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泊宁静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宁静·真】千年沧桑话书院(随笔)

编辑推荐 【宁静·真】千年沧桑话书院(随笔) ——身心教育实践者刘越岭


作者:石中元 白丁,72.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394发表时间:2022-01-18 13:18:07
摘要:本文介绍了身心教育实践者刘越岭对古今书院的体会,内容包括四部分:一、石鼓书院——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二、四大书院——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三、北京地区书院——里坊书院杂相间,青砖碧瓦史悠长。四、延庆三座书院——兴新学而不弃儒释,论天道柔叙人常。

【宁静·真】千年沧桑话书院(随笔) 引言
   长城脚下,妫水南岸。2022年1月16日,地处延庆南菜园北二区西门的妫川书院,召开了工作会议。“身心教育实践者”刘越岭先生,和大家一起回顾总结了2021年情况,部署了2022年工作。大家踊跃发言,气氛十分热烈。其中,妫川书院名誉院长石中元现场背诵了《心经》,大家的心更加平稳了,体会到“无智亦无得”,自己解放自己的心识,以不计较得失的心态,“用人生文化打造文化人生实践平台”。
   石中元在工作会议上说,最近,我阅读了刘越岭老师撰写的“千年沧桑话书院”一文,感触很深。从唐朝开始到清朝末年,书院在中国存在了一千多年,而延庆这个地界,从古到今只有三座书院。1949年之前有两座,一座冠山书院,一座缙山书院。1949年之后到现在,延庆只有我们这一座,妫川书院,物以稀为贵啊!有人不以为然,说道,眼下有各种各样的文化设施,大、中、小学校不是遍地开花吗?而我认为,书院这一名称,在全国少至又少,而在延庆,将来能称得上文化地标的是“妫川书院”!今天,我们在妫川书院聚在一起欢庆年会,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在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2022年1月5日,我在江山文学网发表了《冬奥圣火在延庆——写在《妫川文集》出版之际》一文,阐述了妫川二字:“妫是舜的后裔,所以,孔子有“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之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崇尚先王之道,尤其称颂尧舜以来的传统文化。到了唐朝,杜甫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诗圣杜甫,文脉延续,不绝若缕”。
   所以,我对“妫川书院”情真意切。妫字,从会意上来看,妫,左边是女,右边是为,从属于阴,而川字从属于阳,像个男子汉能立得起来。孤阴不生,孤阳不长,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妫为阴,川为阳,阴阳相合,生生不息。川,不仅仅是川流不息,四通八达之意,川竖立起来的三个笔画,暗示“三生成物,万物负阳而抱阳”。“妫川书院”多好的名称啊,妫川书院是正宗的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妫川书院能不能成为北京市延庆区的地标,能不能成为延庆文化的名牌,就看在坐的各位的努力了。阿弥陀佛,“妫川书院”将会得到上苍的眷顾。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在呼唤着我们,我们的祖先为在坐的每位人士保驾护航,妫川书院的未来前途无量。
   2021年1月11日,江山文学网发表了我撰写的“《心经》让我们把心找回来——兼谈《心经》抄录人金石先生”。金石先生是刘越岭先生的笔名。刘越岭先生乐意在江山文学网(淡泊宁静社团)再次转发自己的文章,特意委托我转发他的“千年沧桑话书院——兼说妫川书院”一文。
  
   一、石鼓书院——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
   书院制度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自唐至清末存在了一千多年,如今又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
   “石鼓名山始自唐,天开此处读书堂。”中国最早的书院首推石鼓书院。石鼓书院位于湖南省衡阳市石鼓区,迄今已有1200年历史。“石鼓书院历唐、宋、元、明、清,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设石鼓高等学堂为止,延续了一千余年。
   创建于唐元和初(806~810)的石鼓书院,为古代最早的一所由私人办学的书院,也是清代以前南方文化学术中心。期间,它以藏书之丰、学风之盛、成就之大,在古代教育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在长达千余年办学过程中,石鼓书院造就的人才难以计数。清乾隆衡阳县令陶易在《石鼓书院》诗中,描绘了“英才荟萃”的景象:“旷代儒风喜未颜,一时讲院尽英才。双流环绕宫墙肃,乔木阴森士气培。祀典已崇新俎豆,诗篇长焕旧亭台。自今游履休嫌忧,绿竹西溪一经开。”正所谓“石出蒸湘攻错玉,鼓响衡岳震南天”,有“道南正脉”之美誉。
   但不幸的是,1944年7月,石鼓书院在衡阳保卫战中毁于日寇炮火。1998年,国家邮政局计划发行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石鼓书院)邮票时,事先曾来石鼓实地考察。作为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石鼓书院,终因只见山石、不见书院而以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代之。故,中国四大书院约定俗成: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亭台楼阁檐翘翘,江面橹帆影涟涟,2006年6月,衡阳市人民政府重修石鼓书院。经过修复的石鼓书院,恢复了讲学、藏书、祭祀三大功能。传承了湖湘文脉精神。
   现在的石鼓书院,公众可进入参观。当你沿着麻石长桥步入重修后的石鼓书院,穿过大门,走过长廊,映入眼帘的是禹碑亭。禹碑为大禹治水功成在南岳衡山岣嵝峰所刻。禹碑为蝌蚪文所做。禹碑亭亭柱上题着一副对联:“蝌蚪成点通,天地衍大文”。
   穿过禹碑亭,来到石鼓书院二门前,只见篆书对联“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于门上。石鼓山与儒、释、道均有渊源,石鼓山上曾建道家的寻真观,释家的石鼓寺。
   公元997年,衡州郡人李士真在石鼓书院内开堂讲学、广招弟子,使石鼓书院成为正式的书院。公元1035年,宋皇帝仁宗赐额“石鼓书院”,遂与长沙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雎阳书院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
   石鼓书院楹联:学贯九流,汇此地人文法海;秀开百粤,看群贤事业名山。1187年,朱熹撰《石鼓书院记》,将义理之学、修身之道作为书院的办学宗旨,以“四书五经”作为教材,以达到“明道义正人心”目的。朱熹、张栻等著名学者亲临书院讲学,培育出王居仁、曾朝节、彭玉麟、夏明翰等众多济世之材。
   石鼓之名说,石鼓山四面凭虚,其形如鼓,因而得名。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山势青圆,山体纯石无土,故以状得名。”另一说,石鼓三面环水,水浪花击石,其声如鼓。晋时《观石鼓诗》云:“鸣石含潜响,雷骇镇九天”。悠悠千载,岁月沧桑,现今的石鼓书院,正在彰显湖湘文化精髓,成为衡阳历史文化标志。
  
   二、四大书院——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
   书院之名始于唐中叶贞元年间(785-805),官方设立的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供朝廷咨询,兼作皇帝侍读、侍讲,类似宫廷图书馆。唐末五代,读书士子多避乱隐居于山林,后发展为聚书授徒讲学,常以书院命名读书讲学之地,遂演化为一种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和学术研究机构。早期的书院为民办的学馆,原由富室、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后由朝廷赐敕额、书籍,并委派教官、调拨田亩和经费等,逐步变为半民半官性质的地方教育组织。
   中国古代书院历经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来数量达到数千座,据统计唐代有47座,宋代有719座,元代有297座,明代有1591座,清代有3618座。31个省份建有书院,浙江为首,达397家,黑龙江最少,有2家,无书院省份有3家,分别为澳门、重庆、西藏。
   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百日维新运动中通令全国,书院一律改为学堂。全国各省城均改设大学,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民国沿习学堂称谓,“书院”之名告一段落。比较有名的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
   1、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应天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后晋时的商丘人杨悫所创办。
   元代赵孟瞓在《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公元1027年,应天府书院学生王尧臣、赵鰖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以“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的博大胸怀,为北宋培养大批人才,于是,“天下庠序,视此而兴”。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教授《艺文》和《易经》,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
   2、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坐落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学脉延绵。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至清末光绪廿九年(公元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沿用书院旧址。1986年湖南大学完成修复岳麓书院,2005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南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理学家张栻、朱熹曾在此举行“会讲”,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
   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民国初期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撰。“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校长将其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
   唐代,长沙俊杰之士王磷、李群玉在岳麓山诗词竞对,实为趣事佳话。一天,王磷偶遇李群玉。李群玉恃才自傲,轻视王磷。王磷提议两人以联句较量,李群玉应允。王磷佳句泉涌,李群玉无法应对,当王磷吟出“芍药花开菩萨面,棕榈叶散夜叉头”时,李群玉俯首称臣。从此,二人结为好友,麓山竞对一时成了佳话。
   3、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唐贞元元年(785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唐宝历元年(825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 南唐开元四年(940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宋初扩为书院,与睢阳、石鼓、岳麓并称四大书院。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人。明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年),李梦阳曾在白鹿洞留下了诗篇、量迹。当时星子知县根孜在溪口桥建石碑坊,李梦阳题写“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刻石架在书院大门门棚上,留有《白鹿洞》《白鹿洞别诸生》等诗词传世。
   4、嵩阳书院
   “书院嵩高景最清,石幢犹记故宫名。山色溪声留宿雨,菊香竹韵喜新晴。初来岂得无言别,汉柏阴中句偶成。”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历史上嵩阳书院以理学著称于世,文物奇特名扬古今。2010年8月1日,嵩阳书院作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的子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嵩阳书院大门柱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恒衡,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廛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为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所题。
   除上面影响很大的书院之外,还有茅山书院。明末的东林书院“远近名贤,同声相应,天下学者,咸以东林为归”。东林书院讽议朝政,裁量人物。明末曾四毁书院。
   书院萌芽于唐,经五代,兴盛于宋,延续于元,普及于明清。唐宋期间书院以私人创办、私人讲学为主,南宋借鉴佛教禅林讲学的制度,使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经元、明而不衰,至清末,随着整个封建教育制度的衰败,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古代书院才逐步改为学堂。在变法维新中,清廷一律将书院改为西式学堂,自此,不再有书院之称。
   “虽富贵不易其心,虽贫贱不移其行;以通经学古为高,以救时行道为贤”,这是旧时书院“礼堂”的对联。书院是古代文化精粹的汇聚之地,起着教化一方礼仪道德的作用。大师多在此讲学论道,阐发学术主张;学子在此研习经典,探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书院在其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是组织机构少而精,一般只设山长(或称民院长)总理其事。规模较大的书院增设副山长、助教、讲书等协助山长工作,脱离讲学的管理人员很少。
   二是教学和学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当时的社会贤达、著名学者,或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常与地方上的学术活动紧密结合,使书院成为一个地区的学术活动中心。
   三是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实行“门户开放”,允许不同学派讲学、交流和论辩。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师生共同参加学术争辩,提倡独立研讨。一个学者可以在几个书院讲学,听讲者也不限于本院生徒,常有慕名师而远道前来者,书院提供各种方便。
   四是重视自学,课较灵活,允许学人有所侧重,发挥专长。一般都以自修、读书为主,辅以教师指导,质疑问难。不仅视其学业,尤重人品与气节的修养。师生关系融洽,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在书院教学中体现得突出。
   五是经费以自筹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师生共同管理或监督各项开支。经费重点用于教学和学术活动,其他杂项费用所占比重甚低。

共 1011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介绍北京市域内名人、当代学人刘越岭大师国学力作——千年沧桑话书院,由北京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石中元先生作序,标题。大作正文内容四部分:一、石鼓书院——修名千佛上,至味五经中。二、四大书院——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三、北京地区书院——里坊书院杂相间,青砖碧瓦史悠长。四、延庆三座书院——兴新学而不弃儒释,论天道柔叙人常。身心教育实践者刘越岭君对古今书院的独到认知及其深切休会,对21世纪当代文化教育并我国优秀历史传统文化文明继承与弘扬颇多启示。【编辑:郭永涤】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郭永涤        2022-01-18 13:30:24
  感谢先生标题作文,希望读到更多学界学人学术著作,以有效提升文学文化品位格次。
副高职称,著述多部。
2 楼        文友:石中元        2022-01-18 13:58:10
  郭先生不愧为编辑大家,此文经郭先生的小改,更精练了,谢永涤老师!
北京人文学者、环境保护作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