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现代人:何不把焦虑变成企盼?(散文)
今天,听朋友讲到,本期开学来,他们县城已经发生了两起初中学生自杀事件,而且两个学生都还算是成绩优秀的学生!听罢,作为初中教师的我十分震惊,心情久久不能平息!
真是无巧不成书,昨晚我偶然读到文友黄老师的散文《童“痕”》,也是感动连连。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南偏僻农村生活十分困难,吃不饱、穿不暖,但是少年儿童们却在苦难的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乐趣,并对未来充满了无限美好的想像和向往。今天,物质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少年们却为何没有快乐且对明天也毫不眷恋了呢?两相结合,我突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现代人何不把焦虑变成企盼?
从心理学上讲,焦虑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务的价值特性出现严重恶化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其中含有着急、挂念、紧张、不安、忧愁、恐慌、烦恼、不愉快等成分。与之相反的情感形式为企盼。企盼是人对现实或未来事务的价值特性出现明显利好趋势所产生的情感反映,和焦虑相反,企盼让人愉快。
散文《童“痕”》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少年儿童的苦乐生活。事实表明,我们五0、六0、七0后的少年生活状态就是那样的,我们的成长之路就是企盼多1过焦虑的!而且大多数的企盼都在后来的生活中逐步变成现实。是的,这样的企盼让人充满了向上的力量,根本不致于堕落、颓废。那么,我们的00后、10后、20后,又为什么会背上了沉重的焦虑呢?
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前的人们对现实或未来社会发展的预期存在明显误判,或者说我们的期望值太过高了。误判在于,我们的下一代,他们成年后所面临的社会情境,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激烈的就业竞争,那么巨大的收入差距。两个原因,一是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劳动力紧缺。所以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就业。二是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正在逐步建成现代化,共同富裕正进入必须有实质性进展的阶段。中产阶层要壮大,另外两头要缩小,这都是十分利好的社会前景啊!为什么我们大家看不到呢?或者看到了不相信呢?如果我们看到了且相信了,还会焦虑吗?而且不正好就从焦虑变成了企盼吗?
当然也可能是我们的期望值太过高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愿当然可以理解。但什么是龙、什么是凤?也就是人才观的问题。非得要成名成家,非得要当大官、挣大钱,非得要光宗耀祖?如此,的确值得焦虑。人的天赋资质各不相同,不是每个人都有成为大家的天份。有研究表明“每百人才有三个天才”。我们要赞赏孩子的优秀,也要悦纳孩子的平庸。社会对人才、人力的需求也是分门别类、分层次的,既要有科学家不断探索未知,开创未来,也要有农民、工人运用已知的知识技能进行生产,解决我们的生存现实;既要有领导人管理者,也要有生产者服务员。这也就决定了就算人人都是天才也不可能人人都会成为你想像中的龙凤。承认先天禀赋以及后天社会机遇的不同,就不应有过高的期待。而且人生是一个漫长的随机过程,何必在一开始就预设结果呢?更何况,人生活的不就是一个过程吗?老盯着结果看还有什么生趣呢?所以庸人自扰式的焦虑当休矣!代之以五彩缤纷的美好生活企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