、明德教师宿舍楼、崇德楼等。园里绿荫下的小道小径,也相应而名。真是把“信勤公毅”的真谛,充满了每一个角落。每一步走来,对比现在,总想找到过去的影子。我们来到了勤思楼。勤思楼的墙上,挂有榆罔、箕子、石勒、张杜兰、任悟僧、张寿砚等人物。而张杜兰,是我所不知的,他是我榆社人捐资助学的典范。
我们进入了勤思楼。在走廊里,有一块巨大的浮雕,含盖了榆中百年来的文风。在一层,是开放式的校史博物馆,可以随意进出。我想,从这儿走出去的学子,定然不会忘了根。先前说的小铁钟、石匾,十分昭然。最引人缱绻的,一是近年来培养出的大学生名册。这让我想起了我们59班,当初的高考只有一人上榜,真不可同日而语。一是二十多个上榜的从这儿走出去的风流人物。我不禁与同行者调侃,看我们中间,有谁会上榜?这真是一个希望的梦。还有,就是各个年代的桃李,都无比兴奋地寻找着各自在校园学习生活的影子。指指点点,激扬文字,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此时,课间时间到了,同学们在勤思楼前的广场上列队。之后,一个个队列围着广场跑步。我一边看着,一边想起了那过往,在满是尘土飞扬的操场上跑早操。后人的幸运,让前人羡慕不已。
随后,我们又观览了应有尽有的资料室、读书室、书画廊、弘毅楼、操场等。每每路过教室,都不敢大声言语。恰好遇上了一节地理课,现代化的设备和教学方式,是我们所望尘莫及的。但作为榆社的最高学府,没有一个大的阅览室,是不合时宜的。我还想,光有楼宇,总觉得欠着,那种回归自然的情趣。倘若把母校之东的一片田地、一段仪川河和小树林,建成一个属于母校的后花园,让孩子们得以在林荫间悠然自学,岂不是锦上添花?
当座谈时,最让所有人感动的,是校领导都亲临一线授课、督导。王老师,曾是我的授业恩师,仍然依旧。像悉知的杨老师、苏老师等一代老园丁,从早到晚,诲人不倦,数十年如一日,仍无怨无悔。尤其是杨老师,本有机会步入仕途,却不愿离去。她说过,为了这份爱,就要一直坚守。为了这份爱,就不离不弃。我一听,禁不住盈泪。真为她们的无私奉献而叫绝。我是从这儿走出去的,我的儿子也已从这儿走了出去。可他们,依然还奋斗在一线上,怎能不感动而盈眶?房校长说到了学校的瓶颈问题,生源渐少,也很少有优秀的人才回乡当老师,真是忧心忡忡。这更显得老一代教师人的弥足珍贵和大爱之心。
就要别离了。一上午的时间虽然很短,则又让我青春了一回,且收获满满。虽然以往的一些事物,沉淀在记忆里,然又让我找回了当年学生时代的感觉。在为母校送上虔诚祝福的同时,我既为她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兴奋,也为如今的学子感到庆幸;既为有一代代榆中人的不懈奋发而感动、自豪,更为辛勤的园丁而感恩、祝福。愿槐荫庇佑,桃李芬芳,愿莘莘学子鳎鹏五湖四海,愿母校“济济多士蝉联出,如日向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