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老屋】有个地方叫灵台(散文)
之前有网友问我,你们在哪儿?我满含自豪地回答道,甘肃灵台人。一说甘肃,勾起了朋友的兴趣,“你们那儿是不是很荒凉,是不是没水吃……”我很吃惊,风景秀丽的灵台小城怎么在别人眼里如此不堪。于是,便有了想法,想把灵台小城用文字邮寄给远方朋友。然而,人的内心深处,往往份量越重的东西越不敢碰触,生怕有点瑕疵,何况自己文字浅薄,就怕写不出小城的深度与灵性,不管怎样,总觉得写下要比张望效果来得更快,也更能让人踏实。
灵台不大,一辆车用一整天的时间可以轻松地跑完所有乡镇,小城灵台很大,大的你得用心丈量一辈子。小城灵台很年轻,年轻的成长速度让人不敢相信,小城灵台很老,老到可以寻觅到商周乃至上古先民的足迹。小城灵台位于甘肃东部,位于泾渭之间,东拱关中,南依千陇,是周民族和周文化的发祥地。
就小城灵台的来历,足以让人仰慕。小时候,最喜欢看的电视剧便是《封神榜》,周文王的礼贤下士,姜子牙的足智多谋,周武王的英勇善战,都给我非常深的印象。那时侯,不懂灵台,只顾电视情节,到现在才知道,灵台乃是周文王伐密功成之后,为举行隆重的“军礼”祭祀而筑造。为了进行这项祭祀活动,他们驱使密须国的大批奴隶赶造了一座祭坛,称“灵台”,以祭天慰民,广播德化。隋大业元年置灵台县,至此,灵台县正式出现在史册,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如今,周文王所筑灵台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巨流中,但后人根据史书记载,灵台几经翻修,依然用新的面孔连接着古老的过去,它静静地依着荆山脚下,矗立在小城的中心位置。凡是经过灵台的人,必然会以一种朝拜的心情登上灵台,祭拜文王,这也是小城灵台名称的由来。
忽然想起,我们高考那一年,同学们为了能够入愿一场,组队上过灵台,只为文王神像前的那一柱香,同学们的虔诚,到现在都有记忆。那些年,对于农村孩子,上大学太难,所以,同学们努力的同时,也寄希望于命运,总以为文王会成为自己的护身符。至于考上考不上是否与文王有关,倒在其次,关键是说明周文化以及对大周神一样的崇拜已经渗进了灵台人的血液。
说起小城灵台的历史,还有两个美丽动人的传说。一个是位于西屯乡的“双猴子”古墓。民间传说是早年间有两秀才进京赶考,走到此地,饥寒交加,不幸病逝,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地安葬。于是,后人仰慕于他们两个读书人才华的同时,也想替他们完成使命,总会在进京赶考的路上拜谒,你一把我一把将坟堆添得越来越大,也有人说,这是唐朝两位才子皇甫松和皇甫竹两兄弟的合葬墓。不管怎样,如今,都发展成一种文化的象征。另一个便是位于百里乡的三女峰,相传在公元前922年,周共王灭密须国,密康公骑牛突围,牛被烂在密国城东两里处的河湾里,密康公被杀;三女骑马至此,闻知康公已死,跳河殉情。密人随葬三女于殉情山巅之上,后人称此山为三女峰,称此川为白马川。有人称之为“三女丧国”,也有人称之为“忠贞不渝”。我们不先评价历史的对错,就三女的气节,足以彰显密须人的铮铮铁骨。基于这两个传说,不管是真是假,都彰显出灵台人的性情,崇尚文化,遵守礼制。
与小城灵台有关的传说都不能打动你的话,再去看看小城灵台的风光。小城的东风刚来,大溪河两岸的垂柳便透出鹅黄,大溪河里的水贯穿着小城的东西,远远望去,宛如一条金色的丝带,缠绕着小城的腰肢。大溪河上叫不出名字的水鸟成了春天的使者,扑棱扑棱地在水面上来来往往,沐浴着春日暖阳。接下来,满山的桃花,杏花,梨花,赶趟儿似的,一波接着一波,每天有花香袭人,每天有山色相邀。特别是小城的荆山公园,在春天更是姹紫嫣红,美不胜收。沿着荆山拾阶而上,道路两边的樱花,李花让你有种误入桃花源的错觉,花是千朵万朵地开,蜂是成群结队地飞,香是扑天盖地的流。总以为桃李枝头有果实的日子,便会少了花的色彩和香气,那就完全错了。小城灵台很是独特,春夏交汇时,更有倾城清香,那就是槐花的味道。此刻,你随便走过一处,不管山沟还是平原,都让数不尽的槐花包裹着,如果放下你的执念,身入花的海洋,花色花香都会让你迷醉,便会暂时忘了尘世的琐碎。夏天正式到了,山谷是草木的天下,田地是玉米小麦展示的平台,到处又是肆意流淌的绿,到处是生命蓬勃的朝气。不久,成片的小麦透出金黄时,麦香味又会笼罩整个小城,轰隆隆的收割机让小城人的脸上堆满幸福的笑容。秋天来了,没时间感慨岁月匆匆,没时间忧伤花残叶落,此时田地里的谷子,豆子,糜子,稔等作物早也等着收割,忙碌的小城人又多了一些提升幸福指数的牵挂。待到五谷归仓,小城人才会选择在天高云淡的午后,看荆山层次分明的山色,赏丹枫秋菊的极致。冬天的小城,若有雪来,便是最好的时光,雪花开满了草木的枝头,飞雪掩埋了所有的尘埃,只留下一个冰雪的童话世界,安静而恬淡,热闹而又纯真。这样一个四季分明的小城,难道还不能让你动心的话,那么,小城人的盛名,好客可否激起你的好奇心呢?
不再说文王伐密而筑灵台,先来看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一的皇甫谧,不仅文学造诣很深,而且针灸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一部《针灸甲乙经》流芳百世。再说唐朝名相牛僧儒,历经八朝皇帝,官至宰相。一生酷好文学,仕宦期间,好交名人文士,颇嗜“传奇志怪”,所著《玄怪录》造传奇之文。小城灵台,有此两人,亦可以以一抵百,然而还有许多文化名人,英雄将才,见于文字篇幅有限,不可一一道来。
如今,小城人的生活,如日中天,滋润着呢!小城在远古时代就有先民居住,有许多出土的文物为证,又有周公祭天,广传周礼。受如此久远文化的熏陶,小城人的生活仪式感只多不少,逢年过节,不管贫富,家家都要有所动作。凡是来过灵台的人都会说,小城不是很富,消费倒挺高。也不全是,就像灵台话所说的“灵台人料的很”,料的意思大概是爱得瑟吧。我以为,能“料”也是本事,说明小城人对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小城人不仅能把自己弄的体面,来个外地朋友,更会用尽热情全心全力招待。桌菜丰盛,烟酒齐全,一句不醉不归先让人感动,后让人害怕,喝着喝着好像与酒有了瓜葛,怎么都扯不清关系,酒喝的好,连感情也会加深。“快喝,这放开了喝,不怕恰没酒,没酒了商店有的是,酒把人喝不日踏。”明明你觉得自己吃饱喝好了,可主人的热情还是有增无减。小城人招待客人最具特色的便是“酸汤面”,面是手工擀制,细长而又筋道,汤是鲜而色泽清爽,面少汤清,千万不要以为小城人小气,面少连块肉都没带。其实,这才是“酸汤面”的独到之处,没有太过的油腻,有的是酸辣的爽口,味道醇厚,吃上一碗,想着再来一碗,有种欲罢不能的快感。所以,来到小城,不吃上一碗酸汤面是个遗憾,这在小城的每家每户中,都会拿出这样的手艺,招待来客。小城人很朴实,即使你一连吃上二十碗(碗不大,且面少汤多,汤可以不喝),还会给你尽吃,“恰自己家里做(zu)的,你就尽饱吃,又不怕把我吃穷了,只要你爱(naⅰ)吃。”你吃的越多,主人越高兴,说明自己手艺不错,小城人的热情有时会让你融化。当然,小城还有许多小吃,只有亲自来过,才有能让胃肠过把瘾的体验。
这下,该明白小城灵台了吧,可谓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春夏秋冬四季风光各有特色,小城人热情好客,朴实厚道。当然,要想真正了解灵台,还得亲自走入小城灵台,带上你的双眸,带上你的视听,带上你的悟性来见证小城灵台的精致。由于自己文字浮浅,难以承载小城灵台的万千魅力和文化厚度,只能将它的皮毛邮寄给远方的朋友。小城灵台山青水秀,没有风沙荒漠,人们生活有滋有味,不是缺衣少水。小城灵台的过去可以不再过问,小城灵台的明天一定欢迎来自远方的每一位朋友,不管你来与不来,一定要记得,有个地方叫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