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称呼里的轶闻趣事(随笔)
小杨终于当上了局里的副股长。连日来,她那俊俏的脸上,一直都洒满了灿烂的阳光,可局里退休多年的老张,对此还毫无知情。
前天,老张来局里办事,正巧碰到笑容可掬的小杨,自然像往常一样,随口叫了一声:“小杨姑娘,你好!”谁知面如桃花的小杨,突然面若冰箱,立刻扭头就走。
惊愕了好一会,老张才缓过神来。询问后才知道,小杨参加工作十多年,负笈担簦,百般周折,好不容易,才提拔为副股长。再一问,巧得很,老张要办的事,又要小杨经手。
等了半天,小杨才回办公室。老张立刻站起来,歉意地说:“杨股长,对不起啊!真的不知道情况,刚才我称呼不当,还望你能谅解哟!”
已经消了气的小杨说:“张伯,我工作12年,得此针尖大职位,您知道我有多难吗?这次提拔,其他就不提了,光到我以前工作过的两个单位,给组织上提供我以前的学历证书、就业协议、聘用合同、录用通知、个人工资单等一系列证明材料,我就整整跑了一个星期啊!奇怪的是,这一整套个人档案材料,我每调一个单位,都及时复印报送到了主管局,谁知这次领导去这个局调档,我的东西竟一纸一字都没有,就连我的研究生学位,在他们的电脑里,竟然是个高中毕业……”
老张很愧疚,连声“杨股长!杨股长!”的称呼着。办完事后,老张和老友们一谈起此事,还一直后悔不已。他说,活了大半辈子,连一个称呼都没学会,真是汗颜至极啊!他发誓,以后再到机关单位去,见到大小干部,不想叫的,就笑而不语;想叫的,必须“就高不就低”!哪怕是办事员,也要称呼一声“主任”或者“书记”,好让人家高兴高兴;实在吃不准的,那就称呼“领导”或“首长”,反正不能往低里叫,更不能称呼“小猫”“小狗”,我们或许根本不知道,人家当职的背后,还有多少辛酸泪呢!
听到这个故事,让我想起小时候,有不少老人,是这样教导晚辈后生的:出门在外,一定要讲究礼貌,在称呼上,务必小心翼翼。见到衣冠楚楚的男士,要称他为“同志”或“干部”;遇到打扮时尚的女人,就叫她“会计”或“老师”;就是碰到衣着寒酸、相貌平平的中年人,也要称呼声“大爷”“大姑”!要不然,没有一声悦耳的称呼,就连问个路,恐怕都不会有人搭理你!
后来改革开放了,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些机关单位里,下属称呼领导,也不直接叫“科长”“局长”,多数变成叫“老板”了;有的“圈内人”,明里暗里,干脆称一把手为“大老板”或“老大”。在社会上,遇到男人,一改“先生”“同志”称谓,统统称呼为“师傅”“老师傅”,后来很快又改口为“老板”“老总”;见到女士,一改“姑娘”“会计”称谓,统统称呼为“小姐”,很快又改称为“美女”,上了年纪的,就叫“资深美女”……
一个小小的称呼,也涵盖着一通大大的学问。生活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就得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待人接物处事。只有这样,才能一路绿灯,畅通无阻。别人对自己怎么称呼,我们可以看淡,但千万不能任性地乱称呼别人,而且在不同的时代,亦有不同的称呼内涵,有不同的尊重人的方式!
记得在32年前,我到省会参加一个为期15天的培训班,我们住的宿舍共有6个人。一天中午,午休时间刚到,我们都躺在床上,有的说这说那,有的哼着小调,我在闭目养神。就在此时,一位至少有60岁的女保洁员,来到我们宿舍拖地搞卫生。她一进来,室内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不一会,听到一室友喊:“老奶奶,快来帮我这里打扫一下。”没有应声;很快又有一室友叫:“老奶奶,请你给我这里拖一拖。”还是没有应声;当第三位室友,刚喊出“老奶奶”时,这位保洁员,立刻站起身子,拄着拖把,冷脸厉声地问:“你们叫谁呢?谁是你老奶奶啊?……你妈……你妈才老奶奶呢!我有那么老吗?啊!啊?你们快说呀!……”
我一看,味道很不对!转眼工夫3位室友就“闯祸”了!我们被这位“老奶奶”气势汹汹地问懵了,一个个都憋气无声的,室内空气一下子就窒息了起来。
此时,我也没什么章程,只是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轻轻地说:“小姐啊,能请您帮我这里拖拖吗?”哪晓得就这么一说、这么一请,还真的立竿见影了!只见她的脸色,立马温柔起来,像开了朵鲜花似的,还连声嗲嗲地回道:“唉!唉!好的!好的!我就到噢!”寝室间,顿时洋溢着一阵阵欢笑声!
想想当时,我还真有点后怕,因为在我们家乡,像她这么大的年纪,如果没有亲戚辈分上的关系,一般都会海称为“大妈”“大姑”,绝不会贸然“小姐”相称的!值得庆幸的,那时“小姐”的内涵,还保持着天然的纯真,要是再迟几年,如此称呼她为“小姐”,很可能我会招致一顿辱骂,挨上两拖把也保不准,当然若雅称她为“美女”,自然也就万事大吉了!
说到称呼,我又想起了23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行政机关,每年都有招商引资的硬指标,要完成任务,可谓压力山大。一天,某局终于招来了一位程姓的老台商,局领导个个兴奋不已、心潮澎湃。在丰盛的饭局上,大家的目光,自然都聚到了这位年已耄耋的台商脸上。
局长的欢迎词,句句激情四射、感恩不尽,每说一句话,都不离“程老先生”四个字。大家听了,无不为之动容;可这位程老先生,却不搭理局长,一直面无表情,端了端酒杯,随即又放下,既不说话,也不肯咪一小口。
主事办公室十几年的老主任,不仅酒量超人,而且能说会道、很讲礼貌。他见状态不佳,立刻抱着酒瓶,捏着酒杯,径直小跑来到客人身边,笑眯眯地说:“恳请各位领导批准,现在我连喝3大杯,以表我们领导对程老先生辛劳的一片敬意!”可老台商呢,还是纹丝不动。
就在这冷场子最难捱的关键时刻,一起参加陪客的局办美女干事,突然站了起来,开窍似地说:“您好!……程大哥!等我们主任干完3杯,程大哥,我来帮您代干这一杯如何?”
万万没想到,这位“程大哥”,就像睡梦中刚被惊醒过来的小伙子一样,立刻跳了起来,笑不拢嘴地对美女干事说:“谢谢妹子!你这么叫我,我爱听啊!你们大陆人,有点老土哟!别看我今年85岁,不要说我老了,这样会让人很不高兴的!什么唱歌啊,跳舞啊,我样样都行呢!至于喝两杯小酒,对我来说,那是毛毛雨喽!我岂敢要妹子代劳呢!”话音未落,一杯酒已到嘴落肚,饭局没完,老台商就答项目签约落户了……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我的家乡。我的老家,虽然早已交通发达,生活昌平,但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还保存着古风旧俗,特别是那些足不出户的中老年人。
最最搞笑的,不外乎是对祖父、父亲的称谓,哪怕就隔着一条中沟,河道南北称呼,都不尽相同。改革前,称呼父亲的,可谓五花八门。有叫“爷”的,有叫“嗲”(dia,一声)的,有叫“㗑㗑”(bai,一声)的……后来改革了,这些叫法就很少听到了,基本上都以“爸爸”称呼了。可称祖父的,仍然旧习难改。大多数人称祖父为“爹爹”,也有叫“嗲嗲”的,最近几年,也有不少称呼祖父为“爷爷”的,但容易与过去称父亲为“爷”的搞混,所以不少中老年人,一直抵制“爷爷”这个称呼。
关于辈分大小的称呼,我还有一个直观的感觉,就是南方好多人,喜小不喜大;而我家乡人则相反,喜大不喜小。
在我的家乡,按辈分称呼人,是件特别讲究的大事,这与尊敬礼让长辈的传统直接相关,比如大家坐在一起吃饭,长辈的座位都是比较重要的。
如果自己结婚生子,称呼每个人,都要“涨”一辈;儿女成家又有孩子时,每个人还要再“涨”一辈!如果你还是以自己原来的身份,不随儿孙称呼对方,人家嘴上不说,不少人心里一定不舒服,少数“老古板”在背地里,可能还会骂你忘本变质、不知礼节!这对早年就离开家乡、长期在外工作生活的人来说,那是很不习惯、很不以为然的事。
这些年,我家里的称呼,也是很不统一。我们兄弟姐妹7人,早已当上了祖辈,我的大哥、二姐、四弟和老妹各家都在苏南,大姐、二哥和我在苏北,离老家近,我90岁的老母亲还健在。我们或是见面,或是在微信群里,最乱不过的,就是这称呼!
喊哥哥姐姐,一般变化不大,但姐姐称呼我们几个弟弟妹妹就乱了。有的时候,老姐会顺着自己的儿女们,称我为“舅舅”,更多的时候,又称我为“舅爹爹”。平时,一对一称呼时还好;到了春节,当一大家人团聚时,那就热闹了,在称呼上,更能乱成一团。
今年大年初二,我们兄妹几个,都聚到了母亲身边。老大姐烧中饭找不到生姜,问老母亲但不知去哪。于是,老大姐先问老大哥:“大哥啊,你看到姆妈了吗?”大哥说没看到;老大姐又问二哥:“二舅你看到姆妈到哪去啦?”二哥也说没看到;接着大姐再问我:“三舅爹爹,你晓得姆妈到哪去啦?”……一家娘儿8个在一起,这么一问,辈分整乱,大家全晕,如再重叫一遍,个个定能笑昏头!
(辛丑年十月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