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生命树(散文)
真正认识银杏树,是在二十七年前的石板岭那高寒山颠上。
有人把石板岭称为“利川的西北利亚”,最高处的云龙坡海拔1950米。一年四季中有一半时间在冰雪酷寒中度过。这且不算,还是一个高山贫困村。
石板岭有一道关口叫“卡门”,是明朝初年开始修建的一条通往施南(今恩施市)的石板大路,清代统治者镇压白莲教起义,在山崖出建立城堡碉楼,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湖广总督李鸿章经过此处,把这里比为“蜀道”。解放战争时期,“卡门”常年有一个连的兵力守在这里,盘查过往客商信任。1949年10月,蒋介石为了固守重庆陪都,也把这里作为一道防线加固,兵力增加到一个团。11月中旬,我人民解放军独立二师三营正面进攻受到挫折,在当地老乡的指引下,利用羊四岩绝壁上的古老银杏树,攀援而上,从背后突袭,一举歼灭国民党匪军,胜利的越过天险,解放利川。从此石板岭就成了战场旧址,成为当地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银杏树为这次战斗胜利也算是立下了功劳。
1995年秋,我来到石板岭村小学教书。我在下午放学去瞻仰战场,凭吊烈士,就在这里真正认识了银杏树。去羊四岩的山道上,沿途树密草茂,郁郁葱葱,鸟语花香,我几乎是行走在江南?
我站在羊四岩边,俯视悬崖万丈,那无底的沟壑里飘出层层白雾,古战场迷茫在这雾气里。羊四岩的边,一排银杏树巍然挺立。那些银杏树大约有三十来棵,都有四五丈多高,二尺围圆,粗大的根扎进岩石缝隙里,紧紧抓住石壁,吸取难得的一点养分,支撑起高大的枝干。我来回巡视这些银杏树,他们像冲锋作战的敢死队,也像穿插敌后的尖刀班,一棵棵都那么威武雄壮,犹如高寒山颠上的精灵。我为眼前的银杏树所感染,被这高寒山颠地精灵震撼!
谁都知道,这个石板岭自古以来就是一片荒凉,解放后固然好转许多,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依旧还是贫困。寒冷。冰雪、霜冻、朔风,只有进入了农历的五月才有一丝丝温暖的阳光。眼前的每一棵银杏树都不知是哪里来的种子,也许是风刮来的,也许是鸟儿衔来的,反正这些种子都发芽了,至少都生长了四五百年。为了生存,为了美化这片土地,这些银杏树顶住各种自然的压力,病虫的侵袭,靠自己的根从岩缝里艰难地获取养料,在这陡峭的羊四岩上长出美好的风景,为单调萧瑟的高山带来一片绿色。
物竟天择,适者生存。这一排银杏树靠自己特有的生命力,耐寒抗旱,面对冰雪朔风,病虫疫灾,它从不畏惧,只要有一把薄土,几滴寒露,一层厚雪,甚至只有稀疏的青苔掩盖,它都要顽强地存活下来。这些银杏树真是生命的奇迹。我想:这些银杏树也同其它植被一样,渴望水的滋润,渴望养料充足,它也期望自己长得粗壮高大,它也渴望能够成为大才栋梁,它期待自己能为人类做出奉献。但是它也期望能够得到人们的发现与赏识!这些银杏树为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为了守护脚下那一点立足之地,不惜变换叶片的颜色,夏季里发绿,秋来就变黄,把养分积蓄在根上,传送到需要的枝丫上。银杏树要在这高山之巅,在这高寒的环境里活出自己的特色。
一个牧羊老人赶着羊群走来。见我凝视这一排银杏树,就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关于这银杏树的一些故事。牧羊老人说:以前这些银杏树的下面,还有许多松树、杉树、槐树、可是这些树都经不住冰雪的打击,耐不住灾害的折磨,都先后枯竭,倒下死去,化为尘土。独有这一棵棵银杏树,都那么坚强地活着,年复一年,月复一月,日复一日。牧羊老人说:这些银杏树每年都要开花,结出果实。一棵树最多的能结二十来斤果实。我每年牧羊,都能从岩缝里、落叶上捡到收获到遗落的银杏,每年都可收获百十斤银杏,为我的一家生话增添一笔收入,所以我每天都要来这里看顾这些银杏树,不准有人来损坏……老人的话充满着对银杏树的赞美和温情。
在这高寒的山巅,银杏树坚持活下来,坚持挺立过来。寒风没有扭曲它的腰肢,冰雪没有压倒它的身形。银杏树没有求索,自己默默地去寻得生命的养料,除了养活自已,还对人有所奉献。这银杏树真是太伟大了。羊四岩上的那排银杏树自立存活,宠辱不惊的对待大自然,即使不能一排排成列,也要互相挺立向上,让这鳏寡地悬崖成为一个风景独特的地方!
我要赞美生长在石板岭羊四岩的银杏树!为它的独立坚强,为它的默默维护,装饰,为它的美化高山环境,为它源源不断地奉献。啊!石板岭羊四岩的银杏,是绿色的赞歌,是生命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