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清风明月诉我怀(散文) ——讲述清官文化
小时候读况钟的《贻耆民》,不理解“清风两袖去朝天,不带江南一寸棉”的高风亮节,不明白为官一任沦落到“青衫褴褛”的窘境。老师告诉我们那是一种很高尚很高尚的人格魅力,要我们以这些清官为榜样,为民造福。一知半解这些诗句所阐述的人格魅力,但人只有内在充盈才能外在丰茂,渗入如莲的情怀。
看电视剧《包青天》,到开老虎铡的时候,包拯一声吼:“王朝马汉何在?”、“开铡”血脉贲张,拍案叫好。法无徇情、法无权贵,营造出祥和的社会氛围。虽包拯成了一帙风干的青史,却固执地把清廉公正输送进历史的魂魄里;百姓越苦越有冤屈,他们生命焕发的历久弥坚,为后人作了响彻山谷的序章。
清官信仰向来都是中国文化独树一帜的特色,几千年来,百姓从未断过清官文化的“脐带”,在这个“胎盘”上,近乎荒诞的信仰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在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隐藏着什么魔法?
今天,我就去到于成龙的墓地——一块螭首御碑,左右两侧立有12块青石碑。墓地四周植有古松、古榆,墓内碗扣白灰,松香做墓冢。我站在那里被“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雅静空悠给迷离住,恢弘磅礴的排场,一俯一仰之间就有了气势,让我对墓主生前事迹沉思缅怀。
于成龙以贡生入士,在中国官场延续千年的传统,把一批批有所执持无所专攻的文人,遴选为官员。初到罗城,俨然鬼蜮,于成龙使用再明白不过的典故,治理乱世,只能用重典,与民生息。此后,他一路秉持为民办实事、为民请命;除强盗、安扶民生、兴农、重审冤狱,三获卓异,被人戏谑称为“于青菜”。他大悲,他大智,他大义,他大胆,他向历史衮衮诸公验证一条真理:为民造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应该是心怀万民。那些身前腰缠万贯、中饱私囊的人,终归只是历史一抔黄土,被一代代民族抛弃数落。人这一生,在兼济自家营生的同时,万不能心间一泓清泉里没有慈悲照耀。
听当地人讲述,于成龙的墓地被掘过二次,解决了当时饿稃遍野的窘困。我想于成龙在天之灵也会应允,他的一生在诠释“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地良心”,对他来说在世都一介之弗取,死后衣冢器皿于他而言,更不值得一提。我们这个民族经历苦难太多,需要那些刚正廉明又能办实事的人,共同努力振兴中华。作为中华儿女,需要敬仰这些英雄,让他们高贵的精神不断濡养着我们,吐哺出至善至仁的遗言。
清官文化里,自带深厚的民本内涵——以民为本,爱民如子。在清官队伍里,也遭受很多人的抨击,偏执症的海瑞固然不可取,但一味去否认清官存在的价值,是盯着历史褶皱皱纹里作文章,那么,再刚健健全的人格都会有漏缺。很多人说只有跪着的人民,才期待清官。在封建官僚时代,生如蝼蚁般的百姓,何谈站着!清官们用个人品格的执拗,抵抗整个体制集权与官僚机构,他们铁骨铮铮,像剑戟;他们坦荡立身立言,像明月清风。正因为他们,朗朗乾坤,天地间才荡彻最澄清的生命,才使贪婪的灵魂有了畏惧。
我跪着于成龙墓前,焚香叩拜,卑处一隅的墓地却让每一个参观的游客,感受到钟鼓钹磬,朝朝暮暮,重一声,轻一声,充斥整个空间,就这样搭连着相隔几百年的生命,与造访者推心置腹。人类史是一部站在巨人肩膀上俯瞰、内置、审视的戏剧;当巨人被没落,人类的灵魂会变得浅薄、陋见与浮躁,人类与过去关系,像布罗代尔说的那样,“过去和现在将永远互相给对方以启示”。于成龙给我们启示意义所在: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禀赋,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那么人生有再大的风雨,也不过一场洗礼;即使社会再熏染,也不会被“酱缸文化”传导。
我曾跟一些大学生聊天,聊起历史,聊到于成龙,他们反诘我:“于成龙是谁?”在煌煌巨著的中国历史,那个人都是微末,不知道那个人物,无可厚非。一个民族不带着历史记忆是无法走向世界,这么一想,我们真应该好好为于成龙多塑几身雕像,那么神化的人格走向苍生,贴近大地。
回去的路上,几许清风,一轮明月。“清风”,吹拂我在尘世喧嚣难以安放的灵魂;“明月”扑进一阙光芒照耀我弥彰之路。此生,穷也罢,富也罢,乐也罢,苦也罢,独不能缺一颗感恩与正义的心好。正是儿时老师教给我们的诗歌,期许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