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马尔克斯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的艺术特色(赏析)
刚拿到网购的书《礼拜二的午睡时刻》,我有些激动。毕竟是很久没看这类大家作品了,既然决定了好好读几本小说,那么这本书算是我的“第一本”。
一直不太喜欢看小说,尽管我还出版过小说。总觉得自己对小说很懂,实际上当走进像马尔克斯这样世界级小说大师的作品里,才知道自己还太浅薄无知。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小说家、记者和社会活动家。读了他的《百年孤独》不到一半就停下来了,因为我怀疑我的理解能力不够资格读这种小说。然而,读了他的《礼拜二的午睡时刻》,我忽然明白了点什么。读书就是和伟人对话。这话果然,我开始后悔之前花了很多时间阅读一些浅显的书,从那些书中喝了一些毫无意义的心里鸡汤,反而搅乱了自己的心灵之清海。于是,我又读了一遍这篇很短的小说。反复咀嚼着里面的文字和思想,不禁内心受到很大震撼。
小说以设置悬念的方式开头,火车从赤褐色岩石隧道里出来,进入了一望无际、两边对称的香蕉林,经过几个小镇,来到一个“比前面几个要大一些”的小镇上。火车停了下来。坐在火车上的主人公是一对母女,母女两穿着丧服。她们去干什么?这不仅让人产生疑问。再看她们的装扮:女人眼皮上青筋暴露,她身材矮小羸弱,身上没有一点线条,穿的衣服裁剪得像件法袍……小女孩十二岁,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她们来到小镇,“车站上空无一人”、“小镇热得像个蒸笼”,“车站地上墁的花砖已经被野草挤得开裂”……这些自然环境或是社会环境无不给人一种暗示,这是一个荒芜的小镇,这种充满着死亡气息的地方跟开头母女俩穿着丧服有些吻合。她们来干什么呢?
“这是八月的一个礼拜二,小镇上阳光灿烂”小说里的时间和季节都是火热的,然而,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里的人“快两点了,这个时候,镇上的居民都困乏得睡午觉去了。”“从十一点起,商店、公共机关、市立学校就关了门,要等到四点钟回程火车经过的时候才开门”——这些环境描写其实已经揭示了在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人们的生活就像沉睡未醒一样。
小说拉开了序幕后,事件开始了。原来,女人是来看上礼拜一被人开枪打死的她儿子。她儿子怎么会被打死?原来他是“小偷”。事实上,女人的儿子是不是真的偷了别人的什么东西,小说没有交代,但开枪的是“凌晨三点,离这里几个街区的地方”一个住在堆满杂物的房子里的孤身老太太,在细雨淅沥声中听见有人从外边撬临街的门。她急忙起来,“摸黑从衣柜里拿出一支老式左轮手枪。”“老太太门没开灯……二十八年独身生活在她身上激发的恐惧感使他不但能够想象出门在哪里,而且能准确地知道门锁的高度”——就这样,她扣动的扳机。就这样,第二天清晨,一具男尸在老太太门口倒卧着。这就是女人的儿子,女人强忍住悲痛,没有一滴眼泪。
当女人签字完要离开的时候,窗口和大街上满是人。这些人什么时候就聚集来的?很多人大概不知道上个礼拜一的晚上发生了什么事,也或许不知道死了的这个孩子还有家人。只知道他就这样被埋了,而且都认为死了的这个人是一个小偷。试想,但凡有人追问一番,那个死去了的男孩,他偷了谁的什么吗?小说里女人也交代“我告诉过他,不要偷穷人家的东西,他很听我的话。过去,他当拳击手。常常被人打得三天起不来床。”——这样一个弱者他被人认为是小偷。“死者的鼻子被打得粉碎”。可见,开枪者无意间杀死了一个脸刚凑近门锁的人。而这一切被认为是理所当然。
就算这样,被认为是“小偷”的人死了,没人知道他是谁。来看他的他的母亲当着众人就说:“我是他母亲。”“是我唯一的儿子。”
马尔克斯的小说果然给人一种阴森的感觉,他同情弱小,讴歌亲情。鞭挞各种邪恶势力,揭示重要的社会问题,让人在阅读中反思社会现实。在小说中,女人说,“那时候,我每吃一口饭,都好像品尝到了周六晚上他们打我儿子的滋味。”这里说的她的儿子被打是指当拳击手被打的事。可见,一家人在社会底层遭遇的是怎样的屈辱。而这个时候,神父说:“上帝的意志是难以捉摸的。”这句话没有多少说服力,是啊,这是上帝的意志的事吗?当社会底层人民遭遇了不公的时候,梦寐中的人们总需要有个惊醒着的人来叫醒。但是,原本在睡午觉的人们聚集到窗口看到的也只不过是女人拉着小女儿的手朝大街走去。他们的希望在哪里呢?
经典小说果然与众不同。每一句话都值得玩味。每一处风景都有它特定的含义。《礼拜二午睡时刻》字字含泪,无处不歌颂着母爱。无处不揭示着人性和社会。无处不震撼着人,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