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星月】铮铮铁骨尽显风流(赏析)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星月】铮铮铁骨尽显风流(赏析)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燕飞舞 童生,544.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277发表时间:2021-11-12 11:53:25

古典诗词是我国丰富珍贵的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这些古典诗词展现出的思想内容,或含蓄内敛,或豪放豁达,或温暖柔情……是中华民族美好精神的传承。我们携一份诗意与诗词同行,会一路领略诗词的迷人魅力。今天,让我们走进宋代文学大家苏轼的诗词王国,去感受他的铮铮铁骨、英雄豪气。
   先让我们了解一下苏轼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他出生于书香门第、文学世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文学家,世称“三苏”,他们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虽然经历人生的“三起三落”,但他的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年少成名,是千古奇才,是大宋文坛光耀千秋的璀璨明珠。苏轼一生写的诗词灿若繁星,有历史记载而且现存的大约是4000首。其中流传最广,最脍炙人口的是十首:《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定风波》、《卜算子》、《临江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把思想的豁达与乐观、性格的坚韧和刚强,心灵的纯洁与美好,寄托在笔墨春秋里。经过几千年的岁月沉淀,愈久弥香,流芳千秋万代。“窥一斑而知全豹”,下面我们选取其中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赏析,接受一代大文豪苏轼带给我们的心灵的洗礼。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赏析前,让我们回顾历史,了解一下这首千古绝唱的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七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心情。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这里优美秀丽、壮观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作者借对美景的描绘,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功名未就、事业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作者借周瑜的豪气表达了大丈夫不应沉沦悲欢得失,而应该在有生之年不负年华,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上阙以描写赤壁风起浪涌的自然风景为主,意境开阔博大。诗人一落笔便眼界开阔,气度不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奔腾万里、气势磅礴的大江之水,诗人想到的不是受挫的自己,而是历史上超凡脱俗的风流人物。这样就营造了一个广阔悠远的背景画面,且意境非常开阔。接下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一句,诗人遥想到“赤壁之战”的主人公——时代俊杰、英雄盖世的周瑜。由眼前之境到心中之人,格局大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集中描写了赤壁矶万马奔腾、电闪雷鸣的雄奇壮观画面。那宏大的气势动人心魄,使人血脉喷张,心胸开阔,精神振奋。在这里,作者渗透的情感是一种积极豁达的态度体验: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功名利禄、悲欢得失、穷达荣辱,又何足悲叹!透过这豪迈的掷地有声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一个心胸旷达、铮铮铁骨的诗人立在我们眼前,需我们仰视才见!
   下阕以“遥想”二字自然转承引发,重点要写的是“三国周郎”,作者睹物怀人,集中笔力刻画英雄豪杰周瑜。周瑜的横空出世,让天下从此成“三足鼎立”之势。作者敬慕他在“赤壁之战”中所表现出的铮铮铁骨、英雄豪气。“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自古美人配英雄”,其娇妻“小乔”看似突兀的出场,却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周瑜的风流倜傥、年轻有为、意气风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寥寥十三个字,把周瑜在这次恶战中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雄才韬略的大将风度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人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其妙处不禁让人拍案叫绝!妙就妙在不是大笔泼墨写其大智大勇,而是极言周瑜之儒雅淡定、儒雅风流的气度。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感情世界是复杂的。试想,周瑜破曹之时年方三十四岁,而苏轼写作此词时年已四十七岁。苏轼从周瑜的年轻有为,联想到自己坎坷不遇,故有“多情应笑我“之句。语气看似轻淡,但感情却沉郁无比。然而苏轼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在察觉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曾独自伤心郁闷,而是达观地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历史长河中进行比照。在苏轼看来,当年风流潇洒,声名鹊起的盖世英雄周瑜现今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如此想,苏轼便超脱了自我:应对风雨,坚韧顽强才是生命的壮歌。这就是人在逆境中应有的思想的高度、生命的厚度!“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看似自嘲的慨叹,却投射出痛彻心扉、壮心不已的英雄豪气!“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人生如梦”,看似消极悲观,但却具有时代性。是诗人追求人生理想受挫后而产生的痛苦和无奈的超越和解脱。他以一颗平常之心,豁达地看待人生的苦乐及世间是非。这正是他对待一切变故拥有的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和寻求个人心灵的平静的积极向上的表现。他站在人生的高度,对社会与人生的有着深度思考,所以在处理个人不幸遭遇时,表现出旷远和宏达的情怀。这一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士大夫的铮铮铁骨以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总之,从苏轼这首千古传唱的历史名作里,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留给世人的无穷的精神财富。特别是他面对逆境表现出的铮铮铁骨和英雄豪气,正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有的精神支柱。
   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告诉我们:“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这样的人物灿若繁星,不胜枚举。“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古往今来,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历史的转折处,英雄常常揭竿而起,力挽狂澜;在国家民族有难时,英雄常常挺身而出,视死如归;在命运的转折点,英雄常常坚韧顽强,泰然处之……铮铮铁骨铸就英雄魂,英雄,是时代的先锋,是民族的脊梁。
   中国,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度。著名主持人董卿在中国诗词大会开幕式上也说:“每当我们吟诵‘大江东去’,也仿佛跨越时空,实现了与诗人遥隔千里的相望。”是的,在和平时期,英雄之名,早已不再是王侯将相的专属,它属于每一位实干敬业的普通人,他可以是潜心研究的科学家,也可以是吃苦耐劳的工匠,也可以是辛勤耕耘的农民,也可以是不怕脏累的环卫工人,也可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老师,也可以是保家卫国的最可爱的人,也可以是疫情期间勇敢逆行的医务人员……他们都是当代英雄,都是中国的脊梁。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时代呼唤英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如果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具有了英雄的铮铮铁骨,无论身处何境都积极进取,砥砺前行,那么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便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共 297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越过千年历史,有一个的名字越来越被人们所熟知,他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人,其形象也越来越高大,他的名字就是:苏东坡。提起苏东坡,一首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便随之不断地呈现在人们的脑海,而不得不说的一首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本文便是对这首词的赏析,从题目《铮铮铁骨尽显风流》来看,作者肯定是紧紧抓住了通过这首词呈现出来的人物形象而进行的赏析。事实也正是如此。作者在简介了人物生平和创作背景之后,逐字逐句进行赏析,从背景到意境阐释,从格局到情怀的分析,甚至从周瑜到苏轼的对比,最终笔触落在了以苏轼为代表的有责任感的时代英雄身上,并进而由历史到现在,联系现实,发出号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奋力拼搏,积极进取。可以说,这首词写的有气势,作者赏析得也同样有气势。推荐欣赏。【编辑:快乐永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快乐永远        2021-11-12 11:55:10
  能从大局把握,又能从细微处探究,读来叹服。
回复1 楼        文友:燕飞舞        2021-11-12 14:00:40
  感谢社长精准编按。社长的编按总能很好地把握住习作者的写作意图,且分析得丝丝入扣。读高中时,就很喜欢课本中苏轼的这首词,觉得读起来非常有气势。后来随着年龄增长,阅历丰富了,更喜欢词所表现的意境,喜欢词所传递的铮铮铁骨,英雄豪气。所以借这次“读名著·传经典”征文把自己对这首词的内涵,以及词渗透的诗人精神、性格、情感等方面的理解解读出来。水平有限,解读得还是不够深入。
2 楼        文友:邢德鹏        2021-11-12 12:22:04
  美文共欣赏
回复2 楼        文友:燕飞舞        2021-11-12 14:01:35
  感谢来访留墨。
3 楼        文友:江南柳烟        2021-11-13 11:12:53
  我也十分喜欢读苏轼的诗词,不知为什么读着他说诗词很容易达到共鸣。飞燕解读的也到位,佩服!
回复3 楼        文友:燕飞舞        2021-11-13 13:02:41
  苏轼的诗词总能触动内心,给人向上的力量,这这正是千百年来人们喜欢他的原因吧。感谢柳烟老师来访留墨,奉茶问好,要寄祝福!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