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长征史诗(杂文随笔)
长征的伟大功绩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场壮美的史诗,是我党一次伟大的胜利,这已经赢得了世界的公认。回顾这场史诗时,我们先看到的必然是长征的伟大功绩:
一、保留了红军力量。万里征程,从中国的中南,到南方,到西南,到西北,辗转大半个中国,十一个省,历尽千辛万苦。红军主力始终没有被敌人消灭,胜利到达了陕北,保留了革命的火种,从而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这是最明显的功绩。
二、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毛主席评价长征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宣传队”,道出了长征最重要的价值。
乱世,向来是民不聊生,中国自古就有“宁为盛世狗,不做乱世人”的说法。在近代中国,从腐朽的清政府到后来的北洋军阀混战,国家衰败,百姓涂炭更是常态。百姓活不下去了,就去当兵,这种当兵和做土匪也差不多,都是不得已把脑袋搁在裤腰带上的营生,当然能抢就抢,今朝有酒今朝醉。苦难中国的百姓,遇到的就是这样的部队,过着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暗无天日。
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始终不忘自己是人民的军队,到哪都秋毫无犯。红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是打土豪,自己获得给养的同时,还把打土豪得到的物资无偿分给贫困农民。其次是分田地,农民有了自己的田地,就有了生活的保障。农民得到了鱼的同时还得到了“渔”,从此在黑暗中看到了活下去的可能,看到了生活的曙光,又怎能不心向共产党。跟着共产党才能活着,这是最简单的事实。反过来说,正是有了广大贫苦人民的支持,弱小的工农红军才有底气说出必将取得革命的胜利。再次是建立政权。每到一处,只要有可能,红军都会帮助百姓建立各种红色自卫组织,引导百姓如何自己保卫自己。虽然这些组织在红军离开后都被迫解散了,但火种已经种下,一旦时机成熟,必定还会燃起熊熊大火。最后是写标语。红军对宣传工作的重视让人无法理解,战士们在艰苦行军之余,都会乐此不疲地把能写上标语的地方都写上红色标语。貌似无用的标语,其实都是在百姓心中留下的星星之火,以致有的军阀部队看到标语就头疼,就害怕。
红军辗转十余省,无论如何艰难困苦,无论如何九死一生,都不忘自己的穷人本色。所以,红军每到一处,国民党的妖魔化宣传不攻自破。只要有红军经过的地区,都留下了革命的可能和必然。最简单的事实就是:红军第一次到达的地区,或许还要做百姓的沟通解释等工作,但只要去到已经有红军来过的地区,百姓无不欢欣鼓舞热烈欢迎。穷苦百姓自愿参加红军,所以红军自从湘江血战之后,虽然一路艰险,损失不断,但最终到达陕北时,兵力其实没损失多少——那就是因为百姓的踊跃参加,沿途的扩红不断有新人加入红军。
长征,还客观上增进了共产党和少数民族的民族交流。刘伯承和小叶丹歃血为盟不消说了,革命军队走到的少数民族地区,无不给这些民族留下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建国以后,中共能够以摧古拉朽之势席卷大西南,顺利以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解决了历史遗留下来的诸多民族问题,和长征中产生的这些民族对共产党的信任,不能说没有关系。
三、共产党的成熟。在长征中,中共中央在九死一生之际,在和共产国际完全失去联系之后,完全以自己的能力,解决了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问题,从此转危为安。可以说,正是经过长征的历练,共产党人明白了,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外国人是靠不住的,我们依靠的只有自己和中国千千万万的贫苦百姓。这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保证。
博古和李德
博古和李德是中国革命的罪人,这话一点不为过。正是这两个人的倒行逆施,中国革命遭到了严重的损失,而正是遵义会议剥夺了这两个人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中国革命才起死回生。“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如果这两个人没有结束自己的政治生命,中国革命简直不堪设想。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开始,就处在风雨飘摇的旧时代,就处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斗争之中。百年党史,是辉煌史,也是大浪淘沙的淘汰史。在这场大淘汰中,我们绝大多数党员经受了考验,成了国家的柱石或者牺牲在了为国为民的伟大进程中,名垂青史彪炳史册。但是也有不少的党员走向了革命的反面,成了人民的敌人,作恶多端留下千古骂名,曾经的功绩远远洗刷不了后来的斑斑劣迹。在这两种人之外,却还存在着第三种人:这些人愿望是好的,也坚定不移地为中国革命而努力,但由于能力水平的欠缺,或者理想认识的误区,好心办了坏事。这些人如果地位不高倒也罢了,但这些人如果居于高位,一举一动都会影响中国革命的进程,他们对中国革命造成的影响甚至要远远高于一两个叛徒。
对这些人怎么看?就其造成的恶果而言,枪毙多次都不为过。他们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多少革命志士因为他们的乱指挥丢掉了性命,万死不足赎其罪。庸医就可以害人吗?但是,从另一方面说,他们始终是我们的革命同志,他们绝没有主观的恶意。“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做恶,虽恶不罚”,中国还是强调志功的统一性的。况且,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也有个成长的历程,任何一个初生的政党,都不可能成熟地领导革命,都会犯错误,都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法国大革命,苏共的清洗,不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吗?不管我们主观上乐不乐意,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政党的成熟,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知道错,我们也就知道对了,尽管这错误是我们不想犯也不愿意犯的。
中共历史上,这种人还真不少,最为典型的就是陈独秀和博古李德。陈独秀是党的缔造者,在党的初期是公认的领袖,说他想对党不利,绝无可能,但他确实让党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致被开除出党。当然,被开除是因为他个性使然,他并不承认错误,宁可与党分道扬镳。而博古李德,事实上被取消了领导权后,并没有进一步的组织惩戒措施,甚至还把他们视为党的高级领导人,还让他们为党继续工作。
原因也很简单,他们不是敌人,而是放错了地方。博古是个书生,因为从苏联回来,就成了中共的最高领导人,那其实是我党的用人机制出了问题。一个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的年青的布尔什维克,二十多岁就要到中央苏区去领导那些资深的土老帽,心里是犯嘀咕的。正好他巧遇了李德这个共产国际大员,于是像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又像有了一张护身符,顺理成章的把他请进了中共革命队伍当了太上皇。事实证明,博古被解除了领导职务以后,对革命还是尽心尽力作出贡献的,甚至最后还为党牺牲了生命,说明他还是有能力有信仰,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同样还是事实证明,这个好干部并不适宜做最高领袖,让他来领导中国革命,必然会带来重大损失。他有责任,我们党的用人机制更有责任,对苏联人员的盲目信仰是罪恶之源,对满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论家的盲目信仰是罪恶之源。
李德,据后来分析,并不是共产国际钦差,而仅仅是一个苏联的情报人员。阴差阳错,他事实上成了中国革命的太上皇。他的目的其实挺奇怪的,说他迷恋于权力享乐吧,他来中国并没有过上什么好日子,也随着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而且被解除职务后还没有叛逃。坦率说,从遵义会议被解除权力以后,他如果要离开红军,当时的我党是不会有人反对的,但他就是一直坚持到了长征结束,不管艰难困苦。说他是敌人派来误导我军的奸细,更不可能,可他造成的伤害却比奸细更厉害。我们只能猜测,他就是一个热心想帮助我们取得革命成功的国际共产主义友人,只是这个友人,好心办了坏事。一个外国人,为了异国他乡的革命,跋山涉水历尽艰险,确实也不容易。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回到共产国际后,审查的结果也只是认为他犯了错,而没有罪的原因。我们应该感谢他,可我们又不能感谢他,因为他也许想带来帮助,但事实上带来的不是帮助,只是伤害。
孔子说过“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永远值得我们警醒。德不配位,对个人而言是荒诞,但对组织而言,则是灾难。
项英
也许是对叶挺的崇拜,不喜欢项英。原因很简单,一个声名赫赫功勋卓著的名将,愿意到一盘散沙的新四军做军长,却处处受到这个相对来说不知名的人物的处处掣肘,从而不能大展身手,当然会觉得这个人是个小人。后来参观了泾县云岭,知道了项英生平,才知道,这并不是个小人,而是一个伟人。
在长征之前,项英已经官居中华苏维埃全国副主席,而主席是毛泽东。甚至有人说,当时苏维埃,也就是中央苏区,三巨头是毛泽东,朱德,项英,由此可见他的地位。在长征以后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敌后斗争的干部中,他是排第一位的,地位超过了瞿秋白陈毅等等所有人。当时的中央政治局常委共四人,是博古,洛甫,周恩来,项英,连朱毛都没在。后来遵义会议,毛泽东正是顶替生死不明的他,进了中央政治局常委。历尽艰险,在敌后坚持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在当时留下的领导人中,只有他和陈毅。陈毅受到了非人类所能承受的磨难,九死一生,而项英也没有好到哪儿,所以被称为“铁人”。铁人到铁军,恰恰合适,所以后来南方八省游击队组建的新四军,项英是最合适的领导人。事实上,也正是项英的威望和努力,才在短短的三个月,将一盘散沙的游击队组成了新四军,这点,让陈毅等其他领导都是服气的。项英爱兵如子,勇猛顽强,深得部队信任,是一个优秀的领袖。
中共领导层出于种种考虑,邀请了叶挺作为新四军的军长,当然有其用意。问题在于,项英是贫苦工人出身,看不惯叶挺那种名将风范。必然的是,叶挺也瞧不上项英那种土老帽风格。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的处处不同,又都是有威望有个性的人,能指望两个人合作愉快吗?而且,叶挺并不是中国共产党人。所以,项英在党务会上,不让叶挺参加,是对的。而且中共的伟大传统是党指挥枪,叶挺虽然贵为军长,也要受党的领导,并不能真正随意指挥部队,这并不是项英的刁难,因为这是组织原则。这种军官和党的矛盾,在南昌起义时期就出现过,当时的贺龙就不是党员,参加不了组织会议,所以他虽然贵为军长,但起义真正的领导者是共产党人周恩来。后来解决的方式,是贺龙倾心向党,加入了组织。即便如此,贺龙也是自居周恩来之下的。按此成例,叶挺也是应该加入中共的,而当时新四军真正的领导也应该是项英。但也正因为叶挺和项英的矛盾,叶挺并不想受项英领导,从而形成将帅不和的局面。
皖南事变以后,新四军换了领导,反而解决了将帅不和的问题。从此,新四军驰骋疆场,屡克强敌,威名赫赫。这一切,其实要感谢项英同志为这支部队注入的军魂的。
陈毅
有人说,陈毅是福将。这肯定是因为后来华野的粟裕,他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让身为统帅的陈毅可以安享胜利,坐等荣光。甚至刘少奇力推粟裕为元帅,替代陈毅。而在淮海战役之前,中革军委也有用粟裕取代陈毅作为东野司令的想法。但是,粟裕坚决要求陈毅留任,这仅仅是因为粟裕的谦恭吗?
粟裕和陈毅都是老井冈山的革命者,都经历过反围剿斗争失败的洗礼。在那个时候,两个人都是被留下坚持游击斗争的。谁都知道,留下是革命的需要,但谁也知道,留下可能就是牺牲,所以当时博古等要留下毛泽东,周恩来坚决不同意,因为毛泽东的军事智慧对中国革命而言,太重要了。
陈毅被留下了。他到井冈山很早,是随着朱德一起来到井冈山的,当时朱德、毛泽东、陈毅是主要领导人,地位是远超林彪的。后来,毛泽东对陈毅的批判,让陈毅的地位下降了很多。但是陈毅没有计较,还是坚持着对革命的忠诚和信仰。他在长征留下的时候,甚至都没有职务,只是配合项英瞿秋白工作。
谁都知道,留下很难,但谁也没想到难度会如此之大,正如谁也没料到长征的难度是如此之大。作为朱毛龚并称的龚楚,也算主要领导了,却直接叛变革命了。留下的主要领导瞿秋白,很快就被捕牺牲了。陈毅也没有舒服到哪去,记得以前读他的《梅岭三章》,就看到当时他是受伤了,一个人被困在阵地上,根本看不到生还的希望。但就在这时,看到了他的伟大,他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现实是更残酷的,陈毅受伤以后,在没有医护人员、没有麻醉药品的情况下,自己取出了身上的碎骨头,这远比关羽的刮骨疗伤艰难多了。关羽是武圣,陈毅呢?当他回到部队,在部队军心涣散,人心不稳的时候,他没有犹豫,直接说:“哪怕剩下我一人,我也要坚持斗争”这等掷地有声的话。在革命的关键时候,领导人的意志,往往是军队生死存亡的关键。正是陈毅百折不回的革命意志,他一直成功地坚持领导着南方的游击斗争,特别是在项英牺牲以后。
陈毅的坚持对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赢得了巨大的威信。所以,新四军重建军部后,他是当之无愧的领导人;在改组为华野后,军事能力胜过他的粟裕,甘心情愿做他的配角。粟裕知道,他没有陈毅的影响力,命令通过陈毅下达,要比他自己下达有效得多。直至后来文革时期,他虽然被打倒,但他的悼念会上,让那些造反派奇怪的是,毛泽东坚持到场,最后一次怀念自己亲密的战友,中国革命的忠诚卫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