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四大累——农民的调侃与风趣(随笔)

编辑推荐 【菊韵】四大累——农民的调侃与风趣(随笔)


作者:刘春 进士,706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27发表时间:2021-11-27 08:09:43

【菊韵】四大累——农民的调侃与风趣(随笔) 农村的体力活很多,没有一把子力气,农活是撑不下来的。面向黄土背朝天,一颗汗珠摔八瓣,苦在其中。所以古诗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固然苦在其中,但农民伯伯也会苦中作乐,以苦为荣,把苦和累,尽情挥洒在热土中。我在农村劳动的时候,干过很多体力活。比如,挖猪圈、起粪、割麦子、拉大车等等。要知道,那时十四五岁,虽然每天很累,但集体劳动中,快乐少不了,那种劳动气氛,只有人多的集体活动中,才能体验得到。农民并不是四肢发达的动物,他们不是土头土脑的土脑袋瓜子,农民的才华,在田野里绽放,一朵朵乡土气息的花朵散发清香。比如,我们能听到的口口相传的“四大”系列的农民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种。劳作虽苦,但苦不失乐;土得掉渣,却不乏风趣,虽有的稍涉不宜,但内容丰富,言简意赅,值得回味。
   我要举的例子是“四大累”。四大累是:起粪,和泥,钩棉花秸,打坯。这四大累肯定是农村最累的活儿,当然还有其他比较累的活儿,为了顺口,没有必要一一列出。与“四大累”相并列的还有“四大黑”、“四大白”、“四大红”、“四大弯(喽)”、“四大支棱”、“四大好听”、“四大难听”等等,凸显了农民的智慧与幽默。农民怎么啦?《诗经》就是民间文学,而农民就是民间文学的创作者。这些民间文学,包含着农民的狡黠、调侃还有无奈,正因为这些闲暇时的风趣调笑,让劳累中的人们忘却了疲惫和痛苦,这就是所谓的自娱自乐自我进行的心理调节吧。
   那么,四大累究竟有多累呢?那种累的感受,尽在文字中。
  
   一、起粪
   起粪不是技术活儿,肯定是力气活儿。起粪的关键是在两米深的圈内,把粪扔出圈外。这就需要浑身的力量。
   农业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猪圈,大小差异不大,一般三米宽,五米长,两米五深。农民种地的肥料,全靠农家肥。所以,家家养猪,户户积肥,也叫沤粪。现在想呢,农家都有猪圈,露天,家里味道不佳,可那是积肥的坑好不好。因为,积肥还能挣工分。大概一车粪要五个劳日。须知,一个整劳力干一天才记十分,就是一个劳日。我那时还未成年,上初中,早晨出工,给记二分。一天干满,才算半个劳日。所以,一般人家一年要积肥五圈或者更多。这个来得快——但要质量,粪要黑,要臭,那才是好肥料。生产队定时拉土送到家门口,作为垫圈的物料。当然,打的青草要铡碎,搂回来的树叶,烧过的秸秆灰,统统填到圈中。圈中干燥,还要挑水灌圈。养猪就是让猪跐圈,以便让圈中更好发酵。尤其是夏秋之日,圈中会冒泡。那是肥料发酵了。猪在圈中踩来踩去,猪嘴也不闲着,这里拱拱,那里拱拱——积肥就是这样。
   当猪圈快满了,猪能窜出来的时候,就要起粪了。
   哥哥大我几岁,一般他起粪的时候多,我往外推粪。哥哥穿上雨鞋,拿着起粪叉,进入圈中。粪叉五个齿,三十多厘米长。为什么用粪叉起粪呢?因为沤粪中,有大量的草在里面,铁锨铲不下去。只有粪叉才能撅起粪,扔上来。粪十分湿重,一叉粪大概十几二十余斤。起粪不但要有力气,还要有忍的功夫。虽然俗话说“粪臭米面香”,但粪的味道确实熏人,难以呼吸。但时间长了,也就习惯了。一圈粪,开始的时候,还好扔,越到深处,用力越大。我们哥俩互相配合还算好,有时也换班轮换起粪。体验了就会知道,起粪用的力气主要是臂力、腰功和腿劲,脚踩着粪叉掘下去,粪叉柄压在腿上,杠杆之力撅起一叉粪,双臂靠腰劲用力,巧劲猛向身后扔出。更多时候,哥哥一个人,先扔到远处,粪堆成一座小山的样子,扔上的粪往回秃噜了,就爬上来,用车子推,然后再下去起粪。这个过程很费力气。一圈粪,一般要多半天,就起完了。到了圈的底部,粪叉用不上了,就用铁锨铲干净。然后,上来,清理圈外,打扫干净。然后通知生产队拉走。
  
   二、和泥
   和泥盖房,过去的房子离不开土坯和泥。那时候,农村盖房,没有建筑队,全是“攒忙”,管饭,午饭不管酒,晚饭有菜有酒。攒忙的都是当家子和乡邻,土坯房,一般三天起顶;表砖房不出一星期。攒忙的,有过建房经验的,比如砌砖的,就是熟练工,其他的都是小工。搭上架子后,直到顶,全是手工劳动,几十斤的土坯,下边扔,上边接。扔砖可就是按摞扔,三块五块,全靠技术。和好的泥,用泥绷子(粗布做的兜子)装,提或者扔。
   和泥的累,本不该是问题,一堆土,倒水洇透了,搅合均匀即可。但是我要说的和泥不是一般的泥。抹墙的泥,必须掺杂麦秸。麦秸已经被铡刀铡碎,一层土,撒一层麦秸,然后,用三齿挠(与八戒的九齿钉耙不同),在土堆中间扒开一窝,灌水,洇透。接着就是用三齿挠扒开泥土,来回划拉均匀,麦秸与泥土搅和在一起。这泥要和好,可不容易,要有把子力气。首先,掺和了麦秸的泥,搅拌不开,需要三齿挠的不停地扒拉,还需要粪叉挑起翻开,还不能使泥水四处流淌。如果搅和不开的话,草与泥不融合,就不能贴在墙上。所以,泥堆太大的话,需要挽起裤腿,赤脚踩入泥堆之中,来回用脚跐。这个我干过,双手拉住裤腿防止脱落,一面弄一裤子泥水,一边来回跐,好像小孩子闹着玩。但这绝对是和泥的最高境界——在没有搅拌机的年代,原始的和泥方式,是最好的方式。跐过的泥,泥和草几乎分不清谁是谁了。这才用粪叉撅起,装进泥斗中。这样的泥抹墙,才不会干后出现裂纹,脱落;抹房顶,也不会被雨冲刷漏雨。
  
   三、钩棉花秸
   勾棉花秸算是个技术活儿。
   秋后到入冬,棉花基本开完摘毕。棉花秸是农民做饭的主要燃料。秸秆比不了树枝,但也是好柴,火硬。主要是咱这里不是山区更不是林区,没有柴可打。生产队组织壮劳力主要是男社员,集体勾棉花秸。所谓勾,就是用一种特殊的类似镰刀与钩子的工具,在镰刀弯脖处拴着一个布套,套住右手腕子,两腿叉在棉秸垄两侧,左手揽住棉秸上部,右手手臂发力,镰刀勾住棉花秸底部,手臂与腰共用力,将棉秸勾出,说明白了,就是连根“拔”出来,不能留棉茬。
   说是技术活儿,是因镰刀刃并不锋利,作用就是体现在勾上,所以,用力不对,容易打滑,镰刀滑脱,一是往上顺杆走,一是滑到一边,倒霉催了就割到小腿,经验不足者每每发生。这里面还有一个面子问题。所有男子汉都在,谁英雄谁好汉,拉出来遛遛,不是比赛的比赛,就有了速度的问题。看谁勾得快,干得好,留下的秸茬少,巧劲加力度,这就是技术问题。我曾干过几天,累得腰背酸手腕疼。至今怀疑,如今的腰间盘脱出和肩部发痛,是不是那时候落下的?
   勾下的棉秸一排排放在身后,生产队会按人口分下去。各家各户拉回去,堆起了柴垛,做饭时抽取烧火。袅袅炊烟萦绕在村中的情景,今后再也难以见到了。棉花秸成为了秸秆发电的材料。
  
   四、打坯
   土坯是力气与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前面说的和泥与盖房有关,打坯更是盖房的重要建筑材料。青砖红砖需要购买,土坯不用。土坯是砸出来的,通常我们称作“打”。土坯很重,一块土坯,长约四十余厘米,宽二十时余厘米厚度七八厘米,整个规格,与长城砖差不多吧。打土坯有模具,我们所说就是模子,可开可合。盖一座房子,需要打多少土坯?没有数过,但肯定少不了几千上万块。
   打坯的时间,一般在秋后。收秋后的土地才有时间让你折腾。地是好地,不是胶泥地,但必须是能够打结实的土壤。浇过后渗透了的土壤,潮湿不泥泞。用手一攥,呈团。打坯不是挖坑,必须申请,得到批准,按生产队统一安排作业,比如用土地块、范围和深度。土,已经按要求挖起成堆,并用铁耙平整了放图批的位置。
   我参与过打坯,也试着打,但没有打过一摞坯。打坯需要两个人配合。一个打,一个供土。打坯要台子,用土垫起,上放一块厚木板,模子置上。家里盖偏房,需要土坯。这年秋天一大早,哥哥打坯,我供土。模子放好,我用铁锨铲起满满一铁锨土,填进模子,用铁锨用力拍一下,接着两铁锨,一铲一拍,然后翻扣一铁锨,拍一下。哥哥跳上台子,双脚跺两下,顺势将多余土踢走,顺手提起石锤,双手握住T形握把,嗵嗵嗵三下,由前而后,三锤砸下,两手节奏明快,左一下右一下,石锤贴着模子边,准确无误,六下过后,由前而后,再砸三下,完工,石锤在模子边框砸一下,让坯与模子分离,放石锤,右脚顺势向后一磕,模子打开,抓着模子抬起,我赶紧抓着模子,一块潮湿的新土坯诞生,哥哥轻轻将土坯抬起,两手轻轻搬起土坯,放到已经搂平整的半圆的地方。供土人还要负责清理平台和模子,用一块小木板,刮去粘着的土。石锤方形,上大下小,十余斤重,呈立体梯形。石锤下面正好与模子宽度吻合。常言道:远路无轻载。试想,石锤要不间断地提在手上,不间断地打着,双臂无力怎么完成打坯任务?打坯,体现了男子汉的体魄。当赤膊锤击的时候,肌肉颤动,青筋凸显,汗流浃背,肉疙瘩鼓起,持续的击打,十分费力。锤击要加力,而搬坯同样需要费力。潮湿的坯至少三十斤以上,双手搬起土坯的瞬间,腰部的力量,必须胸肌提力,屏住呼吸,送到土坯存放处,这需要紧凑的力量凝聚和释放。何况,打坯还要继续。一般一摞坯需要三天才能完成。
   我体验过,但因为技术不好,没有亲自打过。当兵的时候,在内蒙,那里盖房也需要土坯。也是模具。坯要请许多,厚度不过五厘米,但长宽缩水了。模具是铁框,和泥与我们这里差不多,土与麦秸和在一起。泥放在模具里,用抹子抹平晒干即可。
   北方用土坯建房,取材方便,性价比便宜,居住舒适。就是现在,人们还会怀念土坯房的冬暖夏凉。
   哦,打坯的时代过去了,土坯房在农村已经极为少见。现在新民居的建设,逐渐替代了老房子,四大累,也成为了历史。
   (2021年11月26日)

共 383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是社会的主要力量。农民用尽一生的体力在创造社会财富。正如作者所叙述的“农民四大累”一样,向我们道出了那样一种辛勤的付出,那种真实的场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让我们去记得这些用汗水换来果实的农民。社会的进步,农民的日子也是富有的,但也是改变不了脸朝黄土背朝天,让我们记住他们,记住我们的身边那么多辛劳的人们,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的日子才如此美好舒畅。一篇好文章,值得一读。【编辑:李金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1-27 08:34:35
  学习!农民的累并没有因为机械化而减少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1 楼        文友:刘春        2021-11-27 19:04:52
  欢迎黄老师,握手!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1-27 08:39:14
  这些活咱都干过,锻炼人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李金松        2021-11-27 09:59:28
  很好的一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生活,就在感受农民的辛勤劳动,为劳动者祝福。
4 楼        文友:刘春        2021-11-27 19:03:47
  感谢李老师的辛苦编辑点评,握手!
老兵
5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2-03-22 10:56:47
  我问这里也有四大类的说法,知只是这里不种棉花,所以说“赶了一天集,摔了一天坯,拔了一天麦子,....”最后一个不雅,带有黄色幽默不能说了。我们这里叫做摔坯,应该是更形象,我们这里黄土多,黏性大,需要先在坯模子里面撒上一层沙子,防止粘连,再用力把泥团摔进去,压实,坯弓子刮下多余的泥巴,翻过来扣下......当时我还很小,见过,你的作品勾起了我的回忆,谢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