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东篱】李清照:一个任性的奇女子(赏析)
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沉沉浮浮,闪闪烁烁,如夜空中的一颗璀璨的星星,在人们的心中时隐时现,放射出其难以磨灭的个性光芒。
李清照就是这样的一位奇女子,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个性不羁,不拘约束,任性而为,清奇脱俗,其光不泯。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婉约词宗。她早年生活安逸、优裕,词作多写相思之情;金兵南下后,遭遇家国巨变,词作多感慨身世飘零。她的诗文感时咏史,与词风迥异。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泡影。多年的背井离乡,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漂泊,最后凄凄然孤寂地死于江南。
李清照出生于齐鲁章丘(今山东章丘、济南一带)之地。齐鲁的壮丽山河,涵育了她洒脱的童年。平日里她经常和姐弟们一起读书、游戏,不是在花园里荡秋千,就是到郊外去欣赏旖旎优美的风景,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这便让她比普通人家的女孩有着更宽阔的视野和更率真洒脱的个性,活泼开朗,充满活力。
少女时代的她有极强的好奇心,不拘礼数,像男孩子一般粗犷任性,大胆妄为,我行我素。
她喜欢喝酒。她一个人喝酒也就罢了,还聚众喝酒,还喝酒喝得“沉醉不知归路”。她不顾世俗的要求,如今能读到58首她的词中,提到喝酒的就有26首。她赏花写词,不忘喝上两口酒:赏菊的时候喝酒,“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赏梅的时候喝酒,“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喝茶的时候喝酒,“金樽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如果你看到一个中学女生酗酒,你一定会在惊讶之余痛心摇头,因为一个花季少女,从此可能走向了失足女青年的不归之路。然而,李清照就是这样一位“失足女青年”。
她喜欢赌博。她相约三五人,尽情“打马”。这是一种博戏,就是今天麻将的前身。这个祖师奶奶可拼了。她玩得很嗨,兴致所至,“昼夜每忘寝食”。她还据此游戏写了一篇《打马图序》,还说:“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生怕后世之人不知晓她的伟绩。其实,她还会20多种赌博游戏,有的她嫌太鄙俗;有的她嫌只凭运气,显示不出智慧;有的她嫌太难,会玩的人太少,她根本就找不到玩伴。这个女孩,简直就是个“赌博专家”,是朵带刺的玫瑰,不是乖乖女,差不多像今天所说的“坏”女孩,父母也束手无策。
二
李清照家境富裕,受过良好的文化熏陶,是那些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之人遥遥不能及的。她的父亲李格非,精通儒家经典,勤于著述,深受大文豪苏东坡的器重,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之一,清正刚直,嫉恶如仇,曾担任太学博士、太学正等职。她的母亲王氏,是宋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宋史•李格非传》说她“亦善文”。家学的熏陶濡养,父母的启蒙,使聪明伶俐的她很小就能吟诗填词、展纸作画,名声远播。
她个性张扬活泼,绝不含蓄内敛。“出名要趁早”,她先于张爱玲几百年就明白此理。她特意向人们展示自己超强的记忆能力,轻轻松松指着堆积如山的书籍立即能说出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她故意向世人炫耀自己的诗才,以期引起高手的注意,于是她写诗故意去押“险韵”。不到十一岁,她的才华就闻名于乡里,被文学前辈晁补之等人称赞。她十五六岁时,就因超群的艺术才华、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深远的政治卓见而名声鹊起,渐露头角。
她十六七岁时就写出著名的《如梦令》。夕阳晚霞,溪面亭子。划划小船,喝喝小酒。一边唱着歌,一边划着桨,一边欣赏着美景。喝酒还喝多了,于是“误入荷花深处”。大家争先恐后举桨划桨,连栖息的鸥鹭都被惊醒而起飞。多宽松而美好的少女时代,多自由而快乐的少女时光,多浪漫而惬意的少女生活!
那时候的她,就在气质、精神和才华方面远远超过他人。在知识的熏陶、山水的浸染下,她早已超然大气,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全不被宋朝女孩受世俗所约束。
三
李清照在爱情上是幸福的。18岁那年,和自己心仪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赵明诚是吏部侍郎赵挺之的儿子,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是出身于高官之家的英俊少年,风度翩翩,但没有一点纨绔子弟的不良习气,反而品行端正,稳重持成,知识渊博,情趣高雅。他从九岁就开始收藏金石字画和文物。赵明诚少年时便博学多才,风流倜傥,颇得妙龄少女们的青睐。但他却没有把那些漂亮的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看在眼里,一心想找一位才女做自己终生相依的妻子。在赵明诚的记忆中,深深地留着一个梦境,那次他梦见自己读到一部十分奇异的书,当他醒来后只记住了书中的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赵明诚百思不得其解,便请父亲为自己解梦。他父亲见多识广,博学多艺,于是为他解梦说:“‘言’与‘司’合起来是个‘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就是把这两个字的草字头去掉,是‘之夫’二字,把这几个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这也是说,你将来要娶个善于文词的媳妇嘛!”后来赵明诚官至太学士,在金石学方面很有造诣。研究金石,写诗填词,在当时的士大夫圈子里小有名气。果然遂愿如梦。赵李两家门当户对自不必说,更重要的是李清照早有超越赵明诚的诗词才华。自始至终,她都用自己的独立秀拔来面对自己的爱情和婚姻。两人才貌相当,志趣相投,婚后生活过得十分美满。
每当晚上明诚从太学回来时,清照总要为他准备一点菜肴,两人在房中对坐小酌,吟诗取乐。明诚虽然知识渊博,但不如清照那样才气横溢,往往成诗较慢,因此经常被清照罚酒,喝得酩酊大醉。
两年欢聚的日子很快过去了。明诚从太学毕业后,就被派到离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几十里外的县城去做官。由于公务繁忙,他只能每隔一个月回来一次。这种分居两地的生活,清照感到非常寂寞无聊。
每当春花烂漫的良辰和秋月皎洁的夜晚,清照总要独坐高楼,举目远眺,默默地数着明诚归来团聚的日子。这种难以排遣的思念之情经常困扰着这位才女的心,使她变得形容憔悴,身体一天比一天消瘦下来。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来到了。庭院里弥漫着轻纱似的薄雾。微风过处,飘来阵阵菊花的清香。往年这一天,明诚总要回来陪着清照游园赏花,共度良辰,可是今天,清照却只能独坐空房守着炉香,度过难捱的白天。
半夜以后,清照从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感到了侵人的凉意。她漫步走到窗前,忽然一阵秋风把湘帘高高卷起。只见东篱下几丛黄花正在风中摇曳,那形象同自己瘦弱的身影多么相似!她写诗的灵感一下子就被激发出来。
清照马上走到书桌旁,铺开锦笺,挥手写就一首著名的《醉花阴》词,抒发了自己思念亲人而百无聊赖的凄凉心情。第二天早晨,她就托人把这首词寄给了明诚。明诚读了《醉花阴》词以后,不但激起了对清照的怀念和爱怜,而且也对她的才华感到十分钦佩。他想写一首和词,力求超过原作,以酬答妻子的相思之情。于是,他谢绝宾客,关门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一共写成五十首《醉花阴》词。他认为其中有几首写得很好,但是否已经超过了清照的原作,一时却很难判断。
明诚把李清照的词分散夹在自己的词中,请当时文坛高手兼友人陆德夫评论。陆德夫细加玩味后回信道:“只三句绝佳。”明诚心想已胜发妻,立即追问哪三句。不料陆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可见。李清照的文学才华,远胜其夫。
世俗大声喊道:爱情是羞愧的,是不能大声说出来的。于是大家三缄其口,但李清照却一反禁规,她的爱情观十分大胆,超越常人。她的一首《丑奴儿》脉脉含情、温言软语:
晚来一阵风兼雨,洗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
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
此词一出,惹得一些卫道士横加指责:“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宋朝王灼《碧鸡漫志》)。这就是李清照,她就是不顾什么礼俗,就是不管什么禁锢。在她的背后,是制造无数条条框框捆缚女子的世俗。但是,赵明诚十分仰慕她的才华,所以精神共通,她得到了最好的人格尊重和最大的幸福。
四
当金兵涌入都城开封砸烂琼楼玉苑,赵宋王朝匆匆南逃时,李清照一家也开始了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后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一天深夜,城里叛乱,身为地方官的赵明诚不是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李清照这个弱女子,都为丈夫之行感到羞愧。当行至乌江镇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她不觉心潮起伏,面对浩浩江面,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此诗字面上只是对千年以前英雄项羽发的感慨,但对时事的沉痛悲愤之情却溢于言表。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悲愤,又是广大百姓的心声。
她赞颂了项羽抒发了情怀,第二年赵明诚虽被召回京复职,但随即急病而亡了。她有如此雄阔之心,执有如此搏击之念,古今能有几人?更不用说是一个柔弱的女子了!如此断然,朝中那些求和不战的众多大臣,焉能做到?千古奇女子,原来爱其家更爱其国。朝中求和的言论裹挟不了她,丈夫的逃跑裹挟不了她,自己的柔弱裹挟不了她。
赵明诚走了,但留下了两万多件古籍图书,还有两千多卷碑刻金石的拓本和摹本。这批文物究竟应该怎样保护?一定不能落到金人手里,更不能让它们毁于战火。于是在那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她背负着沉甸甸的担子——防火防盗,防水防兵。为了保护文物,她心力交瘁,踉踉跄跄。但踉踉跄跄,也要保护。
但当她携带部分金石逃难时,张汝舟,一个认为李清照持有无数价值连城的金石的妄想狂,鬼鬼祟祟地出现了。当时的李清照无依无靠,饱受病痛折磨,很想有人帮衬,早日将文物献给朝廷。于是便顶世俗之风,嫁给了信誓旦旦要保护金石的张汝舟。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舟觊觎金石,与她结婚的根本目的是要得到她手中的那些文物。更发现张汝舟品行不端,他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他因得不到她与前夫收集的金石而开始对她拳脚相加。一个视人格为生命的才女,一个有着强大的独立风骨的女子,怎能忍受与小人同家,且被欺凌侮辱?她想离婚。
宋朝法律规定:女人如果告丈夫,要求离婚,即使证明丈夫有罪,诉讼成功了,女人也得坐两年牢。是离婚加两年的牢狱之灾,还是继续苟且生活?她毅然决然:离!
张汝舟被削官职,流放外地,她成了受牢狱之苦的孤家寡人。幸而她的冤屈让负责审理此案的兵部侍郎翰林学士綦崇礼知晓,经他向皇帝澄清,她才在被拘押九天后放了出来。离婚一事,终于尘埃落定。
五
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当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千古名篇《声声慢》。
这首词是词人在遭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痛苦之后写的,故其内容风格都比前期作品深沉。词之营造了一个秋雨缠绵的黄昏氛围,词人的孤寂哀愁与酸楚,随点点秋雨拍打着读者的心。
这首词叠字的运用很有特色,为全词营造一个深沉凄苦的氛围,又形象地再现了词人由寻觅到冷清到绝望再到痛苦欲绝的情感。叠字的运用,反复咏叹,具有音律之美。
这首词已改过去“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轻快、浪漫情怀,而变为“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沉重、满目愁绪了。
李清照的“愁”情,不是个人的得失,而是个人不幸与国家沦亡的交织,是家恨国愁。这种“家恨国愁”与爱情中的“离愁别恨”迥然不同,它是时代之痛,是家国之忧。
她的《题八咏楼》: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作者引八咏楼、十四州的典故,是对古人沈约和贯休进行歌颂,更是对割地赔款、偏安一隅的南宋朝廷的讽刺。她的词篇里,是她心忧国事,收复失地的渴望,是哀叹宋室不振的悲伤。“江山留与后人愁”更是她最揪心的痛,也是她最豪迈的气和最高贵的灵魂。
生命于她,不像风花,更像是一场战斗。战胜孤独,战胜“休夫者,坏女人”的流言,勇敢地生活下去,她从此一个人,独自坚强地活到了七十多岁。她到晚年俨然是一位傲立的智者,消瘦却风骨翩然。
她虽身为弱女子,然而岁月让她成为奇女、才女、女神——有独立自强的人格支撑的女子。在七十余年漫长而波折的人生中,她用她的智慧、才华和人格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财富,其著作《漱玉集》,整理修订的《金石录》等光耀千古,留待我们细细品味。
李清照虽然爱喝酒,喜赌博,离过婚,很任性,但她是个好女人,有自己的风骨。是千古奇女子,是千古才女,是千古女神!其脱俗的个性、横溢的才华和清奇的风骨,永闪光芒,烛照人心!
原创首发江山文学网,初稿写于2021年12月22日,修改于2022年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