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光】看电影(散文)

编辑推荐 【柳岸·光】看电影(散文)


作者:尹宪辉 举人,5116.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98发表时间:2021-11-19 21:14:40

【前言】
   打小时候起,我经历的所有物事中,留下印象颇深的是乡下的露天电影。不仅至今不忘,甚至历久弥新;在我心中,它不但没有远去消失,反而似乎在不断生长,越来越清晰;此刻,好像仍在眼前播放着。
  
   一
   小时候,我生活在农村。上世纪60—70年代,课外书报很少,近乎仅有中小学课本;后来才有了“广播网”(有线广播);此外全部的文化生活,差不多就是村里年底自排自演的一场乡村大戏,加上一年看不上几回的露天电影。后来,70年代中、末期县城才先后有了微型收音机、黑白电视机。80年前后,相继有了单放机、录音机。至于彩电、组合音响、家庭影院、放像机、录像机、VCD、DVD等文化娱乐产品,就更晚了。接下来的农村业余文化生活,才逐步走上轨道。
   可见,露天电影在当时显得尤为重要、地位显赫。
   所有人都非常期待来电影!看一场电影,简直能把个人美死!
   不仅是看电影当天喜悦。在漫长的等待期盼、热切的议论中,放映队从远村渐次靠近,大家的热议也在随之不断升温;其实,我们这些孩子几乎是天天都在跟踪、观察放电影的信息、动向。双耳仿佛一直支棱着,随时准备接收演电影的消息——这是儿时的一大心思!
   人们经常谈论,多长时间没看电影了,放电影的走到哪了?是在公社东山里还是西山片,南边片抑或北半部?电影队像人们手里牵放的风筝,心中始终有一条无形的线链接着。电影队的足迹到哪里,人们的话题就遥控似地跟到哪儿。
   我还常扳着手指,数还有几天能来演电影。天天盼月月想,憧憬着等待着,兴奋而激动。从提前知道要来放电影那一刻起,心里的“快乐因子”就立即点燃、激活了。接下来的几天,饭菜也吃得格外香,每日都过得特别快活,干什么都有精神,心情分外好!且一遍遍问大人,还剩几天来电影,一次次确认消息。好像生怕它跑了、不来了似的!问毕心里就安稳了。
   终于来本村演电影了!
   这一天,全村都乐开了花;不仅小孩开心异常,大人也是高兴得要命!人们情绪的“高烧”也随之升到顶点。
   山村沸腾了!个个喜笑颜开,美得像过节;大街小巷家里家外到处飘扬着欢歌笑语;大人们热烈地谈论,姑娘们的歌声更响亮了,在街上边走边哼唱;小孩到处嘚瑟上蹿下跳,还被大人派遣跑腿到亲朋好友家通风报信——来电影了!快来看电影。人们相互传信奔走相告。一场露天电影好似一根魔术棒,一下子调动指挥了全村千百人的心理情绪和兴趣沸点,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到这一个方向!
   这天,人们在大街小巷见面了,打过招呼总不忘笑盈盈地说上一句:今儿看电影啊!知道吗?早点去占场儿!生怕人家没听说。有的干脆直接以此言代替打招呼,一问一答:“今儿看电影!”“哈,看电影!”
   看完电影,年轻人尤其是姑娘们,就开始学唱电影里的插曲和主题歌。因此,每看过一场新电影,村里就往往开始流行一两首新歌曲。在大街上唱,在田里干活哼,上山、收工的田路上嘴巴也不闲着。姑娘们有的独自哼唱,有时干脆来个一领众随的小合唱甚至几重唱。
   这便是我们自己特色的“乡村音乐”“乡村歌手”!
   因为电影,整个村庄开心地笑了!
  
   二
   放电影,是全村最盛大的节日!
   乡村放露天电影,自然没有影院。就是在校园、乡场(打麦场)、村头街尾等空地上播放。有的村图省事,干脆就在村中某个大房子山墙上、或墙壁上放电影。
   县上的放影队有小型汽油发电机。所谓放影队其实就老栾一个人而已。他推着木头小推车,把挖坑的大铁铲,小发电机,放影机,电影拷贝(胶片),幕布和绳索,及其个人日用品,一应物什装在车上,大包小捆的满满当当一车。
   上午,他就从前一个放映点,来到我村里。
   在村里吃完午饭以后休息一段,半下晌他就开始在操场一边呼哧呼哧挖坑埋木杆,然后在两根大木柱上展开挂起白布黑边的银幕。静待夜幕降临后开始放电影。
   同时,人们积极捧场、参与“热身”、营造观影氛围。从放影员进场、开挖第一锨泥土、开始竖杆子,大人孩子们就积极“预热”场地、充当“粉丝”,“观看”他的现场“表演”。这等于是正式放映前的“加演短片”。
   儿时的我们不甘人后,半下午就肩扛手提几个大板凳小板凳,去小学操场给全家人占地方。在坎坷不平的村街上需要很小心,防止路上绊脚石作梗而摔倒或是磕掉牙。看完电影更要谨慎,摸黑走在狭窄崎岖没有照明灯的泥街上,经常被石头瓦块坑凹绊一跤或一个踉跄,同时便传来啊呀乱叫或摔倒的声音。
   放映场地是村小学操场(篮球场)。有时也在校园内院里放映,银幕挂在西头的沙石高戏台上。场地里有高凳矮凳、大小石头、砖头瓦块、木板杂物,都是用于占位。有人在地上画线画圈,占下领地。有的在地上标注符号字样,甚至画个圈并在里面写上自己的名字,以示据为己有。整个场地瓜分得乱叨叨的一大片,像个垃圾场或战后废墟。来来往往的大人孩子老年人点缀夹杂期间,人声鼎沸熙熙攘攘。经常有人为占地区域界限之争,而大吵大闹互相叫骂、甚至大打出手。
   开始“试镜”了。放影员关掉灯光,对着屏幕打出一束放射状光柱,调准镜头角度位置。孩子们哪里肯放过这样的嘚瑟良机?一个个呼啦呼啦争先恐后地站起来,举起双臂在光柱中做出各样调皮手势、贪玩儿动作,把自己投影到幕布上,像皮影戏、木偶戏,还伴着各种调皮的怪声,叽叽哇哇胡乱喊叫、张牙舞爪尽情嘚瑟。有的上蹿下跳手舞足蹈,好像要把光柱抓下来!银幕上乱成一片。
   终于安静下来了!开始播映。彼时,有着千篇一律的播放程序:先是放几段毛主席语录——“最高指示”:“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说:‘要斗私批修’‘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接着是放“加演片”,内容一般是新闻纪录片,包括英雄模范人物的先进事迹;还有皮影戏短片,木偶戏,动画片等美术片;科技普及片,如农业科技,生活知识等。继而正式放映主片。
   现场人山人海,包括本村的、远近外村的观众。中间多是坐地上、蹲着的、坐大小板凳的本村人,近水楼台占尽地利;往外一圈圈,逐渐延展、扩大、增高,依次是坐高凳的、站立的、踏砖瓦石块的,最外面是踏在大小凳子上的。全场像个不规则的巨型盆地。一般常有一两千人之多。
   乡村的闲场、学校操场一般都不大。屏幕前边站不开了,就到幕后面去看,都是孩子、小伙儿。幕后也是济济一堂人满为患,自然成了“第二影院”。背面的影像当然有些模糊,画面和文字还是反转的,看上去挺别扭。
   更别扭的是幕后人们的姿态:有的站着蹲着,有的坐着,坐泥地上或半块砖头石块。幕后狭窄的空间,决定了看者不得不近前高扬起头,或者拧着脖子歪着身板。故而看不多久就头昏眼疼、脖子腰腿酸痛麻木,累死个人。特别是蹲着的观众,仰脸扭头看一晚上能累个半死。
   但是幕后几乎没有女性。女性大约没有这么“丢份”的。我猜想,爱面子的她们宁愿不看电影,也不肯屈尊掉价儿跑到银幕背面去!那多跌份啊!比较而言,还是男人比较“下贱”啊!哈哈。
   有时去晚了看不见,就踏在远处的泥堆、粪堆上、猪圈墙上看,或远处菜园的杂石砖块半高园墙上或坐或站。还有人爬到操场边的柳树杨树上观看,或蹲或坐在树枝树杈上,远看像个猴子。也有的手脚比较利索,爬到远处的墙头顶,坐着蹲着站着,也不怕跌下来摔着。
   还有的干脆爬到场边的教室房顶斜坡屋瓦上,坐着看。
   有时没占到位子,站在地上看不见了,我会爬上旁边教室的窗台,脚踏窗台手拉木头窗棂,整个人歪斜着吊在半空!看一会儿就受不了了,四肢疼痛难耐疲累极了。只好不断地变换左右手臂和双腿姿势,四肢轮流“工作”和休息。
   如此观看电影,是否太辛苦?播放完一盘胶片,会停下来换片,换好了才继续播放。疲惫不堪的人们,赶紧趁机活动活动身体,放松歇息一下,或双脚使劲跺地取暖响成一片。
   遇下雨下雪天,也是尽量坚持看下去。来一次电影不容易。下小雨会继续放电影,雨点唦唦唦,人们挨着雨淋照样入境地观看。有时候雨稍大些放影员决定停止放映,大家开始纷纷离场,有些人却待在原地迟迟不走,抱着一线希望期待继续看下去,不舍得离开。
   下雪就没事了,满身盖着一层雪只是冷点,也不会化成水,并不妨碍看电影。雪花唰啦唰啦飘落,放映机继续咝咝旋转,虽然下落的雪花稍有遮挡影像妨碍视线,但人们继续投入安静地观赏电影。
   现在,如果你看到这样宏大、热烈、红火的场面,你会被深深地感动、惊讶与震撼!
  
   三
   本村没有电影的时候我们也没闲着,寻找各种机会,一帮一伙地结伴去周围村里或东南西北到处看电影。附近10里以内的村庄都看遍了!去过最远的地方是10里地外的观水、20里地的桃村。等看完电影再步行走回20里地,差不多快到半夜了。你想这个热情究竟有多高!
   去邻村东半城,我们不带高板凳木椅子,那么远扛着多累。后果是去了以后看不见。东半城是小村,小学只有两排教室,没有校园没有操场。这唯一的大街,既是小学操场也算是小学校园,还兼任本村中心大街和联通外面世界的唯一主干道与进出口。所以只能在村街上放电影。把个大街填堵得水泄不通。幸亏那时候几乎没有汽车,仅有马车拖拉机,夜里几乎没有车辆通过。
   有时候,偶尔有小推车或马车拖拉机经过,不知得等多久才能穿过街道观众的“封锁线”。观众一个个表现得比懒汉还懒,每个人都像一块绊脚石,需要他一个个“搬开”!路人似乎需要向每位观众逐一磕头烧香,才能借光。大家都不愿意倒地方给他们通过,嘴巴也是免不了怪罪数落埋怨他们。
   因为妨碍看节目啊!这些不速之客路人的光临,大大影响了人们安享这顿最高级的“文化大餐”!
   其实,他们站住看电影,然后与大家一起散场回家多好?电影私事两不误!
   去早了还行,一旦去晚了好地方都被占尽。人们踏在高高的椅子板凳上。我们在人群外围看不见完整的屏幕、只看到上半截,就在外面瞅着人空挤进去看、惹得人们反感斥责;或在满场人群外转悠,寻找可以看见电影的角度和缝隙角落。像只流浪猫。你若非要说像条流浪狗,也勉强可以啊。哈哈。
   有时候,观众们争争讲讲吵了起来。电影还在放着,便一边看电影一边听看着同步的“吵架现场直播”。
   冬天,看电影时全身早冻透了,浑身打冷战牙齿咯咯响。腿脚都冻麻,有时甚至站不住了。已经不能迈步也不能跺脚取暖,腿脚已经麻疼得不听使唤失控了。只得赶紧蹲下来,或就近扶着墙壁或树木慢慢放松恢复。
   有时候看着看着,站在凳子上的某位站不住了倾斜倒下,呼呼啦啦乱响一阵,把旁边的人带倒一大片,大家唉呀妈呀吵吵闹闹,甚至骂成一堆。土街凹凸不平,石头或凳椅本来就不一定放平,人再站不稳当就爱摔跤。
   有些乡下年轻人兴趣格外大,干脆跟着放影队一场不落地看电影,同一部电影看一遍又一遍。今天在这里演出他去看,看完再问询放影队明天去哪里,次日天黑再跑去下一个村点。一站站地跟着走下去,就像“巡回”展播、巡回观影。
   一个村一年来不了几次电影,许多村庄可能几乎永远不会放电影。
   你算算,全县18个乡镇(公社)上千个自然村。轮一遍需要几年?所以,县里的放影队不是挨片逐个村放电影。常以各个公社驻地为主多放,作为中心。再隔三差五地分区片筛选几个符合条件、地理位置较好的村子放映,方便周围的村庄民众就近汇聚来看。算是以点“代”面了。这样在各村之间跳跃式播放,便致有些地理位置偏远的或小村庄,始终没有机会在自家门口看电影。
   这对此类村庄也好,或许不是坏事!来村里放电影不是白来的,虽然是免费播放,但是村里要管放影人的饭,中午晚上和次日早晨三顿饭。别少看这几顿饭,对于当时的穷村小村而言,却是个不小的困难负担,有些甚至管不起。
   在那个贫苦的年月,每一顿饭都是金贵的。如果谁家设宴请客吃一顿自做的农家饭,那是很大的礼物和面子!主人觉得很长脸不说,客人则觉得既得了大便宜又赚足了脸面!所以那时候给放映员派饭,一般是村委出钱,在某些村民家里代做饭菜侍候。村民是供不起这顿饭的!有多少家,自己还没填满肚皮?不少乡亲忍饥挨饿吃不饱穿不暖,哪里还有多余的饭菜供别人?部分家庭就连地瓜地瓜干也吃不饱!更不要谈什么苞米面饼子小麦白面了!
  
   四
   后来,公社(乡镇)终于有了放影队,看电影才多些了,却没有汽油发电机。
   公社根本买不起汽油发电机!只能找两个村里强壮的小伙子,用脚蹬人力发电机给电影供电。这是个体力活,一蹬就是一两个小时连续不停,即使冬天也是满身大汗淋漓。特别是,他们自己还没精力好好地看电影。有时候就组织四个身强力壮的男子汉,分为两组轮换蹬机发电。

共 715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我”小时候,在家乡观看露天电影的故事。在六七十年代,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都很匮乏,当时的人们生活都成问题,更不要说看电影了。那时看电影对于农村人来说,简直是一种奢望,幸好,露天电影弥补了我们的遗憾。每当村子里准备放映电影了,村民们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渴望放映队到来,当得知本村要放映电影了,整个村子都沸腾了,像过节一样热闹,成为村子的盛大节日。等到放电影前,银幕前后早已被人占的水泄不通,人们熙熙攘攘,为着地盘在争斗。开始放映了,整个放映场都是更是人山人海,试镜时,孩子们做着各种调皮的手势,影片开始前,放上几段毛主席语录,科教片和纪录片,看电影的人们形态各异,看的不也乐乎,即使在反面,也看得津津有味。下雨天和下雪天也舍不得离开,冻得浑身发抖也坚持看完。本村的放映完了,去别的村看,和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去别的村看,仿佛是去赴一场大宴,心情格外兴奋,有时候在冬天,踏着冰雪徒步走一两个小时也要去看,饿着肚子也不觉得饿,因为电影就是我们的精神食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露天电影再不是人们的必须,可那个时代留下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永远留在美好的记忆中。散文通过回忆在过去的岁月看露天电影的经历,反映出当时的文化生活匮乏和人们对之的迫切需要,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录,也是一段难忘的人生轨迹读之令人震撼!散文语言朴实,回忆往昔,感怀岁月,记录美好,借题发挥,抒发情愫,场面活泼热烈,栩栩如生,亲切自然,贴近生活,给人回忆,令人感慨万端,产生共鸣!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1-19 21:15:34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初冬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尹宪辉        2021-11-20 19:09:45
  问好刘柳琴社长!感谢您的编辑发布!辛苦了!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1-19 21:16:57
  文章很有生活底蕴,来自生活的文章读来更令人感到亲切自然,贴近生活,也会令人想起自己的经历!为佳作点赞!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尹宪辉        2021-11-20 19:11:09
  多谢刘柳琴社长的认可,好评,多谢赞美!冬日快乐!
3 楼        文友:刘柳琴        2021-11-19 21:19:04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3 楼        文友:尹宪辉        2021-11-20 19:12:00
  感谢刘柳琴社长的精彩编按,多谢费心!祝您创作丰收!
4 楼        文友:梦中楼兰        2021-11-19 21:43:05
  作者的文笔好细腻!一字字,一句句把我也带回到小时候看电影的年代!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场景,同样的心情!不禁感慨:啊!那个年代的看电影真是享大餐!
回复4 楼        文友:尹宪辉        2021-11-20 19:14:07
  问好梦中楼兰社长!感谢你的认可好评,欢迎到访。祝楼兰创作丰收、冬日快乐!
5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21-11-20 21:52:16
  作者把我们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如今展现在文字里。小时候的生活虽然贫苦,但也不失乐趣
回复5 楼        文友:尹宪辉        2021-11-20 22:35:02
  问好迎冬寒梅部长。感谢你的认可好评!祝冬日快乐!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