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独处之美古诗寻(赏析)
独处,不仅仅与悲伤有关联,也有很美好的一面,也可以让人心旷神怡,悠闲恬静,其乐融融。古代诗人早就通过自己所写的诗词,具象展示了独处的美好意境,形象诠释了独处的美学意义。
一、独处更有益于发现美
北宋诗人林逋有七律《山园小梅》,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被誉为咏梅绝唱。上句写梅影,下句写梅香。梅枝纵横交错,疏落有致,倒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轻悠淡远的梅香,在黄昏的月光之下,悄然漂漾。
此番摄人魂魄的美景,非独处不可得也。黄昏月色下,清静池塘旁,一个人,悄然独步,脚步轻盈,充分调动视觉和嗅觉感官,更关键的是,心神恬静到极致,空灵到极致,才会捕捉美好,且心有灵犀,心领神会。这也说明,独处,才能心静,心静才能心净,心净才能使美的境界在心中放大,摄取,留存。
二、独处可以使心灵升华
魏晋陶渊明《饮酒》一诗前四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袒露诗人能够超然出世的原因。远离世俗喧嚣,车马喧闹,在清新自然的乡野,诗人的心灵,淘洗净化。“车马喧”,不仅是具象事物,也是象征,它象征了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仕途社会。宁静在我心,我心恬静淡然,外边的世界就恬静淡然。关键是要有超脱自在的生活态度。
五到八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隐逸生活的乐趣。主题的情绪外化为美丽的自然图景,“一切景语皆情语”,极写诗人心与物遇,物我两忘悠闲超脱的心态。
九句或十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全诗的总结和升华,在物我两忘和同构中,诗人领悟到人生“真意”,何为“真意”?他没说出来,但从他前面的描写和抒情中,可以揣摩得出:有如此美妙幽邈的境界,有如此恬淡悠闲的归隐生活,又何必要在仕途官场煎熬生命,又何必要为五斗米折腰?从这两句诗里,可以品味出老庄哲学的味道,可以感悟出禅宗的大彻大悟。
心思恬静,悠然独处,物我两忘,才自然而然有了形而上的哲学思辩,人生思考。
三、独处可以有心灵对话
北宋苏轼的代表作之一《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典型的自我心灵对话。
开篇“莫听穿林打叶声”,奇峰突起,看似突兀,细细读完全词,才会领悟到,这一句,总领全词。
全词是诗人的心灵对话,是一个自我对另一个自我的开导和劝勉。
诗人在内心里将自己分裂为二。
一个自我,在凄风苦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跌跌撞撞,踽踽独行,凄凄惨惨戚戚。这恰是苏轼在现实生活遭遇的象征性描写,乌台诗案,党锢之祸,政治上的腥风血雨,接踵而至;坐牢,贬黜,一连串的挫折打击,真的是颠沛困顿,风雨飘摇。
而另一个自我,以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细致开导不堪重负的自我:不要困惑于“料峭春风”的“穿林打叶声”,也不要困顿于萧瑟寂寥的凄风冷雨,只管身披蓑衣,手拄竹杖,脚著芒鞋,轻吟长啸,闲庭信步,徐徐前行。一路走过,回头望去,“山头斜照却相迎”,刚刚还一派萧瑟的山头,却烟雨迷蒙,被斜阳霞光笼罩,美不胜收。归来后,回望一路走过的烟雨凄迷的路途,真的是风雨阴晴都无所谓啊!
对坎坷人生的坦然,对世俗人世的超然,都在这首词里诗意化,使两个自我的对话,有了多姿多彩精妙绝伦的艺术美。
这种心灵对话,只能是在走过风雨踏过坎坷之后,一个人,屏心静息,潜思默想,才会有的宠辱不惊得失随意的超然境界啊!
四、独处才能享受悠闲
唐代诗人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明白如话,如今大多数小学生都会背。
无疑,诗中前两句,所描写的西塞山前春天的景色,优美可人。悠闲飞翔的白鹭,满山绚烂的桃花,清澈流水里,欢快游弋的肥美的鳜鱼,组合一切,是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
在这优美的画卷里,有一位渔翁,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蓑衣,陶醉于湖光山色,任凭斜风吹来,细雨拂面,毫无归去之意。
很明显,这是一个人独处欣赏到的美景,是一个人独处领略到的诗意,是一个人独处享受到的悠闲。
五、独处才可以酝酿诗意
李白《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这首诗前两句中,“尽”、“闲”两个字,塑造极其宁静的境界。天空众鸟,飞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远,终于杳无踪影,天地之间,格外清静。一片孤云,悠悠闲闲,飘然而去,天地之间,空灵幽静。“鸟”与“云”,似乎都不愿与诗人为伴,先后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片苍茫辽阔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身体,更显渺小;心灵,更觉孤独。
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为表现自己的孤独寂寞,有意创设的苍茫空间。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不禁让我们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目送众鸟、孤云渐渐远遁,只剩下他自己,依旧孤坐敬亭山,与敬亭山心灵对话。这两句诗,间接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清幽静谧的。
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归去,也不想归去,他久久凝望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注视自己。山与人之间,默然对话,彼此情感,无缝衔接。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他将自己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人生遭遇,投射于寂寥空旷的天地之间。
毋庸讳言,闭关打坐一般,长时间独处静坐,悠然恬静,欣赏大自然的物象美景,才能渐渐使杂念尽散,心思沉静,挖掘出平时不易察觉的人生况味,创设出超凡脱俗的奇妙意境,创造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精美诗意。
大哥对文字的把控和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很令我佩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