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元旦颂(随笔)
说起元旦,绅士们一定发起了诗意的想象。以为这必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老规矩,理所当然地认为此元为彼元,此旦为彼旦,是天经地义自古就有的中国元和本土旦。人类发展的实际情况可能会让一些人的脑子转不过弯来,或者是间歇性失明、昏头似自嗨。弄明白这个问题还是很有意义的,刨根问底找一下中国元旦的老祖宗,从足疗养生、虫草滋补的层面上也可以促进社会文化精神的进步,即使像个安慰剂。
这个话题还是从人类诞生后说起吧。人类的种群部落无论分布在地球任何地方,首要任务就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什么时间到什么地方狩猎、捕鱼、养殖、种植都有一套逐步摸索出的规律,地球万物都遵循这个自然规律,顺者昌,逆者亡。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就必须找到这种宇宙法则,并严格遵守,否则就会饿死。
动物很神奇,到了一定的季节和时间就会到某个地方聚集、捕食、交配、产卵,非常准时。至今人们都弄不明白动物的时空观念是怎么形成的——它们千辛万苦,万里奔波就是为了那一天到达某一地,从不迷路,从不迟到,从不畏艰难险阻,从不惧死神横截。即使遇到天灾人祸无法开展行程,宁愿种群灭绝也要一如既往坚守底线,矢志不渝。
人类没有这种特异功能,也许是在生物演化过程中退化了这个能力。从考古发现,人类最早的一些奇异石头建筑,就是用来观天象的。在什么时间能看到什么星出现在东方,就是要去某地进行狩猎的日子到了;哪颗星在什么时段从北方的地平线升起,就是播种的日子来了。后来又逐步完善了星象学对于农耕文明的指导,这就是历法的开端。
那时的历法千差万别,一年之始的断定每个民族都不一样。以月亮为基准为月亮历,也就是阴历;以太阳为基准为太阳历,简称为阳历;以北斗七星旋转为基本单位的历法是星辰历。农历是融合阴历与阳历形成为一种阴阳合历历法。埃及有一本内容详细、以天狼星为基准的历,这个历非常诡异,好像不是地球人设立的,许多神庙都朝向这颗比太阳和月亮小太多的星。
仅中国,各朝各代都有自己的历法。从上古的干支纪元到清朝末期启用西历,历史上多次修订历法,产生过超一百零二部历法,这些历法对中国文化与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国近代,癸卯元历是清朝至中华民国(1724年-1913年),新法天文夏历是中华民国(1914年-1928年),紫金历是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1929年至今)。
《时宪历》制定于明末,这是中国历法史上最后一次大改革,通过四十多年的实测,引用西洋法数而编成,因明亡未及正式颁行。清初,历经明、清两朝,在中国生活四十七年的德国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汤若望,把它加以删改压缩,清政府把它改名为《西洋历法新书》,叫做时宪历,通常叫做夏历或农历。
辛亥革命爆发后次年(1912年),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采用公历作为国历。在纪年方面,公元纪年法与民国纪年法并行。一九四九年九月二十七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用国际社会上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公历和公元作为历法与纪年,但保留中国传统历——夏历的使用。以后“夏历”改称为“农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负责计算。
我们现在采用的是公元纪年,即公历纪年法,是一种源自于西方社会的纪年方法。公历纪年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纪年的开始。现在我们所说的“元旦”,即公历的一月一日,是世界多数国家新年的通称。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中国元旦一般是指正月初一,但“正月”的计算方法各异,历朝历代的元旦日期并不一致。“元旦”的“元”指开始的意思,凡数之始皆称为“元”;“旦”是象形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人们把“元”和“旦”两个字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元旦在我国古代,指的就是农历大年初一,也就是春节这一天。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下令停止使用农历,改用西方国家通行的公元纪年,也就是公历。从一九一二年开始,中国正式开始庆祝公历元旦,经几千年变迁的中国传统农历元旦改名叫“春节”。元旦和春节就成为中国的两大节日。
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人们,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历法也一样,总归是要走向世界大同,不然各国怎么进行文化的沟通交流。仅一个日期还要有专人换算,那不就成了隔绝世界的土著人,看见飞机就以为是上帝降临,纷纷伏地膜拜,祈求得到恩赐。
二零二二年的元旦即将到来,各国人们庆祝元旦的心理肯定与以往不同,疫情下元旦的祝福一定是悲喜交加。这一天,我的愿望就是能在新的一年里看到疫情全面消退,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还能如约欣赏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同一世界,齐歌共舞!
元旦颂,颂元旦,就是人类在新年里否极泰来的热目祈盼!
2021年12月25日星期六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