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桥头驻足(散文)
让父母带着读书的小孩,因为开店,搬住到镇上。路口,他们嫌租金贵,也随便说太吵,另择住处。搬到桥头,又是父老战友的房子,桥下边还有一口井。只要他们乐意,也就随了。
同时,回老家,也是回他们的住处。有事没事的,桥头散散步。而今天,只因桥边的一幢房子,已推为平地。站在桥头,能放眼望去,至一条街转角……
石板路,又出现在面前。每次上街,过了桥,直接转下,市场从桥下开始延伸。一条路,也是一条街,只见住户门口摆放着一个小匣子,里面放着针,线,小镜子之类的小东西,有的也见走进房子里面去,吃点心,喝点小酒之类的。但我上街,也就二千米左右,都是早饭后赶圩,故也没想到吃什么。
记忆犹新的是有一次,和妈与妹一起在街上,偶遇大姑父,无以言表的高兴,姑夫也是一样吧,非要给我们买几个包子,那时候,吃个包子,也稀罕。
一条街转角过去,右手边,出现专卖肉的亭子,我们一般,只是路过,没下去过。同时,走此街,我记得是当时,常常眯着眼睛经过,人太多,只要随着上前,一会把你带到别一个拐弯处。
左手边又是一座专门米糠交易的亭子。当然,我还是半睛半闭眼的随向前。走到头,就是电影院。小学(一至四年级),完小(五六年级)及初中,六一,学校都包场过电影。
更值得留恋的是,五六年级及初中至后来,每年正月初一,拿着压岁钱的红包上街,看电影,偶尔还有意外的惊喜,遇到同学。那时,不似现在的方便,一个号码,世界各地能见见,聊聊天。当时,只能面对面说说话。看到男同学,远远的笑笑,也算打招呼,足足能让那一天都是开心快乐的。
那时候的快乐很简单,一个人上街,转转,帮妈妈买点她漏买的针线,或带点自己需要的小东西,也算上了一趟街。深刻的一次砍价:上初中时,一起和同学上街,买一面小镜子,当时卖镜头的老人开价三角一,也许她是故意的,拖个尾巴,让你还价。我听了,立刻还口:三角吧。她乐意的递给我,我高兴的接过来。当时一分钱能买一粒糖。
街上转悠转悠,当然还有一个大地方,此地是竹子制品专交易的地方。那时竹筐,竹蓝子,竹筛子,及扁担,扫把等家常用品。
还记得那时候,暑假时段,不想去找猪草。就提个蓝子上街,捡西瓜皮。那时也不似现在,整个买回家吃。一般都是大个的,买点吃,边走边吃,把皮丢地上了。但是,也怕踫到同学,不好意思。到后来,还是不上街捡了。
市场,应该也是练胆子的地方吧。有一次,妈妈忙的走不开,而又有一些秧苗要卖掉,她用蓝子装好让我跟着伯伯婶婶她们一起上街,我不肯,怕遇见熟人。后来,是妹妹跟着去的。当时的我,很沉默寡言,不爱与人打招呼。
天渐渐暗了,把遥远的自己拉回,本来路不宽,但新建的房子,还是尽量把二楼往路上凸出,也还能见到旧房子,已剥削残留的挡屋窗的,都是与路边平着的,现在的人有钱了吗,嫌地方小,又还是别的……只见路,越来越小。
常常是情不自禁,也是你们的陪伴和鞭策,不断学习
感恩有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