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人间有味是清欢(随笔)
近几个月,反复翻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越发爱不释手。偶尔阅毕,已至午夜。闭目在床头昏黄的灯光下,苏东坡的一生就这样如画卷般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少年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春风得意,中年问鼎文坛的万千拥簇万千艳羡,然后是人生命运的斗转急下,锒铛入狱、死里逃生,之后是无尽的贬谪……余秋雨先生在《山居笔记》中说,林语堂先生把苏东坡的人生际遇过于美化了。但我想说的是,乌台诗案无疑是苏东坡人生的转折点,是那至暗也是至亮时刻。像古往今来的许多大人物一样,苏东坡在一场牢狱之灾后得以涅槃重生,找回真正的自己。正是这种找回,让他拥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他的才情开始由笔端弥漫到生活的每个细节里,把原本惨淡甚至悲催的日子过成诗也就没什么稀奇了。
林语堂先生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学大家,曾凭《京华烟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但他直言最爱的作品却是《苏东坡传》。我想每个粉丝或都有为偶像著书立说的冲动,但苦于才情有限,大多只能是想想罢了。感谢林语堂先生这位顶级“苏粉”,用这样一部《苏东坡传》完成了对偶像的致敬,也让我们有幸透过他深情的笔触走进真实的苏东坡,感受到这座文坛星宿的多样魅力。
苏东坡无疑是极具魅力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尽西湖的妩媚与清丽,“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超然洒脱被万千文人奉为人生的至高境界。我最爱的是那首《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苏东坡从不高高在上远离人间烟火,他总是从最平凡琐碎的俗世生活中发现诗意,用最朴实无华的字句道破真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东坡的高妙在于,他随手采撷皆可入诗,且一语中的,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感。
他无疑是历史上最有百姓缘的文学家,每到一处都能与当地百姓打成一片,百姓爱戴他、崇拜他,视他为知己。直到现在走在杭州的街头,仍然可以听到当地百姓闲谈苏东坡的逸闻趣事,那语气好像苏东坡本就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一样。我想百姓之所以如此爱戴苏东坡,大抵可以用苏东坡他自己的一句话解释“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这位杰出的大文学家,并未因自己过人的才情而自命不凡、拒人于千里之外,也未因命运的坎坷不公而心生怨恨和恶念,相反,他用最善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最宽阔的心胸接纳这世间的种种不公,用最真挚的情感对待温暖身边的每一个人。如果说才情给了苏东坡名满天下的资本,那豁达正向的性格才是他封神文坛、千古传颂的关键所在。
他用仁爱之心映照出自己最光辉的人性,也温暖了那个时代和整个文学史。无论是春风得意位高权重之时,还是一再被贬颠沛流离之际,他始终心系苍生、胸怀黎民。谪贬黄州期间,他听闻当地有杀婴恶俗,痛心异常,立即写信给当地太守,言辞极其恳切。他成立了救儿会,带头募捐钱款用于资助那些贫苦的孕妇使其免于杀婴。苏东坡信奉佛学,但他并不只是像一般的佛教徒那般,只想通过佛法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求得解脱,他行的是最上乘的教义。
诚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画家……是诗人,是生性幽默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在他逝去千年以后,我们仍能感受到他不朽之光的指引。无需太多华丽的词藻去歌颂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愿你我在他美丽的诗词中继续前行,将仅有一次的人生活出一些色彩,我想这已是致敬偶像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