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真】种“书”(散文)
一
冬至已过,寒意渐深。阳光温暖地照着,驱散了几分寒气。冬日,周末,暖暖的,闲闲的。这样的日子,是适合看书的。
阳光透过窗户,暖暖地照在我们俩的身上,我们俩,一老一小,各自捧着一本书,静静地看着。
忽然,那个小的说话了:“姑奶,这是什么啊?”
我抬起头来,看着小男孩手指着的那个地方,说:“哦,这是脚印,这题目是让你把小动物和它们的脚印连起来。”
他虽然懂了,可是他望着这些脚印,又问了:“这是哪个的脚印啊?”
我看着这一排脚印,貌似简单,可是也拿不准,望着这个小男孩,想着,不能因为他不懂,就糊弄他,这个年龄的孩子,说什么他便以为是什么,便说:“我也不知道,我们在手机上查查,好不好?”
他点点头,说:“好。”
于是,我拿起手机,点开百度,告诉他:“我点开这个声音时,你就问,好不好?”
我开始以为他不懂,可是当我点开语音输入,把手机凑到他嘴边时,他竟然表达得非常清楚:“小狗的脚印是什么样子的?”
不多会儿小狗的脚印就出现了,又一一查询了牛,猫,小鸡还有梅花鹿等的脚印。当所有的问题都查清楚之后,他兴致勃勃地拿起笔将这些小动物和它们的脚印一一连上了。笔画得很重,线连得歪歪扭扭,有条线连得不够准,他又重新连了一遍,将那张纸画得触目惊心,但他不觉得,依然开开心心地拿给我看。
阳光从我们的身后照过来,其中一抹调皮地绕过我们的肩膀,照在书上,莫非它也想看看是什么书,竟吸引得我们俩看得如此专注?
我坐在他的身边,偶尔抬头看一眼这个小男孩,看他专注的样子,心头涌过一丝感动。
有多长时间没有这样静静地看书了?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另一个小孩的身影:身材瘦弱,个头不高,两个羊角辫一高一低,在耳旁摇晃,正低着头捡起地上的半张旧报纸,吹吹上面的灰,然后贪婪地看了起来,看完了一面,翻过来看另一面,都看完了,又看起了中缝,一个字都不放过。
那时的孩子没书可读,连书店都很少,乡下更是凤毛麟角。现在的孩子多幸福啊,有那么多的书可以读!
二
六个多月前,侄女带着她的儿子到我家来玩,她儿子吵着要看动画片,吵着无可奈何,最终还是打开电视让他看了,他立刻全身心地投入了进去,我们无论说什么,他全部充耳不闻。
侄女说:“唉,毛毛在家里就喜欢看动画片,一点儿都不喜欢看书,怎么办?”
我看她手机不离手,问:“你自己看书吗?”
她不好意思地放下手机,摇摇头。
我说:“你自己都不喜欢看书,还指望孩子看书,怎么可能呢?你是做给他看的,不是说给他看的。”
她说:“我哪有时间看书啊,白天里上班,下班后又要买菜做饭又要洗衣搞卫生,搞完之后,就要睡觉了!”
我听她这么一说,想想她也的确辛苦,不禁有些唏嘘,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没有人可以充当他人生活的导师。
她又说:“他奶奶住院了,我们天天一会儿家里一会儿医院里,还要上班,头都大了!他现在还可以送到幼儿园。马上幼儿园要放假了,到时候我把他送到你这儿呆一段时间吧!”
我忽然想起了《浮士德》,那个与魔鬼打赌的人,我当然不能跟魔鬼打赌,但是我又何妨跟自己赌一次:给我三十天,看我能不能在这个小男孩的心中种下一棵叫“书”的小树苗。
于是,放假伊始,他来了,这个五岁不到的男孩,在他妈妈答应下班后来接他,便独自留在我这里了。而我,也开始了一个不一样的暑假。
因为之前经常来我这儿,所以,对于我这里他并不陌生,只见他直奔积木盒子那里,将整盒子的积木倒在地板上,便专心致志地玩了起来。我则拿着一本书坐在茶几旁看了起来。
我们互不相扰,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我会抬头看他一眼。他玩得非常专注,偶尔起身去厕所,然后边拎着裤子边跑到积木前,仿佛那儿有什么东西在等着他。等到他兴奋地拿着组装好的小车给我看时,那种成就感爆棚的表情简直让人恨不得把他抱在怀里亲上一口!
然后他又想玩套娃。我问:“你不玩积木了吗?”
他说:“不玩了,我要玩这个!”他踮起脚尖从壁橱里拿下了套娃。
我说:“那要先把积木收起来,好不好?”
他说:“你收!”
我想起侄女说的,他在家从不收玩具,丢得乱七八糟的,便说:“我们俩一起收,好不好?”
他望了望我,想了一会儿,说:“好!”于是便迅速地蹲了下去,不多会儿就收好了。
我问他:“这个盒子是放在哪里的?”
他指指原先拿积木的地方,我说:“你再把它放回去,好不好?”
他高兴地放回去了。
等他转身玩套娃的时候,我说:“等会儿不玩的时候要把它收好啊!”
这次,他点了点头。也许知道这不是在自己家,我也不是他的妈妈,没有讨价的余地吧。
套娃对于他来说,有些简单,他玩过多次了,所以,玩了不多会儿,便没有兴趣了。当他的视线再次投向壁橱时,我从茶几下拿出了一本《伊索寓言》,说:“我读这个给你听,好不好?”他说:“好!”
这一读,又花了近一个小时,我看看时间,要做饭了,便说:“我要做饭了,你自己玩,好不好?”
他说:“我要看佩奇!”
我问:“你准备看几集?”
他说:“三集!”
我说:“好。”
于是,我打开手机里的小猪佩奇,他自己独自在厅里看着,我在厨房里忙乎。
果然,三集看完后,他自己将手机关了。
三
第一天过得还算舒心,不过这才是开始,一切都很新鲜,一旦这种新鲜劲儿过去了,后面大把的时间如何相处,是件必须认真谋划的事情。不过,从他搭积木时的专注,听我读书时的好奇,以及看动画片时的自律,可以看出,这个年龄的孩子真的是一张白纸,着墨则黑,着红则赤,所以,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像他那样,怀着一个赤子之心。
我整理了一下家里的儿童藏书,《伊索寓言》《木偶奇遇记》《365夜》等等,文字类居多,仿佛一个老学究板着脸说话,他是听不进去的的,唯一能感兴趣的便是《伊索寓言》了,可是这也得我读给他听。如何让他主动地去找书看呢?我决定上淘宝搜寻适合他这么大的孩子看的书,看中了一本《全脑思维游戏1000》(4-5岁),然后又下手买了一套积木,这两样东西三四天便到了。
那套积木有些难,小的四套,大的八套,都是组合成各种飞机汽车坦克舰艇之类的。刚拿出来时,他兴趣不大,因为太难了。
我看出他的退缩之意,便说:“你看,这儿有图纸。我们把这三个找出来,看谁找得快,好不好?”
他说:“好!”他眼疾手快,我才找出一块,他已经将两块都找出来了,递给我。
我边接过来,边说:“这么快!给你个大大的赞!”说着伸出大拇指在他额头上摁了一下!他开心极了,嘴角咧了个大大的笑容!
我说:“我们来看图纸,怎么拼的。”然后我按照图纸上的位置将三块积木摆好拼好。接着看第二步,问他:“我们要找这三个,看看谁找得快?”他又一次开开心心地找出来,递给我,很快。我自然又给了他一个大大的赞。
接下来,如法炮制,完成了第四步。我说:“大功告成!”
我端详着这刚完成的作品,问他:“这是什么呀?”
他说:“工程车!”
我又拿出两个,说:“我们俩一人玩一个,好不好?”
他说:“好!”
于是,我们俩,一老一小,坐在茶几前,玩起了积木。他专心致志地玩着,一会儿看图纸,一会儿找积木,一会儿拼接组装,看他那种专注的神情,我都不忍动作太大,怕打扰了他。现在的孩子心浮气躁,普遍缺乏这种品质。真希望他能一直拥有这种品质。其实每个孩子小的时候都拥有这种品质的。不是常听父母抱怨说:“这孩子,玩得一身的劲儿,叫着都听不见!”其实,这“一身的劲儿”就是专注,只可惜,这种品质就像优良的品种一样,必须拥有合适的土壤和温度才能得以成长保存。
大约二十分钟左右,他兴奋地说:“大功告成!姑奶,你看!”
我看着他高高举着的作品,仿佛举着一个奖杯,惊讶地说:“哇,太棒了!你自己会拼了!我必须拍下来,给你妈妈看!”
我掏出手机,拍了图片发个他妈妈,并且注明:“毛毛独立完成的作品。”
最兴奋的是他,他说:“姑奶,我还想玩!”
我说:“你玩吧!”他又开始了拼装起第四个小车。
自此以后,每次来,拼装这些积木成了他必修课,由四步到八步,拆了装,装了拆,乐此不疲。我常常盯着这个伏在茶几旁一会儿看图纸一会儿拼装,忙得不亦乐乎的小人儿,不由得感慨,说不定这是个未来的工程师呢!
四
看图纸搭积木这项内容逐渐由我的教授课变成了他的自修课,当他又完成了一件作品的时候,我拿出了那本《全脑思维1000》,翻到了一页“找不同”,对他说:“我们来比赛,看看这两幅画里有几处不同,看谁找得快,好不好?”
这是两幅关于一个小猴子在花园里的画,他不多会儿就找出了三处。我给他一只铅笔,说:“你把它圈出来。”他很神圣地将它们一一圈了出来,剩下的两处也很快被它找出来了。开始我还陪着他一起看,后来见他看得很投入,我便转而看着自己的书。
谁知他一发不可收拾,看了一页又一页,竟然把书里关于“找不同”的内容全部给找出来了,并且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喜欢找不同!”每找完一幅,便递给我看,得到我的肯定之后,便将额头主动地伸过来,说:“赞!”
我由衷地给他稚嫩的额头上点了个大大的赞!
“找不同”找完了之后,“找错误”,“帮小动物回家”,“连连看”,“说说看”等等就在不知不觉中都被他做完了。尤其是“找错误”里面有一幅画,他迅速地找出了其中的错误,还能说得头头是道,那是在我问他之后:“为什么这个雪人错了呢?”
他说:“雪人在冬天才有,这是夏天。”
我问:“你怎么知道这是夏天?”
他说:“这里有草地有花。”
于是,每天的必修课除了搭积木,又加上了看书。
有一天,他忽然说,“姑奶,我看完了。”
我说:“看完啦!那我要再买一本啦!”
五
开学之后,他来得少了,上次元旦,他吵着要来,因为他记得我说过:“姑奶要给我买书啦!”
来了之后,第一件事,依然是搭积木。
他妈妈坐在沙发上,看着他边看图纸边搭积木,惊奇地说:“咦,他还会看图纸啊!”
搭积木对于他来说已经是驾轻就熟了。接下来,他自己从茶几底下拿出了那本《全脑思维1000》(6-7岁),又兴致勃勃地看了起来。
他妈妈说暑假时每天早上送到我这儿来,他都会说:“我到姑奶家去上课。”
我听了有些感慨,现在的孩子,想要上课,多么难得!在他还想上课的时候,如何保持这份期待与好奇又是一个很慎重的问题。
她说:“毛毛现在喜欢看书了,每天从幼儿园接回家后就坐在那里看书。”
我知道我已经在他的心田里种下了一棵叫“书”的小树苗,关键是如何让“它”茁壮成长。创业容易守业难,这话同样适合用在这里,种“书”容易养成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