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神舟】浅谈大明王朝的文官政治(杂文随笔)

编辑推荐 【神舟】浅谈大明王朝的文官政治(杂文随笔)


作者:吴需荣 举人,3522.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1083发表时间:2021-12-01 23:52:51

【神舟】浅谈大明王朝的文官政治(杂文随笔) 大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王朝——自王朝建立伊始一直到灭亡,大明王朝不和亲,不朝贡,不投降,只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也正因为此,大明王朝虽然也有不少荒唐的君主,也有宦官干政,但总体上还是称职的,因为从上到下都有气节。
   朱元璋出身贫民,饱受贪腐的官员欺凌,所以当他成为皇帝以后,对官员毫不留情,甚至发展出剥皮等酷刑,以整治官员的贪腐问题。一时间,官员们人人自危,在官场风气焕然一新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病——读书人不愿、也不敢当官,因为官员是高风险行业,稍不注意就会受到严惩甚至掉脑袋。同时,事实上也造成了君主和官员们的对立:君主既然不把臣下当手足而是防着臣下,臣下自然也不会把君主当做腹心而也要防着皇帝。
   在中国,深受儒家熏陶的读书人,相对是重视气节的。宋明时期,儒学发展到程朱理学和王阳明的心学,又达到了一个高峰,对当时、对后世都影响深远。所以,那时的人们更重视气节就可以理解了。于是,大明王朝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廷杖制度是皇帝给文官的惩罚,在造成身体伤害的同时,更是对文官的侮辱,因为脱下裤子打屁股,在刑不上大夫的时代,侮辱意味是显然的。但是,文官们却微妙地有以受到廷杖为荣的心理,似乎被皇帝打了,就说明自己尊重真理胜过皇权,是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行为。所以经常有一个大臣因某事被廷杖,马上就有其他大臣也为此上书,也被打,然后还有大臣心甘情愿为此而上书被廷杖。皇帝总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官员们的屁股吧,那说明自己是暴君了。所以,皇帝的权威,在某种意义上,受到了文官们的挑战和制约。
   中国的皇权,在理论上是至高无上的,但实际上,还是有道德伦理的制约,除了这个皇帝公开宣称,我是无道昏君,我就肆意妄为。当然了,一般人都不敢用道德制约皇权,但是,明朝的文官们敢。于是,明朝的皇帝,在某些问题上,面对着喊着伦理高调的文官们,有时还真没有办法。像嘉靖皇帝,想把生父移进太庙,就遭到了群臣的一致反对,以致形成了明朝著名的大礼仪事件,后来虽然嘉靖以皇威暴君之行径如愿以偿,但事实上,他一退位,他的生父就又被移出太庙了,他的儿子也不敢为此说好话。而嘉靖,也就在此事上不惜展示暴君行径,后来也收敛了很多,说明他也知道了文官们的厉害。皇帝不能称心如意,怎么办?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罢工,不上朝,不陪你们玩了,看到你们就烦,实行不见面审批。所以明朝不上朝的皇帝特多,倒不一定是他们懒政,因为事实上朝政运转还算正常。还有一种就是扶持身边人,和文官集团对抗。皇帝的身边人只有太监了,于是明朝宦官专权最为严重,也是源于皇帝对文官的不信任。特别是东厂西厂锦衣卫,自发的把自己站在了朝臣的对面,逮到机会就下狠手。当然了,这些人往往也得不到好的结果,因为文官们毕竟也掌握着权力,还掌控着道德舆论。哪怕到现在,提到厂卫,很多人不自觉的会脑补心狠手辣的得志小人形象。
   朱元璋出于对文官的不信任,干脆取消了丞相制度,他希望从此文官们没有了总头目,成了一盘散沙。明朝实行了内阁制,内阁本是皇帝的幕僚,逐渐成了政权的主导。权力本身就有集中的属性,内阁首辅逐渐成了事实上的丞相,虽然名称不一样。而当上了内阁首辅的人,不再是皇帝的幕僚了,而成了文官的代言人。原因很简单,皇帝总是从文官中挑选人出任内阁,这些人本质上还是文官。其实,丞相这个职位原本也是君主的家臣,顾名思义就知道了,只是后来中国家国同构的政治体制,家天下就是国天下,丞相才成了中国政治体制中的重要一环。这无疑是对朱元璋的嘲弄:你废除了丞相制度,建立了内阁制度,其实没什么不同。也就是说,中国政治体制有其自身运转的特点,并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哪怕这个人是皇帝。后来大清的军机处同样如此。
   内阁首辅,是群臣之首,具有两重属性:他是文官,代表着文官的利益;他一般又是皇帝最亲近的人,又体现了皇帝的意志。如果上下同心,当然没问题,可明朝的皇帝和文官,偏偏就不怎么对付,于是首辅就比较尴尬了,往往两面受气。像著名的张居正,权倾天下,皇帝,太后,宦官,大臣们,都信任他,他又能力非凡功勋卓著,应该是顺风顺水可以大展宏图的人生赢家了,可他任首辅时,同样会有人不满意,和他做对,弹劾他。他是清醒的政治家,面对弹劾他的人,也只是发发自己的牢骚,说说气话,在皇帝要惩治那人时,还得为那个人说好话。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张居正可以撑船的宰相心胸,但其实他更明白,那个人代表的是文官集团,他无论如何权倾天下,都不能站在文官的对立面,而应该争取他们,和他们合作。即便这样,张居正死后还是遭到了清算。因为一个人想做事,想改革,就会做错事,就会得罪人,得罪人就有了想扳倒你的人,做错事就给了这些人以口舌。这就是中国历来的改革者,没几个完美结局的原因。像商鞅,是秦国崛起的最大功臣,却同样被杀,而杀他的人却延续了他的政治道路和政治理想,说明他其实没错。张居正这样的人都得到了清算,继承他的申时行就更谨慎了——他虽同样是帝师,但有张居正的前车之鉴,是万万不可大意,不敢得罪文官集团的。于是,他就成了文官们的出气筒,文官们有什么委屈就找他抱怨;他必须要为文官们做主,找皇帝交涉,又惹得皇帝不高兴,皇帝总奇怪这个应该和自己最亲近的人,怎么老是和自己对着干,以致有时候都不愿见他。这种情况,直到他最终离开了首辅这个职位才得以终结。这种文官体制,某种意义上造成了独特的大明王朝式的“立宪”,皇帝虽然拥有大权但也不能任性妄为,群臣们是敢于叫板的,而皇帝不管事也没关系,文官们会自动运转政治体制。
   海瑞是清官,也是中国官吏中的奇葩。他肯定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因为政治就是利益的妥协,你得正视各人的利益,才能正确的施政。在他看来,人就不应该有私利。而且他太耿直了,看到不对就要骂,就要管。我相信,所有人都会佩服这种人,但所有人也都不愿意和他共事,水至清则无鱼嘛。海瑞耿直到什么程度,皇帝不对也要骂。而且关键是,很多普通人看起来都是习以为常的事,他都认为不对,都要骂。当时的官场,他就是特立独行的奇葩。不过坦率说,当一个人看到别人都不对的时候,往往就是他自己错了。海瑞当然不会觉得自己错了,他坚持自己的清高人格,不与世苟同。这样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是被政治体制所排斥的,可以像屈原一样离开政治漩涡,自己诉诉委屈,赢得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但偏偏是在大明王朝,有了这样的人的容身之地,而且官还做得不小。这也是明朝文官制度的特色体现。
   大明王朝最后一批著名的文官是东林党人。他们是志士,是善人,与之敌对的就是大坏蛋魏忠贤了,这是耳熟人详的故事。但是,当崇祯皇帝即位后,诛杀魏阉,让文官们得志以后,让人没想到的是,道德高尚的人反而不如阉贼逆党了——魏阉虽说不好,但朝政还是稳定的,可东林党人执政后,朝政却一片混乱,说而不做的空谈之风大盛,诸事无法开展。再加上当时大明王朝内忧外患,朝廷要用兵,要内除叛乱,外御强敌,可打仗打的是银子,崇祯皇帝几乎以哀求的语调向大臣们化缘,可这些自命清高的人就是没银子,于是只能节节败退,直至亡国。更为讽刺的是,当李自成的部队进了京城,搜刮民脂民膏的时候,从这些喊穷的官员们手中搜刮的银子,比崇祯皇帝需求的,要多得多。崇祯皇帝临死时直呼文官误国,也为大明王朝的文官制度划上了句号。
   大明的文官体制,总体上来说,就是重视气节,重视道德标准高过重视皇帝和利益。体制无好坏,大明王朝受益于这种体制,也受害于这种体制。

共 30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浅谈大明王朝的文官政治》时,编者也正在读《万历十五年》这本来自美国华裔学者黄仁宇的著作,虽然角度不同,但作者的这篇杂文让我对明朝的吏治又有了深度与光度的认知,“读史明智”,从这篇看似浅谈的杂文随笔,我读出了新意,读出了“觉悟”,读出作者驾驭文字以明智的力道。向您学习!感谢赐稿神舟,期待能读到您更多精彩佳作!【神舟编辑:欣语】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语        2021-12-02 00:04:41
  拜读佳作,问候冬安!
2 楼        文友:美蓉        2021-12-02 08:26:42
  大明朝不是什么好朝代,明朝清朝一样,清朝是异族统治,对汉人尤其是对汉人的文官进行残酷压制,明朝是叫花子坐天下,当然他对满腹经纶的高大上的文官看不上眼,同样是残酷对待,东西厂的严密监管,对文官是极大的侮辱和摧残,明朝没有什么好制度,唯一的地方就是集权和高压。后代的多少皇帝不上朝,属于断头皇帝,明朝养活了庞大的朱氏家族,一代代的发展下来,到李自成杀朱明的时候,杀了十几万,他们占有了全国最大的资源,出钱出粮应该是他们,而不是文官,文官的薪水很低,明朝的这些怪戾暴虐奇葩的皇帝从来不信任文官大臣,刚愎自用,明朝的社会没有什么发展,尤其是文化事业,在高压下不可能有什么思想的发展领地,明朝是个失败灰暗的朝代。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3 楼        文友:周世宇        2021-12-02 11:51:06
  对历史事件写得如此轻松自如,非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是难以办到的。对需荣老师的文才和历史知识,本人深为佩服。
   纵观历史,明朝可算是是个令人哭笑不得的朝代,一方面它还算是中国继汉唐以后的一个黄金时期,是当时显赫的一个东方大国。最值得称道和是:不管由兴到衰,自始至终,它都没留下屈辱的岁月和国耻。可另一方面,在它的后期,又出现了好几个愚君和昏君,比如:明英宗,正统皇帝,土木堡之变,葬送了数十万大军;明武宗,正统皇帝,非常有名的喜欢寡妇和有夫之妇;明世宗,嘉庆皇帝,以崇信道教出名,23年不上朝;明神宗,万历皇帝,更胜过他的爷爷,竟达30年不上朝,导致帝国百分之五十以上官员职务空缺;明熹宗,天启皇帝,竟然在宫口长期干木工活,培养了个九千岁魏宗贤。皇帝这么长时间的不上朝,可国家基制居然也营运了下来,这也许与朱元章推行的内阁制有关吧。
4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12-02 15:32:08
  感谢吴需荣老师投稿对神舟社团的大力支持,期待老师笔耕不辍多创佳作继续投稿支持神舟。问候老师!热茶敬上!
峥嵘岁月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