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等你凯旋(散文)
玮萍驰援铅山,去了河口镇,我是十一月九日晚饭时分才知道的。
铅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虽然我三十多年前离开故土,在外地工作,但那里有我的家人、亲戚和同学朋友。自十月三十日,铅山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应急指挥部发布通告以来,一团巨大的阴影在我眼前飘来荡去,我心急如焚,但面对无孔不入的疫情,却无能为力。
玮萍,是江西省肿瘤医院的护士,是我书法班的同学,还是“南研八友”成员之一。无论地域上还是感情上,我们都非常亲近。如今她受命驰援铅山,好像是替我打通了一条抗疫通道,我对家乡的忧惧和担心,对抗疫专业队伍寄予的希望和期待,都因为玮萍现身河口而有了着落。
玮萍的工作,一个萝卜一个坑,还经常上夜班。她偶尔来面授总是来去匆匆,参加课外活动更少。“南研八友”组建不久,一次面授间隙,她加了小群,成了我们当中的一员。她没有时间闲聊,间或在群里发个言,既言简意赅,又俏皮幽默,总让我们想起她可爱的样子。
玮萍是个八零后,在我们这一群人中年龄最小,可是她一点也不娇气,除忙忙碌碌做好工作,照顾好家庭外,还潜心学习。
在“南昌高研班”同学两年,玮萍一直临习孙过庭的《书谱》,虽说不上炉火纯青,但大体上还是有了模样。后来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在家人的支持下,她报考护理专业研究生,原本就紧张的时间更加不够用了。高研班的面授她断续坚持着,每回我们课外活动,通知她,她有空参加的时候不多,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玮萍个子不高,身材不胖不瘦,圆脸庞,小眼睛,说不上漂亮,但特别可爱。在我的印象中,她每天都是笑眯眯的。笑起来的时候,眼睛眯成一条缝,一副“天然去雕饰”的本真模样。
有一天在我家里聚会,参加的人数较多。玮萍想想已经很久没和大家见面了,于是她打定主意,急忙忙赶来了。
玮萍最大的优点是善解人意,夸奖起别人来一点也不吝啬。走进我家书房,先是对墙上的字赞口不绝,继而又对书法墙兴趣盎然。通过探问,她得知书法墙是王琪安装的,忍不住又对他竖起了大拇指。因为她难得参加活动,年龄小,个头也相对较小,我有意给她安排一个方便夹菜的座位,拉拉扯扯她始终不肯落座。待大家坐定后,她站在众人身后,插空在这里夹一筷子,在那里夹一筷子,一边吃,一边夸赞我手艺好。
十一月九日傍晚,她趁调换宾馆在路边等车的间隙,给我们发了一张蓝天救援队参与铅山抗疫的照片。我们群里的文伟是南丰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一看到照片他接话道:“我这次申请去铅山,没批准。”说到铅山,我一下子警觉起来,马上艾特玮萍:“你在哪呢?去支援铅山了?”玮萍回复我说:“是的。很需要人。我们就和蓝天救援队住一个酒店。”她站在路边等车,吃着快餐,还不忘告诉我,铅山的饭菜真好吃。难怪你烧的菜那么好吃。看着那行字,我忍不住落下泪来,她一天工作十多个小时,那一定是她又饿又累,才吃出了好滋味。大家在群里问长问短,提醒她注意防护,她轻描淡写地说:“没什么,和平时上班差不多。”我说不出更多感激的话,写下了:“等你凯旋”四个字,发在对话框里。
十月三十日,葛仙山景区一例核酸检测阳性。消息一出,像是炸开了锅,各级组织闻令而动,启动应急响应。为限制人员流动,封堵出城路口,保证只进不出,城内路口设置为红灯,禁止通行,为防病毒外溢争取了时间,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从铅山发现第一例核酸检测阳性病人,到现在已经过去半个月了,铅山及其周边县市严阵以待。我的母亲、姐姐姐夫、弟弟弟媳均被困家中。突然而至的疫情,迫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我每天从微信群知晓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的心情,了解他们的饮食起居状况。慢慢的我放下心来。
我的母亲已经七十六岁,身体尚好,尤其好的是她的心态。她平常说话声若洪钟,笑声爽朗,每天的生活极其规律:早起锻炼,下午麻将,饭后散步,雷打不动。老太太喜欢热闹,闲不住,除了一天三趟往外跑,有同事朋友亲属邀约,每邀必至,饭局酒宴还真不少。同母亲一起上街,她走不了几步,就会碰到一个熟人,隔着老远就与人家打招呼,还总要聊上几分钟。跟她一起到菜市场转一圈,花费的时间,我单独走大约可以来回三趟。有时我笑话她,见到石头都有话说,她也不恼,依然故我。
那天,葛仙山出现阳性病例,晚饭后我跟老妈视频连线,见她一脸愁容,我一边宽解,一边说笑逗乐,没说几句,她老人家就喜笑颜开了。后来,弟弟弟媳看母亲实在无聊,就在家里陪她玩起了麻将。他们有意让母亲赢个三五十块,收场前夕,我对着视频看母亲数钱,就又听见了她爽朗的笑声了。
姐姐退休不久,是腰鼓队的积极分子,前一阵看她经常参加各种庆典活动,有时是起屋上梁、有时是娶亲嫁女、有时是店铺开张,生活丰富多彩。疫情一来,只得禁足在家,却在群里异乎寻常地活跃起来,发些防疫常识、提醒老母亲核酸检测、发些搞笑视频,常常她与姐夫做了几碟好菜,也晒在群里,让我们满口生津。姐夫在机关工作,临近退休,疫情期间坚守岗位,常常通宵达旦。姐夫没有太多爱好,休息的时候,喜欢做一桌好饭好菜供家人享用。每次我回到老家,都可以饱口福,撑得肚子滚溜圆。
疫情期间,如果一大家子人住在一起,姐夫尽可以大显身手。无奈聚集不便,于是姐姐和姐夫就做些包子饺子,让弟弟骑电动车去取,或是他们趁便,送到母亲和弟弟弟媳住的小区门口。前两天,姐姐在群里又秀了一回包子。案板上发好的面粉揪成一坨一坨,白白胖胖;两盆包子馅,一盆荤的,猪肉香葱,油汪汪,亮晶晶;一盆素的,香菇、胡萝卜、酱豆干、青笋,切成小丁,拌进作料,五颜六色。姐姐在群里一会儿喊:馅拌好了!一会儿又喊:开始蒸包子了!再喊:要出锅了!刚出笼的的包子热气腾腾,弄得广州南昌的围观者哈拉子掉了一地。弟弟骑车去取,拿回家分而食之,母亲和弟媳吃肉包,一人干掉两三个;弟弟吃素包,一口气吃了六个,一边吃还一边感叹:太好吃了!
弟弟和弟媳都是老师,疫情一来,课堂教学由现场改在线上。弟弟平常谨小慎微,这一次表现却很勇敢,出门买菜,回家烧饭,让老母亲坐享其成。虽然饭菜做得有些差强人意,并因他吃素,而没有荤腥。这一来,反倒让母亲在缺乏运动的情况下,控制住了血糖。弟媳在家里与在学校时一样循循善诱,对弟弟做的饭菜以表扬为主,每回都吃得津津有味。她对工作一贯热诚,疫情期间,除搞好线上教学外,还是铅山县教体局“疫”线心声的志愿者,负责与滞留在葛仙山的游客进行一对一电话沟通。
我们家亲人的生活场景,应当是非常时期铅山普通家庭的生活缩影。他们在封闭期间不恐惧、不听信谣言、不扎堆抢购物品,响应政府号令非必要不出门,服从统一安排配合核酸检测,他们每一个人都是战士,听众指挥,合奏出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交响曲,高亢、雄浑,荡气回肠。
铅山是一个只有四十八万人口的小县城,历史上有过辉煌。商、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南唐设县,一度成为京城直属,向朝廷专供铜、铅等矿产。明清时期尤其繁盛,以出产连四纸、河红茶久负盛名。历史上,铅山人才辈出,有“一门三进士,隔河两宰相”的美誉。陈康伯、费宏、蒋仕铨如雷贯耳。
铅山人文荟萃,风光秀丽,近些年打造的葛仙山景区独领风骚,成为网红打卡地。这次疫情始发于葛仙山风景区,实属正常。但对从未遭遇过此番战役的铅山而言,确实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有人曾经因为疫情,说武汉按下了暂停键,后来不断有人仿效。对这种说法,我很难苟同。自然灾害、意外事件从来都参与社会发展,都是人类历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像鸦片战争、日本侵华、黄河决堤、唐山大地震等,都是极端事件,被掠夺的屈辱永世难忘,被涂炭的家园千疮百孔,但因此磨砺出的民族精神,早已成为基因溶入我们的血脉,在推动中华文明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言不虚。
因为疫情,家乡铅山在我心里,不再只是温婉秀丽、慈祥可亲,她蓄积的巨大能量,在灾难面前集中迸发,让我领略到她的雄强和伟岸。这种雄强和伟岸是历史铸就的,是四十八多万铅山人民成就的,更是无数像玮萍一样、参与救助的同胞并肩战斗打造的。
前方不断传来好消息,11月17日,终于迎来的葛仙山解封的日子。因为疫情被滞留在风景区的八百八十多名游客,终于可以回家了。十多天的隔离时间焦躁难熬,但当他们回望这段历史时,一定能获得前行的力量,一定能从那些来不及脱下隔离服的送行人员身上,获得温暖的力量。
明天,或者是再过几天,铅山将会有一次声势更加浩大的送行,送别那些逆行出征,白衣素甲的战士。那时,双方都会有很多不舍,因为那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患难之情,早已镌刻在彼此心里;那种团结一心、全力抗疫的奋战场景,早已镌刻在彼此心里;那种临危不惧、向死而生的精神,早已镌刻在彼此心里。
许多天,玮萍都未在群里露面,知道她忙,我也不敢打扰。玮萍回来之日,就是疫情消散之时。我只能在心里默念着:等你凯旋,翘首以待。

不知道是何原因,我点评论回复的时候总是半天打不开,总是不能及时看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