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畲情原乡(散文)
“吓通”这个词,初看生疏,似乎还有点因陌生而神秘。不过,如果清清嗓子读它,连续地、反复地读,到是蛮有节奏感,颇具自然的韵律,挺悦耳,就像青蛙的跳水声,泉水的叮咚声,也似寂静的老屋,从天井的瓦檐上,一滴一滴掉到大水缸里的水声。
其实,吓通是个村,一个深山里的自然村,属于乐安县金竹畲族乡。不知道为什么取名吓通,但我宁愿相信,她就是源自自然,这样也符合她的地理与个性。
她的地理确实很深,深在公路网那毛细血管的末梢,深得幽邃,深得绿水青山而少有人烟,而养在深闺人未识。
深处山区,她也很绿,绿得水淋淋的,感觉用手捏一把空气,就会有滴滴的翠绿流出。这绿意盎然,是丰富植物的渲染,是成片成岭的毛竹弥散出来的爱意。
金竹畲族乡,在乐安的西南,崇山峻岭中。金竹,这个名字,看起来让人眼亮。我读出了其中的希望与期冀,其中的直白坦言:满山的翠竹就是满山的金。
南方毛竹多,用途也多,无论在地底下时,还是粗壮挺拔后。孕在泥土和厚厚落叶下的冬笋,最是脆甜,即使在隆重的春节,香喷喷的冬笋炒腊肉,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珍馐美馔。春笋是竹的芽,鲜嫩爽口,将它脱水后的笋干,让人们一整年都可味蕾它的脆爽。太阳底下的竹斗笠,保护人们最光鲜的脸;夏日床上的竹席,篾片的,麻将的,那是一种多么惬意的清凉;月夜竹摇椅上的悠悠,牵扯了人们多少儿时的乡梦。人们用竹的粗壮,搭竹棚和建围院。用竹的柔实,编成家里的日常用器,扁担、箩筐、簸箕、提篮、竹凳、竹晒垫……甚至把它的柔美精编为嫁妆的礼具。这竹呀,真是“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可担“大任”,可委“小当”,能屈能伸,难怪人们都喜欢它的节操。竹,还有青梅竹马的浪漫,还有“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豪迈。我还喜欢它“免撩蜂与蝶”的竹节清高,欣赏它“月照影参差”的清风摇曳,赞叹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旺盛生命和坚韧意志。
毛竹是一种野性繁殖和疯长的植物,山里人把它们看得金贵,一个个笋,一根根竹,都是真金白银。
金竹畲乡,景色也很美。当车穿行在山涧的蜿蜒乡道,也就在亲历:风嬉着云彩,在山峦间飘逸;溪汇着山润,在谷涧里潺蜿;山舞着绿意,在葱茏中绵延。
知道金竹,是因为瀑布。金竹有瀑群,就在吓通村不远的山岭中,是清凌凌穿村而过的吓通河的源头,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虎啸飞瀑。飞瀑之水天上来,它从一个高高的豁口飞下,近百米的落差,奔雷喷雪,轰鸣之声回荡山涧,氤氲弥漫壑谷,是金竹畲乡最壮观、最美丽的自然景观。
久居城市森林里的人,总想把自己放情于山水间。人就是这样,享受着居家的安乐,却老念着他乡的诗意。正如优美的唐诗,多写在路上,尤其那些最美的,大都感怀在他乡。
自从知道金竹,就一直想来此一游,并惬意地住上一个晚上。明明这乡下,没有琳琅满目的商贸,没有高耸的楼宇,没有莺歌燕舞的繁华,却还像害了相思病似的,不可理喻地对这土里土气的乡下痴情着。
那天,入住吓通的畲家驿站民宿。这里富养的空气,让平日晚睡的我,脑细胞早早就进入了梦乡。睡得早,睡得安适,老早就被叫醒,被屋后树上那对浓情蜜意的小鸟,几声轻轻的嘤鸣。
来到屋外,天刚朦朦亮,晨光熹微,一片幽蓝和静谧。阳历十月天,季节还有些暑气,可这山里,格外地凉爽。清澈的空气,刺激肌肤,像电流一样,把那些还沉沉的脑细胞完全唤醒。过分高负氧离子的空气,让人感觉若不小心连续深吸几口,就有可能醉氧。山村的静谧是奢侈的,山村的绿意是奢侈的,山村的空气是奢侈的,奢侈得让人精神抖擞,看山是那么地新鲜,望天是那么地悦颜,听水是那么地濯耳,眼前的村庄是多么地亲切。
其实,昨天下午,一来到吓通,就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小山村子逛了个遍。
可数的二十来栋民宅,围在山脚。土胚房的墙都是高饱和度的土黄,吊楼等木构都是猪肝色,瓦黝黑,与四周苍翠的青山,形成巨大的色调反差,给人强烈视角冲击,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兴奋。有的房前,比如我们所住的民宿,还有竹木篱笆的围院,木院门稻草铺顶,浓郁的乡土气息。每栋房子的吊楼上,都嵌有“盘瓠”木雕和文字符号,每家每户挂着数盏红灯笼,喜气洋洋。灯笼上有的印着“畲”字,渲染着畲乡的氛围,有的书着“金竹飞瀑景区”、“养心谷”等,这是旅游点的标识,游客中心就在村中。不过,不要以为挂有“西厢记”的灯笼,就有好戏上演,其实它们是一组民宿的招幌。村中央有一个小小的文化广场,廊亭和照壁,都浓缩了畲族的文化味儿。这个一眼望去,就让人觉得趣异的村子,笼罩着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原乡情调。
吓通河川流不息地流淌,“哗哗……”声不停不歇。尤其在这静谧的早晨,好似扰了村子的恬静,但其实不然,就像清静的晨曦里,从乡村的教室里飘来琅琅的读书声,那样悦耳;就像空旷的山谷中,从森肃的殿宇里传来笃笃的木鱼声,那样和美。
从民宿出来,沿着溪河漫步,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其间,还在路旁掬了几捧竹子引出的山泉水,滋润一天的精神。泉水的清凉在意料之中,水的甘甜,那是心里的快意。来到文化广场时,差不多是日出的时间。习惯性东望,群鸟掠过东山,把剪影留给淡淡的霞蔚。吓通在山坳,是见不到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的,就连这霞晖,也淡得不想声张似的,不过于炫彩,不想惊了村的宁静。
村庄里活动的人渐多了,都是如我一样的游客,来吮吸吓通的晨味,有的如在家般晨练,有的在溪河跳跳石墩上戏水。我则要回去,吃民宿老板送的免费早餐了。
昨天晚上,在篱笆围院的小桌上晚餐,就着清风与下眉月,几个农家柴火灶的菜,茅苔韭菜、农家豆腐、小炒棍子鱼、蛋汤,老板娘的厨艺,清爽可口。点菜的时候,老板竟然向我抱歉,说由于客满,给我们的房间有点小。
那客房是小了点,但设施一应俱全,床不大,可足够两人睡眠。房在一楼,楼上的地板声过大,内墙也是抹泥的,摸上去一手的灰。对有些人来说,这可能太简陋与土气,土得掉渣,但我喜欢这泥灰墙的手感,喜欢这种土里土气的乡味,喜欢这拥裹人心的淳朴。网上订房,付的就是相适的费,我觉得心满意足,所以,我说:没什么,挺好的。
但在买单的时候,老板又说此事,再次表示歉意,好像是亲戚来家做客,却不能安排好房住宿的内疚,并说:“房间太小了,真对不起。送你们明天的早餐吧?”并问是吃面条还是米粉?除了感动,还有什么话好说呢?我要了汤粉。
转了一圈,天已经亮了,回到民宿,人毫无倦意。坐在昨晚用餐的桌前,等待暖心的早餐。
抬头再次欣赏吊楼栏杆上的象形文字,八个字,循环地排列。它们醒目地嵌在每家每户的房上,从进入村子,我就开始探究和琢磨它们的意思。问了村民,又问景区的员工,果然是吉祥之意:“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就像寺庙里都要供奉四大金刚,他们剑无鞘、琴无弦、伞无骨、龙无鳞,意蕴“风调雨顺”,畲民把祖先创造的美好文字,彰显在房屋上,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祈愿。
有的象形文字,一眼就知道是代表闪电、鱼、麦穗等,有的问了才知道它们分别代表云彩、山地、家禽、太阳等,一个菱形中心加了一个点,表示怀孕。读懂了它们,就像求解了一道数学难题那样开心,就像破解了一段趣味密码那样开怀。
这些稀奇的文字,我识它时,它识我。与它们初识,让我有穿越时空的幻觉,似乎与畲族祖先进行一次对话。其实,这种穿越感,自从来到吓通,自从置身于这独特的土味原味中,就一直在脑海中若隐若现。
我忐忑地聆听着畲族祖先的话,终于知道,畲族是凤凰山的土著居民。“畲”可读“余”音,指刚垦的田;读“奢”音时,意为刀耕火耘。他们喜欢安居在山,喜欢大山坚实的脊梁,所以,又被称为“山哈”,他们主要姓盘、蓝、雷、钟、谷,他们的始祖是盘瓠……
我还在浮想联翩。老板亲自给我们端来每人一大瓷碗、热气腾腾的肉丝粉,还有一个鸡蛋和一碟农家小菜。我激动地感慨:竟然还有那么多的肉丝。这早餐,实实在在的家常,可此时吃着,每一根粉条都是那么地柔滑,每一筷小菜都是那么地可口,每一滴汤水都是那么地暖心,我把这份温情和善意,统统收藏。也许是我单纯,也许是见多了生意人的斤斤计较,这份小确幸把我感动得暖流热涌。
做生意,当然是求财,求富。但是,这家民宿老板,餐饮也只为住客,外面的不接,不像有的商家,只要有生意就做。他们不急功近利,不奢求暴富,希望的只是像竹一样慢慢地拔节,踏踏实实地向好。就像他们自种的蔬菜,不施化肥,任凭它们长成天然有机;就像他们自养的鸡鸭,不喂饲料,任由它们啄草觅食,长成土鸡土鸭,尽管慢,但汲取了更多天然的雨露和清纯,所以更加美味,更具品位。
现代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生活体验,但是,也好像失去了什么?我想,当人心回归到自然的状态,就能“致良知”而“破心中贼”,就像这里的畲乡人,那原本的淳朴、仁厚、亲切、谦逊,甚至野性、豪迈等,就会回来。
来到金竹,我把赏景的心情,全都化为了向往田园与清纯的心思。畲乡人们的淳朴善良,畲乡文化的原汁原味,如乡土的本色,如泉水的本纯,如篱笆围院般虽简单但却让人有归属感。这种原乡的味道,尝时是一口的纯与淳,尝后是贪心的渴,馋渴,思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