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香】天生丽质,似花非花(随笔)
天生丽质,似花非花
——夫人七旬抒怀
彭成仁
茶陵闺秀适湘乡,
缘起福亭始秩堂。
献身军工跨世纪,
自学裁缝惠四方。
三迁新宅勤俭过,
二代骄娇总牵肠。
夫妇随唱平凡过,
孝善传承永吉祥。
夫人名“菊花”,昵称“花妹”,生于上世纪50年代初隆冬季节的大寒时节,却不知道岳父岳母怎么为她取的名字?实属难解!岳母生养了八个子女,她属老三。后来,她才告诉我:她出生时本是寒冬腊月,她母亲产后好久没给取名,有一天凌晨突得一梦,见满眼菊花灿烂,于是乎,她出生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菊花”,而不像她的哥哥一样,父母亲早已为腹中的她(他)取了个女孩名字,想不到落地后却成了个“带把的”祖宗,没哺养多久就一命呜呼了。后来,她相继有了五姐弟,她成了老大,留下的妹妹依次为“桂花”、“晚花”。弟弟刘跃钢,大跃进那年出生的,当过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兵的岳父,政治觉悟好高,为他取了个响叮当的名字,“跃钢”,一听就是“大跃进”的专利,小名却叫“滿牛”。小舅子本是茶陵县城管理局一职员,却因患食管癌英年早逝,连退休工资都没领到一个月,实在是全家人最大的伤痛!何况他从小又与我最亲近,当年每次去岳家,流着鼻涕和口水的他,总是和邻居家的几个小孩子一起,死搅蛮缠要我讲《西游记》和打仗的故事。后来他成大人了,结婚生子,就没缠我讲故事了。
往事如烟,无可追悔。自从岳父岳母相继得道成仙,湘潭通茶陵县的火车又停停开开,后来干脆停运了,坐不得汽车的她,更是走动不便,只是觉得与岳家人联系太少了。
好在姻缘让我们能时刻找到历史的源远流长。
据考证,湖南省彭姓人家都是缘于朱元璋血洗湖南后的江西各地,而彭氏和毛氏等姓氏的后裔,大多出自江西吉安,所以,才有毛泽东主席称江西老表一说。现在的韶山毛姓人家,都是先从江西吉安迁徙到湖南湘乡菲子桥,然后再插土为标落户韶山冲的。而我家的福亭彭氏,则是先从江西吉安迁徙到湖南茶陵县,也就是现在的茶陵县秩堂一带落脚谋生,后来才迁徙到湘乡县云门寺郊区的(现在早已是城区)。茶陵县秩堂镇的名称,据史考证是来自彭氏祠堂名“秩叙堂”。
茶陵彭家祠堂大约建于明嘉庆年间,原名“秩叙堂”,堂名后来被用于乡镇名——秩堂。“秩叙堂”按现代汉语的说法是:论辈分、谈规矩的地方。彭氏家族人才辈出:有清协办内阁大学士彭维新;著作等身的民国中将彭国栋;民国少将彭问津;原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彭柏山等等。据《茶陵县志》记载,秩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公元前500年左右,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文明史。
从上也可以看出,彭氏家族其实从800岁的彭祖驻地徐州开始,后来又迁徙到甘肃,后裔又相继迁徙全国各地,无一例外都是在迁徙流浪中锤炼成长壮大的。而巧合的是,“文革”时期,本只是高小尚未毕业的她,却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不期而遇,在这滚烫的洪流中,1968年,年仅16岁的她和齐美珍等9女2男被下放到了鸟不拉屎、全大队最穷、男主力劳动一天仅0.1元钱一个工的秩堂公社小田大队九队。她们女知青则只有0.05元钱一个工,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了!
好在1971年,毛爷爷给了她们这些幻想着“扎根开花”的知青再一次最靓丽的前景,那时候的湘潭行政公署大得出奇,现在的醴陵、炎陵、攸县、汨罗都属它的管辖范围,为此与湘乡、湘潭人通婚嫁娶的茶陵妹子也不在少数。下乡又返城,让她这样的热血“知青”优先进入了返城招工的行列,而“雄纠纠、气昂昂”背着背包来到了湘潭电机厂,而且十分荣幸地成为了军工战线的一名优秀员工!才有她在上世纪90年代提前五年跨入二十一世纪2000年的辉煌业绩与千里马奖励,至直退休;才有她自学裁缝又惠及四邻的贤能;才有一家人节衣缩食先后购买了三套住房、慢慢过上了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小日子……
曾记得,夫人六十花甲时,我为她写过一首诗《咏菊》:
桃灼妖娆乱人迷,
梅称抖擞也枉然。
老夫偏爱菊花颂,
君子一品在眼帘。
诗作被文友、画家李新民先生赞誉并挥毫作菊花图相赠,自成文坛佳话。诗和远方,平凡人生,不过于斯也。
忆往昔峥嵘,雪花也似花,何况夫人是菊花。岁月白驹过隙,不变的是周而复始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愿来年,过惯了慢生活的我们:牛尚謙恭脩厚德,虎崇勇猛立新功。
虎年岁首,是为记。
(原创首发)
腊梅中的菊,盛开了七十年之久。七十年的风风雨雨,七十年的沧海桑田,时光的痕迹刻进了她的花瓣,岁月的沧桑蚀去了她的托叶,身子已然单薄,但七十年积淀的养分,化作一丝白发,一句叮咛。她勤俭节约的品格深深影响着后辈。她捧着一颗心来,却珍惜半根草情。此时此刻,请允许我饱含深情地道一句“感谢您的奉献外婆生日快乐!”
外孙女万雅晖在外婆70岁生日宴席上的即兴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