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山河如画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山河】西江苗寨及其“嘎歌古巷”(散文)

编辑推荐 【山河】西江苗寨及其“嘎歌古巷”(散文) ——西江千户苗寨游记之一


作者:精纯惟一 白丁,21.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238发表时间:2021-12-23 11:06:36
摘要:西江千户苗寨在黔东南雷山县的雷公山麓,距凯里35公里,由9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山河】西江苗寨及其“嘎歌古巷”(散文)
   经过权衡比较,除了自驾,还是从凯里坐大巴到西江千户苗寨为最佳路线。于是,早上7:20,我们从凯里的凯运司客运站出发,50分钟车程,直达西江汽车站,即西江旅游客运站,下车后向上走几分钟,就是西江千户苗寨北门。从美团上查到,进苗寨后,到处都是客栈和宾馆,这个景区食宿都相当方便,不用操太多的心。只不过,要想能有一个比较好的位置观景,特别是观苗寨夜景,就要选择了。宝宝在美团上面定了一个“苗疆客栈”,看文字和图片介绍,地点是相当不错的,我们也相信这是很好的住宿位置。
   在北门,购买景区门票,价格为90元,我属于年龄半票优惠人员,另加20元的景区内观光车票,进门只花费65元。不知何故,宝宝不属于年龄优惠人员,电子门票显示的是与我一样的价格。兴许是她当年支西换成了贵州身份证的缘故吧,贵州省户口应该也属于半票优惠人员。
   与客栈老板联系,他指引我们怎样坐车,怎样步行,我们人还没到目的地就享受到了热情的服务。按照客栈老板的定位路线,我们在大北门坐上景区观光车,到达小北门站,也就是苗寨四号风雨桥,步行一公里到达一号风雨桥,再乘坐一段观光车,到达目的地,下了观光车步行一小段上坡路就到了。客栈确实非常好,这里基本上是苗寨比较高的观景点,我们住在顶层三楼,一间非常宽敞而漂亮的豪华双人房,而且紧挨客房还有一个面积相等的顶层观景房,专用于喝茶聊天和观景的。仔细观察后发现,这层楼再没有其他客房,也就是说,这层楼只有我们一个客房加一个观景房,价格却低于景区外宾馆的普通客房。真的,我们运气非常好,居然在这个接近于旅游旺季的时段,在景区内住到了这么宽大而漂亮的客栈观景房!
   刚刚在苗疆客栈住下,镇远的毛总就打来电话,询问我是否会到西江苗寨游玩,他再帮我们安排酒店住宿。真的,让我们好感动!一个从未谋面的朋友,这么尽心尽力的关心我们,我们该如何回报呢?再次遥远的祝福毛总吧,好人一生平安!
  
   二
   西江千户苗寨,注定是我和宝宝这次旅游行程中一个非常浪漫而不可忘记的结点。短暂休息一会,我们就开始了这段浪漫之旅的苗寨游玩。
   西江千户苗寨在黔东南雷山县的雷公山麓,距凯里35公里,由9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
   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九黎部落在向北扩张,与东进和南下的炎帝、黄帝部落发生剧烈的武力冲突,经过长时间的征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在涿鹿地区被击败,蚩尤被黄帝擒杀。大部分苗族先民被迫开始第一次大迁徙,放弃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退回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并于洞庭湖和鄱阳湖之滨建立了“三苗国”。苗族在数次大迁徙中,分化成了许多不同的分支。由于西氏族在榕江多处辗转,到达西江的时间晚于其他氏族,在西氏族到达以前,这里已经居住着苗族“赏”氏族。西江地名中的“西”指西氏族,“江”意为“讨”,即西江是“西”氏族向“赏”氏族讨来的地方,“西江”因此而得名。据考证资料,西江苗族和苗族先祖蚩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西江的苗族是蚩尤的直系后裔。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没有单一的纯苗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之间的语言交流仍然使用传统的苗语,70岁以上的老年人用很少有人听得懂的古苗语唱歌和交流,也只有这个年龄以上的老人才有资格说唱古苗语。有口语而无文字,这也是苗族语言文化的特点之一。
   西江苗寨自北向南有条“白水河”贯穿全寨,河上建有从9号到1号风雨桥,东西两边分为9个小村寨。东有平寨、也通寨、也东寨、东引寨、羊腓寨和南贵寨,西有白岩寨、欧嘎寨和也薅寨,我们这次居住的客栈位置在“也薅寨”顶的观景台旁边。举目所见,到处都是苗族特有的吊脚楼建筑。本地人告诉我们,西江苗寨现有住户已经达到1500多户,远远超过“千户”概念,人口已达到约8000人。在千户基础上,增加的部分大多数为外来户,也基本是苗族人,来这里大多是开办客栈和做其他生意的。直到目前,还有许多新的吊脚楼正在建设之中。
   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基本上都以木质建筑为主,上盖黑瓦,源于上古苗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学名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这里大多数是斜坡吊脚楼,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底层用于存放生产工具、关养家禽与牲畜、储存肥料或用作厕所。第二层用作客厅、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苗语称“阶息”,主要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是苗族建筑的一大特色。第三层主要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因为是因山就势,且地形所限,每栋房屋左右相连,上下相接,几乎没有空隙。说实话,这样的居住空间太过狭小。虽然在文人笔下、游客眼中,西江千户苗寨是那样的诗情画意,但就人居环境而言,其实是很差的。一般来说,农村相对于城市应该是舒缓开阔的,但千户苗寨的居住空间甚至比城市塔楼还要拥挤。
   总的来讲,西江苗族吊脚楼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融为一体,和谐统一,相得益彰,是中华上古苗民建筑的活化石,在建筑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三
   在白水河边,我们看到了一块“苗族飞歌”的标志牌,就立在3号风雨桥西头不远处,上书:苗族飞歌是苗族歌曲的一种,是苗族特有的口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等为主,常有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八字句等。曲调有大致固定的谱子,拍节的长短与快慢有大致固定的格式。在这里,白水河的两岸,基本就是苗族飞歌的场所。
   在3号风雨桥的东头,有两块大石头,一块上书“天下西江”四个苍劲有力的红色大字,另一块上有余秋雨的题字“以美丽回答一切”七个大字。在大石头附近,有两片长度在一米二以上的空头大翅膀的弯曲回旋的霓虹灯管,上有“已约”二字。宝宝将身体贴在大翅膀的空心处,头顶是“已约”,笑着大叫:“我被已约了,别再打扰我哈!”真的是个宝宝!
   我们从3号风雨桥旁边的小巷子进入平寨,围着寨中的“嘎歌古巷”转了一个圈。在这里,有古法造纸、苗家腊味、雷山鱼酱、苗家酿酒、嘎歌苗苑、古歌堂、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习的工坊、会堂和苑所。在“嘎歌古巷”外围村寨内的街道上,街两边一家挨一家都是商铺,游客很多。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嘎歌古巷”内的重点教习工坊、会堂和苑所。
   经过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习所”,就是“古法造纸”工坊。古法造纸,是苗族人民自公元600年的隋代起流传下来的一种造纸术,以生产线哦精,构树叶为华,山泉为媒,手工而成,青山绿水提供得天独厚的造纸条件。整个工序采用苗家传统工艺制浆、抄纸、造纸等工序,全部采用天然植物,手工而成。
   接下来的几个工坊,便是反映苗族饮食文化的苑所。
   苗家腊味是选用苗族本地猪作为原料,放了很多苗家习惯使用的香料,用柴火熏制而成。历史上,由于苗族先民们背靠莽莽林海雷公山,豺狼虎豹等野兽众多,为了弥补肉食的不足,村民经常上山打猎,打得的猎物多,一下子吃不完,就用柴火加上香料熏制起来,留到以后食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独特的苗族腊味。
   苗族酸汤鱼,和苗族稻花鱼、苗王鱼一样,都是苗家著名的美食,尤其是酸汤鱼更是红遍大江南北。在本地有句俗话“三天不吃酸,走路打蹿蹿”,原因有三,一是苗区历史上多缺少食盐,酸可以起到替代食盐以弥补盐分不足的作用;二是用酸制成酸菜、酸鱼等食物,便于长期保存,随时取用;三是酸食能调胃口、助消化。
   苗家酿酒有米酒、糯米酒、甜酒和煨酒等多种,最为人们所熟悉的是米酒,深受苗族人喜爱。苗家人好客,客人来了以米酒相待,是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仪,他们一定会拿出自酿的米酒盛情款待客人。苗族是一个酒文化比较丰富的民族,在苗族人的生活中,酒是不可或缺的饮品,从家中的每日三餐到红白喜事,及至走亲访友,节日庆典,喝酒都是苗家比较重要的事。在苗家做客,可以无肉,但不可无米酒。有名的拦门酒,招待客人的就是上好的米酒。
   再向前走,有一个约1000多平方米的水塘出现在视线中。这个水塘,就是在苗族流传甚广《西江源故事》的中心。相传,远古涿鹿之战,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被炎黄部落打败,被迫南渡黄河,迁居长江中下游一带,以后又不断迁徙,来到西南山区,其中一部到达深山密林中的“鸡讲”地方。后来有一天,部族的人带狗打猎,到达西江区域时,猎狗跑出去很久以后才回来,身上披满了浮萍。此刻猎人明白,有浮萍的地方就能种水稻,就可以定居生活。于是,他们立即跟随猎狗找到了满是浮萍的地方,就是脚下的这个水塘。从此以后,苗族祖先带着族人,带着希望,在这一带开垦、耕作,长居了下来,并发展成为最大的苗寨。
   在水塘旁左边,有一座较宽大的吊脚楼,看起来年代有点久远,上书“嘎歌苗苑”几个大字。楼下小草坪广场上,几个年长的阿爷在逗鸟、静坐、闲聊。在二楼向外一侧,有一条伸延的扶手栏杆样配饰建筑,这就是苗族有名的“美人靠”,分外惹人注目。“美人靠”,是在大型吊脚楼二楼正厅向外的方向,安装的一条长板作为长凳,板外沿向外挑出干栏曲线斜条,斜条符合人的脊椎弯度,适合闲坐,用于休息、观察和乘凉,苗语称为“干席”。因为这里光线好,在农闲时间和休憩时候,苗家妇女都坐在这里绣花或纳鞋底或梳头,久而久之,人们就称为“美人靠”。有一句俏皮话说:美人靠上坐美人,不美也有七分俏。
   我们在水塘右边,看见了一间“古歌堂”,里面坐着10多个年龄都在70岁以上的老人,有阿爷,有阿婆,正在齐声歌唱。他们歌唱的是什么?我问了旁边店铺里的阿妹,她说,好些人听不懂这些老人唱的什么,我们在这里听多了,也只能领会一点点,平时唱得最多的是《枫木歌》和《蝴蝶歌》,也唱《开天辟地歌》和其他古歌。而且,这些歌唱的阿爷阿婆,年龄不能低于70岁,否则就没有资格坐在这里歌唱,也没有人会教低于70岁的人唱古歌。
   苗族古歌,是苗族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远古时期,苗族人民饱受战争苦难,为了躲避战乱,多次大迁徙,因为担心各种信息被历史所湮没,智慧的苗族先民便将自己的历史深藏于清雅、空灵而又雄浑悲怆的古歌当中,留存于民族的记忆里。《苗族古歌》是在原始神话传说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苗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苗族古歌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洪荒时期,到苗族的大迁徙,以及苗族的古代社会、物质生产、日常生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苗族古歌总数在万行以上,不同的地区流传着不同的版本,甚至不同的歌师也传唱着不同的版本。
   这里有一则苗族流传很久的故事。枫树女神的心中生出蝴蝶,蝴蝶生下12个蛋,经三年孵化了11个,包括雷公、鬼神、龙蛇、虎豹、豺狼及最早的男人和女人等,只有一个蛋又经三年还是未能孵化,蝴蝶便求暴风将蛋刮下山崖,蛋壳破裂钻出一头小牛。小牛怨恨蝴蝶妈妈没有亲自孵化它,气死了蝴蝶妈妈。后来,最早的男人和女人用牛耕地种田,总无收成,问鬼神得知,只有杀牛祭祀蝴蝶妈妈,才能丰收,故有吃牯脏之仪。《枫木歌》和《蝴蝶歌》,便是对这一久远故事的述说和对蝴蝶妈妈的歌颂。这两组古歌,内容比较丰富,但重点在于探索人类先祖的来历,提出了蝴蝶是人类、兽类和神的共同母亲的原始猜想,其核心内容,表现的还是早期人类对万物起源的猜想,歌词中闪烁着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光芒。直到现在,西江苗寨还有敬拜枫树和蝴蝶的习俗。
   接下来,便是苗族蜡染制作工坊和刺绣工坊。蜡染那复杂的流程,靛蓝的布料,硕大的染缸,精美的衣裙,无一不反映出苗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刺绣,是苗族源远流长的手工艺术,它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刺绣布料,多制作苗寨女性盛装服饰。
  
   四
   西江苗寨女性服饰有便装和盛装之分。平日里基本都是身着便装,连下田劳作也不例外,便装流线简洁,典雅朴素,既便于劳作,又不失优美大方。苗族女性的便装以素色为主,头戴一朵大大的插花。有人说这些插花颜色,是区分未嫁和已婚已育的标志,我们也问了几个当地苗家妹子,回答说这是有些导游的啄头宣传,其实在苗寨就没有这种插花颜色的区分,喜欢什么就戴什么,没有区别已婚和未婚的插花颜色。苗族女性在节日、大型活动或出嫁时,就着盛装,以示尊重和庄重。盛装内层为自织的土布,外层为紫色绸缎,领襟相连,前襟交叉,衽上缀花,衣袖宽大,刺有斑斓花纹,绣工精巧,流光溢彩,华丽端庄,是中华民族服饰中的典范。
  
  

共 5267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西江苗寨及其“嘎歌古巷”》是精纯惟一老师新开辟的旅游线路首作。精纯惟一老师的妻子宝宝在美团订购了便于观看夜景的苗疆客栈的客房,夫妻双双以不同的优惠方式,半价拿到千户苗寨的门票。西江千户苗寨在黔东南雷山县的雷公山麓,由9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一个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完整的地方,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领略和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与发展之地。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底蕴,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寨自北向南有条“白水河”贯穿全寨,河上建有从9号到1号风雨桥,东西两边分为9个小村寨。西江千户苗寨的吊脚楼基本上都以木质建筑为主,上盖黑瓦,源于上古苗民的南方干栏式建筑,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的组合,构成三维空间的网络体系,学名为“穿斗式歇山顶结构”。分平地吊脚楼和斜坡吊脚楼两大类,这里大多数是斜坡吊脚楼,一般为三层的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结构。在白水河边,我们看到了一块“苗族飞歌”的标志牌,就立在3号风雨桥西头不远处,飞歌的音调高亢嘹亮,豪迈奔放、明快,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我们从3号风雨桥旁边的小巷子进入平寨,围着寨中的“嘎歌古巷”转了一个圈。在这里,有古法造纸、苗家腊味、雷山鱼酱、苗家酿酒、嘎歌苗苑、古歌堂、苗族蜡染、苗族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习的工坊、会堂和苑所。讲述了《西江源故事》,蚩尤和炎黄部落大战,蚩尤部落被打败,迁居长江中下游一带,来到西南山区,开垦、耕作,长居了下来,并发展成为最大的苗寨。又游览了苗寨的“美人靠”,讲述了苗寨还有敬拜枫树和蝴蝶的习俗。又讲述了苗寨女性服饰,头戴的插花颜色,区分已婚和未婚,苗族女性服饰的流光溢彩,华丽端庄,是中华民族服饰中的典范。精纯惟一老师根据自己的旅行节奏,进行描写,勾勒清晰,把千户苗寨的特色美生动、鲜明地呈现给大家。力荐赏读!【编辑:极冰】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极冰        2021-12-23 11:10:30
  感谢精纯惟一老师赐稿山河如画!o(* ̄︶ ̄*)o
  
   您笔下的千户苗寨,充满了神秘,神奇,特色。让人着迷,充满诱惑。(●?∀?●)
   特别佩服您和宝宝的心灵契合度。让人羡慕!(●?∀?●)
  
   感谢您支持山河社团。敬茶!远握!o(* ̄︶ ̄*)o
极冰
回复1 楼        文友:精纯惟一        2021-12-24 18:54:57
  字里行间,极冰老师看到了我们夫妻浓郁的爱,有了这种爱,也有了旅游中的共同欣赏,这也是夫妻搭档游历的绝妙之处。谢谢极冰老师!辛苦了!敬茶!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