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流年】文以明道,用气兼辞(赏析) ——读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一
江南初冬,暖阳照窗,我坐在书房里捧读,自有一番情趣在心中。书籍的智慧好像灿烂的阳光,阳光有时也会被乌云遮住,而书籍的智慧是任何人也遮蔽不了的。每次捧读总觉得自己是在思想的海洋中遨游,在历史的时空中穿行。哲人说,没有书籍的房子,好比没有灵魂的肉体。还好我的书房中,藏有近万本图书,里边有着数不清的高尚灵魂。
今日所读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所写的《段太尉逸事状》,大唐距今已过千年,但捧读柳柳州此文,却恍若跟一个熟识许久的老朋友聊天、谈心,听他讲一则市井传闻,讲一则廉吏忠臣的故事。
还在上中学的时候,我就认识了柳宗元。那时满世界“评法批儒”,满大街高呼“打到孔家店”、批臭“孔老二”。那时,柳宗元被定性为“法家”,是个好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学校图书馆里早已被封禁多年的《柳河东集》,从此,认定他确实是个好人,一个光耀千古的伟大作家。他的诗作:“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寂、宁静、纯粹、美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柳宗元作为一个学者,他所取得的文学成就,早已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但作为一个政治家、改革家,却因为他的正直耿狷、嫉恶如仇、不畏强权,关怀民间疾苦,而一生郁郁不得志。公元819年,柳宗元死在柳州刺史任上。也算以身殉职吧,时年只有47岁。执着让他生命早夭,这个倔强的中唐时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为他的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2015年的夏天,我早已过了知天命之年,带着一种难以释怀的心情,走进位于柳州市中心的公园路,那里有座纪念柳宗元的柳侯公园。公园里有柳侯寺、柳侯墓,供人凭吊,发思古之幽情。柳侯寺是一组三进的平房建筑,红柱丹梁,古朴典雅。门联是清代杨翰书写的唐代韩愈的诗句:“山水来归黄蕉丹荔,春秋报事福我寿民。”我在那儿盘桓许久,不愿离去。
他所书写的段太尉,正是他本身品行的投影。他们声气相通,持道相一,所以,他仅用1400余字,三个小故事,就把段太尉不畏权贵、心系百姓、清正廉明的形象,塑造的高大立体,栩栩如生。
逸事状,是唐代叙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逸事是指散佚未被记录的事迹。此文写于元和九年,当时柳宗元因为参与王叔文改革,被贬官在永州司马任上,好友韩愈正在朝廷任史馆编修,此文,正是写给韩愈的。后来欧阳修编纂《新唐书》,此文所讲的三个故事均被收入。
《段太尉逸事状》是中唐散文中的杰作,也是柳宗元的代表作品之一。柳宗元和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中的并峙双峰。他们主张“文以明道”。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始吾幼且少,为文章以辞为工。及长,乃知文章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以为能也。”柳宗元所说的道,并不专指“孔孟之道”,也非统治阶级的意志,他强调的是辅时及物的现实功能,是有益时政有益生民的现实作用。
柳宗元写这篇古代优秀散文的时代背景,是当时正值安史之战以后,天下大乱。唐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以藩镇为代表的各地大小军阀势力恶性膨胀,他们画地为王,独霸一方,上抗朝廷,下欺百姓。而朝廷中,盛唐时的清明政治,逐步转向黑暗。宦官干政、党争不断,不同利益集团,各谋私利,弄得朝政乌烟瘴气。
这篇文章正是通过对段太尉三件逸事的描述,讴歌了他主持正义,不畏强权,敢于为民做主,清正耿介,正气凛然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揭露了大小军阀的专横跋扈、社会现实的腐败、残酷、黑暗。作者借对段太尉的颂扬,不露声色地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文中所体现的反对强权、反对腐败、同情人民的胆识和进步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放在今天也有着现实意义。
二
柳宗元写的这位段太尉,名秀实,字成公,陕西汧阳人。唐玄宗时积功至泾州刺史,兼泾原郑颍节度使。唐德宗时任司农卿。德宗建中四年,朱泚叛乱,攻占京师长安,强迫段秀实为伪官,段秀实大骂朱泚为狂贼,用笏击朱泚前额,遂被害。德宗兴元元年,朱泚兵败被杀,朝廷追赠段秀实为太尉。太尉,大概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长吧。
对于段太尉在朝堂之上,怒怼叛将,大义凛然的英勇行为,当时有些人不以为然。认为,“今之称太尉大节者,出入以为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觉得段太尉的行为,不过是一介武夫,一时冲动不怕死,从而在社会上博取了好名声而已。但柳宗元不这么看,他在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实地采访后,通过三件典型事,说明了段太尉的英勇行为绝非一时冲动,而是有着崇高的人格力量,深刻的社会现实背景。
柳宗元通过调查、走访,掌握了大量段太尉的事迹材料,而在写作时,却只选择了能够在典型环境中表现典型人物形象的三件事。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人物散文中借鉴。柳宗元写的第一件事是太尉嫉恶如仇,敢于为民请命。他“不忍人无寇暴死”,主动向上司要求赶赴邠州,拯民于水火之中。“列卒取十七人,皆断头注槊上,植市门外。”以浩然之气严惩恶徒,对汾阳王之子晓以大义,使当地的社会治安得以保证。表现了太尉性格中刚毅沉稳的一面。第二件事写太尉同情农民疾苦,面对地方军阀盘剥乡民,与之斗争的故事。他亲自为被贪官悍将打伤的农民治伤喂饭,卖掉自己代步的乘马代偿租谷。表面上写焦令谌不顾人民死活,恣意盘剥百姓,实际上借此反衬出段太尉敦厚仁慈的品格特征。第三件事写段太尉奉召入京任司农卿的途中,朱泚为拉拢他,强送礼物予其女婿,推辞不得时,太尉就把它一直封存在梁木上,以此明志。写出了段太尉视财货如粪土,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
有这样三件事铺排,段太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就被立体地树立起来了。相应地作为段太尉形象的铺衬,唐代中期的藩镇军阀横行,朝政黑暗,吏治腐败也都跃然纸上。
柳宗元的散文,讲究道、气、辞三者的统一。也就是道德伦理、情感意志、和文学语言三者的融合。在柳宗元生活的唐代中期,道自然就是以儒家学说为代表的道德伦理规范,气则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情感意志,辞则是作品中的辞章华彩,也就是文学语言。道为文之本,写文的目的在于传道,但文学作品不是抽象的逻辑推演,必须通过作者的情感意志为中介来完成。而要达到传道的目的,还要通过辞来实现,要通过抒情言志来实现。
柳宗元在这篇《段太尉逸事状》中,就很好地展现了道、气、辞的融合与统一。整篇文章没有多少说理、没有什么评论,完全以事实说话,却又借助段太尉的故事,弘扬了那个时代正统的道德规范、情感与意志。“夫善为文者,发而为声,鼓而为气,直则气雄,精则气生,使五彩并用,而气行于其中。”柳宗元的这篇散文,千百年后读来,依然有着强大的道德力量,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文章气势的磅礴,依然能感受到作者剪裁素材的巧妙和文字锤炼的功力。柳宗元强调文章应该是内容健康与形式华美的完整统一,他做到了。
三
这篇中唐时期的优秀散文,就其艺术性和写作技巧而言,有五个方面可以作为我们现代散文创作的借鉴。
一、借助典型环境,刻画人物性格。
在《段太尉逸事状》的写作中,柳宗元没有对段太尉作泛泛介绍,而是成功地将人物,置于典型环境中,借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使之“活”起来。段太尉原本是泾州刺史,郭晞部下在邠州胡作非为,本来不关段太尉什么事。但他嫉恶如仇,勇于任事,看不得人民受蹂躏,遂主动请求作邠州都虞侯,雷厉风行地严惩横行不法的歹徒,顿时矛盾趋向尖锐,郭晞士兵“一营大噪”,意图报复。
郭晞的老爹,是威震天下的大唐汾阳王、副元帅郭子仪,深受德宗皇帝信任,捅了这个马蜂窝,邠州的最高行政长官白孝德惊恐万状,而段太尉却举重若轻,只带一“老壁”士兵,亲至郭晞军营中,大气凛然,从容畅言。郭晞被说服,命部下“解甲散还火伍中。”段太尉则称疾留宿军中,天亮后郭晞随太尉一起到白孝德处认错,一场迫在眉睫的冲突,却在平和中圆满结束。寥寥百字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在曲折复杂的事态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剪裁素材,独具匠心。
通读《段太尉逸事状》,我们能够体会到柳宗元在文章结构安排上的深厚功力。从所叙述的三个故事发生的时间段来看,卖马代农民偿租在先,赶赴邠州惩治恶徒在后,而柳宗元为了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一出场就能抓住人心,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就将后发生的事件放到前面来叙述。
这是因为后一件事与前一件事的分量不同。郭晞的父亲郭子仪位高权重,他本人也骄纵横暴,听任士卒作恶,在此背景下,段太尉的出场,就能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使其形象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赫然而立。
在叙述三个故事时,柳宗元也巧于剪裁,避免平均用力。严惩歹徒、说服郭晞写得复杂、曲折、详尽,大笔铺排,高潮迭起,而对抗焦令谌则没有用多少笔墨,第三件拒收朱泚贿赂则写得更为简略。这样用笔,使得文章起笔就用力千钧,情节奇崛。而中后篇则承接有序,渐趋徐缓。使得整篇文章巨浪涟漪交替呈现,富于变化。
三、语言简洁,饱含感情。
本文是一篇记事散文,也是篇优秀的传记文学。全文几乎没有一句作者的议论,都是通过人物自己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全篇都是用白描的手法来写人状事,语言朴素简洁。作者用极省的笔墨,不加渲染地描写人物形貌,表现出人物内在的神韵,让读者在清澈、简洁、浑朴的艺术境界中,感受到人物的品格与精神世界。
柳宗元是个笔力老到的作者,全篇都不曾有一句煽情的语言、抒情的句子,而是纯用冷静从容,严谨深稳的写实手法来表现人物和情节的发生、发展。作者对段太尉的节操人品满怀敬意,因此在行文中处处渗透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意志,他将自己的爱憎褒贬,暗寓叙事之中,以气使辞,饱含激情,突出了人物性格,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四、善用对比、映衬得法。
柳宗元在叙述文中的三个故事时,都十分成功地使用了对比、映衬手法。通过人物间的对比,突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贪腐与廉洁的强烈冲突。
第一个故事中,郭晞的仗势不法,“纵士卒无赖”与段太尉捉拿暴卒砍头示众,惩暴治恶;节度使白孝德的自私、畏上、懦弱,在段太尉斩杀暴卒后的惊恐与段太尉的无私、正义、果敢,解下佩刀独闯军营的无所畏惧;第二个故事中,焦令谌的残暴、蛮横、贪婪与段秀实的慈爱仁惠、爱民如子、深得民心;第三个故事中朱泚的行贿、叛乱与段秀实的廉洁和节操,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对比,也是映衬。用白孝德的怯懦,焦令谌的横暴和朱泚的奸诈作反衬,使段秀实的可贵品质和高风亮节,让读者更加钦佩和敬仰。
五、山回路转,柳暗花明。
《段太尉逸事状》开篇就写了段太尉不畏威权,斩杀暴卒,而后解下佩刀,带一个又老又瘸的老兵闯进军营,说服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晞约束士卒,遵规守法的故事,堪称虎头。接下来,写了他感化悍将、拒收叛军贿赂的故事。段太尉后来更是在朝堂上,大义凛然、拒受伪职,用朝笏击破伪朝皇帝朱泚额头,从容就义,慷慨赴死。
读者可以想象到的段太尉必定是个赳赳武夫,其形象也一定会是高大威猛,声震屋宇,英气逼人的大将军。及至读到文尾,作者却告诉我们,段太尉“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人视之,儒者也。”
文到此间,与前边的描写比较,真有飞瀑直下,平潭微澜之感。让人们在段太尉勇毅果敢、沉着机智的性格之外,又新增了对其谦逊温和的认识。读到这里,不禁让人拍掌击节,真豹尾也!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