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平民与帝王的爱情(赏析)

编辑推荐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平民与帝王的爱情(赏析) ——元杂剧《西厢记》和清代传奇剧《长生殿》简析


作者:刘银科 秀才,1457.8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82发表时间:2021-12-07 20:24:33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平民与帝王的爱情(赏析) 一、《西厢记》故事梗概与人物
  
   王实甫,元代大都(今北京市)人,著名剧作家。跟关汉卿很相似,是一位生活于城市“勾栏”“瓦舍”之中,与下层的歌伎艺人有密切交往的知识分子。他聪明过人,才华出众,是一位驰骋于城市下层艺坛、跟演员妓女们合作得很好的“书会才人”中的大作手。他的杂剧创作词章华美,富有风韵,在当时颇负盛誉。王实甫的杂剧,除《西厢记》以外,还有很多,他保存下来的仅有几本,有《四丞相歌舞丽堂春》《吕蒙正风雪破窑记》《苏小卿月夜贩茶船》《韩彩云丝竹芙蓉亭》。其它全部亡佚。
   他的生卒年月无法考知。王国维根据他的剧作《丽堂春》歌颂金代皇帝的词推断,他是由金入元作家,大约与关汉卿同时。他戏剧活动的主要年代,大概在元成宗大德年间,(1207一一1307年)。名作《西厢记》大约就创作于这个时期。跟那些文学成就斐然的作家一样,因为“憎命达”,因为地位低下,命中没有高官厚禄,属于“穷儒”一类人,所以他能潜心创作专做学问,把自己的聪明才干、智慧、精力全用在文学创作上,终于铸就了不朽丰碑、传世名作《西厢记》。
   杂剧《西厢记》是元代剧作家王实甫的戏剧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与关汉卿的《窦娥冤》齐名,是元杂剧园圃中两朵璀璨夺目的鲜花。
   《西厢记》剧本描述的是崔莺莺和张生的爱情故事,故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流传演变过程。最早是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故事写唐代贞元年间,张生游于蒲州寄居在普救寺,爱上了路过这里暂住寺里的崔氏女莺莺,与她订下了“终身之盟”。但后来张生却背弃盟誓,抛掉了崔莺莺。小说有积极的思想意义,但也表现了浓厚的封建意识。崔莺莺是一个大家闺秀,能不顾封建礼教的束缚与张生相爱,表现了对爱情和自由幸福的追求。但她比较软弱,缺乏反抗精神。小说的作者污蔑崔莺莺是个“尤物”,为张生始乱终弃的背义行为辩护,称颂他“为善补过者”。
   北宋时著名文人秦观和毛滂,各以《调笑转踏》的曲调写了《崔莺莺传》,但故事都不够完整,思想内容也没有超出元稹故事的范围。
   宋代的赵德麟用《蝶恋花鼓子词》这种民间说唱文学的形式演唱了崔张故事,内容比秦、毛的完整充实。对张生的用情不专、薄情寡义由回护变成了批评,对被抛弃的崔莺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故事在宋代已由士大夫阶层流传至勾栏、瓦舍中的倡优女子。
   宋金至元,勾栏瓦舍中的通俗文艺演述崔张故事的不少,但大都失传。现存最完整的是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董西厢”在思想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张生由背信弃义的负心郎,变成了一个对爱情专一有情有意的正面人物;在《莺莺传》中并不重要的老夫人,变成了阻碍崔张爱情结合的封建势力的代表,作为崔张二人的对立面构成了新的戏剧冲突内容;另一个在原传中同样并不重要的人物红娘,表现出泼辣、机智、善良的美好性格,成为故事中一个十分活跃的角色。这些变化,赋予了崔张故事以新的反封建的主题,为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王实甫在崔张故事长期流传的基础上,特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进行了带总结性的思想艺术创造,使这一传统题材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戏剧舞台上。
   杂剧《西厢记》规模宏大,由五本二十一套曲子组成,在元杂剧的戏剧结构中是仅见的。
   第一本《张瑞君闹道场》,写张生和崔莺莺在普救寺一见钟情,是爱情的产生。第二本《崔莺莺夜听琴》,写爱情的发展和跟老夫人的冲突。第二本第一折,孙飞虎带兵围白马寺,逼老夫人交出女儿,逼莺莺与他成婚。这时,老夫人宣称谁有退兵之策,就将莺莺嫁他为妻。待张生请白马将军杜确解围之后,老夫人却翻脸悔婚,在设宴酬张时只让莺莺拜张生为兄。但崔张二人不顾老夫人的阻挠,在丫头红娘的帮助下,互通心意,进一步发展了爱情。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戏剧冲突在莺莺、张生和老夫人之间展开。崔张二人在红娘帮助下,传书递简,大胆地表白爱情,相约幽会。可是由于崔莺莺相国小姐的身份和特殊处境,她既要克服自身内心封建思想造成的矛盾,又要防范老夫人派来监视的红娘,因而在爱情的表露和行为上便反反复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致使热恋中的张生相思病越发严重。经过一番曲折,崔莺莺才以送药方之名,二次约张生幽会。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在红娘帮助下,崔张二人私下结合。事情被老夫人发觉,在拷打红娘时,勇敢机智的红娘主动向老夫人进攻,指责她失信赖婚。并抓住她害怕”辱没相国家谱”的心理,迫使老夫人不得不同意将莺莺许配张生。然老夫人却又提出条件,要张生进京赴考,得到官职后方能成亲。崔张二人又经受了分离的痛苦。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张生考中状元,做了河中府尹,归来后与莺莺成亲,矛盾冲突以大团圆解决。
   在《西厢记》中,老夫人是一个封建卫道者的代表,是一个很讲实际的现实主义者,她一心给女儿找个金龟婿,满脑子等级门第观念,极力阻挠两个年轻人的爱情,千方百计不让女儿嫁张生。然她亦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为崔张争取爱情斗争的对立面,因为她而构成了全剧的戏剧冲突。她认为张生是一个穷小子,怎能配自己的女儿?要知道她家可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是门庭显赫的前”相国”即宰相之家呀!老夫人自有她的婚姻观,门当户对是起码条件。张生一介穷书生,岂敢登此高枝!即使他解了白马之围,也不能就此把女儿嫁给他,那会断送女儿幸福的!说起来,这一观点也很符合她的身份。哪个父母不盼儿女婚嫁如意?天下父母心都一样,况在当时那社会背景下,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做法,如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却也不太离奇。剧本的宗旨是反封建,歌颂婚姻自由,作者的用意很明显,所以,在《赖婚》一折里就着重刻画老夫人的背信弃义,《拷红》一折着重刻画她的冷酷和虚弱。突出老夫人维护封建礼教和门第家声的“不合理”。通过对她这一人物的刻画,使得剧本反封建的主题更为鲜明。
   剧中女主角崔莺莺是一个反封建的典型。她心思灵巧,性格外向。她的叛逆和反抗精神,对爱情的追求和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是性格中十分可贵的、被作者赞颂的思想。反对封建礼教,大胆而不屈从,热情而不退缩,自觉而不被动。她对张生一见钟情,以后就不顾母亲的阻挠,坚持不放弃,冲破阻力全力争取,充分表现了对爱情的执着。如第三本第四折,崔莺莺唱道:“我相思为他,他相思为我,从今后两下里相思都较可……”然而她的人物形象也并非脸谱化,并没有把她写成一个头脑简单的女子。在她的性格描写中,也没有脱离她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而把性格简单化,而是写出了她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虽说一见面便产生好感有了心意,但其后的发展,表达,对张生的观察和考验,以及她对自身封建礼教伦理观念的克服,都是崔莺莺这一人物复杂而细腻性格特征的体现。
   张生在剧中是一个爱情专一的至诚情种。他心地善良,才华横溢。他性格中的大胆体现在虽出身清贫却敢于爱慕相国小姐。在功名利禄和爱情之间,他毫不犹豫地舍弃功名而追求爱情。这些都显示了人物的不俗之处。他终于以至诚和专一赢得了莺莺的爱情,赢得了爱情的最后胜利。在第二本《寺警》一折中,白马解围,又表现出他性格中热情有为和富于正义感的一面。张生是一个被人喜爱的形象,因而他和崔莺莺的爱情博得了读者更深的同情,这也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这种美好意愿与当时对男女婚姻自由的严格禁锢有关,高压之下必有反抗,张生的形象体现了作者进步的民主思想。但若深层地分析,张生的爱情至上观,却也有一定的偏颇之处。纵观历史,不论那朝那代,无论平头百姓还是官吏贵族,生存都是第一要务,吃饭是保持生存的基本条件,工作乃生活的唯一来源。而张生把工作放在爱情之后,这未免有点本末倒置。没有工作,生活何来保障?而博取功名的目的,从根子上、从动物的初始欲望来讲,首先是为了改善生存条件,过上比较理想的日子,其次也就是为百姓谋福祬,为国家效力。历史演进到今天,不管社会制度如何,这一条却始终未变。很显然,张生的思想维度够不上这一标准。他连起码的人生目标也搞不清,把最重要的人生目的弃之不顾,一头钻进谈情说爱不能自拔。从这一层来说,作者的思想还真的是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
   剧中另一个重要人物红娘的形象是王实甫杰出的艺术创造。她在“董西厢”中是一个次要人物,在杂剧中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在整个戏剧冲突的发展中起着一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她热情而富于正义感,纯朴善良,聪明机智,勇敢泼辣。她受崔家恩惠,一心促成崔莺莺的爱情。所以她不仅是促成了崔张二人结合的关键人物,而且也是对老夫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她地位虽低下,但身上却具有一种十分美好的品质和斗争精神。从这个人物的塑造上我们也看到了王实甫进步的民主思想。在这里,其实红娘的用心是好的,希望有情有意的人结合,这是善事是好事。有句俗语说“宁拆一座庙,不坏一桩婚。”她的做法得到肯定是必然而合乎情理的。在以前的历朝历代,媒妁之言仍在婚嫁中起很大作用。只是在老夫人的眼中,红娘这个丫头的做法触犯了自己的利益,应该给以严厉训斥。然而没想到她这种做法反而为红娘的形象增加了光彩。
  
   二、主要段落《长亭送别》简析
  
   《长亭送别》是《西厢记》中最重要的一段,见于全剧第四本第三折,历来脍炙人口,我们学习《西厢记》,不能不对其给以重视。
   这一折戏写在老夫人的逼迫下张生进京去赶考,以获取功名达到要求而实现与崔莺莺结合的愿望。主要内容是写莺莺、红娘和老夫人到十里长亭为进京的张生送行。在古代,大道路途中一般都设有亭子,供行路人休息,有的叫“驿站”,供送信的公职人员休息喂马。在这一折戏中,主要是由崔莺莺一人主唱。唱词充分地表现了一对恋人被迫分离时内心的痛苦和怨恨。戏剧冲突由人物内心独白的形式得到表现。“离人伤感”加上“暮秋天气”,使十里长亭送别倍增凄凉。就在这凄凉气氛和痛苦的内心独白中表现了两种不同思想的对立,戏剧冲突在一个独特的形式中得到发展。老夫人要张生得一个状元回来,以使这门亲事能门第相当而不辱相国家声。但崔莺莺却把两人的美满结合、能得个“并蒂莲”看得比得个状元重要。这从某种角度讲也说得通,家庭毕竟是人生的港湾,官再大,没有一个温馨的家庭也不算完美。“成家立业”,这句俗语说得简单明了,只有成了家才可以立业。当然这种思想在老夫人那儿行不通,在以功名为第一要求的社会氛围中也难站住脚,是一种不太合矩的“另类”。
   但是,在此种思想的支配下,女主角便对因被迫去追求功名而“拆鸳鸯在西下里”发出怨恨的呼声。莺莺那一声声内心痛苦的抒发,都是对阻挠、摧残他爱情的封建思想的控诉与反抗;通过这些抒情性的唱词,有力地加强了反封建的主题。
   同时,在这一折戏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刻画。莺莺的唱词,在怨恨中处处闪现出抗争的锋芒,她敢于针锋相对地提出跟母亲完全不同的认识,其反抗是相当大胆的。但是,作为一个相国小姐,她的反抗和怨恨又表现为一种含蓄深沉的特点,她不仅不能有越礼的行为,同时也与情人离别时因有母亲在旁而不能畅抒情怀,这就显示出她性格中温顺柔弱的一面。
   莺莺的唱词,深刻地揭示了女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反映出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和命运。她的痛苦中,不仅有离愁别绪,而且包含着怕将来被遗弃的隐忧。一方面她盼张生一去功成名遂,这样才能实现他们的美满结合;另一方面又怕张生地位变化后在异乡另有所爱而变心,“停妻再娶”。内心充满了深深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封建社会无数现实的悲剧在莺莺心理上的投射,因而它包含着值得我们重视的社会历史内容。
  
   三、《西厢记》的思想与艺术特色
  
   《西厢记》的思想意义在于它的反封建,主张男女在终身大事上的自主权,自己掌握婚姻走向,婚嫁不能以牺牲个人自由为代价。以崔莺莺一个官宦少女却与平民青年张生相恋且终于结合的故事,抨击封建社会的扼杀自由与人性,歌颂婚姻自主,歌颂掌握自己命运不向封建礼教妥协的精神。这在当时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是作者民主思想的体现。对于以门第为囿、以等级为尺的婚姻观是一个有力地批判。即使在今天,在现代社会,也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摈弃等级观念,不以地位为衡量婚配的标杆,注重感情,以双方互悦互爱为基础,把家庭建立在以精神为主而不是以物质为主的基础上;对于现代社会物欲横流拜金成风的社会现象,对于世风的日渐颓糜,亦不失为一剂很有针对性的良药。物质是生活的基本保障,应该重视,但过分强调甚至夸大其作用,一切以金钱与地位来定夺来取舍;尤其是婚姻,抽掉其中的核心情感这一要素,用物质来代替,势必会产生不愿看到的结果。即使婚嫁之时物裕财丰,一旦有朝一日有了变故,不再“金作屋,笏满床”时,婚姻变味便不可避免,幸福也会烟消云散。

共 11384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刘老师的这篇评析文,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文学评论。其评论文章的特点有如下几点:第一,作者对《西厢记》和《长生殿》两部戏在爱情的性质上、所表达的思想上、人物性格特点上、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其分析是客观的全面的。第二,刘老师在评论这两部戏的时候,做到了好吹说好,坏处说坏这一文学评论的要求。如在分析《长生殿》时,刘老师指出,“不可否认的是,在思想内容上剧本仍存在一定不足。作者没有把对李杨爱情的歌颂和对他们荒淫生活的揭露和政治上的批判很好地统一起来,企图以他们的悔过作为统一矛盾的条件,但目的未达到,是白壁中的微瑕。”“只是上半部很集中紧凑,下半部显得冗漫松散一些。剧中一些插科打诨的句子不够雅致,有点儿低俗味。”第三,刘老师在分析两部戏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例如历代受到人们喜爱的崔张爱情,在真实的现实生活中其实是很少的。这与恩格斯的观点不谋而合。记得恩格斯曾经说过:这类不讲门第的爱情在现实中只不过是一种浪漫主义奇迹。记得恩格斯还说过,爱情只不过是一种奢侈品。《长生殿》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就是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的奢侈品。事实上,失去物质基础的爱情的单纯以男女相悦为基础的爱情多是悲剧。第四、刘老师注意了这两部戏生命力如此之强,是因为其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当今物欲横流,传统的爱情观已经丧失殆尽,代替它的不过是洪水般的物质欲望和色情。这就更显得崔张之类爱情之可贵。第五、刘老师强调了《西厢记》反封建的主题,指出其民主性,说明他特别注意文学作品的思想性。 刘老师读书甚多,善于动脑,其文学评论总有自己的特点。若没有长期的知识积淀是写不出这么好的文学评论的。建议大家虚心学习。(编辑 鲁芒)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鲁芒        2021-12-07 20:25:31
  刘老师读书甚多,善于动脑,其文学评论总有自己的特点。若没有长期的知识积淀是写不出这么好的文学评论的。建议大家虚心学习。
小说作者,也喜欢诗歌和散文。长篇小说《风雨流年》曾获得方正科技杯网络文学大赛月度冠军。主张有感而发,不平则鸣。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2-07 20:35:38
  评析精到,自有所见,独树大旗,领骚江山。平民帝王,爱情高见。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2-07 20:53:24
  非常感谢总编的高评美按!祝冬安!
4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2-07 20:54:23
  十分感谢黄社亲临点评!致礼!
5 楼        文友:瘦马        2021-12-07 21:17:38
  刘老师文学理论功底深厚,文学评论水准很高。学习、致敬。
6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2-07 22:20:49
  感谢瘦马老师对小文的高评!远握冬安!
7 楼        文友:远近        2021-12-08 08:41:45
  刘银科老师评析文精彩,层次分明,条分缕析,使我们更加深了对原著的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 楼        文友:刘银科        2021-12-08 11:17:31
  多谢远近社长莅临留墨!祝冬祺文丰!
9 楼        文友:叶雨        2021-12-13 22:12:36
  平民也好,皇族也好,爱情都是精神上的至高无上。所以也就大同小异了。刘银科老师分析的精确,深刻,读后受益匪浅。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共 9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