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揭秘经典名著中灰暗经济的真相(随笔) ————品读《红楼梦》和《水浒传》中的经济现象
揭秘古典名著中的灰暗经济的真相——品读《红楼梦》和《水浒传》中的经济现象
我是一名半路出家的文学爱好者,一辈子都是从事自己不甚喜欢的经济管理工作。但是做什么工作久了,难免会有点职业病,搞了三十多年经济管理工作,在读经典名著的时候,不经意间从其中看到了一点点经济管理学的现象。从这些繁杂的经济管理现象中,看出了经济管理灰暗面的真相,在此写出来与文友们分享。
一、《红楼梦》中凤姐的灰暗经济收入有哪些?
所谓灰暗经济收入,就是在规定和规矩意外的,见不得人,拿不到台面上的收入。首先分析一下《红楼梦》,四大家族,挥金如土,正如《红楼梦》中介绍的那样“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短短几句话,说出了四大家族的有钱有势和纸醉金迷。因此,我们很难全面地分析出这四大家族到底有多少财产,如何进行运作和管理等等问题。我们只能透过一些经济现象,分析在这里只分析管理中的制度模糊化,人情化和贪官现象,一句话,就是灰暗经济的实质问题。
就说《红楼梦》中的贾府,实际上实行的是高度供给制,衣食住行都是供给的,每个人的月钱就是零花钱,那不是“工资”性质的,不是劳动报酬,只是根据家庭中的地位决定的。所以大观园中的姑娘们没有那么多钱去逛街,去高消费,她们只是偶尔买点脂粉。或者到厨房里加一个菜。就是当家理事的凤姐,按照辈分拿月钱也就是十几两银子。可以她要上上下下的打点,要陪着贾母打牌,为了哄贾母高兴,需要故意输钱,要考手里那一点月钱,偌大的宁国府,怎么能玩得转啊?很多时候,需要花银子表示那一点意思的。比如第三十五回,贾宝玉想吃莲叶羹,凤姐叫人拿了几只鸡,要做出十碗莲叶羹。说是这东西家常不大吃,干脆多做些,老太太、姑妈、太太大家都有份。贾母笑着说:“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宫中的钱做人。”凤姐忙笑笑说:“这不相干,这个小东道我还孝敬得起。”回头吩咐道:“说给厨房的,只管好生添补着做了,在我账上领银子。”显然她账上的银子不是指那十几两月前,她是另有收入的人。
因此为了场面上的应酬,月钱并不多的凤姐就利用手中的权利,赚取一些灰暗的收入。在《红楼梦》小说中,凤姐的这些灰暗的经济收入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就是帮助别人办事的时候,收取的好处费,这种收入在漫长的封建官僚社会中比比皆是。当然也不仅仅是一个凤姐。比如,第十五回,凤姐为秦可卿送殡到铁鑑寺,寺里的老尼姑游说她帮助金员外的女儿退婚,凤姐便以贾琏的名义给长安节度使姥爷写了信,事成之后,凤姐轻松地赚了三千两银子的好处费。她借尤二姐之事,向贾蓉母子敲诈的那三百两银子也属于这一类灰暗收入。当然这里面也算是为了泄愤,贾蓉把尤二姐说给贾琏,是在气坏了凤姐,借此机会捞一点钱,也是一种弥补吧。凤姐灰暗收入的第二类就是一种经常性的收受贿赂。比如贾芸想在她这里求职,她掌握这家里的管理大权,贾芸就买了许多冰片和香料送给她;贾宝玉屋里的丫鬟职位出现了空缺,有女儿的那几家都送上好处,凤姐则照单全收,多多益善。其实,这都是以权谋私行为,也是灰暗收入。凤姐的第三类灰暗收入,更加是经常性的了,那就是挪用公款放高利贷,收取固定的利息。小说中不止一次的说到凤姐拖欠家人的月钱,让心腹下属放高利贷收取利息。赵姨娘为此事曾经到王夫人跟前抱怨;袭人也亲自跟平儿打听月例银子什么时候发下来等等。
总之凤姐的收入和她的付出是不成比例的,为了维护自己在荣国府的管理地位,凤姐就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冲锋陷阵,上下打点,有时候也需要对贾母等长辈给与“小彩头”,所以她有灰暗收入就在所难免了。和也是制度本身的缺陷造成的,因为那种论资排辈的供给制不可能“按劳分配”,凤姐的能者多劳,并不能达到按劳取酬,所以她就必然要“体内损失体外补”,大笔的从月钱意外捞去银子。当然,贾母作为一家之长,她是知道凤姐有灰色收入的,她自己也是从那条路上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在论资排辈的供给制下,贾母无法提高凤姐的劳动报酬,只好默认她的灰色收入,就这样她的贪欲在贾母的默认下越来越茂盛起来。也正是在贾母的支持下,凤姐的灰色收入变得几乎合法起来了。
古代管理者有灰暗收入,无论是“收好处费”还是“收取贿赂”,亦或者是“公款放高利贷”说白了就是非法收入,这样的事情多如牛毛,就拿大家都知道的贪官和珅来说,他的种种劣迹,乾隆爷未必不知道,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给与默认,所以他才敢于那样放肆。凤姐的三类收入,都是非法收入,官府的贪官们大都有之。几百年来,封建家长制的国家制度,必然会豢养一批贪官污吏。所以那些灰暗收入里面都是肮脏的、沾满污垢的银子。这些收入归根结底都是从剥削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价值而来,可是那时候的百姓根本没有觉悟到这一点,总是认为自己运气不好,生在穷人家,无论怎么吃苦都是命运的安排。一些丫鬟仆人甚至羡慕凤姐的经济运作能力,感觉人家命运好。这就是那时候穷人的愚昧之处了,这种不公平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被压迫阶级的反抗。
二、《水浒传》中王婆的“杂趁”收入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西门庆因为巴结官府混了一个理刑千户的官,他其实就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一个新兴商人,是一个官商勾结的产物。武氏兄弟本来与这个西门大官人并无瓜葛,但是由于那个贪财的专门做“杂趁”王婆从中做局,才导致了一系列的情仇故事发生了。
王婆本来是开茶馆的,可是茶馆不景气,她改做“杂趁”了。所谓“杂趁”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南宋的吴自牧在《梦梁录》中对当时茶馆的描述是:四时卖奇茶异汤,冬月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卖盐骨汤,暑天,卖雪泡梅花汤,或是缩脾饮署药等等。可是王婆的生意远不止如此,听听她对西门庆介绍说:“老身不瞒大官人说,我家卖茶,叫做鬼打更,三年前六月初三下雪的那一日,卖了一个茶泡,直到如今不发市。”王婆的言语之间,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她家的主营业务三年前就不行了,收入和利润的来源已经不是开茶馆的主要业务了,那么靠什么维持运营呢?王婆说是“杂趁”。用王婆自己的原话说是“做媒,做牙婆,抱腰,收小的,也会说风情,也会马泊六。”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听不懂,这都是什么乱七八糟的呀?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事婚姻介绍,胭脂买卖,当中介经纪人等等。在经济学商有个术语叫做“锁眼现象”,其含义是指一个团体,或者一个社会,一旦选择了某种社会制度,就对这种制度产生了依赖,并且在一定时期内出现制度自我强化的现象。
仅仅从短期收益来看,王婆的茶坊在经营转型后形成了路径依赖,已经不再从事主营业务,而是依赖其他业务(杂趁)在支撑主要收入,而且越做越精细,达到了养家糊口的程度,所以茶馆照样开着,却不在卖茶水。就是因为这样,在潘金莲失手将支撑窗户的叉杆砸到西门庆的第二天,“锁眼现象”就开始发挥作用了。看透了西门庆心思的王婆决定在“杂趁”业务上大干一单,她思量着:“看着我着些甜糖抹在这四鼻子上,叫他舔不着。那厮会讨县里人的便宜,且叫他到老娘这里交纳些敗缺。”
西门庆呢,果然应约,他“去身边摸出一两银子给王婆,”说到:“干娘,权收了做茶钱。”此刻西门庆已经在王婆家喝茶有三次多了,第一次是挴汤,第二次是和合汤,前两次都是赊账,这一两银子是在“浓浓的两盏姜茶后”付给的。王婆却道:“何消得许多?”可见这些钱在当时是价值不菲的。为什么给这么多钱呢?肯定还有后面的意思。
这单生意的第二笔收入是,西门庆派人给王婆送绫绣絹缎并十两银子和一些碎银子。第三笔收入是五两碎银子。最后撮合成了潘金莲和西门庆的孽缘,西门庆给了王婆一锭银子,一锭银子至少是20两,可见西门庆是个财大气粗的主顾;王婆是个狡猾奸诈的媒婆。而潘金莲在这两个狼狈为奸的野兽面前只有就范的份儿了。
根据有关资料,在北宋年间,一两银子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钱,仅仅这一单生意,“贪贿说风情”就叫王婆获得了30余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30000元,成本仅仅是几杯水,投资回报率简直是太高了。这样的话,王婆家的茶水生意自然就被“杂趁”代替了。这些杂趁收入都是灰暗经济收入,都是不正当的收入,他们表面上是小本生意的茶馆经营,其实已经是一本万利的中介收入了。
三、综合评价
无论是《红楼梦》中的凤姐灰暗收入;还是《水浒传》中王婆的所谓“杂趁”收入,都是扎根在封建官僚制度上的恶性肿瘤。都是和官商勾结、贪污受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这些人依附于权利,官场,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官场上的一分子,他们掌握着权利和钱财,并利用经济手段,为自己和自己的集团利益谋求更多的回报。所以马克思说,这些资本的每一个毛孔中都浸透着劳动者的血汗。他们是吸血鬼一样的所在。其实官僚地主的收入里面也一样是劳动者的血汗钱。这些灰暗经济收入的实质本身就是一种非法的经济,它是有害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即使在封建制度下也是拿不到桌面上的灰暗经济。
虽然从表面上看,凤姐比王婆光鲜了不少,她外表漂亮,性格泼辣,但是她做的事情,谋取钱财的方法和王婆没有很大的区别,他们的收入都是见不得阳光的。这些人的下场和贪官和珅一样,没有区别。虽然小说中没有描绘他们的结局,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个靠着不正当的收入活着的人,一旦被曝光与光天化日之下,结局会怎么样!最近看了一本书,讲的就是这些灰色收入为什么能够堂而皇之的存在着,主要是制度本身存在这矛盾,因此当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就爆发了农民起义,最后爆发力无产阶级的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新的社会制度就建立起来了,这就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每一段社会发展历史,都是经济发展史。也都是文学的历史,有了封建官僚经济的基础,所以才有了经典著作的诞生土壤,这就是经典著作产生的经济背景。认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正确看待经典著作中的灰暗经济的实质和真相。对于我们更好的剖析经典名著产生的时代背景大有益处。
1、三叔·外一篇《枣花》2021年第二期
2、带刺的红玫瑰《作家新视野》2021年夏季刊
3、锦绣白雪飞《渠江文艺》2021年夏季版
4、母亲的韭菜盒子《奔流》2021年第三期
5、母亲的快乐《烟台散文》2021年春季版
6、我在惊蛰时节忆春天(外一篇)《芝罘文艺》2021年春季刊
7、台湾舅舅寻亲记《当代文学海外版》总44期2021年夏季刊
8、谈古论今话经典《当代文学海外版》总43期2021年春季刊
9、草原苍茫《当代文学海外版》总45期2021年秋季刊
10、涮羊肉《参花》2021年第十期上
11、草原春意浓《楚风作家》2021年第五期
12、散文二章《胶东文学》2021年第3期
13、舅舅门前槐花香(外两篇)发表在《枣花》2021年第四期
14、回忆语文老师李钟异《烟台日报》2021年9月3日星期五
15、敬畏落叶《烟台晚报》今日芝罘2021年10月29日星期五
16、新年的钟声《烟台晚报》今日芝罘2021年春节前
17、张凤英散文二章《阅读》2021年冬季刊
18、晚霞中的网恋《奔流》2021年底11 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