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名著·传经典】【菊韵】喜欢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词(赏析)
还在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曾买过一本《宋词一百首》,背诵了其中的一些词。也许个人的性格使然,印象较为深刻的还是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上世纪70年代,我又买了一本《王文公文集》(模糊记得是这个名字),又重温了这首气贯长虹的怀古词。同时我从图书馆借到一本《王安石》传,了解了王安石的生平遭际。也就是那阶段我见到了列宁对王安石的评价:王安石是“公元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这使我加深了对他的这首怀古词的理解。进来重读这首词,产生了些新的认识。这首词的上阙写景: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作者交代了自己登临的时间是晚秋,这时天气刚刚变得凉爽起来。作者登楼极目远望,但见千里长江就像银练一样美丽,苍翠的山峰簇拥着。残阳里,有来来去去的航船,还有被西风吹动着的酒旗。淡淡的白云下是一只只美丽的游船。白鹭在天空飞翔。作者感叹道:这美丽的景物,任什么样的图画也难以把它表现得如此之美。
这里的长江、翠峰、帆船、酒旗、白鹭,在世人眼里,不过是些很平常的景物,但在词人眼里,却变得如此之美。淡雅的色调,简单准确的比喻(澄江似练,翠峰如簇),静美中的动感(帆船之来去,酒旗之斜矗、星河之鹭起),给人以极大的美感,引人入胜。
的确,南京城是六朝故都,文化名城,风景胜地。历史上多少文人围绕南京写诗作词抒发过自己的感慨。唐代诗人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抒发了一种兴亡之感。是的,这么美丽的城市,居然有那么多定都这里的王朝相继灭亡了,实在令人惋惜!
今日王安石登临南京城楼,抒发的也是这种兴亡之感。
上阙写南京风景之美,恰恰是为下阕的抒情作铺垫。
下阕云:“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作者由眼前之景,不禁想起定都南京的历代王朝的兴亡史。为此,他的心情也由高兴变得沉重起来。作者叹息道:南京城固然繁华,但兴盛繁华如过眼烟云,令人悲愤连连。更应该记住的是南京城的耻辱。我们都知道南朝陈后主叔宝的故事。这人不理朝政,只知道享乐腐化。他曾自作《玉树后庭花》一首诗,令人为之谱曲,终日令妃嫔歌之舞之。当随兵即将攻克他的皇城的时候,他还在与妃子张丽华寻欢作乐。有人报告随朝韩擒虎的军队已到城下,他还依仗着“金陵王气”和长江天险,不相信敌军会攻进来。当部下再一次汇报情况危急时,他仍不思抵抗,而让人将张丽华等妃子和他绑在一起下到枯井里躲难。如此奇耻大辱,贻笑千古。唐代诗人杜牧就曾以“门外韩擒虎,城头张丽华谁怜容足地,却羡井中蛙”的诗句讽之。然而当年陈后主亡国的教训,并没有为今人所接受,至今人们还是歌舞升平,商女们还在唱那首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
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是这样的:宋朝冗官冗兵冗政,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造成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加之民族对立严重:北宋与西夏和辽国发生多次战争,政府为了防范武将实行更戍法,频繁调动武将,导致兵无常帅、帅无常师。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家王安石,清醒地看到历代封建王朝灭亡的原因,不过是统治阶级耽于安乐,贫富差距的加大,国库虚弱,不修武备,于是产生了浓厚的忧患意识,便在宋神宗支持下,以大无畏的精神进行了变法。本词的下阕即表达了亡国之忧。他深深地感叹道:六朝像流水一样一个接一个地灭亡了,眼前看到的只是寒烟衰草凝住一样的绿色,耳中听到的是麻木的商女还在唱那首《玉树后庭花》。这是亡国之兆呀。这种忧患意识正是他变法的动因。
我们说,王安石的诗词跟曹操的作品一样,是政治家的作品。这首词表达的思想内容跟单纯的文人词截然不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气势不凡,但结尾却表达了“人间如梦”的消极情绪,其词的思想性跟王词不能比拟。
王安石变法,由于宋神宗的死,和司马光一伙保守派的势力过于强大而失败了。但是这无损这位为了国家而不怕牺牲勇于变法的政治家的光辉形象。而保守派攻击他为奸臣,将宋代灭亡的责任强加给王安石,这是有失公允的。宋朝不是因为王安石变法而灭亡的,而是因为其新法(特别是将兵法)被司马光等保守派彻底否定而灭亡的。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和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因此招致他们的强烈反对,他们对这位政治家极尽污蔑之能事,说他是“奸臣”。但正直的历史学家却肯定了他的变法,包括列宁对他的评价。
这首诗的现实意义不言自明,当此豺狼环伺,战争硝烟随时都有可能腾起之时,我们绝不能再继续唱《玉树后庭花》之类的靡靡之音了。历史的教训应当记取。现在应该让“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之类的革命歌曲重新响彻祖国各地。
2022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