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从“脸谱”艺术说起 (随笔)
我从十来岁起就喜欢看古装戏剧,尤其最喜欢看京剧,那时城里剧团不时下乡演出,我都是风雨无阻地跑去欣赏,原因就是喜欢看那些在舞台上表演的大花脸。那些脸花里胡哨,五颜六色,光怪陆离,有的还奇特变换(如川剧)、真是好看。开始是看热闹,后来慢慢发现这些大花脸不是随意乱画的,是有根据扮演的角色性格特征来订制的,据说还有精致的“脸谱”大书。那个剧团的团长告诉我:“脸谱”是很讲究艺术的。这句话,引起我也探究起脸谱的艺术来。
首先是颜色的代表意义。剧团团长告诉我:红色代表耿直忠义,是正面人物赤胆忠心的红脸形象。蓝色一般表示勇猛、刚强、骁勇善战的人物。白色表示狡猾、奸诈,内心诡计多端的人物;黑色表示性情猛直、正直和铁面无私;黄色暴躁凶悍;紫色刚正威严,忠义厚道;勇猛、莽撞、冲动的人物用绿色来表示。一个戏剧脸谱,光是颜色就有这么许多的学问。难怪那个《学唱脸谱》唱道:“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戏剧看得多了,我才知道,原来舞台上那些好人坏人都是有一定脸谱的。那些角色按“谱”画脸,然后再登台表演。于是我觉得欣赏脸谱也是很有趣味的事儿!我也只觉得会认识那些脸谱了。只要舞台上人物一出场,我根据他的脸谱就知道他的基本性格,如黑脸就是张飞、包公包青天一类;红脸就是关云长赵云一类徐晃一类;白脸就是奸贼曹操,董卓一类……我觉得根据脸谱来辨别人很是简单。
可是问题就是不如我的想象。偏偏有些脸谱却偏偏是几种颜色交织在一起,有的演员脸上竟然涂有黄绿蓝紫黑等,他们在舞台上“哇哇”的发出叫声,我却辨不出他们是属于哪类性格的人,于是就不知道他们是好人还是歹人了。我还是去问剧团团长,团长告诉我:生活中的人大多有几种性格,因此舞台上也有美与丑善与恶、正于邪,有的人开始忠义,后来叛逆;有的开始邪恶,后来变得善良,脸谱是来源于生活的,所以脸谱上也有美与丑的矛盾融汇。脸谱图案多呈对称性,讲究规整,颜色鲜明,那是生活的放大和夸张。团长告诫我:单靠看脸谱是看不准人的。关键要看人物的言语行动。团长的话使我顿开茅塞,原来舞台上并没有简单地把人分为善、恶、神、鬼截然的两大块。而是通过脸部各种图形颜色的变化,通过喜、怒、哀、乐、忧、伤、思的变化。使人物的性格与当时的基本神气表现出来。
脸谱真的很艺术。戏剧的脸谱有“离形”的夸张,有“取形”的细致,传神强烈,寓意也深刻。难怪许多漫画家都爱搜集各种剧种的脸谱。来作为自己创作的依据。有的文学家作家也爱研究脸谱,还善于用画脸谱的技术把笔下人物写得活灵活现。如钱钟书在《围城》写那个姓褚慎明是”光光的脸,没胡子也没皱纹,像害了馋痨……;形容唐晓芙的脸色新鲜得像好水果……钱老先生写的这些人物肖像真的不错,既像漫画,又像脸谱。生动的夸张,传神的寓意。戏曲——漫画——文学,都是“通感”着的一起存在。脸谱是变化的,不可以呆板,不能固定化,模式化、公式化、样板化。文学艺术一旦脸谱固定化,模式化、公式化、样板化,那就没有发展,必死无疑了。人不见了,只剩下鬼神,那就没有人间鲜活的生气。
脸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独创,几百年来都活跃在舞台,至今还有旺盛的生命力。就因为它的没有简单地把人分成善、恶、神、鬼两大块,绝不是好人都是一律红脸素面,坏人都是黑脸花脸。同样是黑脸,有张飞的天真、李逵的鲁莽、项羽的哭歌、包拯的殷忧,脸谱的变化才能使人物的性格充分表现。
我发现,脸谱在制作上还有象征手法。比如包公的黑脑门上有白色的月牙印儿;鲁智深有一对飞舞的螳螂眉;而昆曲里的娄阿鼠脸上画有小白鼠,将这个鼠辈一目了然地展示出来,让观众一目了然。钱钟书笔下也有漫画的象征手法,不如写曹诗人的方圆胖脸像四喜丸子,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有发酵得黄馒头。韩太太脸上的雀斑像面饼上的苍蝇下粪……这些描写人面的比喻就是鲜活的脸谱,就是生动的漫画……
大千世界,熙熙攘攘的人流里,没有一张不变的脸孔,即使是孪生的儿也有一些差异。这些脸面都是一个解不开看不透的谜面,更不能一下子就猜出谜底。但是人脸毕竟是他的生理结构,不论美丑,都有它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因此许多富豪和大人物都有能替代自己的“替身”!
人体的部位较多,大都有包装,只有脸是经常裸露在外面的,让人一览无余。可是脸的面部表情却又是隐藏着真假的,因此单从脸蛋来断定那人灵魂的美丑,善良,那时很不准确的。何况有时他还带上“脸谱”“面具”之类,那就更不好去认识划分了,因此单看脸面,还容易上当。
人们都乐于看漂亮女性带着微笑的脸。《蒙娜•丽莎》那神秘的笑的魅力,几乎成为一种不知多美的象征,愉悦?严肃?温柔?舒缓?哀怨?嘲讽……都去看了,都各自感受不同,自然也具体说不出那个女人有多美。
“脸”的表情是太丰富太高深了。如此看来要真正认识人的“脸”,看透人的脸色,还真的好好品味一番。我这笨蛋,看了几十年的脸,还看过脸谱的,至今也没有探究出识别人“脸”的技巧道道来。
其实还是要多多看看戏剧舞台上那个鼻梁间画有白粉的小丑,全靠演员的面部移动的功夫来施展技艺。京剧《打渔杀家》里的那个师爷,满脸讹诈,面部凶狠,而实际却是内里怯懦,毫无才能,这个师爷在弱者面前是一条狼,在强者面前却是一条狗,一句话就是:死要面子不要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