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摆渡】孙婆婆的菜地(散文)

编辑推荐 【摆渡】孙婆婆的菜地(散文)


作者:南国的红豆 布衣,370.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00发表时间:2021-12-08 13:48:00

【摆渡】孙婆婆的菜地(散文)
   “哥哥!”
   “叔叔!”
   “爷爷!”……
   称谓的变化,预示着年龄的渐增。不知不觉,我四十五岁了,正由中年向老年的行列迈进。睡眠时间少了,体力、精力大不如从前了。身体的零件,不是这里出问题,就是那里出状况了。自然而然,一度就有日薄西山的荒凉感和沧桑感。
   孔子曾说:“五十知天命。”想想自己,一生平淡,无大富大贵,也无大灾大难,估计也就是如此了。心里释然,也就接受了生命的老化,倒也乐得顺应这种变化,心安理得地把自己纳入到“老年人”行列。觉得做个老人还蛮不错的,比如每天舞“枪”弄“剑”,坝坝舞,达体舞,晨出暮归,活动活动胳膊腿儿,讲究保养了;做志愿者,老年协会,社区义工,发挥余热,越活越年轻了;读书,写诗,著文章,书店,图书馆,“银发”攒动,“老”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实,我离真正的“老”,还有一段不算太短也不算太长的距离。这种提前介入的心态确实有些不合时宜。不过,这种提前介入让我得以更多地接触到街区里那些“真正的”老年人。让我感触最深的,当然,是孙婆婆。
  
   二
   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活跃在小区里。因女性居多,且都是退休后二度“出征”,我称她们为“娘子军”。她们开荒种菜,在菜地里活出了精彩的晚年人生。她们的生活幸福快乐,舒适安逸,无忧无虑。她们脸上舒展的笑容,像冬天的菊花一样盛开,展示着“老”的魅力、“老”的意义和“老”的精彩。
   “娘子军”的领头人,是孙学兰。她七十二岁。脸胖嘟嘟、光溜溜的,额头上没有一条皱纹;一双小眼睛,炯炯有神;银灰色的齐耳短发,修理得整整齐齐的,整个人看起来根本不像七十多岁的老人,显得飒爽干练;她背不驼,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她口齿伶俐,做事干净麻利;待人特别真诚、热情,乐于助人,与人为善,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好心人,人人叫她:“孙婆婆”。
   孙婆婆是作为三线建设时干部家属,南下来西昌的,在这里生活五十多年了。那时,家里人口多,底子薄,工资收入低,又恰逢困难时期,为了解决一大家人吃菜的难题,又不愿意给组织增加任何的负担、麻烦,那是人人讲究自力更生的年代,孙婆婆和爱人商量一番一拍即合,决定种菜。
   主意好拿,事情难做。想种菜,面临的困难还不真少。作为干部家属南迁,变成城里人,就失去了原有的耕地,想种菜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秋冬时节,青黄不接,孩子们嗷嗷待哺……愁呀,急呀,整宿整宿,孙婆婆睡不着觉。漆黑的夜里,又冷又饿,吱嘎,吱嘎,翻身时硬木床板发出的响声,一直响到天亮。孙婆婆说起这些,现在仍然感慨不已。
   有一天,梅雨散去,太阳出来。孙婆婆一家人外出散步。突然,她眼前一亮,指着前面的一块地,异常兴奋地大声叫嚷道:“我要在这里种菜!”在场的所有人,大眼瞪小眼,面面相觑,都以为她疯了。她爱人还跑过来,摸摸她的额头,嘟囔道:“没有发烧呀。”
   孙婆婆手指的那块地,荒废多年了,到处是残垣断壁,以前是职工宿舍楼用地,根本不适合用来种菜。可孙婆婆说出口了,就非干不可。她相信:困难总比办法多。熟悉孙婆婆的人都知道,一旦她拿定主意了,九条牛都拉不回来。
   “那是没辙了,完全是被生活逼出来的。”每每在我面前说起开荒种菜的日子,孙婆婆仍记忆犹新,叹息之后,总是流露出一种淡然。他们那一代人,是奋斗拼搏的一代,愚公移山白手起家是那个时代的特色。在他们面前,似乎就没有什么艰难可言。
   于是,爱人抡大锤,孙婆婆掌长钢钎,一点,又一点,敲烂了厚厚的水泥板。用背背,用肩挑,将所有水泥块和石头清理干净,再回填泥土。开辟一块二十来个平方像模像样的菜地,最少都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长一点则需要三五个月,若遇到难啃的“骨头”,花费大半年时间,也不在少数。而孙婆婆他们,每个星期只有周末的一天时间,边开荒边种菜,边种菜边开荒。在孙婆婆和爱人的带动下,附近的职工家属,全员出动,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一小块,一小块田字型的菜地。人多了,菜地由小变大,由少积多,由块成片,菜地变成了一个大菜园子。在物质极度匮乏之时,解决了“菜篮子”问题,是立了大功的。到现在,很多人因此受益。孙婆婆带头开辟菜园子,用辛勤劳动解决生活问题,赢得了大家的赞扬和尊重。
   “哎……上班,带娃,开荒种菜。渴了,喝一口凉白开。饿了,啃几口硬梆梆的窝窝头。晚上,倒头就睡。早上醒来,手脚酸麻,浑身像散了架似的。就是这样,还得咬牙坚持,不种菜没有吃的,日子就过不下去。小董呀,当时的日子,真的苦呀!”孙婆婆讲述开荒种地的艰难,很是动情,她用手抹了抹眼睛,掌心里湿漉漉的。额头前随风摆动的银发,飞来飞去,惹得我也泪水在眼眶里涌动。
   “不过啊,值得!”孙婆婆忽然笑了。
  
   三
   在这一带种菜的人,都是左邻右舍,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熟人,因“劳动”结缘,也因“劳动”而成为好友。
   早上八九点,或下午六七点,不需要“队长口哨”的催促,不要记“工分”来监督,一个,两个,不大一会儿,就像事先约好似的,人们陆陆续续来到菜地里。拔草、挖地,种菜,浇水,施肥。开始,她们先在地里各自忙活。剩下的活不多了,三三两两,就聚在一起,说一些“悄悄话”。她们聚在一起,经常切磋种菜技艺,在暗中相互比一比,哪个弄来的肥料好,哪家种的菜最好。她们聚在一起,开诚布公,交换菜种,分享学来的种菜新技术。黄阿姨就曾手把手向我教授如何分辨花瓣的雌雄,如何给南瓜花朵进行人工授粉。她们聚在一起,最大的快乐,最乐意做的事,就是与人分享劳动成果。今天,她送给我一棵大白菜,明天我“还”她两斤胡萝卜。快乐,她们相互分享,困难,它们共同克服。孙婆婆打一个电话:“马老汉去放水了,赶快来。”一传十,十传百。不到一袋烟的功夫,这好消息就不胫而走,家户喻晓。肩挑,手提,你来我往,熙熙攘攘,不大的地方,呈现出一派热闹的劳动景象。她们聚在一起,谈笑风生,团结友爱,尊老爱幼,互帮互助,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娘子军里,年纪最大的周婆婆,身高近一米八,留着男士的平头;长长的脸上,青筋毕露手臂及手背上长满了老年斑,今年八十九岁了,行动异常缓慢,走路迈着碎步,颤颤巍巍的。她爱人九十一岁了,儿女都退休了,重孙上学读书了,是四世同堂。她老两口种菜,孩子们一致坚决反对,担心他俩出现闪失。但她老两口子闲不住,就背着孩子们,悄悄跑进菜地,继续种菜。
   “年纪大了,不中用了。耳朵不太好使了,人也看不清了。”遇见周婆婆,刚与她打招呼,她就竹筒倒豆子,一股脑向我诉苦。每每看见周婆婆来桥下提水,所有人都会放下手里的活,像接力赛的,争着抢着帮她提水,唯恐落在后面。最积极,最热情,还是孙婆婆,她不仅把水提到周婆婆地里,还帮她浇水。
   “谢谢啦,这让我……怎么好意思呢。谢谢啦,这让我……怎么好意思呢。”周婆婆颤颤巍巍,紧跟在孙婆婆后面。
   周婆婆退休前,在西昌自来水厂工作。文革期间,帮派林立,武斗频繁,工厂、学校处于瘫痪之中。“水不能断,它关系到西昌千家万户的生活。”领导一句话,就把准备和工友一道离开的周婆婆留下来了。一个水站,一个人,连轴转,一干就一个多月。说起这些事,周婆婆满是自豪。
   周婆婆说:“现在退休了,养老金逐步提高了,儿女都有工作,现在日子好过了,感谢党,感谢国家。但过去的日子,真苦,真难……哎,不提了。”周婆婆一边说,一边慢慢走了。阳光下,她离去的身影,像极了一棵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柏树,坚强而倔强,特别让人感动。其实,这些老年人,都是这座城市的建设者、劳动者,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发展做出过贡献。他们之所以还要走进菜地,就是丢不掉建设者的情怀与劳动者的本色。
   受过孙婆婆无私馈赠的,不止年事已高的周婆婆。孙婆婆不仅把自己种的菜送给别人,还把历经千辛万苦,开垦出来的地送人。
   “这块地,是我送给小张家的。”
   “那块地,是我送给会计大刘家的。”
   “最大,最好那一块,是我送给胡大姐家的。他丈夫工作中受了工伤,失去劳动的能力。”指着一畦畦菜地,说起菜地的来龙去脉,孙婆婆如数家珍。
   “这么好的地,都送人了,可惜了。”我突然心疼起来,就像割身上的肉一样。毕竟,这些地倾注了孙婆婆多年的心血。
   “后来,人老了,老伴走了,种不了,很多地只能送人了。”孙婆婆停顿了一会,继续补充道。从她的闪烁的眼神里,我读出一种无奈,一种不舍,当然,也有自豪。
   受到恩惠最多的是刚加入“娘子军”的新成员——我的岳母。她年龄最小的,不过,今年也满六十三岁了。从教师岗位退休后,一直帮我们带小孩。闲暇无事,想种菜,就花了两百块钱,租了一块二十来个平方的菜地,刚好与孙婆婆的菜地相邻。
   作为“新邻居”,自然会成为“娘子军”的新宠。有人送来菜籽,有人拿来白菜苗,有人传授种菜经验,有人指引去哪里挑水、担粪……孙婆婆举起锄头,挖地,碎土,种苗,就像进自己的菜地,干自己的活。劳动时间长了,喘气声越来越重,她就站着休息一会。若想换她,孙婆婆会使劲朝你摇手:“没事,没事,休息一会就好。”还有王姐、谢阿姨婆等一干人,以这样的方式,热烈欢迎她们的新成员。没过几天,人生地不熟的岳母,不仅和这些老年人成了好朋友,也很快就摸清了种菜的门道,种菜技术,日益精进。于是,她也开始早出晚归,爱上了那块土地。
   莴笋、白菜、南瓜,豌豆尖、四季豆……每次从地里回来,岳母成了魔术师,总能从塑料袋里掏出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
   “哪里来的?”妻子一脸疑惑。
   “豌豆尖孙婆婆送的,南瓜王姐给的,莴笋李阿姨摘的……我不要,她们非要给。”岳母有些难为情。
   “哇,又有好吃的了。我要吃番茄炒鸡蛋!”儿子看红彤彤、个大皮薄的西红柿,眼睛放光,手舞足蹈,上蹦下跳。
  
   四
   自家种的菜,色泽鲜艳,入口,一阵清香迎面扑来。菜种得最好,还是孙婆婆,这是所有人公认的。
   孙婆婆种的菜,全部是用来自己吃的,讲究绿色环保,追求原生态的健康。她种菜一直坚持两个原则:只施有机肥,绝不用化肥;用干净水,绝不用污染了的水。为了弄到种菜所需大量有机肥,每周冲洗一次公厕,或去养鸡养猪人家乞要,对年轻力壮的年轻人,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对年过七旬的老人,更不是容易的事了。
   除此之外,种菜的每一道工序,都严格把关。“瞧瞧,毛毛燥燥的,像你这样,能种得好菜呀。”我干活,孙婆婆是看不惯的,总微笑着责怪一番。在她的菜地里,每一个石子,每一根小木棍,遗留的薄膜碎片,都拣得干干净净。孙婆婆做这些的时候,非常专注,非常认真,完全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与蔬菜争夺养分的杂草,孙婆婆一向深恶痛绝,见一根拔一根。每一块泥块都要敲碎,整块地要平整得如同光滑的镜子;打菜窝子,深浅相同,大小一致,纵横都在一条线上;播种前先施底肥,盖土,浇水,撒种,撒灶灰,铺遮阳布,每一个步骤不能少,顺序更不能乱的。浇水,搭架子,修路,地里似乎有忙不完的活,随时去地里,都能看到她的身影。
   菠菜、红薯,茼蒿菜,胡萝卜……各种蔬菜,应有尽有,孙婆婆种的蔬菜,品种最全,长势最喜人。我曾看见,孙婆婆培育的丝瓜种,足有一尺来长,大碗口般粗,五六斤重,是极为少见的。
   和孙婆婆接触时间长了,无形中会被感化的。
   一次去菜地,看见孙婆婆正地里忙活,她把瘦小、低矮的白菜全拔了。我说:“这些菜,长长就好了。”
   “这些留着没用,它们耗费养份多了,影响其它白菜的生长。”孙婆婆头也没抬,继续干活。一片不起眼的菜地里,没有多少文化的孙婆婆竟然通晓“优选法”这样深刻的科学道理和相关自然法则,让我敬佩不已,果然是应了那句话——劳动出智慧。
   “这块地,地肥,取水方便,适合种白菜、莴笋和豌豆,好好干,够一家人吃的了。山上的地缺水严重,只适合雨季种玉米。”孙婆婆见我对种地感兴趣,就不厌其烦地向我这个门外汉传授如何种菜,种什么菜。
   “菜长得还不好,就看阳光足不足,水份够不够,肥料好不好!”每逢我来到菜地里,孙婆婆就站在一旁悉心指导。她教我把丝瓜架搭在向阳的地方,去除遮挡阳光的枝叶、杂草,督促我积攒肥料,还特意找了几个大塑料桶,让我储存水,备不时之需。孙婆婆倾囊相授,让我取了“巧”,种菜时少走了很多弯路。
   孙婆婆的爱心是博大的,她还把菜送给许多邻居。而且一般都是把好的送人,把长相不好的留给自己。

共 608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一篇很有味道的散文作品。散文讲述了“我”的邻居孙婆婆开荒种菜的经过,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和生命的意义。其实,作者未老先衰的征状表现,是当下一种流行现象,中年人感觉体力、精力不支,应该是在时代快节奏的进程中一种不适应的表现,归根到底是心理征兆,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散文通过讲述孙婆婆的种菜经历,告诉读者生命力是旺盛的,快乐的,这就在于你的心态如何。而劳动,则是转变和调整心态的有效路径。诚如作者文末所言“长寿的秘方,就是劳动。快乐的秘方,也是劳动。在劳动中,收获的不仅是成果,还有好心情,好身体,以及人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的关系和协作精神。”作品歌颂劳动,赞美劳动者,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敬慕。具有积极的人生和社会意义。散文语言朴实,注重对话描写,也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形象(如孙婆婆),孙婆婆的勤劳、善良、豁达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散文首尾照应,通过篇末我的自省和感悟,照应开头的思想情绪,形成强烈对比,深化主题。感谢作者赐稿摆渡,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沙漠孤月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沙漠孤月清        2021-12-08 13:49:56
  很有蕴含和情感的一篇散文作品,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导向,值得我们深思。欣赏红豆作品。
2 楼        文友:施起        2021-12-08 14:52:53
  很不错的一篇乐观向上的散文,给人正能量
3 楼        文友:木语杉言        2021-12-08 14:53:04
  在生活气息中感悟积极向上的力量,拜读佳作,向老师学习。
4 楼        文友:南国的红豆        2021-12-08 14:54:37
  谢谢沙社长的精心编辑及指导。生活,有所求,有所不求,有舍有得。希望像这些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老人,在劳动中获得快乐。
5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1-12-08 16:22:16
  本文通过平凡的市井生活,让我们看到一位勤劳热情的“孙婆婆”,文章充满活力,令人耳目一新。
6 楼        文友:月亮之巅        2021-12-08 16:33:13
  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用什么方式把他们的朴实、勤劳、真诚与善良表现出来,作者构思清晰,文笔流畅,自然而然地从生活点滴中体现。拜读,欣赏,学习,点赞。
7 楼        文友:覃敏善        2021-12-08 16:36:05
  很耐品的一篇散文,朴实的语言,纯粹的感情,从日常生活中悟出生命的真谛,好文欣赏学习!
8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1-12-08 16:38:12
  一群老年人开荒种地,左邻右舍齐劳动。我们渐渐也步入老年,体力,精力,热情在衰减,但是生活仍将继续,我们需要仍旧以火热的心去过好每一天。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9 楼        文友:静净        2021-12-08 18:29:07
  老而不废,从孙婆婆种菜,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并从中领悟到“活动”,要想活得更好,就必须劳动。文章以小见大,爱人爱己。欣赏点赞!
10 楼        文友:天涯暮归女        2021-12-08 19:12:39
  只要有阳光有土地有耕耘,就一定有收获有快乐,好文欣赏!
共 13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