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东篱】王勃之殇(赏析)
一
唐上元三年(676年)秋。碧云天,黄叶地。
碧波万顷的北部湾上,海鸥飞处,帆影点点,渔舟唱晚。一个气宇不凡而又一脸忧郁的诗人伫立在船头暗自神伤,他怔怔地望着在浪花上与落霞齐飞的海鸟,共长天一色的海水,强忍心中无限的忧伤和无奈,最后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展臂如翅,闭上双眼,毅然跳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彼时,夕阳如血,海风如诉。
这个人,叫王勃。当他的青春化为一只海鸟冲天飞去的那一刻,生命的年轮永远定格在了26岁。
我在脑海中想象了千万次,最后确定,王勃告别世界的那一刻,应该是这样的,从容且诗意。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共称“初唐四杰”,与王维、王昌龄并称“三王”。
他是那么幸运。王勃出身于一个世代官宦的书香门第。自他的八世祖王玄则起,他的先人皆是为官一方、著述等身的显赫之人。其祖父王通,是隋朝大学者、大教育家,乃蜀王侍读,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畴,系唐朝太常博士、雍州司功齐二州长史,撰《王氏家书杂录》。王勃一家七兄弟,他排名老三,长兄为泾州刺史,次兄为史部侍朗,四弟为御史,五弟为谏议大夫,六弟为博士,个个皆是立德立功的国之栋梁,人人都是立论立言的邦之精英。这样的家庭,出来一个天之骄子,也就不足为怪了。
他是那么有才。王勃自小就有“神童”之誉。《旧唐书》载:“(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株树也。”与王勃同为“初唐四杰”的杨炯云:“(王勃)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十二岁至十四岁,他还跟随曹元在长安学过医,研读过《周易》《黄帝内经》和《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他是历史上极为罕见的未冠而仕的少年英才,乾封初年(666年),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同年,十六岁的王勃应幽素科试及第,被授朝散郎,成为大唐帝国最为年少的朝庭官员。
然而,他又是那么的不幸。少年得志的王勃,后因恃才放旷,得意忘形,终使锦绣仕途毁于一旦,并祸及老父被贬万里之远。上元三年,满怀愧疚自责的王勃只身到交趾探望父亲后,在返航的帆船中,万念俱灰,纵身一跃,把自己葬入了茫茫大海。
一样的海水,一样的天空。帆去帆归,诗人不再。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流星,在大唐灿烂的星河中消失了。
纵观王勃其人,他简直就是一个天纵奇才和天妒英才的复合体。少年得志的是他,青春早凋的也是他;才高八斗的是他,自矜自怜的也是他;洒脱不羁的是他,怯懦谄媚的也是他;雄放豪迈的是他,苍凉沉郁也是他;春风得意的是他,失意彷徨的还是他。
王勃的诗赋和人生,瑰丽英迈而又坎坷曲折,品读之,婉惜之余,令人感慨。
二
查阅各类典籍,说王勃是于归途之中,因在海上遇到狂风巨浪,从而落海受惊悚而被吓死的。
对此,我是一万个不认同。我坚定地认为:诗人,可以是孤独者,可以是忧郁者,也可以是遍体鳞伤的受难者,但绝对不会是一个胆小懦弱的人。
若不相信?那么就请列位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诗人吧。
无独有偶,千年之后,也就是公元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早晨。阳光明媚,春暖花开。一个身材瘦削的年轻人从从容容地躺在铁轨上,他头枕一本泛了黄的《圣经》,睁着一双忧伤的眼睛,静静地望着天上悠悠飘荡的云,听着耳边轻吟浅唱的风。远处,一列火车正如风雷般呼啸而至。他就那样优伤着,又微笑着,一直静卧在硬冷的铁轨上,在心里默默地说:“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这样,他悄悄地走了,就如他悄悄地来,任凭滚滚的车轮,把他的一腔热血溅成满天姹紫嫣红的朝霞。这个敢于卧轨自杀的诗人,叫海子,是年仅25岁。
这就是诗人。
诗人是属于诗歌的。生似诗,死如歌。他们把生死轮回皆视同是诗歌的旅行。他们的肉体走了,但诗魂却永远与世长存。诗人天生是浪漫的,浪漫至极就会变成彻底的固执。灿若夏花是一种至美的诗意。或抑他们顽固地坚持——那些在风中飞来飞去的诗句,只有经过生命之血的润泽,才能变得更加不朽。因而,诗人之死,往往是不须任何理由的。情到深处人孤独,诗到高处不胜寒啊!
多少年过去,这个世界一切都在改变,诗歌也在改变。唯一不变的,是诗人的性格。
王勃死于南海,这是毋庸置疑的。时至今日,我们没有必要再去争论他究竟是被溺死的,还是被吓死的?然而,去追溯造成王勃人生悲剧的真正原因,却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有人认为,王勃之殇,缘于一种病。说白了,他是一个抑郁症患者。我说,非也!因为王勃是个心胸非常开阔豁达的人。
据考,王勃现存诗作80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90多篇。他的诗歌以五律和五绝见长。他的送别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一扫前人惜别伤离的低沉之气。胡应麟夸他首开盛唐、中唐诗词文化的妙境,他的才气是唐代诗歌的开山祖师。现代大作家郑振铎则盛赞他为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其代表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诗云: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通篇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幻无穷,仿佛在一幅小画上,隐藏着丘壑万千,风光无限。首联便出手不凡:伫立长安,远望西川,云山万里,苍茫无限,心潮激荡。一个“望”字,使句势流远,气韵流长,缱绻之情充盈字里行间,构成了豪迈寥阔的诗歌意境,营造了别开生面的送别氛围。诗家说,此句的风格,既有别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苍凉;又有别于“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的凄怆犹疑;更有别于“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的悱恻缠绕。自古人生伤别离,但王勃却是难得的豁达开朗。颔联是描写两位挚友依依惜别之情的。当时的王勃,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对远行的朋友说,兄弟呀,今天与你离别,我心中的千滋百味和你是一样一样的,咱们都是漂泊在外苦求功名的人,必须要志存高远去走四方啊!莫徘徊,莫伤感,兄弟你就大胆地往前走吧!颈联更是石破天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何等豪迈宏放的诗句呵!黄金易得,知音难觅,高山流水,山水相依。是的,真正的知己无须朝夕相伴,时时处处总是心心相印的,即使各自天涯亦犹在身边。此句富有哲理意味,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引起了世人的共鸣。有人认为,这比曹子建的“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要显得更加自然流畅。
这首诗,语言朴实,阳光向上,全篇句句在叙事,而又句句总关情,堪称送别诗之绝品。胡应麟在《诗薮》中云:“大历以还,易空疏而难典赡;景龙之际,难雅洁而易浮华。盖齐、梁代降,沿袭绮靡,非大有神情,胡能荡涤。唐初五言律,惟王勃‘城阙辅三秦’等作,终篇不著景物,而兴家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境。”
我想,若是一个患有抑郁症的人,是绝不可能写出如此豪迈情怀的送别诗的。
三
有人说,王勃之所以如昙花一现,主要是由于他成名过早,才思枯竭,江郎才尽。此言,我认为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王勃不仅擅诗,更是一个骈赋圣手。他的辞赋,在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最经典的,是那篇被人们誉为“孤骈赋文盖全唐”的《滕王阁序》。
话说公元675年重阳节,滕王阁重建竣工,洪州都督阎伯屿大宴宾客。是日,焕然一新的滕王阁内群贤毕至,名士云集,恰逢南下至交趾探父的王勃路过南昌,便应邀赴宴。
席间,自命不凡的老阎自个出题,令其婿吴子章为新阁作序,意欲以彰其名。不料,正在假意谦让之际,酒至微醺的王勃却提笔就作。老阎甚是不快,以更衣为名,愤然离席,专会人伺其下笔。初闻“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老阎眯眼冷笑,觉得并不咋的,亦是老生常谈,不亦为然。接下来“台隍枕夷夏之郊,宾主尽东南之美”,老阎闻之,白胡子一吹,惟唔了一声,还是沉吟不语。以及“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老阎被惊着了,眼珠子差点要夺眶而出,掠把胡须喝彩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据说,后来唐高宗李治也读到了这篇骈文,不禁拍案惊奇:“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遂欲召王勃回京做官,当他获知王勃彼时已身葬南海时,连叹三声:“可惜!可惜!可惜!”
关于《滕王阁序》的艺术成就,自然是众口烁金了,毋需笔者多言。此骈通篇共773个字,字字珠玑,句句锦绣,如果全文赏析,我担心太耗费看官们的宝贵时间,今天就从中摘取三句精华,与大家共享。
其一:“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两句,足见王勃思维和笔触的灵动及流丽。王勃写景,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是着力表现山光水色的色彩变幻:幽幽寒潭,积水退尽,如镜如玉,一片清明;夕照秋山,雾霭笼罩,色彩斑斓,紫气升腾。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其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两句素称经典的经典。上青天下碧水,天水上下相接,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鹭自下而上,相映增辉。作者以独特的视觉,信手拈来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四个秋象,高低起伏,动静结合,用通感的手法构成了一幅绝妙至极的大江秋景图。更为绝妙的是,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这亦是王勃骈文的一大亮点。
其三:“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高人评曰,这是全文最富有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是在最黑暗的逆境中也不消沉放弃。而彼时的王勃正怀才不遇,身陷囹圄,但仍有此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滕王阁序》是千年孤独的神来之作。有人曾将《滕王阁序》与《岳阳楼记》作比较,认为《滕王阁序》要胜一筹。要知道,《滕王阁序》是小王在酒后现场即兴创作、一气呵成的;而老范的《岳阳楼记》则是经长时间推敲打磨而就的,单凭此,就足以让老范“望王兴叹”。
列位试想,一个江郎才尽之人,焉能在大庭广众之下,信手拈来,写成这千古绝唱?
还有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说王勃是个恃才自傲,目空一切,智商飞天,情商入地的主。对此,我也不赞同。其实吧,若论溜须拍马的手段,如果说王勃是大唐老二,绝对无人敢称第一。
有《乾元殿颂》为证。据说,此骈乃王勃十六岁所作。他在文中首先赞美了大唐的壮丽山河,云:“臣闻鹏霄之上,琼都开紫帝之庭;鳌纪下清,珍野辟黄灵之馆;兼山配仙,照鸾阙於霞标;荐水涵元,湛骊宫於雾壑;”继而高歌唐皇的祖宋八代,云:高祖太武皇帝虹星湛色,开宝胄于金壶;蛟电凝阴,发皇明于石纽……太宗皇帝云房揖契,压鳞玺于庭轩;雷渚翔英,扰龙钤于周镐。”夸完了先帝,他接着赞颂当朝皇帝,这是必须的,他说:“皇帝陛下椒庭袭庆,耀?萼于霞庄,湛珠衡于月馆。”赞罢皇帝,他又赞颂起皇后武媚娘来。这就让人刮目相看了,他的洞察力是那么的敏锐,他居然知道武氏的枕头风比二月的春风还浩荡呢,这对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来说,是多么的难得呀。他颂道:“皇后星浔纵淑,曳珠绂於铜皋;?野疏祥,抗琼枝於桂浦。素蟾登庆,六虚充牝马之贞;丹雀街休,三雅合《关睢》之好。”不得不佩服,他具有超前的战略眼光,讴歌罢当朝的唐高宗父妇,他不忘讨好皇帝的接班人皇太子:“皇太子承云紫座,翊八柱于干维;湛粹青衢,揖三枢于户地。”最后,他击掌抒怀,仰天叹曰:“且夫纬武经文,宏业也;含幽育明,至诚也;混齐六合大功也;规模百代,昌数也。”
以上仅是序言,《乾元殿颂》正式的颂文还有二十篇。其在第二十篇云:“珠泥畅绩,银绳郁契。鹤岭云明,龙坛景惠。道超中古,功推下济。惟帝惟天,惟天惟帝。”把唐高宗夸成了天大地大,与天齐高的神,李治当场龙颜大悦,喜笑颜开,惊呼:“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
我向来认为,王勃是个情商极高的人。试想,一个涉世未深的青涩少年,少小年纪竟然有如神助般,就懂得去拍皇帝一家人的马屁,而且还拍成了,岂是常人所及?
四
那么,出身名门,天纵奇才,少年得志,情商极高的王勃,最终为何又落得个沦落潦倒,英年早逝的结局呢?
以我之见,原因不外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