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走进歇马举人村(散文)
大雪前,在阳光中乘车一路向西,心情也是阳光灿烂的。突然车子下了高速,我们一家人竟然到了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歇马村,为何来到这偏僻的小村?我开始是一头雾水。
下车透透气,举目远眺,树木苍翠,河水碧绿,古村宁静。此刻,我才知道文化底蕴深厚的歇马村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恩平市圣堂镇。江门临近南海,毗邻港澳,据说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是珠三角及港澳地区与粤西相连的重要交通枢纽。
临近海边的地方是见不到高山的,我只觉得天空很低,似乎伸手可触及那些云彩。歇马村没有层岚叠嶂作背景,眼前是一马平川,清澈的锦江河仿佛从天边而来,缓缓流淌在小村旁。每当在岭南看到清清的水流,我就会想起流淌在故乡高山峡谷间的河流,这条母亲河日夜不停奔流,默默养育着两岸的儿女。
站在歇马村人的母亲河岸边,不时看到垂钓的村民和晒干菜的老人。这是一幅村民安居乐业的祥和画卷,我们不忍大声喧哗,打乱这份宁静。温暖的阳光照在水边老树上,几片枯黄的叶子在风中摇曳,谁会想到这安静的小村曾经是有名的“举人村”呢?弟弟说,这里的学子有考取功名或有官职的高达670多人,从九品至正二品的官员有430多人,其中获举人以上功名的多达285人,官至二品的有5人,被民间誉为“举人村”。我恍然醒悟,他有意下高速,是带我们来了解历史悠久的江门小村落,因为我喜欢写作和朗读。
走在歇马村的树荫下,一串串红灯笼随风摇动,让人不由想起旧时的电影场景。水塘对岸那排灰色古祠堂静静地矗立着,如同一幅古香古色的画卷铺在苍穹下。我穿着旗袍走向水塘边,仿佛穿越了时空,来到了明清时期的古村落。偶尔有村民路过,才让我猛然惊醒,思绪回到现实中。
我们看到古老的民居前晒的蔬菜,就驻足拍摄,这富有生活气息的一幕是一线城市见不到的。走近尚存的七间祠堂,就想一睹举人村曾经的风光,那古朴幽静的祠堂、两百多块举人石碑、八大旗杆夹似乎向我们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有人说歇马村外形像一匹骏马,马形的村子有马头、马腰、马尾之分。马头的巷道有排水渠,是可肉眼一见的明渠,被称为马骨。暗渠在马尾部分,被称为马肚膜骨,有意思的是暗渠井盖全部铸为金钱形状,可见当地人期待村子富饶、生活幸福。村前的水塘被喻为马肚,白云不停轻飘,似乎有意飘落在水塘里。
富甲一方的歇马村在明清时期官宦众多,封建礼教森严。村里祠堂的大理石墙脚砌成两米多高,窄窄的女人巷有十四条,属于女人聊天纳凉的场所这么狭小,因男女有别,男人不能入内,最窄处似乎只能经过一个人,我不由叹道,可见清代当时女人地位之低。宽阔的十三条男人巷是男人出入活动的场所,可以两人并排走过,这是预示着权利和地位之高吗?这些巷子是当时封建礼教的缩影,为国内所罕见,我们现在看着觉得轻松可笑,那时可是压在女人们身上的一座大山。
走在窄窄的女人巷,拍摄几张人物照,感受一下被拘束的小天地,心里庆幸自己生活在现在的幸福时代,自由进出,思想行为都不受约束。走出窄窄的巷道,温暖的阳光照在身上,觉得一身轻松,豁然开朗。信步走到古祠堂大门前,徐风阵阵,玫红的三角梅给古老的建筑带来勃勃生机。抬头观赏青砖黛瓦的古祠堂,屋檐、屋脊有画龙雕凤的灰塑装饰,不由感叹精美的图腾里隐藏着民俗风情,这是具有岭南风格的艺术造诣,是当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
祠堂边的另一巷子标有“百年私塾”的字样,我们好奇地走进青砖巷道,隐约听到人语声。往前走几步,只见一道门开着,门边挂有“荣华书室”的牌子。走进一看,高高的屋顶可见旧时的瓦砾、透明的天窗,一束束阳光从屋顶天窗射了下来,照在地面石板上,书室就亮堂了。简陋的书室内有几个年轻人在聊天、观看古迹,那一束束阳光像舞台上打的灯光,他们就像表演话剧的演员,我们似乎在欣赏一场剧情。怕打扰那份宁静,我们悄悄退出来了。
歇马村当年作塾、学堂用的体胖梁公祠,现在是“歇马天骄”清官梁元桂的展馆。歇马村的体胖梁公祠建于光绪十二年(一八八七年),为后辈纪念体胖公而建。我没想到梁公祠会用“体胖”这个词命名,现在都是以瘦为美。“体胖”一词出自《大学》“心宽体胖,家肥屋润”句。村里人说,以“体胖”为名,是教育歇马孩子做人要“心胸广阔,包容万物”,启示后人不要事事斤斤计较,否则永远成不了大事。看来“宰相肚里能撑船”的人生哲理蕴含其中,寓意深刻啊。
拥有“全国文明村”“教育文化村”“民俗文化村”等美誉的歇马村一直重教育、讲仁爱、守忠孝、崇廉德,从古至今,这成了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主旋律。看来,“举人村”曾经尊师重道、崇尚官德文化,名不虚传哟。
走向村里的振韬祖祠(又名“敦睦堂”),这座建于清乾隆五十四年(1780年)的古祠堂,曾经用作歇马举人村议事、教育的重要场所,现在是歇马举人村文化展馆。坐西北向东南的振韬祖祠砖木结构,面阔三间深三进,左右有廊,有两个天井,这座古建筑对于研究恩平当时的教育史和建筑艺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慕名走进振韬祖祠参观,崇文重教的歇马村带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呢?朗读墙壁上的诗句“天马歇江边,一饮成仙境。三嶂叠彩屏,人杰地显灵”“一饮兼程赶考梦,古村歇马举人何。不知今日谁题榜,又听飞红报佳锣”,这些佳句描绘出当年歇马人杰地灵的独特风貌及学子金榜题名的场景,我们似乎也能感受到当时学子考取功名的喜悦之情。
据历史记载,从明朝嘉靖年间兴办私塾教育开始,到清道光三十四年(1908年)兴办崇本小学、1946年建办江海中学(现代完全小学、初级中学),歇马人重教兴学之风长盛不衰,这是村里人才辈出的重大原因。明朝崇祯至清朝同治240多年间,村里承传“笔筒装米也要教子读书”的祖训,创立了旨在鼓励读书求功名的“学谷制”,这两者形成了歇马教育文化日渐兴旺的良好氛围和动力。村里的学子从小学习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这种私塾教育形式从明朝嘉靖年间一直延续到1950年才消失。据说恩平供学子读书的私塾数歇马村最多,规模较大的私塾有励志园、缉熙堂、东华寺、社学(文庙)、云岩仙馆、龙溪庙、荣华书室等。其中励志园因聘请道光年间榜眼何冠英来园中教学,培育考取功名的学子最多而出名。1905年,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人们趋之若鹜的科举利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科举取士和学校教育彻底分离。因有深厚的教育根基,长江后浪推前浪,歇马村人才不断涌现,自新中国成立至今,歇马村培育出本科生、硕士、博士有200多名,其中有美国太空总署哈勃望远镜工程师梁新柱及梁天锡、梁锡三、梁鼎光等三位享受国务院特殊精贴的国家级专家。
歇马村关于教育的佳话很多,我被振韬祖祠墙壁上的“寒辛捱苦,抚儿成才”“笔筒装米也教子读书”来由的故事吸引了。前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寒门学子求学报母恩、错过出仕为官的机会,后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贫寒家庭的父母省吃俭用送孩子读书成才、获取功名的故事,“笔筒装米也教子读书”后成为梁家祖训,世代相传。再穷也不能穷教育,这是我们自小就常听母亲唠叨的话语。可怜天下父母心,歇马村人家庭再贫寒,都会把教育摆在第一位。值得一提的是,歇马村自明朝设立了“学谷”奖励制度,堪称当时的“奖学金”。明崇祯年间,梁休性任湖广辰州府泸溪县知县时,深受皇帝器重,得到御赐圣旨的他为歇马人建了“马厩”形祠。他解甲归田后,完善了“学谷”制度。用谷子奖励学子读书,这可是给村里贫穷学子雪里送炭的帮助,给学子们提供了平等受教育的机会,是歇马文化的一大创举。科举制度废除后,原来的秀才、举人继续领取“学谷”,新学制出现后,大学生、中学生依然享受学谷,解放后,之前的稻谷奖励变成现金奖励。歇马村的学谷制是开族以来的一座丰碑,村里的学子有这样的坚实后盾,没有后顾之忧,他们刻苦学习,村里人才济济,名扬四海。
出了振韬祖祠,走向“一份家训,一门四杰”的缉熙堂,可见《缉熙堂训》如下:读史通今,明德通义。尊师重道,礼恭意诚。孝友家声,修身立品。积善若水,惩恶为良。谨言善行,忠贞务实。定静致远,俭以养性。举止端庄,谈吐儒雅。自满招损,谦逊则益,上报国恩,下为百姓。遵守诫训,家道宜昌。
缉熙堂原为梁君杖生祠,后为家族宗祠,约建于1769年,《缉熙堂训》是梁君杖为教诲族人所立,内涵丰富的族训对后人有很深的影响。梁君杖以下四代共一百一十一名男丁中有七十七人考取功名,并任官职于朝廷,他们清廉为官,其中梁日霭、梁元桂、梁云桥是当中代表人物。当地流传着梁君杖家族一门四代出廉吏的佳话,生活在这尊师重教、努力获取功名的氛围里,学子们自小耳濡目染,勤奋、拼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就根植在他们的脑海里了。
据说歇马村历史上通过科举考取贡生及举人以上功名的高达几百人,其它功名的不计其数。歇马村的功名碑林、皇帝赦令、旗杆夹文物,记载了当时的科举功名,是中国科举文化的缩影。
歇马村科举文化中,官德文化独放异彩。村里老人津津乐道的不仅有利于寒门学子的“学谷制”,还会对当地的官德文化娓娓道来。展览的图片文字更让我们知晓,明清时期,歇马村涌现一批考取功名、步入仕途的族人,他们读书求功名、处世方面秉承儒家思想精髓,影响着一代代歇马学子走上仕途之路恪守“清廉自守、尽责为民、怀德自重”的为官操守,在不同封建时期有着令人赞颂的“为官以德”之道。
缉熙堂摆着木课桌、木板凳,墙壁上启发孩子们多读书的名言警句引人深思。“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多读书。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些把我的思绪带向遥远的孩提时光,那时老师就是用这些话语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做个有用的人才。几十年过去,重温这些名言警句,感慨万千。
徘徊在悬挂有“尊师重道”牌匾的旧时课堂,总想寻觅当年的一些蛛丝马迹。看到摆放整齐的木桌椅,脑海浮现村里孩子读书的场景。抬头看到“皇恩浩荡”的牌匾,我们不由浮想联翩,那时的学子求取功名、平步青云后带给这个村子多大的荣耀啊。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古祠堂是歇马村人的根,留下了一段段丹青旧事,沉淀了深厚的民俗文化,祝愿人杰地灵的歇马村继续英才辈出!
(文中资料来源于歇马村文化馆)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