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品读赤山(散文)
一
“心中有丘壑”,“山河显眉目”。我心中敬赤山,怎么看,赤山都是一眉清目秀的美人儿。我愿极尽想象力,品读这“在水一方”的伊人,领悟她特有的神秀。
天下名山僧占多,还须留得一二奇峰栖神佛。遥想千年之前,新罗(韩国)人张保皋,越洋渡海,历尽劫波,选中赤山建佛院,我想,这不是心血来潮,应该是一种精神的邂逅吧。赤山,“天生丽质”,被佛家一见钟情,无法言说太多的理由,我查阅史籍,找不到选址建院的片言只语,于是我这样妄为揣测。舟驶石岛湾,海波不兴,赤山倒影碧蓝之中,眉清目秀者,天下为之失色,赤山双臂相拥,不容分说揽赤子入怀,有人说,赤山之“赤”就是这样的含义,我不敢穿凿,但深信这样的情感之缘,爱是无需理由的,或者是无需太多的理由,因为只有这样,才留给我们更多的关注和解读。
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说,三十年后参禅,“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我未得佛道,但根据这样的眼光来看,石岛湾之水,看赤山一山,山水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沉眠的水并非无所事事,她在无声地浸润着山的灵性,在一湾碧蓝面前,一座山不再奔波游走,而是止住了她入海的脚步。就这样,山海相依,水以山为界,山于水中濯足。就这样,风景的两个本色的元素定格在最美的角度和位置上。海蹲踞在自己的蔚蓝里,以蓝色的眼眸仰望着自己的崇拜者,山不负大海之情,将最美的山影投怀送抱,这是怎样的情分厚意啊!“碧海无风涛自语”,微澜抒情,款款存意,只有赤山可知可懂。山映波心一尊玉,玉色如洗,纯粹得很。于是,我可以这样说,如今的所见,应该是大自然巧夺了天机而成就的最佳,石岛湾的蓝,赤山的赤,这样色感是鲜浓明亮的两种颜色的结合,构成了色彩的大观。蓝和赤勾兑出来的颜色是什么?赤山人这方面的知识很了得,告诉我,是蓝紫色,所谓“紫气东来”,便是这样的颜色生成的大吉大利,不然,紫气何以东来,紫气何以成为祥和之气!他们用色彩美学来解释他们的所见,走进了审美的崭新意境。
记得一位远离大海的诗人曾吟诗:舀一瓢海水的蓝,装点今夜的幽梦。我想对诗人说,送你一湾的碧蓝,让你的梦沉浸在最柔的色彩里。有一首歌叫“舀一杯月色来醉我”,我想,沉浸在海蓝里的月色,不仅仅是醉,应该是一卧而不起,月色被梦之色调和了,尤其醇,特别酽。
二
我相信一个让我耳目一新的说法,唯有大海的惊涛巨波遇到巍峨的山,不再咆哮,不再怒吼,不再任性,水波不大兴,波澜不大惊,文静潋滟,湛蓝晶莹。把怒吼和惊骇换作了娴静温雅,发出久违的微笑,那面海湾,就成了一个迷人的笑靥,一湾甜甜的水,拥着一座飘逸在水中的山,多情应笑山与水,所谓“海枯石烂”并非是信口开河,而是被古人发现的山海佳话。我确信赤山与黄海的关系只有“缠绵”这个词语才解释得清。
繁星是喜欢聚集的上天之物,她钟情于山峰和空旷之野,每个夜晚,赤山都举着无数的繁星,繁星从天边赶来相会,与谁?我说是与美景。星星是个廉价的饰品,赤山并不挑剔,就堆放在眼前的海湾,让倦了的梦抖擞起来。赤山啊,本想虚构一场醉红的梦,但大海一定要叠加上一种传奇的梦的色彩,用湛蓝勾兑赤红,星星适合红,也适合蓝,星星是赤山邀来的勾兑师,一定要勾兑成梦幻的色彩。赤山将繁星摘落下来,放进山前的海湾,给那些泅渡入港的舟船以梦幻的意境。那繁星,个个都闪着飘忽不定的眼神,不是不用心照亮平如镜的水路,而是在为船上的人铺设一条“星光大道”,是“落星山下会诸宾”,是上演“银河曲”,打起“星桥”,演绎“星桥横过鹊飞回”的经典剧情。眨着眼眸,摇着舞姿,闪着灵光,给海湾的夜编织着彩色的梦,也在挑灯夜战,为赤山石涂上一抹一抹的红,将自己化身成斑斓的红花,再生于岩石,不再褪色,不再落瓣,成为赤山颜色的主色调。有一种颜色被赤山人信仰,那就是红色,因为这里也曾经响起抗击倭寇的枪声,射出飞向敌舰的红色飞镝,镝声穿古至今,鸣声更厉。距今八百年,在赤山峰谷间有一处“演练场”,名“武将地”。如今改了名字,可人们还是喜欢沿用旧有的名称。据说,那里曾经有一位神将,一头的红发,一髯的赤须,一脸的红润,一身的红衣,率几百军士日夜操练,只为抗倭。那一袭的赤红,原来是被四周的赤石染红,我怀疑这个说法,倒是听到一个更让人振奋的说法,那身赤红,是汩汩的血液渍染,忠胆赤心,是时光于此落红,他们的灵魂也是赤色的,就像赤山的山石。他们说,那些未被赤色染红的石头,都在等待着上色,就连处在深谷漫坡的寺庙里的吉祥树,都挂满了红色,用不着等到节日,赤山总是披红挂彩,这些彩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喜庆,更饱含着亘古原色的信念和愿望。
我特别相信,景色中最丰富的元素不是景观是否特别,也不是建筑是否漂亮,而是色彩,唯有色彩可以给人以信仰的启发。赤山所拥有的就是丰富而唯美的色彩。
在赤山人那里,有一个美得离谱的说法——“丹霞出岫”。丹霞不在天上,是藏在赤山石头的身后,一阵风袭来,丹霞就跃出,越过山峰,赶去和海蓝相会,来一场大美色彩的相聚。我的想象力还是不行,跟他们说,应该改成“丹霞成岫”,那些赤色的岩石,是丹霞附体,渍染成红。改动一字,少了霞藏石间的意趣,意境也有了云泥之别啊。从峰后腾起的丹霞,完全是大写意的色彩,无需细辨其纹络形状,渲染漫天,直抵人心,人心五彩。此时的光线,变得最富诗意,那真的是“魔鬼光线”,是“红魔”前来现身,只因这座赤山。朋友说,赤山适合诗人来,特别的色彩会将灵感上色。
三
赤山,令我生出诗意的遐想。赤山是天公的一笔狂草,应该早于狂草的祖师张旭了,是上亿年的精品力作。天公笔下也生风,点墨成山,泼墨为峰成岭。看一座赤山,恰如一幅狂草佳作,苍苍茫茫,恣肆无羁,奔突无收,狂放奇变,腾挪跌宕,颇具神韵,超越平庸,奇崛突兀,我就忍不住以指作毫,面对赤山,临摹其形,求得狂草之精髓。哦,那赤山前的石岛湾,是一方砚台,注满了蓝色的墨液,取之不尽。飞笔之时,一条赤色的龙蟠突然从飞溅着的墨花里窜出,游动着,翻飞着,又突然横卧于峰巅,停住了信笔而游,这是它钟情的风水宝地,懒得动了,归宿于此。时光慢移,风云从容,游龙驯服,赤龙不甘寂寞,时不时要蘸墨赋诗,写下湿漉漉的诗句。“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山满莺啼,啼血染石。“丛石何纷纠,赤山复翕赩”,叠石纷扰,奇光纷纭。一座诗意的山,一笔狂草的书法,那些诗句也都是豪迈奔放的,赤山风骨,决定了诗句的风格,不必才气几斗数车,临山便得佳句,你就来吧。
赤山的赤红是一种时时新的鲜红,总是给人“赤地黄埃归一洗”的纯净感。春天的赤山,并不招摇妖冶,但足够多情纵意的。柳枝无聊,杏花未着,桃枝早已飞了红润,最先被东风吹醒,枝枝萌骨朵,节节生羞涩,这是东风第一枝,叫“春红”,曾经有诗人给赤山写过“点绛唇”,我真佩服他选了这个词牌,真真的恰切,也叫“点樱桃”,好家伙,不要小看了这一点红,那可是来呼应赤石的妙笔,从此生花,一枝红桃最先向踏山的人传递出微妙的热情。也有人说,那枝桃红是赤山的赤孕育了她娇嫩的颜色,我这样想,审美永远是无止境的,对美的想象总是让人不断生出愉悦。三车三村就挂在赤山的半腰,家家户户都植桃,是他们最先点燃了赤山的热情,注入了赤山火热的温度。“人面桃花相映红”,这个诗句放在赤山,更贴切了,映红脸儿的不仅仅是桃花,还有沐浴在日光中的赤石,令人无法自拔。桃花盛开时,只要轻轻喊一声,桃花会经不住纷纷垂落,给我们的声音以诗意的呼应,花拥着山,山佑着花,不起半丝儿风,一派温情脉脉,缤纷的落英,可不是春的谢幕,而是山的呼唤,是山在吸纳最纯粹的桃红色,山愿听从一枝桃花的吩咐,再度焕发出鲜亮之色。春天的桃花,就是赤山的梦,桃花点燃了绯红的梦,赤山多么诗意啊!离开赤山,谁回忆起这段经历,都会用到“热情”这个词。红色,演绎着热情,一个朋友说,一想到赤山,眼前就燃起遍山的火炬。
一座赤山,一轮红日,存在着一种关系,这种关系被赤山人演绎得吻合事理逻辑。胶东半岛是太阳最早升起的地方,秦始皇曾于此祭日,汉武帝曾临此拜日,荣成是“朝(zhao音)舞之地”,即“日出之地”,迎日大礼源于此地,孟子曾临此“蹈之舞之”。一轮晨曦,总是先将温柔的光泽洒满石岛湾,然后再抬头亲吻着赤山,赤山从此着了太阳之色,日照年染,赤红不褪。一种颜色的形成与时空到底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得而知,日染月渍,成就了赤山?但这样浪漫的描述,我们无法去推翻,我很乐意接受这样的富有神话色彩的描述。时光可催人老,但时光染石更加鲜艳,目睹赤石,我对时光的含义多了一层理解。作家冯骥才说,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家,而是普通大众。赤山人钟情于他们的家园,将最美的神话变成真实的逻辑推理,我不生疑窦,坚信如此。读书得知,世上最无常的是“石火风灯”,赤石如火,海风如氧,点亮赤山,何来无常,赤山的美,则是一个常态。人言“花如解语还事多,石不能言最可人”,之前,我理解后半句总在石之形上兜圈子,不得深入,也就不得诗的精髓,原来,石之色最暖心,赤山之石啊,我真想趁着夜深人静,登临其峰,抱得一块归。
四
到底赤山何以赤红,真令我百思,到处去寻一些根据,捧读林徽因的诗,突然觉得她不仅是一个建筑学家,还是一个色彩美学大师。
我曾确信林徽因的诗句是为赤山而作:“春时你留下多处残红,翩然辞别。”(《时间》)春红不褪,于是染石为赤。
她深情地吟咏:“夕阳染红了它,如写下古远的梦。”(《昆明即景》)我觉得是真实的,夕阳辉映赤石,将古远的梦附着在石头上,于是,赤山山石更红,颜色更酽。
她的诗为我们解读赤山留下了线索。“彩霞片片已烧成灰烬……”(《过杨柳》)但她没有告诉我们这彩霞燃烧后是不息的,在赤山,“灰烬”依然还泛着红光,彩霞掉落这边,林徽因女士可知?
林徽因对色彩的解读,让我对赤山的颜色有了考证的依据。她这样吟道:“掠过耳鬓也还卷着温存,影子在秋光中摇曳。”(《红叶里的信念》)赤山满坡的红叶正红,红得纯粹,莫非红叶也在熏染着赤山石?是的,起码在红色的秋光中,石头有了摇曳的红色灵魂。
一座赤山,令我再三品读,因为她有品,是“品韵由来莫与争”。是值得一读的厚重的书,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山色可登临。
可不要被我骗了哦,赤山山色四时佳,各不相同,但都是在赤色的大背景下,把握这一点,临赤山赏景,所得就别样。春色到,宛若一纸粉红的东风帖,惹得人心扉打开;夏日里,一抹一抹惊目的绿意,点缀在赤色岩石间;秋天,她着一身披红的火色袍子,摇曳着红色的波浪;冬天,一场场胜雪,将赤山变成了一位涂了粉霜的出浴仙子,依然无法遮掩她红润的脸蛋。
时光,落在赤色上,打印出最为鲜艳最为热烈的色彩。一位诗人说,走遍万水千山,不如守住一座山。是啊,阅人无数,只能是一个失败者的经历和感叹。所谓的黄山归来不看山,我视为偏爱。我也想守住赤山,看山绿山红,听山风私语,嗅山中灵气。就像海湾里的那池水,永远漾在赤山的脚下。
名山最好四季品,五彩斑斓一部书,捧到面前时时读,“相看两不厌”,还有赤色山。
2021年12月28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