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我眼中的天一阁(散文)
我第一次到天一阁是和战友去的。1970年4月我从浙字414部队调动到宁波十二野战医院,我们部队驻地在宁波江东,而天一阁是在城西,得坐公交车过去。听老兵告诉我天一阁是宁波有名的景点,是个值得去的地方,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呢?出于好奇一个星期天我和战友一起来到了耳闻已久的天一阁。
一进大门让我大失所望,这哪有我们杭州景点漂亮啊?面积还没我们西湖大,可走着走着天一阁它的内涵,它的神奇一步步抓住了我的心,我不由的一点点靠近了它,它值得我们敬仰。
天一阁建于1561年至1566年,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藏书楼,是时任明朝兵部右侍郎范钦所建的私家藏书楼。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是浙江鄞县人,1532年考中进士,曾任随州知府、工部员外郎、袁州知府、兵部有待郎等官职。范钦生平喜欢读书,更爱藏书。他每到一处任职都留意当地图书,悉心搜集各类典籍。他在湖北、江西、广西、云南、陕西、河南、福建等地的做官时候,就很注重同时代人的著作并把他们的作品收藏起来。他还利用职务之便收藏地方志、科举录、政书、诗文集等。在他位高权重的时候,范钦有一部分藏书是官署的内部资料,这也是普通藏书家难以获得的。为官多年范钦不断积累丰富了自己的藏书量。
范钦辞官返回故里以后,又收得故里的万卷楼、静思斋等藏书,为范钦藏书增添了光彩蔚成大观,这时的范钦所藏典籍达7万余卷。这些藏书大部分是明代刻本和抄本,还有不少是海内孤本,价值连城。范钦以自己的力量把断残零落的图书攒聚起来,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虽然,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时代的文化遗迹。天一阁折射了一种精神,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没有这种契而不舍的精神就没有这座藏书楼,实际上范钦留给我们的远远不至这些。
我第二次到天一阁是1979年1月,那时南彊烽火烧起,我国已发表严正声明,遣责越南在我边界打死打伤我军民,战火一触即发,作为军人时刻准备上战场,部队已进入一级战备,我和战友怕万一部队拉上去后回不来宁波,我就和战友相约向领导请假,再一次来到天一阁留下了我们倩影,可惜随着岁月的流失,当时我们的留影不知散落在何处。我和战友这次到天一阁心情大不一样,有种别样的感觉,天一阁的一草一木是那样的亲切与难舍。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天一阁是新中国解放后的天一阁,当时的总理周恩来曾指示要保护好天一阁,可见这座藏书楼在总理心目中是多么重要,这是我国不可多得宝物啊!1949年6月9日宁波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接管天一阁,当地政府把天一阁定为事业单位。宁波的解放,许多个人爱好藏书的藏书家将个人藏书也捐献给了天一阁,这极大地丰富了天一阁的藏书。虽然我们外界看不到里面的藏书,只能闻到它的书香,它让人们知道天一阁每一本收藏的书都是无价之宝。天一阁能有今天是在许多人努力保护下才完好如初的。
我们这天来天一阁很凑巧,正好有一团队来天一阁参观,我们有幸跟在后面听讲解员讲解,知道了不少天一阁的前世今生。
1861年,太平军攻陷宁波,盗贼乘乱盗取了天一阁藏书,拿到市面出售,被范钦十世孙范邦绥发现,出资将大部分书籍尽力购回。1914年,大盗薛继渭潜入天一阁,与楼外盗贼里应外合,并将盗走的天一阁书籍运往上海,在书店中出售,被商务印书馆的张元济发现,他不惜巨资赎回了一部分书籍,藏于东方图书馆涵芬楼,可惜在抗日战争中,东方图书馆遭到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天一阁图书无一幸免在炮火中焚毁,使天一阁损失有千部藏书。
1933年9月18日,台风造成天一阁毁坏。在当时任职鄞县县长陈宝麟支持下和地方人士,包括范氏后人成立了重修天一阁委员会,筹集资金将宁波府学内的尊经阁迁移至天一阁内,并将80余方碑刻移至天一阁后院,建立“明州碑林”。在此同时,在尊经阁西侧开辟千晋斋,将宁波学者马廉搜集的历代古砖和宁波城墙拆除后收集的城砖予以陈列。宝书楼藏书迁至范氏诒谷堂保存,政府派兵把守,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天一阁原始的风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天一阁里370年以来的藏书,首批三箱书籍于1937年8月17日离开天一阁。1939年1月5日,第二批明以前版本八箱也运离天一阁,运往乡间暂避。1939年4月12日,先前运出的两批藏书和阁中剩余的藏书总计28箱,9080册,由鄞县政府加封,运往龙泉县后方,暂存于跶石乡,天一阁与浙江省图书馆的藏书一同隐蔽。抗战结束后,这批藏书被运往杭州,直到1946年12月16日,天一阁藏书方才运回阁中,并于次年3月1日至3日进行了天一阁建成以来的首次公开展出。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热爱天一阁藏书的人们,才使这批藏书完好无损的保存了下来。
天一阁只是一个藏书楼,但它实际上已成为一种精神,懈而不舍的的精神,鼓励今天的人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有三分钟热度,要做就要把它做好,又如这天一阁,不是一代代人接力保护,那有今天天一阁的壮观和煇煌?
我最后一次到天一阁是我转业后,九十年代我回到了阔别十年的宁波,变化之大让我目瞪口呆,原来的老部队不复存在,如今原址是113医院,基本没有了我们当年的模样。回到宁波这天一阁是必定要去的。走进天一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当我双脚跨进了这淡褪了的红色大门,小小的庭院修长的竹林在风中沙沙作响,走过竹林,跨过小桥,踏过鹅卵石铺成的小径,青苔见证着天一阁的沧桑。站在范钦的铜像前,我终于明白范钦为什么要把这里取名“天一阁”,是因为取自《易经》中“天一生水”之义而得名。我顺着狭窄的小路,走廊两旁排列的是藏书房间,现在有幸向游人开放,以前是看不到的。书橱里摆着古色古香的书籍,昏黄的灯光更让人感觉走进了历史的隧道。范钦,这个在别人迷恋仕途之时,唯独他在那个正当年的年龄,四处搜罗藏书,他把书籍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与范钦同年代的人和事,都随着历史潮流退出了历史舞台无声无息,而唯独范钦所建立的天一阁却能永久地立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倒。他用自己非凡的意志力,用自己的一生的心血成就藏书楼,他为世人留下是责任与精神财富。天一阁就在这个家族的繁衍生息的历史中岿然不动,没有信誓旦旦,责任就是接力棒,藏书楼没有在子孙后代的手中被葬送。虽然后来也有被偷,被盗,饱经风雨的天一阁依旧摇曳在风雨中,形成一道风雨中独特的风景线,天一阁闪耀着历史文化的光辉,深邃而厚重!
天一阁沉淀着历史的记忆 ,历史的沧桑与厚重,天一阁的特有的文化底蕴,让我感受到了心灵上的震撼,这就是我眼中的天一阁。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