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八一】柴薪燃烧的岁月(散文)

精品 【八一】柴薪燃烧的岁月(散文)


作者:宁星 秀才,1563.4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5发表时间:2021-11-28 10:07:47

【八一】柴薪燃烧的岁月(散文)
   天气转冷,需要取暖,这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小时候,农家燃烧柴薪、木炭取暖和做饭烧菜的情景。
   浙西南的老家农村,以前家家做饭和取暖都以柴火、木炭为主,那是地地道道的柴薪时代。
   我的村庄被青山环绕,到处树木茂盛,绿意盎然。那是祖辈们漫山遍野植下的油茶树。从我记事起就有三四米高枝繁叶茂的油茶树,从一座座山麓覆盖至山巅,四季葱茏,且盛产天然山茶油,这“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恩惠,是后辈们享受的福分。村庄,没有寸草不长的“光头”荒山,四面青山环绕的村庄,不缺柴薪。那时,连地处平原地带的村民,也时常推着手拉车到我村砍柴。
   家乡的柴薪,包含灌木茅草、枯枝败叶、树根、作物秸秆,还有茶籽壳和茶籽饼,以及做木做篾时留下的竹头木屑等。柴爿、枯枝、杂木、茶籽壳和茶籽饼等硬柴,用于小炉灶烧火。灌木茅草之类的软柴薪,一般用于八印大锅的土灶烧火。在过年期间,除夕煮鸡鸭猪肉,做酒蒸糯米饭、煮棕子等用硬柴来烧。烧硬柴时,人们往往把灶膛里包括小炉灶上的粗炭火,用火钳夹或用火铲撬到灶台边的坛子里,盖上盖子,隔离空气,粗炭火便慢慢形成木炭,并贮存在里面。冬天,木炭可以作为家庭冬天取暖和炭火锅的理想燃料。
   多余的木炭,有的村民拿到市场去卖。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读过的白居易古诗《卖炭翁》,诗中描叙了老翁以伐薪烧炭卖炭为生的经历和遭遇,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
   村民们并没有为了柴薪而乱砍滥伐。他们对油茶树更是敬畏有加,对于松树,村民们只对弯曲成不了材的,或树木密集,或夹在油茶林里影响其生长的,才砍伐掉做成柴爿。即使山林包干到户,村民们盖房子需要砍松树做木料,也必须通过严格审批。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庭厨房及冬天取暖都要用柴薪,再加上养猪需要熬猪食,因此农家对柴薪的需求量很大。虽草木茂盛,若过多索取,那些杂木柴等就会变得稀少,柴火不能持续供应。所以,那时获取柴薪靠砍灌木和茅草为主。尽管母亲在生产劳动的间隙,也会去砍柴,但家里对柴薪需求量大,这点柴薪根本满足不了。父亲是村干部,经常要到公社、县里开会。在村里父亲也要开会,处理各种公务,参加生产队劳动,所以很忙。家里的柴薪告急了,父亲才挤出时间去砍几担回来。青柴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晾晒,干燥后才能燃烧。没有干柴,母亲只好将没有完全干透的柴拿来烧。这像灰堂燃草木灰一样,烟雾滚滚,搞得母亲苦不堪言。然而,自从我接受了砍柴任务后,便改变了这种局面。
   我在邻村一所学校上初中,路程只需半小时,下午放学回家后,上山砍一担柴回来,寒暑假,更是集中精力砍柴。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家里能堆放柴薪的空地都给我填满了,楼上、柴间、猪牛栏等,皆被堆成了“小山包”。母亲甭提有多高兴了,逢人便夸我勤快。
  
   二
   在柴薪中,柴爿火旺、耐烧,省力,是柴类中的精品。只有操办喜事烹饪宴席菜肴,或在八印大铁锅里蒸糯米饭(做糯米酒),过年煮鸡鸭肉、猪头等场合才用柴爿燃烧,还有在小炉灶煮猪、鸡、鸭肉等也用它烧火,因为柴爿火持续时间长,恒温,易于煮烂肉食。对于农家人来说,做柴爿很重要。储备柴火就好像储备粮食似的,如楼檐窗、门口篱笆墙边,凡目之所及皆可见一排排的柴爿,上面苫盖稻草、油毛毡。那时候,母亲常常说:“有充足的粮食,有这么多的柴爿叠放着,我就安心嘞。”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薪首当其冲,重要性非同一般。
   锯木柴,是一项须两人一起齐心协力干的体力活。即使没有旗鼓相当的双人组合,但只要有一个人能配合对方拉锯就行,否则单人就无法展开,我就是那个凑数的。叽呴,叽呴,我躬着小腰,使出洪荒之力拉着锯子。父亲却停下手中的锯子,直起身子,不满意地说我:“不要死死拉住锯子不放,也要学会放手,才不会吃力。”于是,照父亲说的去做,果然锯起来轻松了许多。我递过去,父亲送过来,来来回回,父子俩就这样有节奏地拉着,渐渐地拉出了和谐。不大一会儿,只见短柴棍的“小山包”出现在眼前。
   劈柴,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项有技术的体力活。既要精神集中,手、眼、脑、身要统一,还要顺着木柴纹理,当斧子劈下去时须有暴发力,所以劈之前要聚力。
   劈柴时,下面要垫上木桩,或短横木。父亲坐在石条门槛上,抽着烟,指导我劈柴。父亲说:“娶亲看舅,劈柴看绺(纹)。你是男子汉,劈柴时不要婆婆妈妈的,争取一斧子劈开柴爿。”
   我先选那些没有结疤、容易劈的树棍来试。看准树棍纹路和长势,抡起高高的斧子,“嘿哒”一声,砸了下去,聚集的力量来了一次彻底暴发,柴棍“哐当”一声,成了两片。越劈越熟稔,越顺利。不过遇到有结疤的树棍或树根,就不太容易,像啃骨头一样,要经过数次才能劈开。父亲说:“不能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和韧劲。”
   如果不懂得劈柴的规律和方法,一抡起斧子就乱劈一通,那简直像嘭哒嘭哒劈皮球,不小心还会把腿脚劈伤了呢。
   劈柴是一项有技术的体力活。现在想想,父亲指导我劈柴,包含很多干活门道,磨练了意志,体验到生活的不易,让人受益匪浅。
  
   三
   那时的气候好像比现在寒冷,记得立冬过后很快就进入冬天了。清晨白霜覆盖庄稼地,稻草垛、柴堆上……白茫茫一片。数九寒天,水沟、水缸、脸盆结冰;屋檐下会悬挂着一根根冰凌,还有悬崖上一串串冰凌更多更大,晶莹剔透。每年冬天会下几场大雪,我们打雪仗,堆雪人。那时,服饰没有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电器没有普及,御寒条件很差。家乡人用火笼、火盆、火塘、篝火取暖过冬。
   火笼是最常用的取暖器具,有精致型和普通型之分。精致的火笼内层用铁皮制作而成,外套竹编很精细。我看过旧时富人家遗留的纯铜封闭式火笼,口上覆盖着密集小洞的铜盖。普通的火笼内层是陶瓷钵,外套竹编比较粗糙。
   火笼中,底层放草木灰,中间放炭火,顶层也覆上草木灰,这样耐燃,保持恒温。木炭是好燃料,但家乡的茶籽饼炭火经燃,置于火笼中一夜不会熄灭。
   最寒冷的季节里,老年人几乎手不离火笼。不仅在家用,而且串门,在村里开会办事也随手带着,或去邻村看露天电影和社戏也不忘带火笼。
   那时,家住岭背上的几个老婆婆经常到我家串门,闲聊时往往把火笼放在蓝围裙下面,双腿夹住,双手不时伸进去烘暖。
   寒冬里,我时常会看到上屋的老伯伯坐在门口晒太阳,穿着长长的棉袄,手捧火笼烘暖,不时握着旱烟筒吸烟。有时,他会来到我家门口,坐在石头砌成的矮篱笆墙上,提着火笼,抽着烟,与父母聊天。他的火笼是精致的,内层是铁皮制作而成的,外套竹编上还镶着几条绿的红的圈。火不旺时他就从旁边拾起一根柴梗,在火笼中搅拌一下,红红的炭火便露出头来,火笼又温暖如初了。抽烟时,无须带火柴,伯伯只要把旱烟嘴伸进火笼中的炭火里,吧嗒,吧嗒吸几口就点燃了。
   火笼不仅可以暖手,还可以暖脚。天气寒冷,脚被冻僵时,若穿的鞋是布鞋底的,那把脚和鞋直接架在火笼上取暖;若是胶鞋底,把鞋脱掉,把脚架在火笼手柄上,或在火笼口上横两根木条,再把脚架上去取暖。
   北方有温暖的炕,而南方没有,那时家乡只有稻草、草荐床垫和单薄被子的木板床。天太冷时,人们在睡之前把火笼放进被窝里预热。小时候,我也这样做过,就是怕睡着了,忘了从被窝里拿出,或不小心踢翻了火笼而发生意外。老年人反应迟钝,发生过火笼烧坏被子、甚至酿成火灾的事件。如今生活条件一天比一天好,空调取暖干净又方便,火笼也渐渐消失在岁月的烟尘里。
   火笼能随身带,但火盆只能“安营扎寨”了。家乡的火盆,就是在制作好的四方形、几公分高的木头架上,放一个像小铁锅似的铁盆子。有的家庭索性把旧脸盆拿来充当。
   火盆里的炭火,是将每天烧饭后的余火铲到火盆里,再取出一些木炭,融进去一起燃旺。若想火盆温度持久,那就把烧透的茶籽饼放进去。家乡人时常把茶子壳作为小炉灶的柴火,留下的炭火也是火盆理想的引燃火种和燃料。
   寒冬腊月,家里来客人,主人沏茶热情招呼,烧点心,还要把火盆向客人身边挪一挪。既温暖了客人的身体,也温暖了客人的心。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家乡还没有电视机,文化娱乐很单调,于是夜晚串门便是村民们寻求娱乐的一种途径。晚饭后,村民们常常会来到热情好客的村民家中,围着火盆烤火、聊天。户外寒风凛洌,屋内火盆炭火通红。主人客气,还会沏上一杯热茶,这场景像围炉夜话那般温馨袭人。在夜话中,村民们解开了心里的疙瘩,融洽了邻里关系,或许无意中促成了一桩喜事好事……
   在大冷天里,每当我在家里学习,做作业时,母亲总会把烧红的火盆或火笼放在我桌下。当身体被冻得瑟瑟发抖时,火盆给我温暖,让我集中精力认真看书,做作业。
   那时,有不少家庭都购置了缝纫机,妇女们在缝纫熨烫衣物时,需要加热烙铁,也需要温暖手脚,万万不可离开火盆。
   火盆虽然给人提供温暖,但也要注意使用。如果把门窗封闭,木炭燃烧不充分,会产生一氧火碳使人中毒。那时的房子都是泥墙瓦片木头房,透气性能好。记得八十年代一妇女在一间水泥建筑房里使用火盆,在睡觉前一时疏忽没有将火盆置于室外,把门窗也关闭了,结果中毒了,幸好及时发现。
  
   四
   还有一种烧火塘的取暖方法。家乡农村土灶一般有三口锅,两口八印大锅,一口小锅,为什么有两口八印大锅呢?因为要煮猪食,还要要烧番薯丝捞饭。烟道像一面有梯级的墙,一尺左右的厚度,与三个灶膛口垂直,出口在高处墙洞或从瓦背突兀而出,烟囱高而大,才能吸烟快。仰天的小炉灶就依靠在它的旁边。
   那火塘的位置,就在灶膛口外的下面。燃料是最常见的是五六十斤重的用斧头劈不开大树根,还有茶子壳、少量的柴爿等。大树根经烧,会慢慢地燃,火塘取暖就需要这样持久的效果。外面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火塘里的火光映红了脸庞,暖意融融。小时候,我经常在火塘的炭火里煨番薯、毛芋、棕子等。感觉在这里煨出的食物更香、更好吃。寒冬里我会坐在火塘旁边看书,浑身暖和。
   过年期间,包括正月里,我家几乎都是由父亲起早做捞饭的。等冬阳灿烂,我们起床时,父亲已经做好了捞饭,并做好了小炉灶上铁锅里的蔬菜滚豆腐和盘中的佳肴,也烧旺了火塘里的柴火。干部下乡时,经常会在我家就餐。冬天里,他们围坐小炉灶吃饭。有的还说:“锅中的菜在炉火上滚得热热的,很入味,特别好吃!”有些同志在临走前,从口袋里掏出人民币和粮票,向我家支付饭钱,现在想起来温暖有趣。
   我村庄附近山上有几个少数民族的畲族村,如果在冰天雪地里,要问畲民在哪里?他们肯定都在火塘边取暖呢。可见那时畲民们对火塘的依赖。
   烧火塘取暖时,上方也挂一个茶水壶烧开水,并在上方的瓦梁上挂着一刀刀猪肉,这叫烟熏腊肉。据说这腊肉是很有特色的传统珍馐美食。其实,不能把烧柴薪所产生的烟雾与化工烟雾相提并论的,纯柴薪的烟雾,主要含甲酸和乙酸,乙酸加水就是醋,若吸入过多的甲酸,那会损伤呼吸道黏膜。燃烧有水分的柴薪才会产生烟雾,若烧木炭就没有什么烟雾了。
   规模大的取暖方法就是篝火,那就是架木柴燃烧的小火堆。记得一次生产队在一间宽敞的屋里开会,刚开始以火盆取暖,但火盆炭火在这么多人面前,已经显得很微弱了,村民索性用柴爿燃起小火堆取暖。从那以后,不但生产队开会以篝火取暖,村干部开会也会这样做。因为条件艰苦,村里没有像样的会议室和空调电器取暖。
   如果村民空闲聚在一起,受不住寒冷,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就会在露天空地上搭起木柴燃篝火取暖,这也是家乡农村很常见的取暖习俗。
   小时候我也经常与小伙伴们在野外燃篝火,说是取暖,其实是贪玩。在篝火里煨番薯、燃豆荚吃。夜间的篝火很美,我们拿着一根小木棍,在火堆里搅来拌去的,熠熠生辉的火光,映红了我们的笑脸,也燃起了我们的希望。
   那时,流行举办各种篝火联欢晚会等活动。记得有一年的元旦期间,公社团委在我村晒场举办篝火联谊活动。夜晚,在晒场上燃起了一大堆篝火,火光照亮了青年男女们,他们以篝火为中心,围坐了一大圈,进行做游戏、诗歌朗诵、唱歌等活动。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几个女知青站起来唱歌,跳舞,无须抹胭脂,火光把脸颊照得通红,她们的表演美轮美奂,不时引来阵阵掌声。此时,天空的星星在闪烁,夜色愈加迷人。
   温暖的篝火虽然原始,但制造出美好和浪漫的氛围,温馨动人,成为抹不去的美好回忆。
  
   五
   如今,家乡农村很少用柴薪木炭取暖,但做饭烧菜以及煮过年食物,偶尔还会用到。家家户户都有电饭锅、电暖锅,用电烧水、液化气灶做饭。现在母亲烧饭是用电饭锅,若急着吃的,如烧面条之类的和一些易熟的菜,则用液化气灶,尤其是炖鸭、炖肉,一般用小炉灶烧火,这样炖出来的食物别有一番滋味。母亲用柴薪烧火当然也为了节约。现在山上的柴薪已经十分茂盛,连后门山上的杂木柴棍也都繁茂且粗壮。不要说去砍,就是去捡枯枝败叶,也够母亲一人烧火做饭。
   本来像母亲这般年纪,应该与儿女们住在一起。可是母亲在我家只住了几天就嚷着要回去。她说不喜欢城里的车来车往,闹哄哄的,还是喜欢乡下幽静的生活。其实,母亲回家是为了起早在老屋烧香点灯念经拜佛,是为了种时令蔬菜和其它作物。八十一岁的母亲是个大忙人呢。只要母亲身体健康,生活开心,她要住乡下,我也只能由着她了。
   老屋的八印大锅土灶还在,蒸糯米饭、做糯米酒,蒸年糕、煮粽子、炸油豆腐依然用它。过年我们回家,依然用柴薪烧火的土灶八印大锅烹煮美味佳肴,香气弥漫,扑鼻而来,也仿佛品到了儿时的味道。
   以前农家烧柴薪是生活所迫,而今农家烧柴薪是对天然生态生活方式的回味和体验,是追求食物烹饪的原汁原味,更是追寻一种恋旧情怀。
  

共 547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有关燃柴岁月的散文。小时候烧火做饭和冬季取暖主要靠柴薪,作者的家乡青山环绕,树木茂盛,尤其盛产油茶树,油茶仔壳耐燃,因此柴薪来源广泛,捡柴火司空见惯。劈柴是一项有技术的体力活,做起来不容易。大锅一般用软柴火,逢年过节煮肉或婚丧嫁娶办宴席用硬柴耐烧。冬季取暖方式多种多样,用火笼、烧火塘或燃篝火,最有意思的当属篝火晚会。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器进入千家万户,天然气逐渐普及,烧火做饭和取暖给方便更洁净,燃柴岁月渐渐远去。文章情感自然真挚,有趣细腻,让人感同身受,引人入胜。跟父亲学劈柴火、取暖场景详细生动,富有感染力。热闹有趣的篝火晚会拉近了年轻人的距离,让人记忆犹新。以前燃柴薪是生活所迫,别无选择,现在偶尔燃柴薪是体验生活的本真和原汁原味,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慨万千。文章情深意浓,情怀高远,充满正能量,赞美新时代,讴歌美好幸福生活。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祝冬日安好!佳作不断!【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1130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11-28 10:09:57
  文章情感自然真挚,生动细腻,让人感同身受,引人入胜。以前燃柴薪是生活所迫,别无选择,现在偶尔燃柴薪是体验生活的本真和原汁原味,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慨万千。文章情深意浓,情怀高远,充满正能量,赞美新时代,讴歌美好幸福生活。好文章推荐共赏,感谢老师带来的精彩美文,祝冬日安好!佳作不断!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1-11-28 10:16:35
  文章主题鲜明,画面生动,温暖入心,让人回味无穷。文章编辑过程中删减较多,希望老师以后多回头看看文字,让语句表达更简洁更生动。再次欣赏老师美文,祝冬日安暖!创作愉快!
淡淡的云彩
回复2 楼        文友:宁星        2021-11-28 17:08:47
  这篇文章,我是写得不够凝练生动,水平有限,再一个写好后没有认真修改,就发上来了,让老师费心了,不好意思!
3 楼        文友:墨林        2021-11-28 19:27:19
  浓浓的记忆,犹在眼前,闻着柴禾味,做出的饭菜味都不一样!好文章,欣赏了!祝创作愉快,期待新的精彩!
墨林
回复3 楼        文友:宁星        2021-11-28 19:54:53
  谢谢墨社一如既往留评鼓励!只是水平有限,烦劳你们的费心了。
4 楼        文友:绿池朱华        2021-11-30 19:56:48
  文笔质朴无华,描写流畅自然。题目很妙,有年代感,一下子把人拉回那个清贫却令人回味的岁月。在取暖材料的变换中体现时代的进步,生活的富裕。选材形散神聚,很好体现了散文的特点,喜欢老师平实的文风!祝佳作不断!
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人生很短,活好这一世,做真诚的自己。
回复4 楼        文友:宁星        2021-11-30 22:26:11
  谢谢朱华老师点评鼓励!以个人经历真实反映了一个时代变迁,一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国家命运相浮沉。
5 楼        文友:乡笛        2021-11-30 22:02:21
  身同感受,如临其境。好文章,拜读了。祝好。
回复5 楼        文友:宁星        2021-11-30 22:31:31
  谢谢乡笛老师点评鼓励!你阅历很丰富,这给创作提供素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6 楼        文友:伙苗        2021-12-03 07:57:43
  在农村长大的都会对那一堆堆篝火念念不忘,
   柴薪燃烧,温暖围绕,
   如今再围篝火,却另是一番不一样的感觉。
   温暖的文章。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
伙苗
回复6 楼        文友:宁星        2021-12-03 08:19:25
  谢谢伙苗老师点评鼓励!祝你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