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故乡散记(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故乡散记(散文)


作者:江沛言 布衣,304.5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52发表时间:2021-12-08 10:40:39

我老家的村子,名字叫马村,坐落在澄城县西北部的边缘。全村约二百户人家,是个不大不小的村庄。村子自然条件不是太好,东西南三面环沟,多一半耕地为坡地。村里没有水井,人畜饮水主要靠人工打成的水窖和一个大涝池蓄收雨水。南沟底下有一条东西走向的小河,遇到天旱少雨,为村人提供水源。人们的生活,普遍过得很辛苦,却也不乏很充实,很安乐。
   我在我们老家生活到十二岁,就去二三十里地以外的冯原镇念书。初中毕业返乡后,在老家干了不到一年农活,参加了工作,又离开了村子。故乡留给我的记忆,主要是我的青少年时期。
   我们马村自然条件虽说不是多好,但是那时候的村子,自然生态还很原始,风光还是很秀美的。别的不说,仅是夏、秋两季,村子里的一排排槐树,村外的一片片庄稼,沟沟岔岔茂密的树木和花草,加上南沟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或者郁郁葱葱,或者金光灿灿,或者淙淙作响,就令人格外迷醉。也许你不相信,就连我们村里的小道两旁,都生长着绿茸茸的野草和小花。还有,我们马村特有的地理地貌,造就了我们村特别适合枣树生长。几乎每户人家院落,都栽种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枣树。到了田野,尤其是到了东沟西沟南沟的沟沟梁梁、岔岔峁峁,每条土埝的畔畔,全都生长着密密实实的枣树,有疙瘩枣,有镰把枣,有鸡蛋枣,有蜂蜜枣。每年到了枣熟的季节,各家各户的亲戚,都会赶来我们村打枣、吃枣和揹枣。也有外地的枣贩子,会来我们村贩枣。老年人只要说起这件事,总是十分自豪和欣慰,说那时候的县北马村,硬是享誉半个县的著名枣村。
   让我们马村引以为傲的,除了出产枣以外,还有我们马村先人们的超人胆识和睿达的智慧。就我们村的建筑格局来说,由于依着三面沟的沟沿建造,村内巷子的排列,并不十分错落有致。但是我们整个村子,却俨然是个完整、封闭的城堡。我们当地人,习惯居住用青砖箍成的窑洞。窑洞的特点是大而宽敞,冬暖夏凉,且十分坚固,建成后一劳永逸,基本不用维修。旧社会的时候匪患多多,老辈人为了抵御坏人入侵,保卫村庄,他们苦思冥想,祭出高招,在村子四周所有出口,统一箍有硕大结实的青砖窑洞,给窑洞安上半尺薄厚、铆满铁钉的木门,到了晚上,便可将城门关闭起来。以至在村子里面,几乎每条巷子的出口,也都建有同样的门洞,形成大城堡内的小城堡。每到黄昏,将所有城门洞子关闭起来,全村人宛如一家人,严严实实地待在自己家里,安安宁宁地入睡,从而确保了整个村子多年来固若金汤,安然无恙。到了我小时候,新中国已经建立,再也没有什么匪患了,晚上也没有必要关闭城门了。但那十来个城门洞子,都完好地保留着。只是大人们不再操心这件事,也就将它们闲置起来了。我们一帮小娃娃,常会爬到城门洞子的顶上,登高望远和嬉闹玩耍。
   关中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在我们马村,儒家之风深入人心,自古有着十分讲究的礼仪和风俗。全村自东向西,有序居住着姜、阴、李三个姓氏的家族。三个家族各有自己的祠堂。就我们姜姓来讲,据说是祖上三兄弟传承下来的,所以姜姓家族有三个祠堂。我们家这一支为老大所传承,祠堂设在我家巷子东头一个大院里。祠堂有个颇为讲究的门楼,门楼两边是两面砖墙,上面刻有寓意吉祥的图案,墙面正中则是见方三尺大小的两个“福”字。祠堂是一孔长三丈、宽一丈五尺的大窑洞,里面供奉着我们氏族的大祖楼子,祖楼子前面,置有长长的大供桌;安放着一张画有密密麻麻的彩色人像、几乎能够占满窑掌墙面的硕大布像(俗称族影);安放着我们这一支姜姓的族谱。按照既定的规矩,每年轮流会有一户人家,专门负责伺奉和管理祠堂。到了年末,这户人家务必提前将祠堂里里外外打扫干净,给祠堂将春联贴好,将祠堂大门打开,将蜡烛点亮,将柏香燃上,将贡品献上,将族影挂上,将祖楼子内的祖先牌位摆置停当。务必宰杀一头肥猪,除了用于供奉祖先外,会给族内每户人家分割几斤猪肉过年。我十二岁那年春节,正月初一那天,我妈早早地将我叫醒,给我换上新衣服,戴上黑色瓜皮帽子,外面穿上黑色棉袍,由我父亲带着我,随同族里的男人,一同去祠堂给先人烧香、磕头。接着,将与我同一年岁的后生,逐个续写在了我们的族谱上。整个仪式既庄重,又肃穆。祭祖和续写族谱完成后,我们这一支族人,便要去另外两个祠堂给先人烧香和磕头。另外两支姜姓氏族的后人,同样要来我们祠堂祭拜。记得走在路上,我们与另外一支本氏族的人相遇了,大家便面对面地高声致礼,躬身作揖,相互拜年。我们这个村子不是很大,却有着好几座寺庙,另外还有高大的戏台和精致的文章楼等一些古老漂亮的建筑,使得我们整个村子既古风古韵,又文明和谐。
   让我们马村人感到最为骄傲的,当是我们村的小学校——马村小学。这座小学校,是民国时期改造一座大寺庙建成的完全小学。不论是解放前,还是解放后很长一段时期,它都是非常有名气的。这座学校直接隶属县教育局管理,各项设施相当完善。在我们县北这块地面,据说除了我们村北和村东二三十里地之外的冯原镇和王庄镇,各有一座完小外,就只有我们村这座完小了。周围一、二十里地人家的娃娃要想念完小,就必须来我们马村小学念,且必须在学校寄宿。我们当地老一代的文化人当中,多数人是在马村小学受到启蒙教育的。我在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儿,就是跑去学校玩儿,这使得我在很小时,就见识到了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垒球、双杠、单杠、跳箱、跳远、跳高、跳绳、爬绳等不同的体育项目和设施。记得我曾经给自己收藏了许多学生玩坏扔掉的乒乓球、垒球和羽毛毛球等,这些宝贝让我爱不释手,也给我小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喜欢学校和喜欢念书的种子。
   一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世事沧桑,如今我们的村子,原有的祠堂没有了,寺庙没有了,枣树没有了,城门洞子没有了,那个完小也没有了。整个村子,几乎完全被废弃掉了。人们在村北的塬上,重新修建了个的新马村,通上了电,用上了自来水。绝大部分人家,都搬到新村里去住了。塬上的平地,变成了家家户户的责任田,责任田除少许留作庄稼地外,更多的是一片片的苹果园和一笼笼的蔬菜大棚。东、西、南三架沟的坡地里,也被推广种植上了花椒树等经济类的林木。如今村里的年轻人,纷纷跑到外地念书或者打工去了,只有一些年老的人在村里守候着。新建的一座窗明几净的小学校,也没有几个娃娃去那里念书,都想方设法跑到镇上、县城或者更远的地方去念了。一切的一切,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仍然固守在我们家的老院子里。一来因为忙,没有修建新的庄基。二来总觉得,那里是我父母待了一辈子的地方,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有些舍不得离开。2006年5月,我老父亲过世后,单位同事不远数百里来我家里吊唁,事后一次聊天,有个直言的同事笑着说,没想到你们那个村子,七弯八拐、翻沟过河地那么难找?俄而又说,你怎么住了那么个破地方?我愣怔了一下,笑着朝他拱了下手,没有回答他的话。
   马村,是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沟壑村庄,它便是我心心念念的老家和故乡。在那里,有我快乐成长的记忆,有我混沌萌芽的梦想,有我魂牵梦绕的双亲,有我世代相处的乡邻,有我熟稔于心的沟梁岔峁,有我萦怀难忘的美好时光。马村,它就像一颗明珠,嵌进了我的生命里,而我的根,永远扎在那块土地上。

共 290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江沛言先生的散文《故乡散记》,道出了家乡的变化。儿童时期的印象最深,青少年的记忆也是一辈子忘不了的。澄城县西北边缘的马村,是作者的家乡。有河有树有花草,枣树也很多。住的是青砖窑洞,窑洞的特点是大而宽敞,冬暖夏凉,且十分坚固,建成后一劳永逸,基本不用维修。这也是一大特色。儒家之风深入人心,马村自古有着十分讲究的礼仪和风俗。各家有自己的祠堂,村里还有好几座寺庙,还有戏台和文章楼,既古风古韵,又文明和谐。马村小学是寄宿制的学校,有各种体育设施,也开展各种体育项目。半个世纪过去了,村子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有的祠堂没有了,寺庙没有了,枣树没有了,城门洞子没有了,那个完小也没有了。建了一个新马村,有电有自来水,有责任田,有苹果园和蔬菜大棚,坡地种上了花椒树等经济林木,小学校窗明几净,但娃娃少了。一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难忘的村庄,留下了儿时的难忘记忆,这记忆不因环境的变迁而遗忘,更是一份乡情的美好时光。【编辑: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21-12-08 10:44:04
  欣赏江沛言先生的散文佳作,故土难忘,真情永远。感叹时光流逝,人生如梦。中国的变化正是我们各个人故乡的变迁带给我们的感悟。与大家分享一篇思乡散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复1 楼        文友:江沛言        2021-12-09 13:12:15
  谢谢远近社长,您辛苦了!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21-12-08 11:12:54
  难忘的村庄,留下了儿时的难忘记忆,这记忆不因环境的变迁而遗忘,更是一份乡情的美好时光。学习精彩散文
活到老学到老
回复2 楼        文友:江沛言        2021-12-09 13:13:45
  谢谢黄老师!您的作品多而优,是我学习的榜样!
3 楼        文友:静虚散人        2021-12-08 13:38:22
  回味乡情的散文,感受难忘的故乡。学习中……
冰川飞鸿,身体力行!
回复3 楼        文友:江沛言        2021-12-09 13:15:08
  谢谢编辑老师!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